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1-6卷)
作 者: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 编 出 版 社: 军事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802373815 出版时间:2011-06 版 次:1 装 帧:精装6册 开 本:16开 定 价:355元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以下简称《军史》),是中央军委在1997年11月27日授予军事科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军事科学院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编写此书。随后,在历时10余年的编撰修改过程中,以迟浩田为中央军委军史编写领导小组审定编写指导思想、编写规划和纲目,研究解决编写中的重要问题,并逐一审定书稿。期间,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领导军事历史研究所,先后组织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集体统稿和修改,每一次都对原有书稿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在2010年3月,中央军委常务会议根据军史编写领导小组的建议,正式批准出版《军史》一、第二、第三卷。这部融汇了大量研究人员和组织者辛勤汗水的史书经典现在终于马上要和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史料丰富、数据翔实,完整再现历史画卷 《军史》一至第三卷,记述从1927年8月1日人民军队诞生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本书的工程之所以浩大,其中一个基础却也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于史料的深挖细凿。为了编写此书,编写组踏遍了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总参谋部有关部门档案室或资料室、总政治部档案馆、总后勤部档案馆、总装备部档案馆、海军档案馆、空军档案馆、各军区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资料馆等单位的大门,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和图书资料。小到几十人的战斗,大到数百万人参与的战役,甚至对于使用的武器装备的种类、数量,都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和调查,给出了详细的数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使此书的史料性更强,二是为了增加某些历史节点的现场感和说服力。《军史》不只关注宏大的历史事件,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战斗也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述,如在对飞夺泸定桥、强攻大渡河的记述中,详细记录下了战斗的参与人数、战争过程,甚至部分中央红军战士们的真实姓名,这些基于真实历史资料的记叙,非常写实,颇具震撼力。为了说明红一方面军重建时的人事安排情况,《军史》还引用了1932年7月29日《周恩来致中共苏区中央局的信》。此外,《军史》的编写还获得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以及军内外党史、国史、军史专家学者和许多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并借鉴和使用了大量的军史、战史的研究成果。《军史》(1-3卷)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全过程,分阶段系统阐述了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领导体系、组织结构、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和各个不同时期部队的建制、军兵种建设和后勤建设,也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真实客观地面对历史,不回避发展中的错误和失败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是一个从弱小逐步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人民军队进行了长达22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超乎寻常的革命毅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打败了凶恶的国内外敌人,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边打边建,不断加强军事、政治、后勤建设,逐步提高正规化建设水平。到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有500余万人的,以步兵为主体,拥有一定数量炮兵、工兵、通信兵、铁道兵和装甲兵的强大军队。这些光辉成就的取得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免不了遭遇路途的曲折不平甚至历史的短暂倒退,虽然一时的困难只是前进过程中的变奏曲,但只有站在全局的角度从本质上看待遇到过的种种矛盾,分析解决矛盾的曲折过程,才能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这部《军史》不仅记载了成功的喜悦,也记录下我党我军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困难和挫折,对一个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一一总结经验教训,用浓重的笔墨刻画出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在失败中成长,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详细记叙了南昌、秋收、广州起义的曲折过程,各个根据地建设过程中遭遇的重重险阻和失败,记载了1927年至1930年红军建军之初所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如井冈山八月失败,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真相。记录了1930年前后,浙南、苏中、川东、东江、琼崖等地区的红军在起义中遭受的严重挫折,详细介绍红军“左”倾错误的形成、发展和造成的损失,东北抗日联军的严重挫折等,对众多历史著作上语焉不详的史实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澄清、梳理和剖析。 《军史》还详细阐述了一般史书中一带而过的军事斗争、政治组织建设的细节。除军事斗争外,政治组织建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的另外一条主线,更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成熟、发展壮大的发展史,体现了军史也是一部党史。如三湾改编的党委制、政委制、政治机关制,三大注意八项纪律的提出和完善,说明政治建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历史如一面明镜,人性的光辉和黑暗在时间长河的漂流中不时地反射出光明与黑暗交错的影子。在对历史的记述中,《军史》没有对其中的暗影进行讳饰,意志薄弱的革命者一个个被历史的浪潮冲刷地失去了踪影,如张发奎、邱国轩等,但总有那些意志坚定的革命者,终于成为我党我军的领导核心。 深刻剖析历史课题,客观公正作出评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是迄今为止一部由中央军委授权编写并负责审定的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80余年光辉历程的历史著作,编排遵循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其地位和作用深远。编写组历时十年,数易其稿,反复推敲,对众多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和事件,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反思。如,对皖南事变、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战斗过程和作用、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战争、红四军西征等,都给予态度明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还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下了有理有据的定论,如对早期的中国红军是如何从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军队的等论题,通过富有思辨性的分析,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更难得的是,在每一卷的终,都会有对解放军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发展壮大的深刻剖析和论证。 简单记录历史事实,是一般的编写者通过辛勤耕耘都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对我党我军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革命史进行恰当而具有启示作用的评价,却不是一般个人能够轻易完成的工作。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的军史编写小组所做的工作,可以说对我军现阶段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指导和警示作用。此书可作为论证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来阅读。 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解放史,是我党不断总结经验、走向成熟的光辉历程,这部作品绝没有满足于对历史流水账似的简单记录,而是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置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大背景下来阐述,历史场面恢宏,情节错综复杂。读罢掩卷,我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都会如我一样,心潮澎湃,思绪难平。 目录 卷 章 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确立 节 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的准备 一、中国共产党旱期的军事活动 二、北伐战争失败后的形势,中共中央的建军决定 第二节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地区的武装起义,中国红军的建立 一、南昌起义,人民军队的诞生 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三、广州起义。海陆丰地区红军的建立 四、井冈山会师和红4军的组成。红5军的建立 五、其他地区的武装起义和红军的建立 第三节 红军在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苏区斗争中发展 一、红4军在坚持井冈山斗争中加强建设,红5军主力与红4军会师 二、红4军在创建赣南、闽西苏区斗争中发展。红6、红l2军的建立 三、红5军在转战湘赣边和创建湘鄂赣边苏区斗争中发展。湘鄂赣边红8军的建立 四、湘鄂西红军在创建苏区斗争中发展,红4、红6军会师 五、鄂豫皖边红军在创建苏区斗争中发展,红1军的成立 六、赣东北红军在创建苏区斗争中发展,闽北红军的建立 七、红7、红8军的建立,红7军在创建与坚持右江苏区斗争中发展 八、东江、琼崖、浙南、苏中、川东红军的建立 第四节 红军创建时期的政治建没 一、中共中央对红军建设的指导 二、党委制、政治委员制和政治机关制的建立 三、三大任务的提出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定 四、士兵委员会的建立 五、政治教育和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 第五节 红军创建时期的后勤建设 一、后勤机构的建设 二、筹款方针的确立 三、供给制度和经济民主制度的建立 四、装备和武器配备 第六节 红军游击战作战原则的形成,建军原则的确立。 关于巾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一、红军游击战作战原则的形成 二、古田会议的召开,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确立 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第二章 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红军开始初步的正规建设 节 中共中火军事战略的转变,红军主力组成正规兵团 一、1930年春夏的形势和中共中央军事战略的转变 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的召开 三、红军第1、第2、第3军团的成立 …… 第三章 “左”倾军事错误的推行,红军的曲折发展和严重损失 第四章 长征的胜利,红军建设的恢复与加强 基本经验 后记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评价五: 我对历史的关注点往往在于社会结构和政治影响,而这套书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叙事,深刻揭示了人民军队如何与人民紧密结合,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和发展自身。它阐释了“人民性”对于这支军队的决定性意义,那种“军民鱼水情”是如何在实战中被检验和强化的,有大量的史实支撑,而非空洞的口号。我发现,很多我以前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零散历史片段,在这套书中得到了系统、权威的串联和解释,像是拼图一样,一下子就完整了。特别是关于军队内部思想工作和政治建设的部分,揭示了保持一支军队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对非物质因素的重视,使得这套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军事史的范畴。它是一部关于信仰、组织力和民族精神的百科全书。精装本的质量,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这套重要历史文献的尊重,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和价值。
评分评价二: 老实说,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种官方色彩浓厚的军事历史著作会不会读起来枯燥乏味,但事实证明我完全多虑了。这套书的叙事手法相当高明,它巧妙地平衡了宏大的历史脉络和生动的个体故事。它没有陷入纯粹的军事术语堆砌,而是很注重人物命运的刻画。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几卷对一些重要历史转折点上,基层官兵心态变化的描写,那种从迷茫到坚定,从对胜利的渴望到对事业的忠诚,过渡得非常自然真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我是否也能做出同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是很多历史书难以达到的。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的变迁也有细致的描摹,这对于我这种对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宝藏。它把军事斗争的复杂性,从战术层面一直延伸到了社会和政治层面,展现了一种全景式的历史观。六卷本的篇幅,确保了叙事的完整性和深度,绝不是走马观花式的介绍。
评分评价一: 这套书啊,我一口气读完了好几遍,每次都有新的感触。它不光是讲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把我们国家在风云变幻中的那些关键时刻都给串起来了。我特别佩服作者那种旁征博引、考据严谨的态度,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从历史的尘埃里小心翼翼地刨出来的。比如,书中对某些战役的战略部署分析得极其透彻,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论述,而是能让你想象到当时指挥员们在电台前焦急等待、运筹帷幄的紧张气氛。读到那些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那种钢铁般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信念,真的让人肃然起敬。特别是对于一些早期部队的组建和发展过程的描绘,那种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艰难,通过文字传递出来,比看电影震撼多了。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扎实,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翻阅起来也特别舒服,绝对是值得收藏的珍品。它让我对“人民军队”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无数鲜活的生命和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交织在一起的宏大叙事。
评分评价三: 我是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平日里接触了不少关于近代史的书籍,但真正能系统梳理我军发展脉络的,这套书算得上是里程碑式的存在。它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其史料的丰富性和可靠性。翻开任何一页,都能感觉到背后有着海量的档案和口述资料作为支撑,那种厚重感是无法伪造的。文字风格上,它有一种沉稳而有力的力量感,不会过度煽情,但历史的厚重感却自然而然地渗透出来。我尤其关注它对不同历史时期战略思想演变的梳理,从最初的游击战术到后来的大规模运动战,每一步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检验,都有清晰的逻辑线索可循。这套书不是简单地把“胜利”摆在那里,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如何取得胜利”的过程,包括付出的代价和吸取的教训。对于理解我们国家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如何完成军事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角。这六册,就像六把钥匙,分别打开了理解我军不同发展阶段的门锁,信息量巨大,但组织得井井有条。
评分评价四: 作为一名军事迷,我最看重的是细节的准确性和场景的还原度。这套精装的军史,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我记得有一次翻到关于某次重大战役的局部战斗描写时,那种对地形、天气、乃至不同兵种协同作战的描写,细致到让人仿佛能听到枪声和口令。它成功地将宏观的战略决策和微观的战术执行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历史不再是抽象的年份和数字。更难得的是,它没有回避历史中的曲折和失误,而是以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这对我们后人正确看待历史至关重要。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让这套书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此外,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即使是如此庞大的信息量,阅读体验依然保持在很高的水平线上,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是一部教育后代、激励今人的精神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