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周振鹤、李晓杰、张莉著的这本《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上下)(精)》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在总论外,分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国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华民国卷。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优选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冈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靠前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等 周振鹤 主编;周振鹤,李晓杰,张莉 著 周振鹤,1941年生,1959-1963就读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矿治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擅长政区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说实话,在拿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之前,我从未想象过行政区划这个话题会有如此大的深度和广度。我原以为它无非就是罗列一些朝代的郡、县名称罢了,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有什么”,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为什么”。秦朝为什么选择郡县制?它又是如何在实践中被推行并最终得以巩固的?书中详细梳理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临的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疆域的挑战,以及郡县制是如何作为一种全新的、高效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应运而生的。我对书中关于郡县划分依据的论述尤为感兴趣,比如是依据地理、人口还是军事战略?这些细节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在地方管理上的深谋远虑。到了汉朝,本书又详细介绍了“州”这一层级的出现及其演变过程,从最初的监察区到后来逐渐具备行政功能,这种制度的渐进式发展,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韧性和适应性。书中对于不同时期行政区划变动的具体原因,比如政治改革、军事需要、经济开发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个人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地方官员任免制度的讨论,它直接关系到行政效率和统治的稳定性。这本书让我明白,行政区划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是政治权力、经济资源和文化认同的载体。
评分读完《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我才真正明白“历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这句话的含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秦汉时期行政区划的梳理,更是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深度探索。作者在讲解秦朝郡县制时,详细分析了其与分封制的根本区别,以及这项制度如何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再现。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撤销旧制、建立新制”的论述,这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和改革魄力,令人叹服。再看汉朝,本书对州、郡、县三级行政架构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从中看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尤其是在处理王国问题上,汉朝统治者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州”作为监察和管理机构的职能转变,都极具参考价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行政区划的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即使对于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深意。我曾经以为行政区划只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动态的历史演进过程。
评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更多集中在政治事件、军事斗争和文化艺术上,对于行政区划这样的“硬骨头”类知识,总觉得难以深入。但是,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娓娓道来。作者在开篇就清晰地阐述了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历史必然性,以及这项制度对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巨大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郡县设置的地理背景、经济联系和人口分布的分析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一个郡的设立不仅仅是简单的划分,更是基于现实需求的理性考量。接着,本书详细介绍了汉朝在郡县制基础上发展出的州、郡、县三级体系,以及“州”这一层级的出现和演变。我非常好奇,在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如何能够有效地管理如此广阔的疆域?这本书通过对各级官员的职责、任免制度以及地方自治的探讨,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它让我明白,行政区划的背后,是复杂的权力分配、管理逻辑和文化认同的构建。
评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是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作品。在阅读之前,我对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认识非常模糊,只知道有郡县,但具体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却一无所知。本书的出现,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为我们呈现了秦汉时期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历程。书中对秦朝郡县制的详细解读,让我深刻理解了这项制度对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奠基性作用。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郡的设置原则,以及县的层级划分,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于国家治理的考量。而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哪些创新和调整,特别是“州”的设立和演变,以及其对后世行政制度的影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惊讶于作者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出如此清晰的脉络,将复杂的制度变迁讲述得条理分明,引人入胜。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堆砌,它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权力、管理和国家构建的故事。我从中不仅学习到了行政区划的知识,更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智慧和发展规律。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中国行政区划的了解仅限于现在的情况,知道有省、市、县这些层级,但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制度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的。翻开《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我才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州郡县制,这些名词在我脑海中不再是生硬的课本概念,而是鲜活的历史进程。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详细阐述了秦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心,郡县制如何打破了分封制带来的割据局面,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郡县的设置、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方式的描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行政划分,更是一种权力分配和统治逻辑的体现。再看汉朝,如何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发展,比如“推恩令”对王国问题的影响,以及州作为监察机构的演变。这些细节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制度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当年秦朝的制度没有被迅速颠覆,或者汉朝的制度在某些关键节点上有所不同,我们今天中国的行政版图又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历史发展动因和制度演变规律的深刻洞察。它让我觉得,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都曾经是无数人智慧和努力的结晶,也经历过无数的争议和调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拿出地图对照,想象当年那些郡县的地理范围,感受那个时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这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帝制基础的制度。《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兴趣,并且在行政区划这个我之前不太熟悉的领域,给了我巨大的启发。书中对秦朝郡县制的建立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如何通过打破原有的封建藩篱而形成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郡县的具体设置、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方式的论述印象深刻,这让我对古代的统治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来看汉朝,本书对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从中看到了制度的生命力。特别是“州”这个概念,从最初的监察区逐渐演变为具有行政职能的单元,这种渐进式的演变过程,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严谨,同时又不失生动,让我在阅读中能够清晰地把握历史的脉络。
评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一直以为,行政区划就是简单的地理划分,对于古代来说更是如此。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笔触,详细阐述了秦朝郡县制的诞生和发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郡县划分的地理、经济和军事依据的分析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这项制度设计背后所蕴含的深谋远虑。到了汉朝,本书又对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汉朝会在秦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本书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汉朝统治者在应对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的考量。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事实,而是深入挖掘制度背后的逻辑,将抽象的制度变迁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行政区划的背后,是国家治理的智慧、权力的分配以及文化认同的塑造。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奠定后世基础的朝代,而秦汉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点之一。《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一时期的求知欲,而且在行政区划这个我之前关注不多的领域,给了我巨大的启发。书中对秦朝郡县制的起源、实施及其影响的论述,清晰地展示了其如何打破传统的封建割据,建立起一个高度集权的统一国家。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秦朝郡县划分的地理和战略考量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制度设计背后的深层逻辑。到了汉朝,本书对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从中了解到,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同时,是如何通过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特别是书中关于“州”从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单元的过程,让我对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曾经以为制度一旦确立就很难改变,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吸引人,他不仅仅在列举事实,而是在解读历史,让读者能够理解这些制度变迁的意义。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时,我预设了一个可能有些枯燥的学术读物,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过于片面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并非一味地罗列史实,而是充满了对历史事件背后逻辑的探究。作者在讲解秦朝郡县制时,深入剖析了这一制度的出现是如何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统一战争的胜利以及巩固统治的需要紧密相连的。书中对各个郡的地理范围、人口分布、经济特点以及其设置的战略意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一个郡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制度本身,而是通过对相关人物的生平事迹、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过程的描述,展现了制度在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例如,在谈到汉朝初年的郡国并行制时,书中详细分析了王国封建制所带来的隐患,以及汉朝统治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削藩”、“推恩令”等,并对这些措施的成效和局限性进行了辩证的评价。这种对制度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深入探讨,让我对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之前总觉得历史是线性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充满博弈、妥协和调整的复杂过程。作者的文字功底也相当不错,虽然是学术著作,但读起来并不生涩,反而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引人入胜。
评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这本书,让我对“制度”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阅读之前,我对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只有模糊的“郡县制”和“州郡县制”的印象,以为就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严谨的考证和清晰的叙述,为我展现了秦朝郡县制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打破旧的权力格局,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新秩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郡县划分的细节所吸引,比如它们是如何与当时的经济、军事、地理条件相结合的。然后,本书又详细阐述了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是如何通过设立“州”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察。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汉朝会选择这样的模式?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制度设计中的权衡与取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行政区划看作是孤立的制度,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政治、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让我明白,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和演变,都必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