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 第3/三版 鱼博浪 对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均有较详细的描述

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 第3/三版 鱼博浪 对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均有较详细的描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神经影像学
  • CT
  • MRI
  • 中枢神经系统
  • 鉴别诊断
  • 神经病学
  • 临床医学
  • 医学影像
  • 鱼博浪
  • 诊断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昂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6953178
商品编码:21574586117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名:中枢神经系统CTMR鉴别诊断

者:鱼博浪

ISBN9787536953178

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4

印刷时间:201404

数:

数:776

本:16

装:平装

量:

价:285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论述中枢神经系统CTMR鉴别诊断的专著,《中枢神经系统CTMR鉴别诊断(第3版)》共分20章,包括:颅脑CTMR检查特殊技术,颅内钙化,颅内出血,脑外液体聚积,脑室异常,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鞍区病变,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小脑及四脑室区病变,松果体区及胼胝体病变,侧脑室占位病变,颅内囊性病变,脑白质斑点状、斑片状病变及脑皮层病变,基底节和丘脑病变,环形强化和脑膜强化,脑室周围带状病变,脑干病变,脊髓病变,推管内硬膜下病变,推管内硬膜外病变。每一章尽可能包括可能出现的相似征象或发生在相同部位的各种相关疾病,对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均有较详细的描述,并着重讨论其CTMR表现特点以及鉴别诊断要点。

目录

1颅脑CTMR检查特殊技术

1.1弥散加权成像

1.1.1概述

1.1.2正常脑弥散加权成像表现

1.1.3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

1.1.4弥散张力成像的临床应用

1.2脑灌注成像

1.2.1CT灌注成像

1.2.2MR灌注成像

1.2.3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

1.3氢质子波谱

1.3.1概述

1.3.2常见代谢产物氢质子波谱共振峰

1.3.3氢质子波谱的临床应用

1.4 CTMR脑血管成像

1.4.1概述

1.4.2 CTMR脑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1.5磁敏感加权成像

1.5.1概述

1.5.2正常脑磁敏感加权成像表现

1.5.3磁敏感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

15.4与磁敏感加权成像相关的定量方法及新技术

2颅内钙化

2.1生理性钙化

2.1.1松果体钙化

2.1.2脉络丛钙化

2.1.3大脑镰钙化

2.1.4基底节钙化

2.1.5小脑齿状核钙化

2.1.6其他部位硬脑膜钙化

2.2病理性钙化

2.2.1感染性疾病

2.2.2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性疾病

2.2.3家族性疾病

2.2.4外伤后颅内钙化

2.2.5血管性疾病

2.2.6放射治疗后颅内钙化

2.2.7肿瘤性钙化

2.2.8脑白质病及其他疾病

3颅内出血

3.1出血的CTMR表现

3.1.1出血的CT表现

3.1.2出血的MR表现

3.2出血应考虑的鉴别诊断

3.2.1 CT诊断出血应考虑的鉴别诊断

3.2.2 MR诊断出血应考虑的鉴别诊断

3.3出血原因分析及鉴别诊断

3.3.1脑实质内出血

3.3.2硬膜下血肿

3.3.3硬膜外血肿

3.3.4蛛网膜下腔出血

3.3.5脑室内出血

4脑外液体聚积

4.1解剖

4.2硬膜外液体聚积

4.2.1硬膜外积脓

4.2.2硬膜外血肿

4.2.3硬膜外积液

4.3硬膜下液体聚积

4.3.1硬膜下积脓

4.3.2硬膜下血肿

4.3.3硬膜下积液

4.4蛛网膜下腔积液

5脑室异常

5.1解剖

5.2侧脑室局部扩大

5.2.1局限性脑萎缩

5.2.2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

5.2.3解剖变异

5.2.4孤立性侧脑室颞(下)角

5.3一侧侧脑室扩大

5.3.1正常变异

5.3.2一侧大脑半球萎缩

5.3.3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

5.3.4一侧室间孔阻塞

5.3.5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

5.4双侧侧脑室扩大

5.4.1普遍性脑萎缩

5.4.2早产儿侧脑室扩大

5.4.3巨脑畸形

5.4.4大脑先天发育异常

5.4.5双侧室间孔阻塞

5.4.6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

5.4.7视一隔发育不良

5.4.8胼胝体发育不良

5.5三脑室及侧脑室同时扩大

5.5.1导水管狭窄

5.5.2小脑扁桃体下移畸形

5.6全部脑室扩大

5.6.1交通性脑积水

5.6.2正常压力性脑积水

5.6.3四脑室出口阻塞

5.6.4 Dandy-Walker综合征

5.6.5四脑室内囊肿

5.6.6孤立性第四脑室

5.7脑室缩小

5.7.1弥漫性脑肿胀

5.7.2缝隙状脑室

6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

6.1解剖

6.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WHO2007

6.3大脑半球肿瘤

6.3.1星形细胞肿瘤

6.3.2多发性胶质瘤

6.3.3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6.3.4少突星形细胞肿瘤

6.3.5室管膜肿瘤

6.3.6星形母细胞瘤

6.3.7大脑胶质瘤病

6.3.8神经节细胞瘤

6.3.9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

7鞍区病变

8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

9小脑及四脑室区病变

10松果体区及胼胝体病变

11侧脑室占位病变

12颅内囊性病变

13脑白质斑点状、斑片状病变及脑皮层病变

14基底节和丘脑病变

15环形强化和脑膜强化

16脑室周围带状病变

17脑干病变

18脊髓病变

19椎管内硬膜下病变

20椎管内硬膜外病变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


解密大脑:神经影像学的现代解读 这本书籍,《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第三版)》,并非一本孤立的医学著作,而是站在了神经影像学领域的前沿,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部系统、全面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工具书。它深入探讨了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两种主要影像学技术下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严谨的鉴别诊断思路。本书不仅仅是影像学征象的罗列,更侧重于将影像学发现与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紧密结合,旨在培养读者“透过影像看本质”的能力。 一、 核心内容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鉴别诊断的体系化构建。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各种常见及罕见的疾病,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影像学特征描述。例如,在脑肿瘤方面,它会区分原发性脑肿瘤(如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等)与转移性脑肿瘤,并深入分析不同类型肿瘤在CT和MR上的形态、信号强度、强化模式、扩散受限程度等关键指标,从而指导临床医生进行准确的病灶定性。对于血管性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血管畸形等,本书会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病灶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影像学演变过程,以及CT和MR在其中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例如CT在评估早期出血中的速度优势,MR在评估早期缺血性改变中的灵敏度优势,以及CTA/MRA在评估血管结构与血流情况中的重要性。 本书在鉴别诊断上的价值体现在其逻辑性和严谨性。它不是简单地列举“A疾病表现为B”,而是通过“当影像学出现C征象时,需要考虑D、E、F等疾病,而G征象则更倾向于H疾病”这样的逻辑链条,引导读者逐步排除和锁定诊断。这种分析方法,要求读者不仅要掌握影像学知识,还需要具备扎实的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知识。 二、 临床应用与实践指导 本书的出版,对于临床实践具有直接而深远的意义。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等临床科室,面对各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症状,医生首先需要借助影像学手段来定位病灶、明确性质。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诊断框架,帮助医生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定位可能的原因。例如,当患者出现突发的剧烈头痛并伴有意识障碍,CT检查发现脑实质内高密度影,本书会指导医生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等可能,并进一步根据病灶的形态、范围、是否伴有脑室扩大等征象,推断其病因(如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破裂等)。 书中对CT和MR技术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了明确区分。例如,对于急性脑梗死,虽然MR的DWI序列是早期诊断的金标准,但CT的敏感性有所不足,本书会强调在紧急情况下,CT仍是排除脑出血、快速评估脑水肿的重要手段,而后续的MR检查则能提供更精细的诊断信息。反之,对于骨骼病变或钙化,CT则可能更具优势。这种对技术特点的深入剖析,有助于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选择最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案,从而优化诊断流程,提高诊疗效率。 三、 病理生理与影像学征象的深度关联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影像学征象,而是将这些征象与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脑肿瘤的章节,对于不同级别的胶质瘤,本书会详细解释其细胞增殖速度、血管生成情况、细胞形态等病理学特征,并阐述这些特征如何在MR的T1、T2、FLAIR、DWI、ADC以及增强扫描中得到体现。肿瘤的浸润性生长会导致边界不清,细胞密度增高可能导致CT值改变,异常血管生成会引起增强扫描的不均匀强化,而细胞密度极高或坏死区域的ADC值则会显著降低。这种“以病理解剖为基础,影像学征象为表现”的分析逻辑,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自信心。 同样,在炎症性疾病方面,书中会详细讲解脑炎、脑脓肿等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如细胞浸润、水肿、坏死、脓液形成等,并分析这些改变如何反映在CT和MR的序列上,例如早期水肿的T2高信号,脓肿形成的边界清晰的环形强化等。对于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本书会深入分析髓鞘损伤、继发性轴索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MR在揭示这些改变中的独特作用,如T2高信号病灶的形态、分布、以及在增强扫描中是否出现“边缘强化”(enade enhancement)等关键征象。 四、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本书的编写风格,力求在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指导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它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临床实例和高质量的影像图片(虽然在这里无法展示,但可以想象其重要性),将抽象的医学知识具象化。每一章节都围绕一个或一类疾病展开,从概念介绍、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到CT和MR的典型及非典型征象,再到鉴别诊断要点和与其他疾病的区分,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对于新手而言,本书是一本极好的入门指南,能够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基本认知。而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本书也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罕见病或复杂病例时,能够作为重要的参考。书中所提供的鉴别诊断思路,更是帮助医生从“看到什么”转变为“理解为什么”,从而做出更精准的决策。 五、 展望与未来 《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第三版)》的出现,标志着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正朝着更加精细化、个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尽管本书侧重于传统的CT和MR技术,但其所构建的疾病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生理学关联的分析框架,对于理解和应用新兴的影像技术(如高场MR、功能MR、PET-MR等)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未来的神经影像学诊断,将更加依赖于多模态影像数据的融合分析,以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的应用。本书作为一本基础而重要的参考书,为理解这些前沿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所倡导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深入的病理生理学理解,是任何先进技术都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 总而言之,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思维训练的指南。它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将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诊断过程变得清晰可见,为临床医生的诊断之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有力的指导。它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即影像学征象是疾病内在病理生理改变的外在表现,以及鉴别诊断是基于严谨逻辑和全面知识的推理过程,将对每一位阅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鱼博浪教授的《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第三版)无疑是我在神经影像领域学习道路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的强大之处在于,能够将临床诊断的“经验”和影像学表现的“规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书中在描述疾病时,非常注重对病程变化的阐述,例如,同一类疾病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影像学表现会有怎样的变化,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变化进行鉴别,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这一点对于我理解和诊断动态发展的神经系统疾病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一些少见病、疑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对于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诊断,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提供了详实的分析。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临床实际,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通俗易懂的描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棘手病例的分析,通过抽丝剥茧般的推理过程,最终给出明确的诊断方向。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严谨的神经影像学知识体系,也让我对未来在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领域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领域的宝藏!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践指导的参考书,而《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第三版)完美地契合了我的需求。首先,它对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机制的阐述,简直是鞭辟入里。作者鱼博浪教授在描述疾病时,不仅仅停留在影像学的表现,而是将病灶的形成、发展,与患者的症状、体征紧密结合,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影像背后的疾病本质。例如,在讨论脑肿瘤时,书中不仅罗列了各种肿瘤的CT和MR影像特征,更深入地解释了肿瘤细胞的生长方式、侵袭性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这对于我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至关重要。书中对炎症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更是细致入微,常常是影像学上容易混淆的病例,通过本书的详尽分析,我能够抓住关键的鉴别要点,避免误诊。而且,书中提供的丰富案例,无论是典型的还是少见的,都附有高质量的影像图片,配合详细的文字描述,仿佛置身于一次次病例讨论之中,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临床诊断能力。这是一本让我能从“看到”影像到“理解”疾病的经典之作。

评分

作为一名影像科的住院医师,在学习神经影像的过程中,我曾经感到迷茫和力不从心。《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第三版)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出了困境。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作者鱼博浪教授在撰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鉴别思路。例如,书中对脑部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不仅列举了良恶性肿瘤的影像学差异,还重点阐述了非肿瘤性占位(如脓肿、囊肿等)的影像学特征,并提供了详细的鉴别要点。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收获,仿佛每一次都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书中对一些特定疾病,如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脱髓鞘性疾病等,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并且每一种疾病都配有不同层次、不同序列的影像图片,直观且易于理解。更重要的是,书中强调了临床信息与影像表现的结合,提醒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影像,而是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不仅仅学会了辨认影像,更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去分析、去鉴别。

评分

坦白说,在接触《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第三版)之前,我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像的鉴别诊断总是感到有些吃力,尤其是那些影像表现高度相似的疾病。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的认知。鱼博浪教授在书中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鉴别诊断,给出了非常精辟的分析。例如,在处理脑实质内高密度灶时,本书会详细对比脑出血、钙化、骨质增生、以及某些造影剂残留等影像表现的细微差别,并结合病理基础进行解释。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影像上的每一个征象都可能隐藏着特定的病理机制。书中对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不仅仅停留在影像的描述,而是真正地深入到疾病的本质,比如对肿瘤的生长方式、浸润范围,对炎症的反应模式,对缺血缺氧的组织变化等,都有非常精妙的论述。书中还特别强调了MR的多种序列(如T1WI、T2WI、FLIR、DWI、ADC、SWI、PWI、MRS等)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病变选择最合适的序列,这对于我优化检查方案、提高诊断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临床思维和鉴别诊断能力的“利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以及内容深度,让我惊叹于作者在教学和临床实践方面的深厚功底。鱼博浪教授在《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第三版)中,将复杂的神经影像鉴别过程化繁为简,却又不牺牲任何关键信息。书中每一个章节的编排都逻辑清晰,从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开始,逐步深入到一些相对罕见但同样重要的病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CT和MR在鉴别诊断中的互补作用有着深刻的见解。它不仅仅是分别介绍CT和MR的影像特点,而是强调在不同的临床情境下,如何合理地选择检查方式,以及如何将两种模态的优势结合起来,达到最精准的诊断。例如,在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时,书中详细对比了CT和MR在不同病程阶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给出了实用的诊断流程。此外,作者在描述疾病的鉴别诊断时,非常注重细节,例如在描述脑白质病变时,会详细分析不同的病灶形态、分布规律以及增强扫描的特点,并辅以大量的病理图片进行佐证。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细节的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对于资深的影像医生来说,也是一本常读常新的参考书。它为我提供了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也为我解决临床难题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