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二手] 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 9787020065639

[正版二手] 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 978702006563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柏杨 著
图书标签:
  • 柏杨
  • 丑陋的中国人
  • 社会批判
  • 文化反思
  • 国人心理
  • 畅销书
  • 经典
  • 二手书
  • 正版
  • 9787020065639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宝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65639
商品编码:195239244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4-01

具体描述

温馨提示:本书是正版二手旧书,外观8成新左右,不缺页,无破损,部分笔记,保存完好!部分书默认不带盘、学习卡、磁带等相关附件,如有特殊需求,请下订单前先联系客服!

基本信息

书名:丑陋的中国人

定价:28.00元

作者:柏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020065639

字数:197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丑陋的中国人》一针见血指出中国人的丑陋面,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次受到严厉检讨柏杨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因此他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
  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

内容提要


  《丑陋的中国人》是柏杨在1984年9月24日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是为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漫画家方成先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特为八十八岁的柏杨先生绘制漫画插图,两位年近九旬老者的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柏杨曰:
  脏、乱、吵,窝里斗!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
  死不认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个错并不是错。
  喜欢装腔作势,记仇,缺乏包容性,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
  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恐惧独立思考。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只会抽风发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化的深层审视与民族的镜鉴之思 本书并非一本虚构的小说,也不是历史的编年史,更不是一本单纯的学术专著。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解剖,一次对民族性格与国民劣根性的深刻反思,一次面向未来的警醒与叩问。作者以其近乎刀锋般的笔触,毫不留情地剖析了“中国人”这一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诸多文化特质,特别是那些被长期掩盖、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傲的“丑陋”之处。 首先,本书直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酱缸文化”。作者用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将中国社会比作一个充满各种污浊之物的酱缸,任何新鲜、优秀的事物一旦进入其中,都会被同化、腐蚀,最终失去其本来的光彩。这种酱缸文化体现在人际关系、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方方面面,它滋生了虚伪、保守、互相倾轧的土壤,扼杀了创新、独立、进取的精神。书中详细阐述了这种文化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倾向于盲从权威,害怕特立独行,以及在群体中丧失个体责任感。我们常常看到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表面和谐,背后可能隐藏着的是一种集体的麻木和对进步的阻碍。作者认为,正是这种酱缸文化的强大惯性,使得许多曾经领先于世界的文明要素,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逐渐衰败,最终导致了民族的落后。 其次,本书对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古代的君臣父子、尊卑有别,到近代社会的官僚主义、人情关系,等级观念无处不在,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观念导致了中国人过分在意身份、地位,形成了“见人下菜碟”的处事方式,对上阿谀奉承,对下颐指气使。书中描绘了这种观念如何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使得真诚的情感和公正的评判变得困难。它压制了平等的精神,阻碍了公平竞争,也使得社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作者认为,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是现代社会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价值观的巨大障碍,也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再者,本书无情地揭露了中国人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与“狭隘的民族主义”。在生存压力和权力诱惑面前,许多中国人表现出的短视和功利,以及在维护自身利益时所表现出的冷漠与无情,都被作者一一呈现。而所谓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在作者看来,有时也沦为狭隘的排外和盲目的自大。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使中国人拒绝承认自身的不足,不愿意学习他人的优点,更倾向于将外部世界的批评视为攻击。书中对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认为这种心态只会让民族固步自封,与世界发展潮流渐行渐远。 更值得深思的是,作者对中国人“缺乏批判精神”的担忧。面对社会的不公、人性的弱点,许多中国人选择沉默、忍耐,或者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消解。这种对批判的恐惧和回避,使得不良现象得以滋长,使得改革和进步难以推行。书中强调,批判精神是文明进步的火炬,是对社会黑暗的照妖镜。缺乏批判精神的民族,容易被蒙蔽,容易被愚弄,也容易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丑陋的中国人》并非是要将中国人一概而论,也不是要全盘否定中华文化的价值。相反,作者的初衷恰恰是通过“暴露丑陋”来“唤醒中国人”。他希望通过这些令人不适的剖析,能够激起国人的反思,让他们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和需要改进之处,从而寻求改变,迈向更健康、更进步的未来。书中充斥着作者对民族命运的焦灼,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中国人能够摆脱劣根性、实现真正复兴的深切期盼。 本书的语言风格犀利、尖锐,有时甚至显得尖刻,但这正是作者直面现实、不加掩饰的表达方式。他用一种近乎“泼妇骂街”的强度,试图打破国人的麻木和自欺欺人。这种强烈的表达方式,也正是本书能够引发巨大争议和广泛讨论的重要原因。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感到不适、愤怒,甚至被冒犯,但这恰恰是作者所期望的“刺痛”,是让他们开始审视自身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起点。 总而言之,《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的书。它以一种疼痛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认知,迫使我们去面对那些不愿承认的真相。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批判“丑陋的中国人”,不如说是在呼唤一个更强大、更文明、更具活力的中华民族。它是一次对历史的总结,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启示。阅读此书,如同接受一次严厉的洗礼,它可能让你痛苦,但最终,它将让你更加清醒,更加有力地去思考,去改变,去为民族的真正崛起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丑陋的中国人》,就被其直白的标题所吸引,内心既有期待,又带着一丝忐忑。读罢,发现它果然是一部“石破天惊”的作品。柏杨先生以其洞察世事的睿智和饱含热情的文字,将中国国民性中的种种弊端,如同一件件展品,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对“君子”精神的嘲讽,到对“奴才”心态的鞭挞,再到对“愚昧”的控诉,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刀锋,割裂着那些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集体主义”的解读,他指出,当集体主义被滥用,就可能演变成对个体自由的压制,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群体效应。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沉思,反思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丑陋”所影响。这本书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民族灵魂的拷问。它让我们看到,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我们首先需要勇敢地面对并承认自己的不足。

评分

《丑陋的中国人》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用三言两语来概括的。它是一本让我从骨子里感到“痛”的书,但同时也是一本让我感到“醒”的书。作者柏杨先生,以其近乎苛刻的批判精神,将中国国民性中的种种“病症”一一列举,从“嫉妒”、“懦弱”到“盲目自大”,无一不触及人心。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对照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境,发现书中所述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现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中国人“报喜不报忧”的传统习惯的剖析,认为这种习惯虽然看似是一种维护尊严的方式,但实际上却阻碍了问题的暴露和解决。读这本书,不是为了找寻民族的荣光,而是为了认识到我们身上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契机,努力改变。它是一次沉重的自我反省,更是民族进步的催化剂。

评分

这是一本挑战舒适区的书,它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中国文化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方面。读《丑陋的中国人》的过程,就像是在解剖自己的身体,虽然痛苦,但却是为了找到病灶,治愈自身。柏杨先生用其独特的视角,剖析了中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的“自欺欺人”、“损人利己”以及对权威的过度崇拜等现象。他将这些国民性中的“丑陋”比作“酱缸”,认为这种文化环境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书中对“面子”文化的深刻解读,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也曾为了虚荣的面子而放弃了原则,或者为了维护所谓的“和谐”而选择沉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强烈的反思契机。它不是在指责,而是在敲响警钟,希望能够唤醒沉睡的民族意识,促使中国人走出历史的阴影,以更健康、更理性的姿态走向未来。

评分

这本《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让我反复咀嚼的书,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中国文化表层下的种种弊病,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傲的国民性,在这位作者犀利的笔触下,暴露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自我审视,甚至可以说是自我解剖。柏杨先生以近乎冷酷的理性,剖析了中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酱缸文化”——那种自欺欺人、互相包庇、不思进取的集体无意识。书中对“面子”的迷恋,对权威的盲从,对细节的粗糙,对批评的敌视,种种描述都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令我感到羞愧的现实。然而,也正是在这种痛苦的对照中,我才开始真正思考,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丑陋”?这份反思并非为了全盘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身处的社会。它像一声声警钟,敲打着沉睡的灵魂,促使我们去挣脱历史的枷锁,去追求更健康、更进步的国民精神。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深刻的问题,迫使读者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解答。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读物不应只是信息的堆砌,更应能引发深刻的思考,而《丑陋的中国人》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读完后,心中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愤怒,有无奈,更有隐隐的希望。作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虽然尖锐,但却是一针见血,直击痛处。他用生动而具象的例子,描绘了中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的“自私”、“虚伪”、“盲从”等特质,这些特质在社会交往、家庭关系乃至于国家发展中,都扮演着阻碍进步的角色。读这本书,会让你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描述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联系起来,甚至会发现自己身上也存在着某些“丑陋”的影子。然而,柏杨先生并非仅仅是揭露和批判,他的目的更是为了唤醒,为了促使中国人能够自我反省,走出“酱缸”的泥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自身文化,从而有机会去改变,去进步。它是一种痛苦的成长,但却是通往更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