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绘:[德]延斯·哈德
译 者: 字 数:40千
书 号:978-7-5596-0347-0 页 数:372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 张:31
尺 寸:195毫米×305毫米 开 本:1/12
版 次:2017年9月第1版 装 帧:精装
印 次:2017年9月第1次印刷 定 价:188.00元
正文用纸:105g太空梭哑粉
我感兴趣的是人类奋斗背后的种种动机:贪婪与好奇、结盟与争斗、保守与叛逆,对权力与财富的追求,还有交流与合作的基本需要。
——延斯·哈德
*****
2015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官方入围作品
金、银、铜三色浇筑出的一部进化史:使用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三种贵金属的颜色,手绘2000多幅图画,勾勒出400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平均下来,每幅画要讲述2000年的历史
从钻木取火到发明轮子,从结绳记事到帝国崛起:从《创世》结尾走出树丛的人猿,到《文明》上卷结尾归零的钟表:这部没有主角的漫画,主角恰恰是“时间”本身
一部引用和反引用的奇书,充满隐喻的诠释和反诠释:每一个格子都有出处,每一个符号都有所指:从《2001:太空漫游》到《逍遥骑士》,从小布什到甘地,从《银河系漫游指南》到《星球大战》,从达芬奇到蒙德里安,从张晓雨到《高卢英雄传》
不想当艺术史的艺术史,不满足于讲史前史的史前史:一部没有边界的作品
获奖纪录
2015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官方入围作品
媒体推荐
直白地讲:我认为《万物:文明》上卷是漫画大师杰作之一,算得上是二十一世纪初艺术著作中的杰作。
——第九艺术漫评网站《万物:文明》I书评
《万物:文明》上卷带来的是一种图像叙事的眩晕: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取代。它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历史叙事之作。
——塞巴斯蒂安·夏伯尼(漫评人)
延斯·哈德(Jens Harder,1970年生于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魏斯瓦塞市)是德国漫画家,1996至2003年间在柏林白湖艺术学院(Berlin-Wei?ensee)学习平面设计。
他移居柏林多年,从事插画和漫画创作,已发表多部作品,并多次获得国际奖项(2004及2010年的德国埃兰根国际漫画沙龙佳德语漫画“马克斯与莫里茨”奖、2007年德国卜劳恩市及卜劳恩协会颁发的“卜劳恩”表彰奖、2010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魄力奖”,2011年汉斯·麦特奖)。他的作品曾在德国及国外多座城市展出,并刊于多种漫画期刊。
译者简介
徐峰,生于1976年,原籍吉林,现居法国巴黎。
已出版译作有《高卢英雄传》《局外人》《在路上》等。
《万物:文明》上卷,是野心勃勃的“漫画宇宙史”三部曲之第二部。
它以南方古猿出现为起点,描绘了从人类诞生到古罗马帝国建立期间,长达400万年的人类进化史图卷:从钻木取火到发明轮子,从结绳记事到帝国崛起。
然而它如前作《创世》,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线性叙事,而是借助人类文明史上的各种经典符号、意象,诠释和脚注了一部以金、银、铜三色绘成的,包含2000多幅手绘插图的史前史。
人类在宇宙间并不是孤独的:从《2001:太空漫游》到《逍遥骑士》,从小布什到甘地,从《银河系漫游指南》到《星球大战》,从达芬奇到蒙德里安:人类智识所创造的各种经典意象,伴随着我们的祖先,在这部进化史中跋涉前进。
市场价: | 188元 |
ISBN号: | 9787550243279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商品类型: | 图书 |
装帧:精装 | 开本:12开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5-05-01 | 版次:1 | 页数:367 |
印刷时间:2015-02-01 | 印次:1 | 字数:130.00千字 |
◆编辑推荐◆———————————————————————
推荐一:《万物:创世》为荣获漫画界高荣誉安古兰国际漫画节“魄力奖”作品。
推荐二:《万物:创世》画风恢弘,想象力奇诡。作为野心宏大的“漫画宇宙史”三部曲震撼开篇之作,《万物》用2000幅手绘漫画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开天辟地直到人类诞生前夕的140亿年历史。
推荐三:《万物:创世》是一本不仅仅满足于科普的漫画:它也是一幅用人类文明各种经典符号演绎宇宙进化的浩瀚图卷,从开辟天地到智人崛起。
推荐四:《万物:创世》是一本不想当艺术史的艺术史:它追寻绘画史上各位大师的足迹,从波提切利到拉斐尔再到《丁丁历险记》。
推荐五:《万物:创世》是一本包罗万象、兼收并蓄的思想史。它在讲述大自然不以人类为转移的进化过程的同时,引入了不同文明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诠释:它们或天真,或素朴,或是与现代科学结论有着惊人的重合。
另外,日漫爱好者们有福了:本书按阅读日漫原版的“倒读”方式阅读,还能收获意外惊喜哦!从后一页翻开,按照从下往上从左到右的顺序阅读,历史将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在您眼前展开。
媒体推荐:
“《万物:创世》诠释了作者对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的一种迷恋,全书视角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切换。哈德从碳原子讲到砖头,将DNA的双螺旋结构扭成电话线,同时又保持了本书作为一本严肃历史读物的角色。”
——Die Zeit德国《时代周报》
“《万物:创世》与《万物:文明》上卷是漫画艺术这种表现形式中野心、一丝不苟的代表作。毫无争议。”
书评网站Goodreads读者评论
◆目 录◆———————————————————————
目录
第1章宇宙
第2章隐生宙
冥古宙71页
太古宙105页
元古宙139页
第3章古生代
寒武纪165页
奥陶纪183页
志留纪193页
泥盆纪205页
石炭纪219页
二叠纪235页
第4章中生代
三叠纪247页
侏罗纪263页
白垩纪283页
第5章新生代
第三纪303页
第四纪327页
人类世337页
附录338页
后记338页
作者简介341页
草图及手稿342页
年表348页
出版后记…………………………………………………………………………367页
◆后 记◆——————————————————————
“归根结底,人类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一切如何开始?又将如何结束?”
——斯蒂芬·霍金
这两个问题当然没有确切的答案。至于第二个问题,也许时间会给出答案(前提是我们不执迷于武断的臆测,或当下的各种时髦理论),也许我们会发现,未来是根据一些循环模式运转的,也许我们甚至能够基于历史事件,推导出一些说得通的因果关系或是法则。而涉及个问题呢,则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模型,并综合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等众多领域日益更新的知识体系,才能对它作出解答。
回顾近代史,经历了19世纪的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对历史的兴趣日益增长。科学家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向大众展示新奇的发现,而是试图摆脱宗教的理念,向大众普及各种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各地的考古工作发掘出了各种化石,包括巨大的骨骼、奇特的巨大脚印、神秘生物的化石,还有大片大片变成了煤炭的远古森林。很快,人们开始在各种场合展示这些当时尚被称为“化石”的东西。首先是当时很时兴的博览会,之后是巡回展览,后是各家新建的博物馆。,专家团队仍在各个角落进行孜孜不倦的考察,甚至不惜远赴南极开凿冰洞,或是在各地的矿山、工地上发掘新的宝藏。相关的各种论文、书籍、杂志、数字化资料、科普动画、网络论坛、纪录片甚至是电影,铺天盖地,几乎无人能一窥其全景。
晚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就开始对地球历史产生兴趣了。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样,一开始,我对恐龙也十分着迷(当时《侏罗纪公园》还没有上映)。爸爸妈妈带我去看古生物展。我们在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门口排队,一排就是好几个钟头,还参观了位于包岑附近的克兰韦卡(Kleinwelka)恐龙公园,这座公园当时还一直在扩建。它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始于一位恐龙爱好者在自家小花园里制作的混凝土恐龙模型。,整座公园都是模型,规模在全德同类展览中首屈一指。家乡和成长的环境也对我的兴趣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成长在前东德上劳西茨县(Oberlausitz)的魏斯瓦塞市(Wei?wasser)。从我记事起,家乡环境就在不停地经历各种变化。一方面,整个地区都曾经遭受过一系列的冰川活动,就连不起眼的山峦都带有历史的痕迹。冰川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纪念品:它们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搬运来了许多光滑的巨石,这叫“冰川漂砾”。除此以外,本区地下还埋藏着大量的褐煤矿。巨大的挖掘机在当时尚存的原始森林里进行开采,夷平了好几座村庄和大片大片的土地,只剩一片荒芜、破败的景象。当时我还在博克斯贝格(Boxberg)发电站当学徒。这是欧洲规模大的火力发电站,直到很久以后,还有人为这个称号感到骄傲。我就在这里满怀热情地工作,眼看着来自第三纪的“黑金”遗产被转化成能源和天空中一朵朵巨大的黑云。
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当时我有一些塑料制的恐龙玩偶,它们造型夸张,气味刺鼻(这些是“波兰制造”的;“香港制造”的玩偶气味没有那么刺鼻,但也更难买到),我不仅会跟它们玩,自然而然地,也开始把这些原始动物的形象临摹到纸上。为了画好画,我手边有什么,就学样画什么,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也是如此。很快,我发现了捷克大师泽兹德涅克·布里安(Zdeněk Burian)的作品。他的画非常生动地再现了远古历史,水准至今无人能超越。我开始一遍又一遍地临摹,把他十几部作品中的插画翻来覆去画了一个遍,直到铭刻于心(《万物:创世》一书中,许多灵感都来自于他的作品,希望大师能够原谅我,并将这理解为一种致敬)。
到了少年时代,我对这方面题材的热情略微减退了。尽管如此,去图书馆时,我有时还是会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布里安的作品,带着怀旧的心情去读一读(当时我还没有条件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布里安作品。直到网络时代,我才从欧洲各地的旧书商手里弄到书况良好的二手画册)。不过,这段倦怠期并未持续多久,因为比起我关注的那些问题,和生命起源的问题实在太本质、太重要了。对这些问题,西方宗教无法给我答案,上其他宗教也无法给我答案。除了这些,我也在结合思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日益受人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只要稍作研究就能发现,环境保护和地球历史上的自然灾难、大型气候变化、冰川时代和生物大灭绝之间有着相当直接的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区别在于,地球历史和灾难史历时几百万年,而当今人类的所作所为,似乎是要向大自然证明,这一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
我们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这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论的问题。进化论拥护者和神创论拥趸之间的隔阂近年来再次加深,原教旨主义在东方和西方重新抬头,价值观体系变得越来越激进。美国一些学校规定,生物课教学内容不得违背《圣经》的教说;无独有偶,德国也有人希望禁止学校教授达尔文理论。
可是,基于达尔文的发现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太重要了,必须将其视为进化的普适模型。当然我不接受对进化论的曲解,例如“强者生存”法则和由此延伸而来的种族主义。我所理解的进化论理念是万物的一种不断的演化,但它不一定是“进步”意义上的,因为有时回到老方法也一样好用,螺旋型、循环型的发展有时也是完全可行的。变异、突变、共生、组合、趋同乃至适应,这些都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概念,放到其他例如技术革新、社会关系、语言系统、建筑或是音乐等领域中,这些概念同样有意义。甚至是延伸到否定进化论的各种宗教、宗教观以及教义当中,这些法则也有所体现。
我创作《万物:创世》的目的,是想试着综合目前所有的图像资料,以宇宙大爆炸为起点,描绘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宇宙的诞生。这样的尝试还没有前人做过。以前有人专门给不识字的读者编一本图像版《圣经》,本书即类此,但本书面向的是识字读者群体,用意在介绍科普,不要求读者具备任何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本书不包含任何宗教形象或是宗教符号。恰恰相反,我在本书中经常会借鉴前人对创世和创世力量的表现手法,以及各种传说人物或是极乐的形象。因为有时,它们用一种惊人(虽说很抽象)的方式,展现了我们要靠哈勃望远镜或是DNA分析才能解读的现象,形成的对比十分鲜明有趣。还有的形象则显得幼稚、天真,表现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我特意将它们穿插安排在介绍粒子流的章节中,不是为了起解释作用,而是为了和有时稍嫌空洞枯燥的理论形成对比。
除若干细微处外,本书包含的图像均不应被看作个人创作。放到这么一部宏大三部曲的框架下,我甚至会觉得,将自己想象出来的历史落到纸上,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做法。相反,自本书开篇始,我就采取了这么一种做法:尽可能丰富地采集各种图像原始资料,并将它们汇集到本书中。我希望借《创世》一书营造出一种全景:它从人类3万年的图像创作历史里汲取灵感,它是对起源的各种表现手法的一次总结,从克罗马农人的岩壁画到3D图像。当然,我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嵌入众多大师的作品:从古罗马马赛克艺术到文艺复兴画作;再到近几十年的古生物艺术形象;主题或历史机缘合适的时候,我还会选用漫画大师的作品。这么看来,其实可以将本书看作一部记录片性质的作品,因为我不仅仅想表现进化史本身,也想表现观念、表象、以及人类对和万物起源的观念是如何改变的。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些只在当时才具合理性的宗教性质的引用,我也采用了一些来自不同年代的科学插图作为范例——其中有的插图表现了一种非常初级的知识状态,已经被人们弃用了很长时间(例如288页的禽龙图像);其他的图像,例如英国广播电视台(BBC)精彩的科普动画图像,则始终是符合现行科学知识水平的。
时间是无法用触觉感知的四维空间。虽说用区区350页来表现140亿年的历史,乍听像个笑话(全书约2000张插图,算下来,每张图要讲700万年的故事),但是,根据我对时间这个概念的思考和理解,我觉得,漫画是一系列连续画面的形式,用这种媒介来表现时间,无疑是理想的方式。生命的出现,在我们人类眼中,是一场奇迹。生命起源的秘密尤其让我着迷。因此,本书用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篇幅,试图用图画来阐述这个主题。创作本书期间,我也有幸见证了我家两个孩子的成长:从模糊不清的超声图像,到4岁和半岁的两个孩子,他们有能力在五分钟的时间内,把家里的客厅搞得天翻地覆。归根结底,事物永远不会终结,事物也永远不完美,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贯穿全书的主题。甚至就连本书所书写的历史本身也逃不过改变的命运。仅仅从四年前动笔时起到现在,我们对这个的了解已经加深了许多。许多理论获得了证实,也有许多理论已经被人遗忘。这一切在本书中都未能一一得到表现。如果有,三部曲有幸再版,我一定会对个别章节作出修订、添补。谁知道呢?说不定到那时,会有别的漫画家,想要画一部《史上长的历史》。我相信,这个故事一定非常值得一听。
延斯·哈德
2011年10月
◆内容简介◆——————————————————————
《万物:创世》是野心勃勃的“漫画宇宙史”三部曲之开篇。
它以宇宙大爆炸“奇点”为起始,描绘了长达140亿年的宇宙进化图卷,直到人类诞生前夕。本书画风大气,想象力奇诡,集人类史上各种经典文化符号之大成,给自然科学史增添了趣味和深度。
这部漫画讲述了宇宙万物创生、各种物理定律和生物进化史;同时,也大胆地运用了人类文明各种经典符号、绘画为科学作注脚:从傅科摆到中世纪手绘星图,从古老的玛雅文明符号到《丁丁历险记》漫画,从北斋笔下的浮世绘到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诞生》。
所以说它不仅仅是一部以科普为己任的进化史,更是一部集人类智识之大成,又挑战人类智识上限的艺术史。
◆著译者简介◆——————————————————————
著者简介:
延斯·哈德(Jens Harder,1970年生于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魏斯瓦塞市)是德国漫画家,1996至2003年间在柏林白湖艺术学院(Berlin-Wei?ensee)学习平面设计。
他移居柏林多年,从事插画和漫画创作,已发表多部作品,并多次获得国际奖项(2004及2010年的德国埃兰根国际漫画沙龙佳德语漫画“马克斯与莫里茨”奖、2007年德国卜劳恩市及卜劳恩协会颁发的“卜劳恩”表彰奖、2010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魄力奖”,2011年汉斯·麦特奖)。他的作品曾在德国及国外多座城市展出,并刊于多种漫画期刊。
译者简介:
王遥路,巴黎第七大学语言学硕士,曾任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记者兼导播,现供职某时尚杂志。
陈亮,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在读博士,导师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师从朱青生教授。2006年赴德留学。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