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17-11-25左右到货
定价:¥89.00
作者:意]卢卡·科拉迪尼
I S B N :978-7-111-57605-1条码书号:9787111576051上架日期:2017/11/13出版日期:2017/11/1版 次:1-1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丛 书 名: 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列图书
《高频开关变换器的数字控制》全面地介绍了开关功率变换器的数字控制。 第1章简介了开关变换器连续时间域经典的平均状态建模方法。第2章介绍了数字控制的基本结构。第3章介绍了开关变换器离散域直接建模的方法并得到z域的小信号动态模型。在此基础上,第4章介绍了如何直接设计数字补偿器。第5章介绍了模/数(A/D)转换器的幅度量化误差和数字脉冲宽度调制器(DPWM)。第6章介绍了数字补偿器的实现。后,第7章介绍了整定技术。
《高频开关变换器的数字控制》可为从事电力电子或数字控制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的研究生教材使用。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导论1
第1章DC-DC变换器的连续平均建模9
1.1PWM变换器9
1.2变换器的稳态11
1.2.1升压变换器举例12
1.2.2开关纹波估计13
1.2.3基本变换器的电压转换比14
1.3变换器的动态和控制15
1.3.1变换器的平均和线性化16
1.3.2脉冲宽度调制器的建模18
1.3.3系统环路增益19
1.3.4基本变换器的平均小信号建模20
1.4状态空间平均法21
1.4.1变换器的静态工作点21
1.4.2平均小信号状态方程模型22
1.4.3升压变换器举例23
1.5设计实例24
1.5.1电压模式控制的同步降压变换器25
1.5.2平均电流模式控制的升压变换器32
1.6占空比d[k]和d(t)36
1.7要点总结37
第2章数字控制环路38
2.1实例学习:电压模式的数字控制38
2.2A/D转换39
2.2.1抽样速率39
2.2.2幅值量化42
2.3A/D转换数字补偿器43
2.4数字PWM(DPWM)46
2.5环路中的延迟48
2.5.1控制延迟48
2.5.2调制延迟49
2.5.3整个环路延迟51
2.6数字控制设计中使用平均模型52
2.6.1平均模型的局限性52
2.6.2数字控制的变换器的平均模型54
2.7要点总结57
第3章离散时间建模58
3.1离散时间小信号建模58
3.1.1入门实例:开关电感60
3.1.2一般情况63
3.1.3用于PWM的基本类型的离散时间模型64
3.2离散时间模型实例66
3.2.1同步降压变换器66
3.2.2升压变换器72
3.3时不变拓扑的离散时间建模76
3.3.1离散时间建模的等价性78
3.3.2与修正Z变换的关系80
3.3.3Tu(z)的计算80
3.3.4降压变换器实例83
3.4基本Matlab的变换器的离散时间建模83
3.5要点总结87
第4章数字控制88
4.1系统级补偿器的设计88
4.1.1采用双线性变换法直接设计89
4.1.2在z域和p域的数字PID补偿器91
4.2设计例程94
4.2.1电压控制模式时同步降压变换器的数字控制94
4.2.2电流控制模式时升压变换器的数字控制100
4.2.3多环控制模式时同步降压变换器的数字控制102
4.2.4升压功率因数校正器105
4.3变换器的其他传递函数117
4.4驱动器饱和与积分抗饱和措施120
4.5要点总结124
第5章幅值量化126
5.1系统量化126
5.1.1A/D转换器127
5.1.2DPWM量化128
5.2稳态时的解129
5.3无极限环的条件131
5.3.1DPWM与A/D分辨率132
5.3.2积分增益134
5.3.3动态量化效应136
5.4DPWM和A/D转换器实现技术137
5.4.1DPWM硬件实现技术137
5.4.2通过Σ-Δ调制有效改进DPWM的分辨率141
5.4.3A/D转换器142
5.5要点总结143
第6章补偿器的实现144
6.1PID补偿器的实现146
6.2系数的缩放和量化148
6.2.1系数的缩放149
6.2.2系数的量化151
6.3电压控制模式实例:系数量化153
6.3.1并联结构154
6.3.2直接结构156
6.3.3级联结构157
6.4定点控制器的实现161
6.4.1有效的动态范围和硬件的动态范围162
6.4.2信号的上限和L1范数163
6.5电压控制模式实例:定点实现164
6.5.1并联实现166
6.5.2直接实现169
6.5.3级联实现171
6.5.4线性系统和量化后的系统响应对比174
6.6控制器的HDL实现175
6.6.1VHDL实例175
6.6.2Verilog实例178
6.7要点总结179
第7章数字控制的自整定180
7.1自整定技术简介180
7.2可编程的PID结构181
7.3通过注入数字扰动信号实现自整定184
7.3.1工作原理185
7.3.2PD自整定的实现188
7.3.3仿真实例190
7.3.4PD自整定环路的小信号分析192
7.4基于继电器反馈的数字自整定197
7.4.1工作原理198
7.4.2数字式继电器反馈的实现199
7.4.3仿真实例202
7.5实现问题203
7.6要点总结204
附录205
附录A离散时间线性系统和Z变换205
A.1差分方程205
A.1.1强迫响应206
A.1.2自由响应207
A.1.3脉冲响应和系统的模208
A.1.4模的渐进特性209
A.1.5更多实例209
A.2Z变换210
A.2.1定义210
A.2.2性质210
A.3传递函数212
A.3.1稳定性212
A.3.2频率响应212
A.4状态空间表达式213
附录B定点算法和HDL编码214
B.1截断操作和截断误差214
B.2浮点和定点算术系统215
B.3二进制补码(B2C)的定点表示216
B.4信号表示218
B.5B2C数的操作以及HDL实例219
B.5.1符号扩展219
B.5.2对齐220
B.5.3符号取反221
B.5.4LSB和MSB截断222
B.5.5加法和减法223
B.5.6乘法225
B.5.7溢出检测和饱和运算225
附录C规则采样脉冲宽度调制器的小信号相位滞后230
C.1后沿调制器231
C.2前沿调制器234
C.3对称调制器234
参考文献236
。。。。。。。。。。
从一个初级设计者到资深架构师的跨越,往往需要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在讲解数字控制实现时,对诸如固定点运算的精度影响、如何有效利用DSP或MCU的资源来加速运算等工程细节的讨论,体现了作者对嵌入式系统和实时控制的深刻理解。很多书籍会把这些“脏活累活”一笔带过,但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成败。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那些在实际调试中耗费大量时间去摸索的经验教训,用清晰的文字和图表总结了出来,极大地压缩了新手的学习曲线。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如何“设计”一个控制环路,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如何“实现”一个稳定、高效且易于量产的开关电源系统。它教会的不仅是“做什么”,更是“为什么这样做”和“在什么条件下应该这样做”,这种深层次的认知提升是无价的。
评分坦白地说,市面上很多声称是“指南”的书籍,往往在深度上有所欠缺,或者过于偏重某一特定领域。然而,这部作品的广度和深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的覆盖面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没有将数字控制的实现仅仅视为一个简单的“模拟到数字”的转换过程,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处理的优势,去设计出超越传统模拟限度的、更优异的控制策略。比如,它在处理非线性问题和参数辨识方面的探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系统工程功底。对于一个需要处理复杂、多变负载环境的电源系统设计师而言,这种前瞻性的理论支撑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一些高级概念的深层含义,甚至需要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横向对比,这表明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具有很强的“耐读性”和“挖掘潜力”。它不是读完一遍就能完全消化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工程师职业生涯成长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权威感和逻辑性,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的冗余信息。作者的叙述严谨而精确,每一个术语的定义、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和背景依据。它对于反馈控制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比如波德图分析、根轨迹法在开关电源稳定裕度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极为清晰和富有洞察力的阐述。不同于那种口语化或者过度简化的教程,这本书敢于直面复杂性,并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将其解构,使得原本高不可攀的控制工程理论变得可理解、可应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比较不同补偿器(如PID、Type II、Type III)时所采用的视角——不仅仅是看其在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增益和相位表现,而是着眼于它们对系统瞬态响应和抗扰动能力的整体影响。这使得读者在选择控制方案时,能够基于更全面的工程权衡,而不是盲目套用标准模板。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沉浸感”,这主要归功于它在案例分析和仿真验证部分所下的功夫。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推导层面的教材,而是真正将“设计”二字贯穿始终。作者似乎预设了读者会带着实际项目中的难题来阅读,因此书中提供的每一个设计流程,都像是手把手带着读者走过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周期。从最初的规格确定、环路补偿器的初步选型,到最终的验证与调试,每一步骤都提供了详尽的计算方法和对应的仿真结果对比。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闭环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特别是书中关于数字控制实现的部分,对离散化误差、采样延迟等实际工程中常常被忽略的细节进行了深入剖析,这部分内容对于希望从传统模拟控制转向更灵活、更精确的数字控制的同行来说,简直是金矿。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学习理论,而是真正参与到了一场高水准的工程实践之中。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作者似乎深谙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从最基础的电力电子学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现代控制理论应用。对于我这种在电力电子领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但理论基础偶尔会感到模糊的工程师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简直是福音。特别是它对开关电源拓扑结构演变过程的梳理,不仅仅是罗列公式,更是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的痛点,让读者能清晰地理解为何某些拓扑结构会应运而生,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书中对于那些看似枯燥的数学模型推导,也处理得相当得当,穿插了大量的图示和工程实例,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化,避免了纯理论书籍容易让人产生的“读不下去”的感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控制环路设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务实态度,他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理想化模型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实际器件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和动态响应的实际影响,这对于我后续进行硬件迭代和性能优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框架。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搭建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全面的知识底层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