苦纔是人生+愛的正念做纔是得到苦纔是人生心就是世界心靈修養成功勵誌佛教宗教哲學暢銷書籍索達吉堪布的書

苦纔是人生+愛的正念做纔是得到苦纔是人生心就是世界心靈修養成功勵誌佛教宗教哲學暢銷書籍索達吉堪布的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苦難
  • 人生
  • 正念
  • 心靈修養
  • 勵誌
  • 佛教
  • 哲學
  • 索達吉堪布
  • 暢銷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興傑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甘肅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52700138
商品編碼:1892128547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自序:認識人生之苦,纔能找到幸福 
di一章 人怎麼活纔能不痛苦 
“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瞭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瞭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1.偉大和渺小隻有一念之隔 
2.追求錯瞭,當然痛苦 
3.樂觀、悲觀,一念之間 
4.苦樂皆由心造 
5.彆人的肩膀靠不住 
6.“人傢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傢,莫記心上” 
7.不能戰勝苦難,它就是你的屈辱 
8.“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9.安忍的智慧 
10.做人彆學“一根筋” 
11.易嗔之人,就連親人都厭惡他 
12.欲除痛苦,多念觀音心咒 
13.消除痛苦的六大法 
14.藏地幸福密碼 
離苦得樂的幸福咒語 

di二章 佛是這樣為人處事的 
不責備彆人的小錯,不揭發彆人的隱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這三者不僅可以培養德行,還能讓自己遠離禍害。 
1.有一種感動叫守口如瓶 
2.不求以心換心,但求將心比心 
3.對朋友要知恩、念恩、報恩 
4.見彆人短處,請勿輕易揭露 
5.為彆人著想,是大的利己 
6.韆萬不要忘記給你戴高帽子的人 
7.學會敷衍不講理的人 
8.不遠離小人,你就可能變成小人 
9.說人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 
10.對朋友要看在眼裏,放在心裏 
11.感謝揭露你過失的人 
12.不經逆境,怎能見真情 
13.寜與君子結怨,不與小人為友 
14.老友不可輕拋,新友不能全信 
15.“愚者學問常宣揚,窮人財富喜炫耀” 
16.自負的人一定會自取其辱 
17.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18.不怕你犯錯,就怕你掩飾 
19.給內心好好整一下容 

di三章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被眾人恭敬、名利雙收時,沒必要心生傲慢,因為這個會過去的;窮睏潦倒、山窮水盡時,也不必痛苦絕望,因為這個也會過去的。 
1.永遠快樂的保險你買瞭嗎 
2.什麼都想要,會纍死你 
3.感謝無常,讓我們少受摺磨 
4.三種活法快樂 
5.越執著,失去越快 
6.萬事從調心開始 
7.一切都會過去 
8.幸福是怎樣煉成的 
9.蓮藕是佛陀加持過的食物 

di四章 感恩逆境 
我們來到人間,每個人都有天神保護。中陰法門等密法中講過:“人的身上有許多與生俱來的神,如肩神、護神、白護神、黑護神……” 
1.“我隻希望我的事情失敗” 
2.學會藉力,甩掉逆境 
3.今日苦乃昨日種 
4.忍是世上難的修行 
5.“忍”要經得起考驗 
6.八風吹不動 
7.相信報應,方能苦從甘來 
8.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9.智慧駛得萬年船 
10.不要緊,一切隨緣 

di五章 在說話中修禪 
一個人所說的語言、身體的行為,實際上都是心靈的外現。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會有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 
1.惡語傷人,會遭惡報 
2.一謊摺盡平生福 
3.為什麼你會弄巧成拙 
4.說話算數 
5.請彆嘲笑有生理缺陷的人 
6.“說法di一” 
7.多說話有好處嗎 
8.閉嘴 
9.哪些“閑事”必須管 
10.“若說悅耳語,成善無罪業” 

di六章 父母就是菩薩 
我們孝養父母的時間,每天都在遞減,如果不能及時盡孝,以後定會終身遺憾。 
1.母心如水,子心如石 
2.盡孝等不得 
3.孝順並非隻是給錢 
4.要把父母的話當菩薩語 
5.對父母永遠要軟言柔語 

di七章 生老病死都有福 
假如從20歲就開始修行,到瞭80歲時,可能會直接進入來世的快樂生活。 
1.生死事大,早做準備 
2.學佛的老人不癡呆 
3.生老病死不過纔一個輪迴 
4.不要臨“死”抱佛腳 

di八章 為什麼我們的日子過得那麼難 
幸福的根本,並不在於你擁有瞭多少金錢,而在於你減輕瞭多少欲望。 
1.世人大的毛病,就是沒有無常觀 
2.人80%的痛苦都與金錢息息相關 
3.修心是一門技術 
4.一切苦樂都是心在作怪 
5.難得知足 
6.財富宛若鞦雲飄 
7.錢越多,欲望應該越少 
8.越攀比,越吃虧 
9.耍小聰明的下場都不好 
10.把嫉妒心化為隨喜心 
11.比富不如比德 
12.失敗是如何煉成的 
13.浪費時間等於謀財害命 
14.學佛後我們能開什麼神通 
15.有利他之心的人福報纔大 
16.不圖迴報,反而有大迴報 
17.布施,隻會讓你越來越富 
18.慈善不是錢,是心 
附錄大歡喜--索達吉堪布開示錄 
後記與智慧、慈悲同在



>> 在綫試讀


    1.偉大和渺小隻有一念之隔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偉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處,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優點。 
    所以,不必拿彆人的優勢,來和自己的短處比。你的長處,或許是他人永遠也無法比擬的! 
    很多人總是貪執自己的目標,達不到時就會去羨慕他人,過去叫“榜樣”,今天叫“偶像”,覺得彆人比自己完美,總想成為彆人。 
    就像莊子的《鞦水篇》中所說:一隻腳的夔,非常羨慕多腳的?能夠行走;?,又羨慕沒有腳的蛇跑得很快;蛇,羨慕沒有形體的風行得更快;風,羨慕人的目光特彆快;目光,又極為羨慕心的快速,心一轉念就到瞭。佛經中也說:“一切當中,心是快的。” 
    還有一則寓言,也闡述瞭這個道理: 
    有隻小老鼠,覺得自己太渺小瞭,特彆希求偉大的東西。 
    有一次,它抬頭一看,天空廣闊無垠,就覺得天是偉大的,於是對天說:“你是不是什麼都不怕?我這麼渺小,你能給我勇氣嗎?” 
    天告訴它:“我也有怕的,我害怕烏雲。因為烏雲能遮天蔽日,它遮住我的麵容時,我什麼都看不見瞭。” 
    小老鼠覺得烏雲更瞭不起,就去找烏雲:“你能遮天蔽日,應該是偉大的。” 
    烏雲說:“我也有怕的,我怕狂風。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大風一吹,就把我吹散瞭。” 
    小老鼠又跑去找風。風說:“我也有怕的,我怕牆。地上有堵牆的話,我根本繞不過去,所以牆比我厲害。” 
    小老鼠就跑去找牆:“你連風都擋得瞭,你是不是偉大的?” 
    牆說瞭一句令它非常驚詫的話:“我怕的就是老鼠。因為老鼠會在我的下麵鑽洞,總有一天,我會因若乾個鼠洞而轟然倒塌。” 
    這時候,小老鼠恍然大悟:找來找去,整個世界都找遍瞭,原來就是自己。 
    這則寓言說明瞭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不能因為看到彆人好,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偉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處,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優點。 
    所以,不必拿彆人的優勢,來和自己的短處比。你的長處,或許是他人永遠也無法比擬的! 
    2.追求錯瞭當然痛苦 
    “人的奇怪之處真是太多瞭:急於成長,然後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後又用金錢恢復健康;活著時認為死離自己很遠,臨死前又仿佛從未活夠;明明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眼下的幸福。” 
    天地之間,一切都在變化,身體、財富、名聲、親眷等皆為無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自己的心纔與自己生死相隨。 
    從前,有個商人娶瞭四個妻子:四夫人得丈夫寵愛,丈夫對她言聽計從;三夫人是經過一番辛苦追求纔得到的,所以丈夫常帶在身邊,甜言蜜語;二夫人與丈夫天天見麵,猶如一個推心置腹的朋友;大夫人像個女僕,毫無怨言地任由使喚,但在丈夫心目中沒有地位。 
    一天,丈夫要遠行,問四個妻子誰願意跟他去。 
    四夫人說:“不論你怎麼疼我,我都不想陪你去。” 
    三夫人迴答:“連你愛的四夫人都不願去,我為什麼陪你去?” 
    二夫人說:“我可以送你到城外,但不想陪你去那麼遠的地方。” 
    隻有大夫人說:“不管你去哪裏、走多遠,我都會陪著你!” 
    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寵愛的四夫人,代錶我們的“身體”。人活著的時候,對這個身體為重視,可是死瞭以後,它卻沒有辦法跟隨自己。
    三夫人代錶我們的“財富”,不論多麼辛苦積纍起來,死時都不能帶走一分一厘。 
    二夫人代錶世間的“親友”,他們多在我們死時哭泣,把我們的屍體掩埋。 
    大夫人則代錶我們的“心”,它和我們的關係密切,但也容易被忽略,反而將精力全部投注於身外之物上。 
    所以,有智者說:“人的奇怪之處真是太多瞭:急於成長,然後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後又用金錢恢復健康;活著時認為死離自己很遠,臨死前又仿佛從未活夠;明明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眼下的幸福。” 
    一個人若能懂得萬法無常,緣閤則聚、緣滅則散,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就會顯得尤為燦爛;對世間的名利,不會瘋狂去追逐;就算遭遇到不幸,也不會感到一片絕望。 
    熟悉無常,接受無常,可以讓我們身心開闊,遇到任何睏難,都不會斤斤計較、怨天尤人。 
    3.樂觀、悲觀一念之間 
    麵對同樣的半杯水,悲觀者會傷心於杯子一半是空的,而樂觀者會滿足於杯子一半是滿的。 
    麵對同樣的一朵玫瑰,悲觀者會哀嘆花下有刺,而樂觀者會贊嘆刺上有花。 
    前不久,一位居士打電話跟我說:“堪布,我一直感覺情緒低落,十分悲觀,所以想換個好點的環境,可能對調整我的情緒會有幫助。” 
    聽瞭他的話,我想起瞭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彆起名叫樂觀、悲觀。 
    這兩個孩子從小在同一環境中長大,卻擁有兩種不同的性格:樂觀不論遭遇何種艱難,都活得十分快樂;悲觀就算一帆風順,也時刻心緒沉重。 
    父親因給兒子起名不公,深深感到自責。為瞭補償悲觀,他將樂觀放在一堆牛糞中,而將悲觀放在一堆珍寶玩具中。 
    過瞭一段時間,父親去觀察他們兩個。齣乎意料的是,樂觀在牛糞中玩得十分開心,他告訴父親:“既然您讓我在這裏,牛糞中就一定有什麼寶貝,我正在想辦法把它找齣來。” 
    令父親大失所望的是,可憐的悲觀仍傷心地坐在一堆珍寶中,很多玩具因為他的憤懣而被摔壞。 
    父親終於明白瞭:想扭轉人的情緒,依靠外境是於事無補的。要從悲觀轉為樂觀,隻有調整自己的內心。 
    其實,整個世界,全部是我們心的顯現。心態不同的話,即便是對同一事物,看法也會有天壤之彆: 
    麵對同樣的半杯水,悲觀者會傷心於杯子一半是空的,而樂觀者會滿足於杯子一半是滿的。 
    麵對同樣的一朵玫瑰,悲觀者會哀嘆花下有刺,而樂觀者會贊嘆刺上有花。 
    可見,一個人的人生是苦是樂,並不是由外境決定的。哲學傢愛默生也說:“生活的樂趣,取決於生活者本身,而不是取決於工作或地點。” 
    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不能正視這些痛苦,一味地怨天尤人,總想改變外境來讓自己快樂,這無疑是不現實的。 
    所以,我們不論身處什麼環境、不論遇到什麼挫摺,與其一味地抱怨外境,倒不如靜下來調伏自心。因為,這比什麼都管用! 
    4.苦樂皆由心造 
    有一位皇帝,在流亡途中,偶爾嘗得一種豆腐,感覺如天界甘露。流亡之後他迴到皇宮,令禦廚仿製,卻怎麼也做不齣當時的美味瞭。 
    前不久,與一位十分投緣的朋友一起聊天,從佛法到人生,從分前彆後到大江南北,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談。 
    不知不覺,午飯的時間到瞭,有人送來瞭麵條。一看湯色,便令人垂涎欲滴,一品味道,更令人叫絕。世人說:“酒逢知己韆杯少。”沒想到,遇到好朋友,連麵條也變得可口起來。心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 
    記得在我幾歲時,一次,父親帶我去爐霍,途經真都小鎮,在鎮上一間破爛不堪的小麵館,吃瞭一碗麵。實在是太好吃瞭! 
    如今幾十年過去瞭,在那以後,我品嘗瞭許多公認的世間美味,卻再也找不到那碗麵的滋味瞭。 
    其實我也清楚,一碗小鎮上的麵,不可能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味道,一切皆由心情所緻。當時也許是因為難得齣門,興緻很高,或者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實在沒有什麼美味可嘗。 
    記得古代有一位皇帝,在流亡途中,偶爾嘗得一種豆腐,感覺如天界甘露。流亡之後他迴到皇宮,令禦廚仿製,卻怎麼也做不齣當時的美味。僅僅因為對豆腐美味的強烈貪執,便導緻眾多廚師平白濛冤、身首異處,如果那位皇帝知道“境由心造”之理,也不至於屠殺無辜瞭。 
    然而,世間又有幾人能明白呢? 
    5.彆人的肩膀靠不住 
    古人說:“秀纔不怕衣衫破,就怕肚裏沒有貨。”隻要有真纔實學,去哪裏都能闖齣一片天。否則,處處依賴他人的話,“靠山山會倒,靠河河會乾”,到瞭,什麼都是靠不住的。 
    一個人,如果常常依靠他人的扶持纔能衣食無憂、飛黃騰達,這種美景必然不會長久。 
    比如,世間的有些人,靠父母的地位而謀得一官半職。但父母不可能跟自己一輩子,終有一天會撒手西去,更何況,父母的地位也不是恒常的,怎麼可能成為yongjiu的依靠呢? 
    從前,有兩隻天鵝和一隻烏龜,共同生活在一個愜意的水池裏。一年夏季,久旱不雨,眼看水池即將乾涸,三個夥伴愁眉不展,急得團團轉。 
    兩隻天鵝商量:“我們不能在此等死,應該飛往遠方的湖泊。”烏龜聽後,怒容滿麵,責罵天鵝無情無義。 
    天鵝說:“我們有翅膀能飛,你不能飛,又有什麼辦法呢?” 
    烏龜靈機一動,說:“你倆口銜木棒各居一端,我口含木棒中間,這樣就能跟你們一起飛瞭。”兩隻天鵝覺得有道理,點頭同意。於是,它們用木棒帶著烏龜,飛往遠方的湖泊。 
    當它們飛到一個村莊上空時,被幾個頑童看見瞭,覺得非常有趣,便拍手大喊:“天鵝天鵝真聰明,帶著烏龜天上飛……” 
    此時,烏龜感到萬分委屈,心想:“這個飛行的主意,是我烏龜想齣來的,怎麼歸功於天鵝呢?”雖然烏龜心懷不滿,卻不敢張口分辯,隻好忍氣吞聲,隨著天鵝繼續飛。 
    到瞭另一個村莊上空,它們又被一群小孩看見,歡蹦亂跳地追著邊跳邊喊,稱贊天鵝聰明。 
    烏龜聽瞭,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不顧一切地張口大喊:“這個聰明的主意,是我烏龜想齣來的!” 
    隨著喊聲,它飛落直下,“啪”地一聲摔死在地上。 
    依靠他人生存的人,就如同這隻烏龜一樣,終究是要遭殃的。所以,任何人都應自立自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麵的能力。古人說:“秀纔不怕衣衫破,就怕肚裏沒有貨。”隻要有真纔實學,去哪裏都能闖齣一片天。否則,處處依賴他人的話,“靠山山會倒,靠河河會乾”,到瞭,什麼都是靠不住的。 
    6.“人傢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傢,莫記心上” 
    “人傢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傢,莫記心上。” 
    “一隻腳踩扁瞭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 
    大乘佛教隻講報恩,不講報怨。一般人做不到的話,也應盡量少一點報怨,多一點報恩。 
    他人若對自己有恩惠,要時時想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正如著名數學傢華羅庚所說:“人傢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傢,莫記心上。”而他人與我有仇怨,則應盡快忘掉,不要耿耿於懷、記恨在心。 
    有些心量寬廣的人,對彆人的傷害,不但不記恨,反而還會心生感恩。就像美國的羅斯福總統,有一次他傢中失竊,被偷瞭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他。 
    羅斯福在迴信中寫道:“謝謝你的來信,我現在很好,非常感恩:di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di二,賊隻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di三,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竊絕對是件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齣瞭感恩的三條理由,實在令人嘆服。 
    這一點,在大乘佛教中也體現得淋灕盡緻。古代就有一個故事: 
    一天傍晚,有個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遇上傾盆大雨。雨勢滂沱,看樣子短時間內不會停,和尚見不遠處有一座莊園,就想去藉宿一晚,避避風雨。 
    莊園很大,守門的僕人見是個和尚敲門,問明來意後,冷冷地說:“我傢老爺嚮來與僧道無緣,你好另做打算。” 
    和尚懇求道:“雨這麼大,附近又沒有其他人傢,還是請你行個方便。” 
    僕人說:“我不能擅自做主,要進去問問老爺的意思。”僕人入內請示,一會兒齣來,說老爺不肯答應。 
    和尚隻好請求在屋簷下暫歇一晚,可僕人依舊搖頭拒絕。 
    和尚無奈,便嚮僕人問明瞭莊園老爺的名字,然後冒著大雨,全身濕透奔迴瞭寺廟。 
    三年後,莊園老爺納瞭個小妾,寵愛有加。小妾想到寺廟上香祈福,老爺便陪她一起齣門。到瞭廟裏,老爺忽然看見自己的名字被寫在一塊顯眼的長生祿位牌上,心中納悶,就嚮一個小沙彌打聽這是怎麼迴事。 
    小沙彌說:“這是我們住持三年前寫的。有天他冒著大雨迴來,說有位施主和他沒有善緣,所以為他寫瞭這塊長生祿位。住持天天誦經,迴嚮功德給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結、添些善緣,並讓他早日離苦得樂。至於詳情,我也不是很清楚……” 
    莊園老爺聽瞭這番話,當下瞭然,心中既慚愧又不安。後來,他便成瞭這座寺廟虔誠的功德主,香火終年不絕。 
    這是一個改造“惡緣”的故事。試問,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會不會這樣做呢?當彆人不幫你、甚至傷害你,你還願不願意關心他,用三年時間為他念經加持呢?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對怨敵不但不能報怨,還要想辦法施恩於他。 
    正如安德魯·馬修斯所說:“一隻腳踩扁瞭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 
    7.不能戰勝苦難它就是你的屈辱 
    “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瞭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瞭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有些人覺得,苦難是安樂的障礙,因而不願意接受它。這是一種膚淺的看法。實際上,對將苦難轉為動力的人來講,苦難會顯露齣功德和利益的一麵。 
    讀過《本生傳》的人都知道,佛陀當初萌生齣傢之念,正是因為四門齣遊見到老、病、死的痛苦,而頓然生起求解脫之心。蓮花色比丘尼也因頻頻受苦,齣傢後一心修道,終證阿羅漢果。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高僧大德無一不是經曆瞭難忍的磨難,方纔獲得大成就。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一次在成功實業傢的聚會上,聽到有位富翁訴說童年的苦難經曆,並講道:“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瞭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瞭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這句話雖然很簡短,卻深深打動瞭丘吉爾。依靠這種精神的鼓舞,他終成為英國政界的首腦。 
    人生需要一些苦難,纔能激發自己抵禦逆境的潛力。對堅強的人來講,苦難可以轉為前進的動力,可以成為成功的助緣。否則,沒有絲毫苦難、整天放逸無度的話,這種人生就像大海上沒有載貨的“空船”,往往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巨浪”,便會輕易把它打翻。 
    8.“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彆人,就沒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責備彆人的心來責備自己,如此則會少有過失。 
    許多人都想保護自己,不願遭受點滴痛苦。但假如真想饒益自己,好的辦法就是去愛護他人。 
    上師如意寶說過:“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古時候有個楚莊王,一次在作戰中大獲全勝。為瞭慶功,楚莊王大宴群臣,還專門讓王妃為每一位有功將士敬酒。到瞭晚上仍未盡興,於是楚莊王命人點燭夜宴。 
    忽然,一陣疾風吹過,宴席上的蠟燭都被吹熄瞭。趁漆黑一片,有個將軍仗著酒興想輕薄王妃。王妃拼命掙脫,順勢扯下瞭他的帽纓,然後到楚莊王麵前告狀,讓國王查看誰沒有帽纓,以找齣剛纔無禮之人。 
    那位將軍見此情景,酒一下子全醒瞭,心驚膽戰地等待處罰。 
    齣人意料的是,楚莊王聽完王妃的訴說,卻大聲宣布:“寡人今日設宴讓大傢歡聚,諸位務必要盡歡而散。酒後失態也是人之常情,不足為怪。請大傢全部去掉帽纓,盡興飲酒。”並傳命重新熄滅蠟燭,等眾臣都把帽纓取下來後,纔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 
    後來,楚國與彆國發生爭戰,楚莊王帶兵迎戰時被敵軍圍睏,眼看就要被生擒活捉。正在這韆鈞一發之際,有名大將奮不顧身地衝入敵營過關斬將,勇猛地將楚莊王救瞭齣來。 
    楚莊王對他特彆感激,一問之下,得知此人就是當日那位沒有帽纓的將軍。 
    楚莊王一時的忍讓寬容,無形中卻救瞭自己一命。可見,善待彆人,就是善待自己。 
    《格言聯璧》中也說:“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意即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彆人,就沒有交不到的朋友;用責備彆人的心來責備自己,如此則會少有過失。 
    然而,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他們是“寬”於律己、“嚴”以待人,有錯誤的必定是彆人,應善待的必定是自己。這有點顛倒啊! 
    9.安忍的智慧 
    人生的旅程,不會永遠是平坦寬暢、風和日麗,作為善惡業力相雜的人,不可能不遇到一些逆境違緣。現實生活中,許多令人後悔之事的發生,都是因為缺乏安忍的緣故。因此,安忍的智慧對我們來講,顯得尤為重要。 
    曾有一位叫盡見的大臣,國王給瞭他500兩黃金,委派他去買好的東西。他走瞭很多國傢,一直都沒有買到。 
    後來,他遇見一個老人在街上喊:“賣智慧,賣智慧!誰要買智慧?” 
    大臣心想,這個東西我們國傢沒有,於是問道:“怎麼賣?” 
    “500兩黃金,要先付款。” 
    大臣交齣黃金後,老人字正腔圓地說:“這可是真正的人生智慧,一共12個字,你務必要記住:緩一緩,再生氣;想一想,再行動。” 
    大臣聽後,心裏直喊冤枉、後悔不迭,認為500兩黃金可惜瞭。 
    他迴到傢裏,已是深夜。走進臥室,見妻子身旁躺著一個人,不由得氣憤至極,心想:“這個水性楊花的女人,居然敢紅杏齣牆,背著我與人通奸!”想到這裏,他氣不打一處來,立即抽齣寶劍嚮妻子刺去。 
    忽然,他想起瞭那12個字,就一邊念一邊仔細察看,結果發現:在妻子身邊躺著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母親。原來,妻子今天生病瞭,母親是特意來照料她的。 
    大臣這纔醒悟過來,覺得那12個字,字字珠璣,若不是它的提醒,自己險些釀成大禍,500兩黃金又豈能與妻子和母親的性命相比! 
    世人發生一些大事,有時候原因非常簡單,“眼裏揉不下沙子”,或者意氣用事,十分鍾之間就能齣現可怕的後果。所以,當我們怒不可遏時,韆萬不要在衝動的情況下,做齣任何決定和行為。 
    要知道,嗔心就像夏天的狂風暴雨,驟然齣現時,風雲變色,但過一會兒就萬裏無雲瞭。故而,當你産生嚴重的嗔心時,請停一停、緩一緩,深吸一口氣,在心裏默數十個數,給自己一個冷靜的機會,這樣就不會做齣不理智的傻事瞭。 
    10.做人彆學“一根筋” 
    在生活中,有些人懂得變通,會根據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對策;有些人則恰恰相反,做事“一根筋”,不管什麼事都用同種思維對待,以緻很多事情弄巧成拙。 
    從前,有個金匠和木匠一起趕路,行至曠野,遭遇劫匪。木匠的衣服被剝去,金匠立即逃跑,藏在草叢裏。 
    木匠曾在衣服的領子裏,藏瞭一枚金幣。他對劫匪說:“這衣服有一枚金幣,我想把它要迴來。” 
    劫匪反問:“金幣在何處?” 
    木匠解開衣領,拿金幣給他們看,並鄭重其事地說:“這是真金的,若不相信,你可以到那邊草叢裏找我的夥伴鑒彆,他是位好金匠。” 
    劫匪找到金匠,不由分說,將他的衣服、行李也搶走瞭。 
    這個木匠就是個不知變通的人,不僅自己濛受損失,還殃及自己的同伴。“一根筋”的壞處還不止如此,有時候更過分的話,還會釀成大禍: 
    很久以前,有父子二人相依為命,兒子又笨又憨且“一根筋”。 
    一天,父親對兒子說:“今天我的仇傢會上門來鬧事。不管什麼樣的東西,隻要傷害我,你就用斧子把他砍死。” 
    於是,那寶貝兒子將斧子磨得又快又亮,專心等待仇傢的到來。 
    可是等瞭很長時間,都沒有見到一個傷害父親的仇人。兒子有點著急瞭,左瞧瞧、右看看,不知如何是好。 
    突然,他看見一隻虱子叮在父親的背上吸血,便立即舉起斧頭嚮虱子砍去。不知虱子被砍死瞭沒有,他的父親卻因此喪瞭命。 
    麵對一些復雜的人或事,假如不思變通、太過愚鈍,往往不會有好結果。就好比一支鋒利無比的箭,若不經思考就直接射齣,瞄準的目標若是人,必定使彆人輕則受傷,重則喪命;瞄準的若是堅硬之物,如石頭、山崖、鐵門等,終隻能摺斷,傷害的是自己。 
    11.易嗔之人就連親人都厭惡他 
    一個人縱有萬貫傢財、樂善好施,但若易嗔的話,連親人都不願依附他,更何況是其他人?因為嗔惱者如毒蛇,不時就會傷害彆人,有誰願與毒蛇生活在一起呢! 
    嗔恨,是對不喜歡的人、事、物,産生的一種排斥、厭惡。嗔恨可大可小,小到抱怨、指責;中到憤怒、謾罵;大到殺心、毀滅心。有嗔恨心的人,會有什麼後果呢? 
    他的一切安樂都會被摧毀無餘,並常處於“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的狀態中。《本師傳》也講過:生嗔心的人,臉一刹那就變得非常醜陋,縱然外錶裝飾瞭好的飾物,也顯不齣絲毫莊嚴;即使臥於領情,甚至還會生起加害之心。 
    曆史上和我們的身邊,就有許許多多這類事件:一些大人物往往因不能剋製自己的嗔怒,導緻下屬的反叛,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內心若不斷除嗔恚煩惱,哪怕布施再多的東西,也不能攝受他人,成辦自己的事業。 
    當然,嗔恨情緒一旦生起,不能硬壓下去,而要想方設法化解掉。否則,這股嗔恨隻要還在,就會像火山一樣不斷蓄積可怕的能量,越是強忍,纍積的能量越多,總有一天會爆發。下麵講一個曆史故事,說明怎樣以智慧化解自己的嗔心: 
    中國曆史上極有福報的大臣,是唐朝的郭子儀,他是輔助四代國君的元老,一直屹立不倒。 
    當時戰亂紛飛,郭子儀的對手把他的祖墳給挖瞭。郭子儀聽後大哭,但並沒有報復,也沒有生嗔恨之心。 
    他說瞭這麼一番話:“天下因戰亂死亡的人太多瞭,因為仇恨,傢裏祖墳被刨的也不計其數。我也是領軍打仗的將軍,手下有多少士兵挖瞭彆人傢的祖墳呢?現在輪到我瞭,也算我郭子儀不孝父母、罪孽深重!” 
    郭子儀的di一反應,就是把對手的錯誤普遍化:刨祖墳是因為亂世中的仇恨。di二反應是反觀自己:我的軍隊就沒有刨過人傢的祖墳嗎?di三反應:是我郭子儀之罪,不應嗔怪他人。所以,郭子儀的大福報也不是白來的,是自己修來的。麵對祖墳被挖都能不起嗔心,真是已得安忍三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令自己憤怒的事情,也不妨修習以下四觀: 
    di一觀:這世上沒有絕對的惡人,之所以“惡”,隻是因為他被業風所吹,身不由己,故我們要有容人之量。 
    di二觀:人生如同一場夢,我們不應該太執著,否則會引生無量痛苦。 
    di三觀:眾生本來是佛,讓我發怒的不是他,而是他的煩惱。若起瞭嗔恨心,就等於對他的煩惱發脾氣,這是愚癡的行為。 
    di四觀:倘若事情還可以補救,就沒有必要生氣;倘若事情已無法挽迴,那生氣又有什麼用呢? 
    當嗔恨心生起時,要學會這樣觀照自心。很多時候,事情剛發生時,我們並不是太生氣,但因為沒能及時製止,纔使得怒火不斷蔓延、擴散。實際上,有時候我們的嗔恨心,正是自己在煽風點火。 
    所以,麵對逆境或傷害時,每個人應運用智慧調伏自心,不要任由嗔恨心壯大。否則,它就會如同星星之火,終將燒盡一切功德之林。 
    12.欲除痛苦多念觀音心咒 
    如果心誠,即使念得不對,也能與觀音菩薩感應道交;如果心不誠,雜有懊悔、懷疑等分彆念,就算念得字字正確,也無法與之真實相應。 
    對我個人而言,從小就對觀音菩薩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也有極其強烈的信心。原因當然有多種,一方麵是我齣生在佛教傢庭,小時候就對佛教有不共的信心;另一方麵,我們藏地可以說傢傢戶戶都持誦觀音心咒。 
    有時候迴憶自己的童年,盡管沒有現在的物質條件,住的也不是高樓大廈,但每個人的心是很純潔的。由於在那種氛圍中長大,所以我小時候放犛牛時,每天都拿著念珠念觀音心咒。念瞭多少現在也記不清瞭,幾百萬遍肯定是有。 
    在我們那裏,觀音心咒是人人都離不開的咒語。而且,傢傢戶戶對觀音心咒非常熟悉,比較明白它的功德;即使有些人不太清楚,也是每天都在堅持念,而且念的數字相當驚人。像我父母那一代的老年人,基本上每個人都是1億遍以上,3億遍、6億遍、7億遍……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 
    觀音心咒為什麼如此重要呢?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的“聞法品”中,專門提到瞭一部經——《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漢文中有宋朝天息災的譯本),主要就講瞭觀音心咒及名號的功德。 
    無垢光尊者說:“這部經的功德非常大,猶如烈火,能燒盡我們無始以來的罪障;猶如清水,能洗淨我們的業障垢染;猶如狂風,能摧毀我們身口意的一切障礙……” 
    觀音心咒的發音,是“嗡瑪尼貝美省”;也可以在後麵加個觀音菩薩的種子字“捨”,即“嗡瑪尼貝美省捨”。 
    隻要心誠,對觀音菩薩有信心,發音不一定要統一。東北人、閩南人念時,發音肯定不相同,拉薩和四川的藏語發音也有很大差彆。但隻要自己有信心,功德應該沒什麼兩樣,甚至有時候念錯瞭也有功德。 
    從前,有位老和尚在行腳途中,見到一座山上發紅光,知道那裏必定有修行人,於是上山一探究竟,發現瞭一位老婆婆。
    老婆婆告訴他,自己每天都念嗡瑪尼貝美“牛”,數十年如一日。 
    老和尚慈悲地說:“你念錯瞭,應該是嗡瑪尼貝美‘省’纔對。”老婆婆一聽,特彆傷心,覺得幾十年的修行全報廢瞭,心裏特彆懊喪,馬上更正瞭過來。 
    老和尚告彆後到瞭山下,嚮山上一望,原來的紅光已經沒有瞭。他趕緊迴去告訴老婆婆:“我剛剛是開玩笑的,你念的嗡瑪尼貝美‘牛’沒有錯。” 
    老婆婆頓時展露齣笑容,又改迴她原來的念法,山上再度現齣瞭紅光。 
    可見,“心誠則靈”,如果心誠,即使念得不對,也能與觀音菩薩感應道交;如果心不誠,雜有懊悔、懷疑等分彆念,就算念得字字正確,也無法與之真實相應。 
    13.消除痛苦的六大法 
    藏傳佛教中有個實修法,可以消除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痛苦,讓我們保持心情愉快。 
    方法很簡單:首先雙目直視虛空,不執著一切而自然放鬆,心胸盡量放大,在這樣的境界中坦然安住。然後念誦“達雅他嗡措姆迷勒那德卡踏母索哈”,這個咒語念7遍、108遍都可以。如此觀修,有助於我們天天好心情,人際關係趨於改善,許多不順迎刃而解。 
    痛苦,是每個人都不陌生的字眼。 
    印度偉大學者聖天論師,將人類的痛苦歸攝為兩種:身苦與意苦。如頌雲:“勝者為意苦,劣者從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意思是說,上等人的痛苦,是心理上的苦受,比如工作壓力、競爭憂慮、“高處不勝寒”的辛酸等;小人物的痛苦,則是身體上的苦受,比如缺衣少食、超強度勞動等。這兩種痛苦,恒時不斷地損惱著蕓蕓眾生。 
    人生本來就多苦,但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遇到一點挫摺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瞭!為什麼我這麼倒黴,所有的不幸全落到瞭我的頭上?”卻不知輪迴的本性即是如此。 
    那麼,我們在遇到痛苦時,應當如何麵對呢?佛教中講瞭很多方法,通過這些,消除痛苦輕而易舉。即使有些習氣根深蒂固,無法一下子完全斷除,但隻要持之以恒經常串習,痛苦也遲早會離你而去。 
    di一、利益眾生,斷除自利。 
    當你特彆痛苦時,首先要認識到痛苦的來源是我執,也就是自私自利的這顆心。若想斷除一切痛苦,就要先斬斷它的來源;而要斬斷它的來源,理應學習一些佛教經論,以大乘的無我精神改變自私自利的心態。 
    有些人以前有很多煩惱、痛苦,但後來學瞭大乘佛法,經常做些有利於眾生的事,比如做慈善、當義工,原來的痛苦不知不覺就消失瞭。所以,斷除痛苦的方法,就是要利益眾生。假如你有大乘的慈悲心、菩提心,那是再好不過瞭,但即使沒有,至少也應培養仁愛的傳統道德。 
    di二、苦樂皆轉為道用。 
    佛教中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將痛苦轉為道用。也就是說,這個事情本身是一種痛苦,但隻要你念頭一轉,就可以不把它當做痛苦,而把它利用起來。 
    這方麵的道理,在無著菩薩的《快樂之歌》中講得淋灕盡緻。比如,此論告訴我們: 
    有病是一種快樂,依此可消除往昔的很多業障;沒病也是一種快樂,用健康的身體可以多做善事。 
    有錢是一種快樂,用它能上供下施,積纍資糧;沒錢也是一種快樂,可以斷除自己對財物的耽著。 
    有些齣傢人對錢沒什麼貪執,自然就有很多錢瞭,這時你也不必太煩惱:“有錢瞭,我該怎麼辦啊!”佛陀在《毗奈耶經》中講過,倘若你前世福報很大,今生不需要勤作就腰纏萬貫,就算是一個齣傢人,所住的房屋價值五百金錢,也是允許的;所穿的衣服價值一億金錢,也是可以的。所以,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應該快樂。 
    其實,一個人若想獲得成功,經曆痛苦也是必需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會畏懼痛苦,反而會將生活中的每一次磨難,都轉化成通往解脫的基石。 
    曾有一個故事,就講瞭這個道理: 
    從前,一個農民的驢子掉到瞭枯井裏。農民在井口急得團團轉,就是沒辦法把它救齣來。zui後農民斷然決定:這驢子已經老瞭,這口枯井也該填起來瞭,不值得花太大精力去救驢子。於是就把所有鄰居都請來,開始往井裏填土。 
    驢子很快意識到發生瞭什麼事,起初,它在井裏恐慌地大聲哀叫。不一會兒,它居然安靜下來瞭。農民忍不住朝井下一看,眼前的情景讓他震驚:每一鏟砸到驢子背上的土,它都迅速地抖落下來,然後狠狠地用腳踩緊。就這樣,沒過多久,驢子竟然把自己升到瞭井口,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縱身跳齣來,快步跑開瞭…… 
    實際上,生活也是如此。縱然許多痛苦如塵土般降臨到我們身上,我們也應將它統統抖落在地,重重地踩在腳下,而不要被這些痛苦掩埋。若能這樣,到瞭zui後,我們定會像驢子逃離枯井一樣,從輪迴的苦海中徹底脫身。 
    di三、修持自他交換。 
    觀修自他交換,對消除痛苦也很有幫助。比如,當你重病在床、名聲受損、窮睏潦倒時,可以發願:“世間上也有許多跟我一樣的受苦者,願他們的痛苦成熟於我身,由我代受,他們全部離苦得樂。” 
    然後當自己嚮外呼氣時,觀想自己的一切安樂,變成白氣施給眾生;當嚮內吸氣時,觀想他們一切痛苦,變成黑氣融入自己。 
    這是除苦的方法。當我們在遭受痛苦時,若能經常這樣觀修,所受的痛苦就有瞭價值,對自我的愛執也會日益減少。 
    di四、修持安忍。 
    安忍,就是世人所說的堅強,有瞭它,麵對痛苦便不會輕易屈服。 
    我曾翻閱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傳記,發現許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內心極其堅強,就算麵對難忍的逆境,也能迎難而上、從不言退;而有些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內心十分脆弱、不堪一擊,即便是微不足道的挫摺,也能讓他終生一蹶不振。 
    像美國總統林肯,終其一生都在麵對挫敗:八次競選、八次落敗,兩次經商、兩次失敗,甚至還精神崩潰過一次。好多次他都可以放棄瞭,但他並沒有這樣做。也正因為這種堅強,他纔成為美國曆史上的總統之一。 
    所以,成敗的關鍵在哪裏?就在自己的心力強大與否。蘇東坡也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纔,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di五、麥彭仁波切的“心情愉快法”。 
    藏傳佛教中還有個實修法,可以消除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痛苦,讓我們保持心情愉快。 
    方法很簡單:首先雙目直視虛空,不執著一切而自然放鬆,心胸盡量放大,在這樣的境界中坦然安住。然後念誦“達雅他嗡措姆迷勒那德卡踏母索哈”,這個咒語念7遍、108遍都可以。如此觀修,有助於我們天天好心情,人際關係趨於改善,許多不順迎刃而解。 
    當然,以上所講的幾種方法,你們不一定要全部都用,畢竟每個人的根基不同,選擇適閤自己的就可以。就像生瞭病以後,有些人吃中藥能好,有些人用按摩也行,有些人還可以打針,但不管選擇哪一種,目的都是為瞭斷除痛苦。 
    14.藏地幸福密碼 
    凡是來過藏地的人,就會發現這裏不管男女老少,無論齣傢、在傢,幾乎人人手中都拿有念珠。念珠對他們而言,不是戴在身上的一種擺設,或是消災避邪的護身符,而是專門為念咒計數的工具。很多藏族人一生中精進念咒,數量甚至超過十億以上。 
    有些人不明白念咒有什麼作用。其實,從究竟而言,佛菩薩的心咒與佛菩薩無二無彆,觀音心咒就是真正的觀音菩薩,文殊心咒就是真正的文殊菩薩,通過持誦這些心咒,可以與佛菩薩心心相印。著名大德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中也說:“勝義中,一切法皆為離戲大空性,沒有任何分彆;但在名言清淨顯現中,咒語與本尊於所化者前,皆是智慧之幻變,瞭知彼二無有差彆,則應將密咒受持為聖尊。” 
    這種境界比較高深,如果無法理解,每位佛菩薩因往昔發瞭不同的大願,所以,持誦他們各自的咒語,也會帶來不同的加持力。比如,文殊菩薩是三世諸佛的智慧本尊,若持念文殊心咒,比念其他咒語更容易開智慧;觀音菩薩是三世諸佛的慈悲本尊,若想增上慈悲心,念觀音心咒的作用會立竿見影……諸如此類依靠持咒,不但可圓滿齣世間的解脫功德,還可以帶來發財、長壽、健康等世間利益。 
    對此,有些固執的人也許不承認:“太愚癡瞭,不可能吧!”但實際上,密咒的加持力,你是可以親身感受到的,用教證、理證來說明,也完全可以成立。現在許多人常陷入一種誤區: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就認為不科學,包括密咒加持、前世後世、因果輪迴…… 
    其實,“科學”的定義,是“暫時可被知而還沒有被推翻的知識”,所以科學不一定就是真理。假如一味地用科學衡量一切,此舉本身也是種迷信。因此,我們對不瞭知的事物,應該有一種理性的態度,不要輕易接受一切,也不要輕易否定一切。 
    還有些人,對佛法不太瞭解,口口聲聲說不能學密宗,因為裏麵有太多密咒。但實際上,漢地寺院每天的早晚課誦裏,都會念楞嚴咒、往生咒、大悲咒、十小咒等;許多人經常念的《心經》,zui後也有一句密咒,被稱為“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假如密咒都應視如洪水猛獸,那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其實,在漢地的很多佛經中,都提到瞭密咒的殊勝性。如《楞嚴經》雲:“若不持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意思是,在修行的過程中,假如不持誦密咒,祈禱佛菩薩加持,單單依靠自己的力量,就想讓身心遠離一切魔障,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金光明經》中也說:“十地菩薩,尚以咒護持,何況凡夫?” 
    而且,密咒也並非藏地的“特産”,它在漢地的佛經中隨處可見。例如,《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中,佛陀就對除蓋障菩薩,詳述瞭觀音心咒“嗡瑪尼貝美省”的來曆和殊勝功德。 
    當然,佛陀所講的任何一個道理,並不是讓我們盲目地接收,而是要嘗試去證明這些是否正確。這方麵,在佛教的中觀、因明等中,有一係列的觀察方法及邏輯推理。所以,對於事物的真相,佛陀是要我們知道,而不隻是相信。 
    離苦得樂的幸福咒語 
    釋迦牟尼佛: 
    若想緩解生活、工作的壓力,簡單、實用的禪修方法是:先專注盯著釋迦牟尼佛像,看一會兒閉目想;想不起來瞭,再看一會兒,再閉目想……如此不斷訓練,直至想得非常清晰。如果想打坐修禪定,這也是有加持力的方法。 
    長壽佛: 
    若想增長自己或他人的壽命,避免夭摺或意外身亡,可一心一意地祈禱長壽佛,專注持念長壽佛心咒“嗡阿瑪Ra呢則萬德耶索哈”。 
    金剛薩卅: 
    過去有意或無意中造下的一切罪業,若生起後悔之心,一邊念金剛薩卅心咒“嗡班匝薩卅省”,一邊想著金剛薩卅佛尊降下甘露,洗盡自己的罪業,諸罪可逐漸滅盡無餘。 
    藥師佛: 
    虔誠、專注地祈禱藥師佛,持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能滅除一切疾病,消災延壽,也可令容貌更加莊嚴。 
    阿彌陀佛: 
    臨終時,若一心一意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在腦海中想著阿彌陀佛的莊嚴身相,同時,周圍的人也為其念此佛號,可消除死時的痛苦、恐懼,身心得到安樂。有緣者命終後往生極樂世界。 
    蓮花生大士: 
    若虔誠祈禱蓮花生大士,一心念誦蓮師心咒“嗡啊省班匝格熱班瑪色德省”,可化解一切不祥,如本命年、爭鬥、惡兆、疾病、橫禍等,修行無有任何障礙,迅速成就所願。 
    度母: 
    若虔誠祈禱度母,一心專念度母心咒“嗡達熱德達熱德熱索哈”,能止息惡咒、自殺、疾病等損害,免除一切煩惱,消除心中恐懼,獲得錢財、勢力、名聲等世間力量。當今之世,修此法之成效zui為迅速。 
    地藏菩薩: 
    若想所求如願以償,善根增長,福報、財富圓滿,或者超度已故亡人,可一心專念“南無地藏菩薩”,祈禱地藏菩薩加持。
    文殊菩薩: 
    若想開啓內心的智慧,明辨所做之事如何取捨,可一心專念文殊心咒“嗡阿Ra巴匝那德”。尤其是孩子在讀書時,常念文殊心咒,對學業大有助益。 
    觀世音菩薩: 
    無論遇到任何危險、急難,一心專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大鵬金翅鳥: 
    佛菩薩為利益眾生而化現為大鵬形象。若一心祈禱大鵬,能獲得無礙的威力,消除非人、鬼魔帶來的各種危害,對癲瘋、昏厥等藥物難以治療的疾患,有與眾不同的功效。 

用戶評價

評分

很厚實,看上去很不錯,一下就想到瞭劉文典老師。

評分

很厚實,看上去很不錯,一下就想到瞭劉文典老師。

評分

贈送的這本書,物超所值。

評分

贈送的這本書,物超所值。

評分

大16K

評分

還可以? 關鍵物流太慢瞭,半個多月!唉?

評分

還可以? 關鍵物流太慢瞭,半個多月!唉?

評分

評分

還可以? 關鍵物流太慢瞭,半個多月!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