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者 港颱原版 郝明義(十週年增訂版)

越讀者 港颱原版 郝明義(十週年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郝明義 著
圖書標籤:
  • 郝明義
  • 閱讀
  • 文學
  • 港颱文學
  • 原版書籍
  • 增訂版
  • 十年
  • 文化
  • 思考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拇指原版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網路與書齣版
ISBN:9789866841804
商品編碼:21578302919

具體描述

越讀者(十週年增訂版)作者:郝明義繪者:張妙如書係:passion齣版社:網路與書齣版齣版日期:2017/08/30商品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6841804定價:350元頁數 / 300裝訂 / 平裝級別 / 普語言 / 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解析網路時代如何連結各種媒介閱讀,並闡述網路時代閱讀紙本書的價值。★介紹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與工具,協助讀者在閱讀的道路上不斷邁進。★鼓勵讀者靠著閱讀實踐夢想,跨越現實的界限。 閱讀,是在密林裡尋找一片樹葉。閱讀,是深夜裡孤獨地攀登七道階梯。閱讀,是駕駛插翼跑車,跨越夢想的界限。這是一個沒有越界閱讀,就不成閱讀的時代。不論錯過瞭多少機會,不論多麼晚開始,閱讀都在等著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機會。這是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越讀者時代。 《越讀者》初版於2007年,廣泛地探討瞭網路時代如何跨越多種媒體、感官、領域的閱讀,在華文世界獲得廣大迴響。十年後,作者基於自己新的發現與體悟,除瞭調整架構,並新增內容,也全麵修訂瞭所有文章。 作者郝明義,雖然是長年在齣版業工作的人,但是他寫這本書,卻純粹是迴到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所寫的。 郝明義生長在中文閱讀貧瘠的韓國社會,高中畢業後來到中文閱讀資源豐富的颱灣求學。這一路,他曾努力跨越環境的局限設法多讀,也曾飢渴地什麼都讀再感到空洞無比。大學畢業後,他因緣際會地在不同類型的齣版公司與雜誌社做過各種性質、職階不同的工作,不論就身為讀者的需要,還是齣版者的工作需要,對閱讀到底是怎麼迴事,一直有著越來越升高的睏惑。1990年代,網路齣現。網路與書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他的睏惑攪動得更混亂瞭。 他一直到在齣版業工作瞭二十多年之後,纔找到一個齣口,接下來一麵迴顧一麵繼續往前摸索。2007年,他迴到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情,來整理瞭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個不斷進行一些越界嘗試後的讀者身分,給同樣睏惑的別人,一些或許可供參考的看法。 十年之間,郝明義一邊觀察著網路上的閱讀如何更快速成熟地推展,並因為社群與協作的齣現產生瞭新的生命;同時他也長時間思索紙本書存在於網路時代的意義,設法重新解釋閱讀紙本書的價值。於是在20017年,《越讀者》有瞭增訂版,架構和章節的調整,就是為瞭體現這兩點變化。 《越讀者》增訂版架構如下:Part 1 跨越學校的記憶Part 2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Part 3 跨越網路Part 4 跨越紙本書Part 5 跨越方法與工具Part 6 跨越七道階梯Part 7 跨越夢想 郝明義認為,在颱灣成長的人時常被一些閱讀界限所捆綁。他在書中提醒讀者:我們身處於人類有史以來,前suo未有的豐饒的閱讀時代;網路時代的閱讀是不斷突破界限的「越讀」,讀者應跨越不同界限,提升閱讀層次,憑藉著閱讀追尋夢想。 颱灣讀者時常麵對著考試教育築成的界限、社會現實壓力施加的界限,還有對「網路」與「書」的刻闆印象與使用習慣構成的界限,有不善掌握閱讀時間、空間、工具、方法的所形成的界限,也欠缺對閱讀的意、與想像而劃地自限而形成的界限。 本書正是要協助讀者突破這些界限。 郝明義在書中整體檢視因為中學階段考試教育的影響,探討其對大學階段及齣瞭社會之後所產生的後遺癥,以及應有的心理準備。 他將閱讀比喻為給心智的飲食,經由這種比喻,引導讀者重新認識閱讀的四種分類與可能,恢復對閱讀的胃口。 他闡述網路閱讀對我們的意義和價值,解釋為什麼今天一方麵可以不需要文字和書,另一方麵也說明文字、書籍、網路配起來的話,能如何像插翼的跑車飛馳遠奔。 他分析,相對於網路閱讀所代錶的各種動態與白晝的特質,紙本書及其主要承載的文字內容,如何代錶一種靜態與黑夜的特質。並探討如何透過詩、哲學、小說、歷史等不同門類的閱讀,來體會這種特質。 他也以如何創造閱讀的時間,加上閱讀的「五加一力」為主要核心,介紹各種閱讀的方法和工具,方便讀者摸索前進。 他說明瞭閱讀旅程的不同階段,鼓勵讀者拾級而上,跨越閱讀的七道階梯,打開更遠大的眼界。 他更點齣瞭閱讀與夢想的不同關係,解釋閱讀能如何協助我們提升人生層次,引導我們往夢想與理想前行。 《越讀者》搭配瞭漫畫傢張妙如的插畫和各式圖像,希望不論內外都以豐富的圖文編排呈現越界閱讀所可以有的樂趣,來獻給所有曾經以及正在因為閱讀而掙紮的人。
作者簡介
郝明義1956年齣生於韓國。1978年颱大商學係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齣版業工作。歷任長橋齣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1988年任時報齣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鞦,創立大塊文化。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2010年創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榮獲2013年德國iF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現任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 董事長。著有:《工作DNA》(增訂三捲)、《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如果颱灣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時刻》、《尋找那本神奇的書》。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2001太空漫遊》。 繪者簡介 張妙如是作傢也是漫畫傢,擅長用圖文書寫的方式自由揮灑,1998年起與徐玫怡兩人首度以《交換日記》手寫體而大受喜愛,因而開啟兩人聯手交換日記的閤作創作。自從遠嫁西雅圖之後,她用漫畫傢的角度寫繪《西雅圖妙記》係列,目前共計七本,幽默呈現瞭一位颱灣女子的美國觀察,以及她和挪威籍美國先生阿烈得(大王)共同經歷的喜怒哀樂。妙如另有偵探小說係列《妒忌私傢偵探社》,目前共齣版:《妒忌私傢偵探社:活路》、《妒忌私傢偵探社:鬼屋》、《妒忌私傢偵探社:姊妹花之死》、《妒忌私傢偵探社:女神》等,小說第1集曾改拍成電影《活路》。
目錄

增訂版序
一本期待瞭很久的書/洪蘭
學校沒教的事/吳繼文
前言:從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談起

Part 1 跨越學校的記憶
被考試浸得腐朽的木頭 
中學的「我考故我在」
「由你玩四年」的大學
進瞭社會再閱讀的好處與壞處 
潘朵拉盒子裡的最後一個禮物

Part 2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
把閱讀當飲食來談的理由
享受香噴噴米飯的主食閱讀
品嚐一條鮮魚的美食閱讀
閱讀是有助消化的蔬果
提拉米蘇的甜食閱讀
中學教科書與參考書是什麼飲食
不值得付齣那麼多時間的書

Part 3 跨越網路
無辜的網路
為什麼不必是文字與書
網路上的閱讀飲食
一種無中生有的閱讀可能
跑車插瞭銀翼之後
有十四種外語的可能
網路時代的雙重風險

Part 4 跨越紙本書
思索瞭十三年的問題
當紙本書是一個黑夜
與人邂逅的詩
為什麼要讀哲學
小說是三十萬字寫三十字
換個角度讀歷史的時候
圖像與漫畫的作用
經典與Fashion
當白晝與黑夜力量匯閤時

Part 5 跨越時間、方法與工具
創造閱讀的時間
掌握閱讀的速度
閱讀的五加一力
怎樣閱讀一本書:陶淵明、諸葛亮、硃熹和蘇東坡的方法
怎樣閱讀一本書:艾德勒和範多倫的方法
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
做筆記的方法
怎樣算是讀懂一本書
記憶與CPU
如何使用實體和網路書店
買書的理性與感性
有關書架與藏書
我的圖書館

Part 6 跨越七道階梯
金字塔理論的先決問題
第1條路或第1桶金
「有目的」與「無目的」的相互作用
密林裡尋找一片樹葉
新層次與新領域
閱讀的七道階梯
Reader Takes All:越讀者通吃的時代
建立個人知識架構的可能

Part 7 跨越夢想
閱讀與夢想的關係
拒絕齣獄的人
至好有一個心儀的對象
孤獨之用

結語:第三類文盲及Leonard Cohen的歌
初版後記
初版附錄:兩位老師的來信


閱讀的深度與廣度:一本探尋知識邊界的實踐手冊 本書簡介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對知識充滿渴望、不甘於淺層閱讀的讀者。它不是一本關於暢銷書排名的指南,亦非單純的閱讀技巧速成手冊,而是一場由資深齣版人、思想領航者精心策劃的深度閱讀之旅。本書旨在喚醒讀者內在的「求知慾燃點」,教導我們如何超越書本的錶層文字,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思想結構、歷史脈絡與時代意義,最終將書本的養分轉化為自身獨特的知識體係。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無數訊息洪流裹挾前行,書籍似乎成瞭需要「快速消化」的商品。然而,真正的閱讀從來都不是一場競速比賽。本書深刻剖析瞭「讀什麼」與「如何讀」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強調閱讀必須是一種主動的建構過程,而非被動的接收灌輸。 第一部:重塑你的閱讀座標係——從「閱覽」到「閱讀」的轉化 本書首先釐清瞭當代讀者麵臨的核心睏境: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的失衡。許多人讀書如蜻蜓點水,雖涉獵甚廣,卻無法在任何一個領域建立起堅固的知識堡壘。 淺層瀏覽的陷阱與解方: 作者以銳利的筆觸,揭示瞭數位媒體環境下,我們如何不自覺地陷入「標題黨」與「碎片化資訊」的迷宮。如何從日復一日的資訊篩選中抽離齣來,重新聚焦於那些需要時間沉澱的經典與專著?本書提供瞭具體的「時間區塊規劃法」,指導讀者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為深度閱讀開闢專屬的、不受乾擾的時空。 閱讀的「縱深」哲學: 深度閱讀的核心在於對話——與作者、與歷史、與自身的對話。我們不僅要知道作者說瞭什麼(What),更要追問其所以然(Why)以及其對今日的啟示(So What)。書中詳述瞭如何透過「批判性提問」的訓練,將單一文本的閱讀,擴展為對該主題的係統性研究的起點。例如,麵對一本歷史著作,讀者應當學會追溯其史料來源、辨識作者的意識形態預設,並將其置於當代學術爭議的脈絡中進行評判。 第二部:建構知識的骨架——跨學科的聯結與體係化 優秀的閱讀者從不將知識視為孤島。本書的精華部分,著重於如何打破學科壁壘,建立起一個有彈性且相互支持的知識網絡。 人文學科的底色工程: 無論是閱讀科技、商業還是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底蘊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本書深入探討瞭西方哲學史、文學經典的關鍵脈絡,說明它們如何為理解現代人類社會的運作邏輯提供瞭最根本的框架。它並非要求讀者成為哲學傢,而是提供瞭一套「哲學視角濾鏡」,使讀者能更清晰地洞察到當前議題背後的倫理睏境與存在假設。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 在強調效率和實用性的當下,本書提醒我們,真正有價值的知識體係必須兼顧「工具理性」(如何達成目標)與「價值理性」(目標本身的意義)。我們將學習如何閱讀那些看似「無用」的藝術、音樂或古典文學,並從中提煉齣能夠滋養心靈、指導人生選擇的深刻洞見。 跨界閱讀的實戰模型: 本書提供瞭多組「主題閱讀路徑建議」,例如如何透過歷史、經濟學和社會學的交叉閱讀,完整理解「全球化」這一複雜現象的來龍去脈;或者如何結閤生物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建立對「人性」更為立體的認知。這些模型旨在提供即學即用的操作指南。 第三部:從書本到行動——閱讀的內化與外顯 閱讀的終極目標,是知識的轉化與行動的指引。本書的收尾聚焦於如何將書中的智慧,轉化為個人特質和決策能力的提升。 筆記的藝術:從抄寫到重構: 作者強調,高效的筆記不是單純的複製金句,而是「思想的二度創作」。書中詳細闡述瞭不同筆記係統(如康奈爾筆記法、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法)如何協助讀者將閱讀到的知識點進行連結、分類和再編輯,最終形成能夠隨時調用的個人知識庫。 將閱讀成果轉化為溝通力: 深度閱讀的成果必須能夠有效地錶達齣來。本書探討瞭如何將複雜的閱讀心得,轉化為清晰、有條理的口頭或書麵論述。這包括結構的搭建、論點的組織,以及如何避免落入「故作高深」的學術腔調,真正做到深入淺齣。 閱讀的持恆之道: 深度閱讀是一場馬拉鬆,而非短跑。本書最後提供瞭一套「閱讀修煉」的長期心法,教導讀者如何與自己的惰性、懷疑、以及外界的誘惑抗爭,確保閱讀的熱情能夠持續燃燒,使知識的積纍成為一種內在的生活習慣。 結語:成為知識世界的獨立航行者 這本專著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份對讀者心靈的邀請函——邀請您走齣舒適區,擁抱閱讀的挑戰與樂趣。它裝備讀者必要的視野與工具,讓您能夠自信地麵對任何領域的知識挑戰,從海量的資訊中辨識齣真正的價值,最終成為一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能夠持續自我更新的「越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偶然的機會瞭解到《越讀者》郝明義先生的這部作品,並且是“十周年增訂版”,這讓我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閱讀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一種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而“越讀”這個概念,對我來說,似乎指嚮瞭一種更高層次的閱讀境界,一種能夠超越文字錶麵,抵達思想深處的探險。我很好奇,作者郝明義先生是如何定義“越讀”的?它又將如何幫助我們這些普通的讀者,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找到真正能夠啓迪心智、觸動靈魂的那些作品?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還沒有領略,但從書名和作者的名氣來看,它應該是一種智慧的交流,一種思想的碰撞。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新鮮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閱讀習慣,或許能從中找到提升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的方法。這是一本能讓我“慢下來”去思考的書,非常吸引我。

評分

拿到郝明義先生的《越讀者》(十週年增訂版),我第一時間就感受到瞭它沉甸甸的分量,不僅是物理上的,更是思想上的。這並非我第一次接觸“閱讀方法論”類的書籍,但“越讀”這個概念,卻像一股清流,瞬間吸引瞭我。在如今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我們似乎都在被動地接收各種訊息,而“越讀”是否意味著一種主動的、更深層次的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十年間,對這個概念進行迭代和增厚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擺脫“淺嘗輒止”的閱讀睏境,學會如何在書籍的海洋中,找到真正值得細品、值得反復琢磨的“珍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不僅能夠“讀懂”書,更能“讀透”書,將書中的智慧融入我的生活,成為我思考和行動的指引。

評分

《越讀者》這本書,從名字上就透著一股不尋常的意味。郝明義先生這次推齣的“十周年增訂版”,更是讓我充滿瞭好奇。我一直覺得,現代人似乎越來越缺乏深度閱讀的能力,我們習慣於在信息洪流中快速遊弋,卻很少停下來深入思考。而“越讀”,這個詞組本身就暗示著一種超越,一種對閱讀本身的革新。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闡述這種“超越”的,它又會如何改變我過去的一些閱讀習慣。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理論框架,或者是一些實用的操作技巧,幫助我重新找迴那種沉浸在書本中,與作者進行深刻交流的體驗。這本書不隻是知識的堆砌,它更像是一種對閱讀哲學層麵的探索,我希望它能成為我閱讀道路上的一個重要指引,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具智慧和主動的方式,去擁抱書籍所帶來的力量。

評分

作為一名資深的“書蟲”,閱讀對我而言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而《越讀者》這本港颱原版,確實在坊間有著不小的口碑。這次的“十周年增訂版”更是勾起瞭我的好奇心,總覺得十年沉澱下來的思考,定然比初版更加精煉和深刻。我尤其期待作者郝明義先生,如何在當代信息爆炸的洪流中,為我們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越讀”之路。他提齣的“越讀”,對我來說,不僅僅是讀書的數量,更是一種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是如何將書中的知識內化、融會貫通,並最終轉化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性的著作,我相信它更能成為一種實踐的指南,指導我們如何在海量的訊息中,精準地找到有價值的內容,並從中汲取養分,滋養自己的靈魂。這次的增訂版,我期望它能帶來更具前瞻性的觀點,幫助我們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在紛繁復雜的資訊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

評分

這本《越讀者》十周年增訂版,我早就聽聞瞭它的名聲,一直想找時間好好拜讀一番。收到書的那一刻,紙張的質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讓我感到欣喜,這本身就是一種閱讀的儀式感。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鼻而來,瞬間把我帶入瞭一個寜靜的閱讀空間。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十分簡潔有力,蘊含著一種深邃的思考,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喜歡這種在快節奏生活中,能夠找到一本能讓我沉靜下來的書,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位老友,靜靜地陪伴著我,引發我對自己閱讀習慣和思考方式的審視。郝明義先生的名字早已在華人齣版界享有盛譽,他的作品總是能觸及閱讀的本質,引人深思。我特彆期待這次增訂版,不知道在原有基礎上又增加瞭哪些新的洞見,又會如何引導我重新認識“閱讀”這件事情。這本書帶給我的,絕不僅僅是字麵上的信息,更是對閱讀本身一種更深刻的理解和啓發,相信它能為我的閱讀旅程增添一抹亮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