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中國時代(套裝共2冊) | ||
| 作者 | 師永剛 | ||
| 定價 | 98.00元 | ||
| ISBN號 | 9787506391900 | ||
| 齣版社 | 作傢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6-10-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膠訂 | 開本:16開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數: | 頁碼: | |
| 插圖 | |
| 目錄 | |
| |
| 內容提要 | |
西方如何認識中國?他們如何發現中國,發現同樣的一件事的背後與我們認知不同的部分。本書試圖探究美國人對於中國曆史的記錄方式,以及他們如何看待中國,如何圍觀中國的方法。 瞭解他國對中國曆史的研究,可以開闊視野,進而引發多層麵更深入的思考。為此,我們需要一本原始的,沒有任何修飾的美國人對於中國曆史的記錄方式,不管這是一種偏見還是洞見,不管是一種真知還是誤讀。 這本美國人撰寫的參考消息式的中國現代史,對我們認識正在快速前進的中國有著積極意義! 100萬字,25位學者,曆時八年,六本美國主流報刊編就的一部美國觀的中國現代史,中國人瞭解美國主流媒體刻錄中國的方式與觀察。 |
| 編輯推薦 | |
美國主流媒體中國100年現代史 《紐約時報》版十年文獻 《時代》版朝鮮戰爭中美交戰記錄 《華盛頓郵報》版中美建交秘史 《紐約客》版的改革 《新聞周刊》版興衰故事 《生活》版中國百年影像記憶 一個中國 兩種錶達 一本各自錶述的美國國傢立場的中國實錄 忠實記錄美國國傢利益的中國一百年意見書 中國版的《光榮與夢想》 圖書版的《參考消息》 《時代》周刊圍觀中國的“政治技術內幕” 中國人瞭解現代百年史的“全政治內參” 100萬字,25位學者,曆時八年,六大美國主流報刊編就的一部美國觀的中國現代史,中國人瞭解美國主流媒體刻錄中國的方式與觀察。 |
| 作者介紹 | |
師永剛,曾從軍十五載,現為香港鳳凰周刊雜誌社執行主編,作傢,圖書策劃人,媒體研究人。內地畫傳熱潮的策劃與發起者、曾策劃編著《宋美齡畫傳》、《圖傳》、《鄧麗君畫傳》、《切格瓦拉畫傳》等二十多本。另有研究鳳凰衛視的專著《解密鳳凰》、研究《讀者》雜誌的《解密讀者》、研究美國花花公子雜誌的《兔子先生》與美國《時代》周刊的傳記《中國時代》等。 |
| 序言 | |
讀完這套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百年中國的曆史長廊,那種身臨其境的震撼感是其他很多曆史讀物無法給予的。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尤其擅長捕捉時代轉摺點上那些鮮活的個體命運與宏大敘事的交織。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辛亥革命前後社會思潮變動的描寫,他不僅僅羅列瞭政治事件,更深入到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掙紮與彷徨,那種對“中國嚮何處去”的集體叩問,至今讀來仍令人心潮澎湃。書中對民國時期城市生活的描繪,那種帶著舊式精緻和新式頹廢混雜的氣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仿佛能聞到老上海弄堂裏的煙草味和西式香水味。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多維度、充滿人性溫度的曆史解讀,而非冰冷的政治史梳理。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小說,隻不過它的主角是整個中國。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社會文化史的關注,遠超齣瞭傳統政治史的範疇。作者對“現代性”在中國本土落地過程中的種種畸形與適應,有著獨到的見解。比如,對早期大眾媒體,尤其是報刊雜誌的興起和內容變遷的梳理,細緻到令人贊嘆。他展示瞭西方思潮如何被“中國化”的過程,以及這種“中國化”如何反過來塑造瞭國民性的某些特質。這使得整部作品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讓人感覺曆史不是發生在遙遠彼岸的帝王將相之間,而是與我們日常所處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它解答瞭我心中長久以來的一個疑問: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變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
評分我得承認,初讀這套書的捲一時,我一度感到有些吃力,因為信息的密度實在太高瞭,各種專有名詞和事件背景層齣不窮。但這股“難啃”的勁頭,恰恰是它價值的體現。一旦進入狀態,你就會發現作者在每一個看似隨意的段落中,都埋藏著關鍵性的洞察。尤其是在解析五四運動及其後續影響時,那種對文化革新與政治實踐之間張力的剖析,極為精闢。他沒有將曆史簡化為綫性進步,而是清晰地展示瞭每一次“嚮前一步”背後,所伴隨的巨大社會撕裂與代價。讀完後,對20世紀前半葉中國社會復雜性的理解,達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不再是教科書上標簽化的認知。
評分這部作品的結構安排和史料的運用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駕馭能力。比如,當敘述到抗戰時期淪陷區的復雜局麵時,他並沒有采取非黑即白的簡單敘事,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身份、不同立場人物的微妙處境和艱難抉擇。這種對曆史灰度的精準把握,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深度和厚重感。坦白說,很多時候我不得不停下來,去查閱一些相關的地圖和人物傳記,以求更全麵地理解作者所構建的曆史場景。這種引導讀者主動探究的精神,正是一本優秀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喂食,而是點燃瞭求知的火種。
評分整套書讀下來,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敘事的剋製與力量的平衡。在麵對諸如“大躍進”或“文革”等敏感且重大的曆史事件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成熟老練。他沒有采用煽情或批判的口號式語言,而是通過詳實的細節、可靠的數據和多方位的證言,讓曆史的重量自然地壓在讀者的心頭。這種“以史為鏡,無需多言”的敘事策略,比任何激烈的評論都更具穿透力。讀完這套書,我感覺我對那個“動蕩的中國時代”有瞭一種更深沉、更富有同理心的理解,它不再是遙遠的曆史名詞,而是一代代中國人真實經曆過的、充滿血肉和溫度的歲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