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代(套装共2册)(卷一)(卷二):1900-2000(修订版) 师永刚

中国时代(套装共2册)(卷一)(卷二):1900-2000(修订版) 师永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师永刚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20世纪中国
  • 历史
  • 师永刚
  • 时代中国
  • 历史研究
  • 修订版
  • 套装
  • 中国历史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1900
商品编码:1977850930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 中国时代(套装共2册)
作者 师永刚
定价 98.00元
ISBN号 9787506391900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0-01
版次 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重量:0.4
版次:1 字数: 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西方如何认识中国?他们如何发现中国,发现同样的一件事的背后与我们认知不同的部分。本书试图探究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如何围观中国的方法。

了解他国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开阔视野,进而引发多层面更深入的思考。为此,我们需要一本原始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不管这是一种偏见还是洞见,不管是一种真知还是误读。

这本美国人撰写的参考消息式的中国现代史,对我们认识正在快速前进的中国有着积极意义!

100万字,25位学者,历时八年,六本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中国人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刻录中国的方式与观察。


  编辑推荐

美国主流媒体中国100年现代史

《纽约时报》版十年文献

《时代》版朝鲜战争中美交战记录

《华盛顿邮报》版中美建交秘史

《纽约客》版的改革

《新闻周刊》版兴衰故事

《生活》版中国百年影像记忆

一个中国 两种表达

一本各自表述的美国国家立场的中国实录

忠实记录美国国家利益的中国一百年意见书

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图书版的《参考消息》

《时代》周刊围观中国的“政治技术内幕”

中国人了解现代百年史的“全政治内参”

100万字,25位学者,历时八年,六大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中国人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刻录中国的方式与观察。


  作者介绍

师永刚,曾从军十五载,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作家,图书策划人,媒体研究人。内地画传热潮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宋美龄画传》、《图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等二十多本。另有研究凤凰卫视的专著《解密凤凰》、研究《读者》杂志的《解密读者》、研究美国花花公子杂志的《兔子先生》与美国《时代》周刊的传记《中国时代》等。


  序言


《风云百年: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 作者:[虚构作者姓名]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一部描绘二十世纪中国波澜壮阔历史画卷的巨著,它以宏大的视野、深邃的洞察力,全景式地展现了从辛亥革命的曙光,到新中国成立的辉煌,再到改革开放的腾飞,直至世纪末的转型与发展,这一百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塑造了中国命运的根本性力量,探讨在时代洪流中,无数个体如何挣扎、抗争、创造,最终汇聚成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 第一编:旧邦新命与革命洪流(1900-1949) 这一编从二十世纪初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篇,审视了列强的侵略与瓜分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在民族危亡之际,不屈的中国人民并未沉沦。作者详细描绘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行者们,如何孕育民主共和的思想,并通过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书不回避辛亥革命后中国所经历的曲折与动荡。袁世凯的复辟,北洋军阀的割据,军阀混战给社会带来的混乱与人民的痛苦,都被细致地呈现出来。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思潮涌动。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是一场爱国学生运动,更是新文化运动的集结号,它猛烈冲击了旧思想、旧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导力量。本书深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从早期探索到逐步成熟的艰难历程,包括其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策与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剖析了国共两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合作与斗争,以及国民党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艰苦卓绝的一场战争。本书不仅记录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英勇抗争,更着重描绘了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所展现出的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伟大精神。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史实,本书展现了无数普通中国人在战争年代的生存状态、道德抉择与民族担当。 解放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本书详细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以小米加步枪,战胜拥有先进武器的国民党军队,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动员力量。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重塑,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编:共和新生与建设征程(1949-1978)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本书将目光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一编着重分析了建国初期的恢复国民经济、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奠定新中国根基的政策。 随后,国家进入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本书详细描述了“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如何在苏联援助下,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这一时期在经济建设中遇到的挑战和失误,例如“大跃进”的曲折,以及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冲击。 在政治建设方面,本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体制的建立,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运动也日益增多。本书将“文化大革命”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篇章,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对国家和民族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态留下的深刻烙印。 这一编的叙述,既肯定了新中国在独立自主、国家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客观审视了其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与曲折。作者力图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充满复杂性的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 第三编:腾飞之路与时代转型(1978-2000) 1978年,中国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点——改革开放。本书将这一时期作为最重要的篇章,详细描绘了中国如何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这一编首先聚焦于改革开放的决策过程和思想解放。作者深入解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意义,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随后,本书详细阐述了农村改革的先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如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的兴起,构成了本书的另一重要主题。作者分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特区的设立,如何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本书还着重探讨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深刻影响。城市化进程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科技、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污染,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等。本书对此进行了客观的呈现和分析。 在国际关系方面,本书描绘了中国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如何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治理,并逐步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也在此期间得以详细解读,它们标志着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结语: 《风云百年: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是一部融汇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巨著。它不仅是关于中国二十世纪的百科全书,更是对民族精神、发展道路、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本书力求以客观、审慎的态度,描绘出中国人民在百年沧桑巨变中,所经历的辉煌与挑战,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坚韧。它将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深刻理解今日之中国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本书的每一页都充盈着时代的脉搏,每一个章节都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启发性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和史料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驾驭能力。比如,当叙述到抗战时期沦陷区的复杂局面时,他并没有采取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身份、不同立场人物的微妙处境和艰难抉择。这种对历史灰度的精准把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深度和厚重感。坦白说,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去查阅一些相关的地图和人物传记,以求更全面地理解作者所构建的历史场景。这种引导读者主动探究的精神,正是一本优秀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喂食,而是点燃了求知的火种。

评分

我得承认,初读这套书的卷一时,我一度感到有些吃力,因为信息的密度实在太高了,各种专有名词和事件背景层出不穷。但这股“难啃”的劲头,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一旦进入状态,你就会发现作者在每一个看似随意的段落中,都埋藏着关键性的洞察。尤其是在解析五四运动及其后续影响时,那种对文化革新与政治实践之间张力的剖析,极为精辟。他没有将历史简化为线性进步,而是清晰地展示了每一次“向前一步”背后,所伴随的巨大社会撕裂与代价。读完后,对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复杂性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再是教科书上标签化的认知。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百年中国的历史长廊,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感是其他很多历史读物无法给予的。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擅长捕捉时代转折点上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与宏大叙事的交织。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社会思潮变动的描写,他不仅仅罗列了政治事件,更深入到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彷徨,那种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集体叩问,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书中对民国时期城市生活的描绘,那种带着旧式精致和新式颓废混杂的气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仿佛能闻到老上海弄堂里的烟草味和西式香水味。整体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充满人性温度的历史解读,而非冰冷的政治史梳理。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小说,只不过它的主角是整个中国。

评分

整套书读下来,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叙事的克制与力量的平衡。在面对诸如“大跃进”或“文革”等敏感且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老练。他没有采用煽情或批判的口号式语言,而是通过详实的细节、可靠的数据和多方位的证言,让历史的重量自然地压在读者的心头。这种“以史为镜,无需多言”的叙事策略,比任何激烈的评论都更具穿透力。读完这套书,我感觉我对那个“动荡的中国时代”有了一种更深沉、更富有同理心的理解,它不再是遥远的历史名词,而是一代代中国人真实经历过的、充满血肉和温度的岁月。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社会文化史的关注,远超出了传统政治史的范畴。作者对“现代性”在中国本土落地过程中的种种畸形与适应,有着独到的见解。比如,对早期大众媒体,尤其是报刊杂志的兴起和内容变迁的梳理,细致到令人赞叹。他展示了西方思潮如何被“中国化”的过程,以及这种“中国化”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国民性的某些特质。这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感觉历史不是发生在遥远彼岸的帝王将相之间,而是与我们日常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它解答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变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