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已婚人士、父母、學生、教師、白領
盤踞法國暢銷榜50周,被譯為24種語言。
首次全麵探討人際關係中的精神虐待行為,讓無數受虐者如夢初醒的經典之作。
法國心理學傢與被害人學專傢伊裏戈揚的代錶作。
傷人不見血的冷暴力廣泛存在於婚姻、親子關係、職場和社會中,施虐者披著關係親密的外衣,肆無忌憚地滲入受虐者的生活,使其成為自己精神虐待的獵物。本書意在指導受虐者認清自己的處境,跳齣這一惡性循環。
伊裏戈揚通過大量案例探討瞭冷暴力的各種錶現形式與危害,詳細剖析瞭施虐者與受虐者的特點與關係。她飽含同情,筆鋒犀利,從專業角度為受虐者立起一麵鏡子,讓醜惡無可遁形,並提供瞭新的可能性。
內容簡介
本書首次提齣瞭“精神虐待”這一概念,它廣泛發生在婚姻、傢庭和職場中,施虐者通過拒絕直接溝通、言語歪麯、諷刺、嘲笑、輕衊、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來欺淩、控製受虐者,摧毀其自尊,改變其思維方式,使這種關係持續下去,讓受虐者無法逃脫。這類冷暴力現象並不如身體暴力明顯,隻會讓受虐者有苦說不齣,一味檢討是不是自己做錯瞭什麼。
伊裏戈揚探討瞭傢庭和職場中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的不同階段、施虐者的主要手段,並站在施虐者和受虐者雙方的角度做瞭詳盡的分析。之後,她闡明瞭精神虐待的短期和長期後果,並分彆針對傢庭和職場中的精神虐待現象提齣瞭建議。
作者簡介
瑪麗-弗朗斯·伊裏戈揚,醫學博士,法國精神分析學傢、心理治療師、被害人學專傢,曾在巴黎第五大學任客座教授,專攻精神暴力行為,主要研究職場上的精神虐待。她曾數次作為嘉賓齣現在法國的電視節目上,並積極推動法國針對職場和傢庭內部精神暴力的立法進程。
目錄
第一部分 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第一章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2
第二章職場上的精神虐待 40
第二部分 精神虐待式關係與當事人
第三章精神虐待的誘惑期 76
第四章精神虐待關係中的溝通 81
第五章精神虐待的其他階段 99
第六章施虐者 106
第七章受虐者 118
第三部分 精神虐待的後遺癥與責任承擔
第八章“失去行動力”階段的後果 130
第九章長期後果 137
第十章針對夫妻與傢庭的實用建議 145
第十一章針對職場的實用建議 150
第十二章心理上的主動應對 159
結語重建尊重 172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解析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第一章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不起眼的精神虐待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反而像是正常現象。這種過程始於不尊重他人、說謊或單純的操控行為。我們隻有在身受其害時纔會發現難以忍受。當這種行為的作用對象未能加以迴應,精神虐待就會進展到下一階段:齣現明顯的虐待舉動,對受虐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受虐者不確定能否獲得他人理解,所以隻得默默承受。
這種道德迫害一嚮存在,若發生在傢庭裏,則通常不為人知;若發生在職場上,再趕上充分就業期間,大傢的容忍度會降低,畢竟受虐者隨時可以辭職。但如果發生在高失業率時期,那麼受虐者就會因為想保住工作而身心健康受損。有人曾對此反擊和對簿公堂,如今,隨著這些現象廣為人知,社會也已開始提齣質疑。
心理治療人員經常目睹活生生的案例,都體現瞭外在現實與心理現實界綫的模糊不清。這些當事人所受的苦有一個共通點:每個人自認為獨一無二的經驗,事實上與很多其他人雷同。而臨床判定的難處在於,如何衡量當事人的每個字詞、語調和說法的重要程度。種種細節分開來看似乎無妨,加起來卻形成瞭一種毀滅的力量。受虐者在這種緻命的遊戲中一路受到攻擊,有時自己也會采取虐待行為,因為這種防禦術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但這麼做,可能會導緻受虐者被誤指為施虐者的共犯。
我在執業經曆中,曾看過同一施虐者在生活的各個層麵,包括職場、婚姻與親子關係中,不斷復製破壞行為。我想要強調的正是這種行為的延伸性。有些人的人生道路上,充滿著他所造成的傷害或是被他傷到無法復原的人。但所有這些,都不會妨礙他騙過那麼多人,在錶麵上還完全維持著正人君子的形象。
夫妻間的精神虐待
夫妻間的精神虐待常因為被大事化小為單純的強弱勢問題而受到否定或疏忽。精神分析簡化這種現象的方式是把伴侶當作共犯,甚至要伴侶為自己的受虐負責。這等於否定瞭這種支配關係中的掌控空間,而它足以導緻受虐者無力反擊、無法自衛,也否定瞭精神虐待中存在著暴力的事實,並會對受虐者造成深遠的心理傷害。精神虐待的手法十分細膩,不著痕跡,旁觀者容易將其解讀為兩人之間單純的衝突或“打情罵俏”,實際上那是企圖在精神上甚至肉體上毀掉另一個人,而這種暴力的企圖有時的確會得逞。
下麵講述幾對處於精神虐待不同階段的夫婦的故事。每個案例的時間長短不一,原因在於精神虐待會經曆數月甚至數年的醞釀。隨著虐待關係的演變,受虐者要先學習記下受虐的過程,接著學習如何自我防衛以及搜集證據。
掌控欲
當發現“所愛的人”不符閤自己的期待,或太過依賴彼此的關係,精神虐待的衝動便會升起。
最親密的另一半受虐會最嚴重,因為太過親密可能使施虐者感到恐懼。自戀者掌控伴侶是為瞭壓抑對方,同時也會因為害怕伴侶太靠近自己而將其製服。為維持對伴侶的全盤掌控,一定得把對方鎖在依賴或獨占的關係裏,這讓身陷疑惑和內疚的伴侶無法反抗。
施虐者不言而喻的信息是“我不愛你”,卻始終不明說,但又以間接的方式透露齣來。伴侶必須安分,且不斷因期待落空而遭受打擊;施虐者也會防止伴侶有自己的想法,以免察覺到自己正在受虐。美國犯罪小說傢、《天纔雷普利》(TheTalentedMr.Ripley)的作者帕特裏夏·海史密斯(PatriciaHighsmith)在接受法國媒體訪問時曾這麼說:“有時,最吸引我們或是我們最愛的人是很難給我們新想法的,他們如同橡膠製的絕緣體。”
自戀的施虐者令伴侶處於陰晴不定、無所適從的情境中,藉以施展掌控力,讓伴侶動彈不得。把伴侶圈在固定的範圍內並保持安全距離,可以避免被自己害怕的關係綁住。他通過壓抑和製服伴侶,迫使對方屈從於“他人的控製”,那正是他自己最恐懼且不計一切代價要迴避的。在正常相處的情侶之間,即便有掌控的元素存在,也應該是能對戀情産生正強化作用的。有些案例中,一方企圖壓迫另一方,藉以鞏固自己的主宰地位。然而以自戀的施虐者為主導的情侶或夫婦,其關係可能會是緻命的,因為言語攻擊和暗中傷人已成為慣例,且有係統。
精神虐待的關係必須要有過於忍讓的伴侶纔能發展下去,精神分析師常將這種忍讓解讀為伴侶可從這種關係中獲得某些好處,而這基本上是一種不自覺的自作自受。後麵的章節會討論到,這隻是部分的解讀,因為大多數案例的受虐者過去都沒有自我懲罰的傾嚮,之後也不曾齣現。這種不完整的分析是很危險的,它會加深忍讓一方的罪惡感,完全無助於尋找齣路、逃脫受束縛的環境。
過度忍讓的源頭多半齣於對傢庭的忠誠,也包括重蹈父母的覆轍,或是順從地扮演配閤對方自戀的犧牲型角色等。
……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