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整理好自己 再去做父母+如何擁抱一隻刺蝟共3冊好媽媽父母勝過好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整理好自己 再去做父母+如何擁抱一隻刺蝟共3冊好媽媽父母勝過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包豐源 著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傢庭教育
  • 育兒指南
  • 情緒管理
  • 自我成長
  • 溝通技巧
  • 兒童心理
  • 父母成長
  • 正麵教育
  • 好媽媽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蔚藍書店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15811222
商品編碼:2230895512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我們把太多的關注,投放於教養方式,而忽略瞭施教人的心理背景。
  在這個時代,30歲左右的年輕父母們,帶著自身的個性缺陷和成長問題,麵對著各種社會發展不均衡帶來的生存壓力,再加上一些類似於産後抑鬱、中年危機等具體問題的紛至遝來,能否心平氣和地讓教養順其自然地進行,就成瞭一個大大的問號。
  我們期待的,是當代父母的覺察與自省。認清楚自己的教育行為,哪些是真正讓孩子成為自己的正能量,哪些是齣於自己沒意識到某種心理動力的驅使。這一點,遠遠比懂得一種時髦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要。如何整理好自己,給孩子健康的母愛、父愛,讓他們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是天賦我們重要的使命。

內容簡介

  《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是一本指導父母如何通過發現子女身上存在的問題來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然後教育好子女,並與子女共同成長的書。作者是一名資深的心理谘詢師,根據真實谘詢案例創作瞭本書,囊括瞭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麵遇到的各種睏擾。作者把這些問題歸納整理,並一一羅列,通過這種方式指齣父母存在的問題,並指導父母如何教育好子女。本書列舉瞭當代年輕父母所麵臨的很有代錶性的心理睏境以及他們對教養下一代産生的影響,同時給齣閤理建議,幫助傢長認清自己的使命,把愛關進理性的籠子裏,從情緒、認知、行為模式三個層麵,為愛消毒。

作者簡介

  陳素娟,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傢庭教育講師、525心理網等多傢網站特聘資深心理谘詢師、兒童心理專欄作傢。從事一綫教學18年,曾主持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德育課題“傢長素質及傢庭教育發生方法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被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倫理學會德育委員會評為“德育先進工作者”。多年來從事心理谘詢、傢庭教育輔導和培訓工作,通過上萬個谘詢案例積纍瞭豐富的心理谘詢經驗,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心理谘詢與親子教育的理論和方法。著有《三歲對瞭一輩子就對瞭》等。

目錄一章 父母之愛可能是有毒的

——21種典型的“問題爸媽”
1 “愛孩子,就要給他大的自由”
——過度縱容孩子的父母 002
2 “彆齣去瞭,外麵危險”
——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 006
3 “你考成這樣,我麵子往哪兒擱”
——把孩子當“麵子”的父母 010
4 彆人傢的孩子優秀
——心裏裝著“彆人傢的孩子”的父母 014
5“一邊玩兒去,彆煩我!”
——冷漠型的父母 019
6“我什麼時候說過這樣的話”
——愛“隨口”說說的父母 023
7“什麼事你都做不好”
——過度挑剔的父母 027
8“你瘋瞭,你乾嗎打孩子”
——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的父母 031
9“再不聽話我揍你!”
——簡單粗暴型的父母 035
10“爸爸在外麵有瞭一個傢”
——有婚外情的父母 039
11“看我今天饒得瞭你”
——情緒化的父母 043
12“寶貝兒,考瞭前五名給你買……”
——物質奬勵型父母 047
13“孩子,將來你要考清華……”
——對孩子期望過高的父母 051
14“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
——控製欲很強的父母 055
15“爸爸總愛欺負我們”
——搞傢庭聯盟的父母 059
16“媽媽跟你說多少遍瞭,你怎麼不聽呢”
——說教型的父母 063
17“我不鬧瞭,你們彆吵架瞭!”
——當著孩子麵吵架的父母 067
18“你爸爸不是好東西”
——婚姻齣現問題,在孩子麵前詆毀對方的父母 071
19“你不愛玩那個”
——忽視孩子感受的父母 075
20“你不能這樣做,否則……”
——專製型父母 079
21“爸爸媽媽,你們什麼時候迴來”
——未參與型父母 084
第二章 消除情緒暴力
——恢復原有教養
1 先處理好情緒,再教育孩子 090
2 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情緒 094
3 自己為自己的情緒做主 098
4 情緒越強烈,越容易瞭解自己 101
5 放下手中的木偶綫,彆用情緒控製孩子 105
6 學會角色轉換,避免遷怒孩子 109
7 學會幽默、智慧地解決問題 112
8 情緒轉化需要改變內在的信念 116
9 母親負責傢庭的“氣候”,父親及時接納化解母親的情緒 120
10“停一分鍾”,給情緒一個緩衝期 124
11“負麵”情緒也是一種能量 128
12 培養情緒的覺知力,讓負麵情緒自由來去 131
13 恰當的心理暗示,削減急躁情緒 134
14 學會放鬆自己,做到張弛有度 138
15 卸下情緒僞裝,真實錶達情緒 142
16 調整情緒,避免用內疚感控製孩子 146
17 疏導情緒,不要壓抑情緒 150
第三章 打破認知魔咒
——彆用過時的人生經驗綁架孩子
1 孩子不是父母捏齣的泥人,請尊重孩子的人格 156
2 請放下攀比心,發現孩子的好 160
3“挑剔批評都是為瞭你好”,是真的嗎 164
4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産,請把自由還給孩子 168
5“孩子,我們相信你”——你知道這句話的力量有多大嗎 173
6 彆讓孩子在贊揚聲中“隕落” 177
7 不要讓孩子成為“玻璃人”——培養孩子的挫摺承受能力 181
8 允許孩子平等溝通,自由錶達 185
9 韆萬不能忽略孩子的內心需要 189
10 自我實現的預言 193
11 我們是否在以愛的名義控製孩子 197
12 為什麼不敢對孩子放手,你在恐懼什麼 201
13 溺愛還是逆愛 206
14 媽媽們應該適當地偷一偷懶 208
15 己所不欲,勿施於孩子 213
16 己所欲,勿施於孩子 217
17 做有擔當,有責任感的父母 221
18 告訴孩子,他不是老大——讓孩子走下王座 224
第四章 重建行為模式
——彆把孩子做成你的修訂版
1 修補自己的童年創傷,與孩子一起成長 228
2 好的夫妻關係給孩子大的安全感 233
3 和孩子一起“瘋”! 237
4 找迴自己,愛孩子愛傢人的同時也要愛自己 241
5 爸爸像爸爸,媽媽像媽媽,傢庭要有閤理的角色定位 245
6 任何教育方法都抵不過一個好的親子關係 250
7 請尊重孩子的朋友! 254
8 男孩兒歸爸爸,女孩兒歸媽媽 258
9 擔心孩子,不如祝福孩子 262
10 多陪伴孩子,等孩子慢慢長大 266
11 你有自己的夢想嗎?和孩子一起追夢吧! 270
12 低聲教育孩子,做理智冷靜的父母 274
13 給孩子一個擁抱吧! 278
14 避免說“但是”,做智慧父母 282
15 父母要適時對孩子說“不” 286
16 與孩子一起閱讀吧! 291
17 做一個高情商的父母,你準備好瞭嗎? 295

精彩書摘

  “愛孩子,就要給他大的自由”
  ——過度縱容孩子的父母
  中國社會的特殊性,造就瞭“4+2+1”的傢庭模式。因此,“溺愛”就成為中國傢庭教育中的一大詬病。現在的父母,大多是知識水平高、見識廣博的人,他們都希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自立。但一不留神,給的自由過瞭度,就容易齣現縱容、溺愛孩子的現象。當然,父母有自己的理由,“隻要孩子高興,怎麼都行”“孩子還小,大瞭就懂規矩瞭”“愛孩子,就要給他大的自由”……殊不知,父母的溺愛、縱容很容易培養齣自我、任性、叛逆、暴力,甚至反社會人格的孩子。
  用拳頭“說話”的少年
  可能一些傢長很高興自己的孩子是“孩子王”,認為這樣的孩子具有“領導纔能”,但是,如果孩子的領導纔能是目中無人,是用暴力打齣來的,那麼這樣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彆人的噩夢。
  湖南衛視的電視節目《變形記》的主人公王境澤齣生在長春一個富裕傢庭,身為這個大傢族中的男孩,他享受著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眾星捧月般的溺愛和驕縱,父母、親戚對他言聽計從,犯瞭錯誤也沒人怪他,後來,孩子連說也說不得瞭。這樣的成長環境讓他變得非常自我、任性、驕躁、桀驁不馴、目中無人,隻要稍不順意就用拳頭解決問題。他打架鬥毆、隨意毀壞公物,麵對父母和親戚的勸說,他竟然暴跳如雷。班主任說:“學生不該做的,他全做瞭。”為此,他幾次被學校勸退。
  更讓人揪心的是,在拍攝《變形記》的時候,他因為忍受不瞭農村的艱苦條件,逃跑瞭好幾次,還不止一次對工作人員大打齣手,甚至還要拿斧子劈導演……
  這樣的孩子凡事都要占上風,稍有不順意就大發脾氣。他們認為發脾氣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為什麼不發呢?父母親戚哄著慣著,孩子的脾氣就會越來越大。這些被驕縱的孩子,他們的心裏隻有自己,他們不尊重父母,不體諒彆人,長大後沒有社會公德,甚至會無視法律,他們肆意而為,但是卻得不到快樂。
  當王境澤遇到一個殘疾女孩思蓉時,他說:“看到她很快樂,我為什麼不快樂呢?”
  拳頭解決不瞭任何問題,孤傲的人心裏感受不到快樂……
  放縱孩子的惡果
  放縱孩子的惡果,就是在為自己和社會培育敵人。古代有個人從小恣意妄為,他的父母從不加約束,後他因殺人被判極刑。臨刑前,他提齣想再吮吸一次母親的乳頭。齣人意料的是,母親揭開衣襟後,他竟然狠狠地咬下瞭母親的乳頭,號啕大哭道:“當初你們要是早些管教我,我何至於有今日之死?”
  放縱孩子,不僅害人,重要的是害瞭孩子自己。
  被放縱的孩子會很自卑。他們經常僞裝得很強大,怒吼和拳頭也是他們展示強大的武器,一旦達到目的,短暫的滿足之後,他們就會跌入深深的失落中。他們習慣瞭自大,不能接受自己的自卑,就變本加厲地傷害彆人,陷入無休止的惡性循環中。當他們慢慢發現,一旦離開親人和熟悉的環境,自己什麼都不是,也不會有多少人關注自己,他們就會感覺很受傷。
  被縱容的孩子不能延遲滿足。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即為瞭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就必須剋製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可是,被縱容的孩子一有要求,父母就立刻滿足,他們沒有學會延遲滿足,不能容忍等待,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達到目的。他們一有願望就會“我要,我立刻就要”,這也是一些孩子容易沉迷網絡遊戲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在網絡遊戲裏,他們可以叱吒風雲,可以隨時滿足自己的願望。
  隔代撫養容易導緻過度縱容
  現代社會“4+2+1”的傢庭模式和父母較大的工作壓力是齣現隔代撫養的誘因。隔代撫養的弊端也逐漸引起瞭人們的重視。
  爺爺奶奶疼孫子無可厚非,而在祖輩的潛意識裏,就算慣壞瞭孫子,自己也不用負責任。但是父母要為孩子的將來負責,即使想溺愛孩子,思想和行為上也會有所顧忌。
  還有一種情況,即現在傢裏就一個寶貝,如果磕著碰著,或者養不好,在兒子兒媳或者女兒女婿那裏說不過去。所以,溺愛縱容就不可避免瞭。
  也有一種可能,即老人在教育兒子或者女兒上有一些過失或者不到位的地方,於是懷著內疚的心裏,對孫輩溺愛一些,以彌補自己當年教育兒女的不當。
  在婆媳關係谘詢中,我發現還有一種情況。人老瞭,身體和精力都不如年輕人,思想也跟不上時代,年輕人對自己的尊敬越來越少,而且自己說瞭算的地方也越來越少。老人心中就會齣現焦慮和恐懼,這就容易讓他們變得任性固執,變迴“小孩兒”,希望兒女來安撫自己。但是,老人很清楚,自己這樣做不對,他們就把自己的內心渴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做什麼都不告訴他們的父母,而是予取予求。這就導緻瞭對孩子的過度縱容。
  瞭解愛,閤理的愛
  美國著名心理學傢派剋醫生(Dr。M。ScottPeck)給真愛下的定義是:愛是一種為瞭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長而延伸自我的意願。
  父母或長輩一味地給予,過度縱容孩子的動機有很多種,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性——“給予者”打著愛的旗號,僅僅是為瞭滿足自己的內心需要,而無視孩子心靈成長的需要。它是不負責任的愛,是對孩子嚴重的毒害,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所以,愛不是簡單地給予,不是簡單地放手,而是理智審慎地思考自己可以給什麼,不可以給什麼。閤理的愛需要父母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理智思考的能力,包括具體的錶揚和適當的批評,適時地給孩子指導和。閤理的愛還需要在孩子提齣無理要求或者無理取鬧的時候,能夠“溫柔地堅持”自己的決定。
  “彆齣去瞭,外麵危險”
  ——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扼殺孩子的自我。
  過度保護有兩種錶現形式:一是包辦代替;一是過度乾涉。
  我們經常見到父母為孩子包辦代替的行為:父母追著孩子喂飯;孩子渴瞭,立刻把水送到嘴邊;孩子跑纍瞭,趕緊掏齣紙巾幫他擦汗;幫孩子拎書包;媽媽蹲在地上為孩子係鞋帶……
  父母過度保護的行為隨處可見:怕孩子弄髒衣服不讓孩子在外麵玩;怕孩子摔傷不讓孩子騎自行車;怕孩子過馬路危險,上中學瞭還接送上下學;怕孩子燙著、電著、凍著,不允許孩子亂跑……
  教育傢說,兩歲之前怎麼愛孩子都不過分。這是因為0~2歲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時期,父母的愛能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愛和安全感是孩子敢於探索世界的力量源泉。2~4歲是孩子認識自我,培養自主探索能力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延續0~2歲時對待孩子的溺愛,仍然用包辦代替為孩子解決一切問題,繼續乾涉孩子的行為,就會剝奪孩子自我認識、自我探索的權利和機會。
  過度保護是在滿足父母自己
  美國心理學傢華萊士把溺愛比喻成孩子成長道路上“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他說,這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親手挖掘的。掉進陷阱裏的孩子,由於被剝奪瞭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從而也失去瞭自我成長的機會。
  看到這句話,我想起瞭一種熱帶食蟲植物——豬籠草。它長著一個吊鍾形的營養器官,利用其香甜的汁液將飛蟲吸引過來。飛蟲為香甜的氣味所吸引,就放鬆警惕,以為可以大吃一頓,結果陷入瞭“溫柔的陷阱”不能自拔。
  這兩者不同的是,豬籠草是故意要吃掉蟲子的,而父母卻是愛孩子的,是無心的,看起來還有一點兒偉大父母之愛的味道,因為父母是犧牲自己,付齣時間和精力來滿足孩子的需要的。可實際上,過度保護型的父母無視孩子的天性和成長需要,把孩子當作“內在的小孩”過度滿足和保護。父母們童年時期因為生活睏難,兄弟姐妹很多,很渴望父母能夠多愛自己一點,這個渴望一直沒有實現,就深埋在潛意識裏,成瞭“內在的小孩”。所以,與其說父母們是在過度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如說他們是在滿足自己內在小孩的需要,是在無節製地滿足自己。
  過度保護剝奪瞭孩子生活的能力
  小楊是一位大三的學生,她暑假期間打算找一份臨時工作。她是學文秘的,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她在網上、報紙上找瞭很久都沒找到,還被騙瞭幾百塊錢。
  “為瞭避免被騙,你可以親自到實體公司或門店去應聘啊!”我對她說。
  “怎麼找?我不能跑遍全市吧?我又不認識路。”她無奈地說。
  “你不是從小在這個城市長大的嗎?怎麼會不認識路呢?”我問。
  “我是路盲,以前齣門都是我爸帶我去的。”
  “你可以在百度地圖找好瞭地點,看好瞭公交綫路……”
  “可是我自己不會看地圖。”
  我無語瞭。
  ……
《新手父母的養育智慧:從自我成長到智慧教養》 第一章:覺醒的起點——認識“我”作為父母的“原點” 為人父母,是一場沒有預演的生命旅程,也是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許多新手父母,在迎接新生命到來的同時,也迎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與睏惑。孩子的一聲啼哭,一個眼神,一個小小的舉動,都可能牽動著父母們敏感的心弦,引發內心的波瀾。然而,在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曾停下來,審視自己?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未竟的夢想、童年的經曆,以及我們看待世界和人生的固有模式,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與孩子的互動? 本書的開篇,旨在引導讀者迴溯,認識那個作為“個體”的自己,以及那個“成為父母”的自己。我們並非憑空成為父母,而是帶著過往的一切,帶著傢庭的傳承,帶著社會的期待,進入這個全新的角色。認識到這一點,是養育智慧覺醒的第一步。 自我身份的再定義: 成為父母,並不意味著“我”的消失,而是“我”的擴展。“我”不再僅僅是職場精英、社交達人,更是那個24小時待命、充滿愛與責任的守護者。然而,在這個身份的切換中,我們很容易迷失自我,甚至産生“失去自我”的焦慮。如何在這種新的身份認同中,找到與原有自我的平衡點?本書將深入探討,幫助父母們重新審視“我是誰”,並在父母的角色中,依然閃耀個體的光芒。 童年經曆的迴溯與影響: 我們的童年,是我們性格形成、情感模式建立的基石。父母的養育方式,言傳身教,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我們。那些被滿足的,未被滿足的,被肯定的,被否定的,都會在我們心中留下印記。這些印記,會成為我們育兒過程中的“自動駕駛係統”,有時讓我們成為理想中的父母,有時卻讓我們重蹈覆轍,甚至將童年的創傷投射到下一代身上。本書將引導讀者溫和地迴顧自己的童年,理解父母的局限,並從中學習,避免重復不健康的模式。 情緒的“自動駕駛”與覺察: 育兒過程中,各種情緒如同潮水般湧來——喜悅、疲憊、焦慮、挫敗、憤怒……而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反應,並非當下事件的直接産物,而是被過往的經驗和內在的信念觸發。我們可能會因為孩子的一個小錯誤,就勃然大怒,事後又後悔不已;也可能因為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就過度欣喜,忽視瞭孩子本來的需求。本書將幫助父母們識彆自己的情緒觸發點,學習情緒的覺察和管理技巧,從而在育兒過程中,保持更穩定的情緒狀態,做齣更理智的判斷。 內在信念的探尋與重塑: 我們心中總有一些關於“好父母”、“好孩子”、“成功教育”的信念,這些信念可能來自於原生傢庭、社會文化,也可能是我們自己經曆總結而來。然而,很多時候,這些信念可能是固化、片麵甚至是不健康的。例如,“孩子必須聽話”、“孩子要從小就齣人頭地”、“父母的付齣就應該被無條件迴報”等等。本書將引導讀者深入探尋這些內在信念,審視其閤理性,並學習如何用更開放、更具發展性的視角去重塑它們,為科學育兒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第二章:整理“內在世界”——情緒的疏導與心靈的療愈 在成為更好的父母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成為更完整的自己。父母內在的“能量場”直接影響著傢庭的氛圍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父母自己內心充滿焦慮、恐懼、不滿,那麼這種負麵情緒很容易傳遞給孩子,讓孩子也感到不安。因此,“整理好自己”,不僅僅是為瞭自我成長,更是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健康、更安全、更積極的成長環境。 焦慮的解毒劑: 現代父母普遍麵臨著巨大的育兒焦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綫上,擔心孩子學業不佳,擔心孩子性格孤僻,擔心孩子未來……這種焦慮,往往源於對外在評價的過度在意,以及對不可控因素的恐懼。本書將提供實用的方法,幫助父母們識彆焦慮的根源,學習與焦慮共處,學會將注意力從“結果”轉移到“過程”,從“擔心”轉移到“行動”,從“他人評價”轉移到“自我價值”。 情緒的“消化係統”: 負麵情緒,如憤怒、沮喪、委屈,如果長期壓抑,會像毒素一樣侵蝕我們的身心健康,並可能以扭麯的方式爆發。本書將教授父母們如何有效地“消化”和“疏導”負麵情緒,例如通過傾訴、運動、藝術創作、正念冥想等方式,讓情緒得到健康的釋放,而不是被壓抑或宣泄到孩子身上。 建立內在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基石,而父母自身的安全感,是為孩子提供這份安全感的前提。如果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總是患得患失,那麼在育兒過程中,就容易錶現齣過度保護、控製欲過強,或者反過來,過度放任,導緻孩子也缺乏安全感。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關懷、建立健康的邊界、發展內在的韌性來增強父母自身的安全感,從而為孩子提供一個穩定、可靠的“心理港灣”。 和解與接納: 很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會將自己童年未被滿足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者因為自己曾經受到的傷害,而對孩子有不閤理的期待。這種“投射”和“補償”心理,往往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本書將引導讀者學習與自己內在的“小孩”和解,接納自己不完美的部分,從而不再試圖從孩子身上“填補”自己的缺憾,而是以更成熟、更平和的心態去愛孩子。 時間管理與能量管理: 父母,尤其是新手父母,常常感到時間精力嚴重不足。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平衡工作、傢庭、自我需求,並保證充足的育兒精力?本書將提供關於時間管理和能量管理的實用策略,幫助父母們優化生活節奏,學會“斷捨離”,找到屬於自己的高效與平衡,而不是在忙碌中迷失。 第三章:擁抱“刺蝟”的藝術——理解與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就像一隻隻獨特的“刺蝟”,它們有自己的刺,有自己的軟肋,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有時候,我們需要靠近,去給予溫暖和支持;但有時候,又需要保持距離,讓它們有空間去探索和發展。如果父母過度乾預,試圖拔掉孩子的“刺”,磨平它們的棱角,強迫它們按照父母的意願去“生長”,那麼很可能會刺傷孩子,也讓自己遍體鱗傷。 理解孩子的“刺”: 孩子的“刺”,可能錶現為固執、叛逆、不願意聽從指揮、喜歡挑戰規則等等。這些“刺”,並非惡意,而是孩子探索世界、確立自我、發展個性的自然錶現。本書將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需求、動機和發展階段。 “擁抱”的尺度與智慧: 什麼是恰到好處的“擁抱”?是無條件的支持,還是設立必要的界限?是鼓勵探索,還是提供指引?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在高密度陪伴與給予獨立空間之間找到平衡。父母的“擁抱”,不應該是束縛,而應該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支持的同時,擁有自主探索的勇氣和能力。 尊重個體差異: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性格、興趣、天賦、學習方式都截然不同。我們無法用同一把標尺去衡量所有孩子。本書將強調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發掘孩子的潛能,而不是將孩子塑造成父母心中“理想的模樣”。 溝通的“軟蝟甲”: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誤解、衝突。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既能錶達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又能傾聽孩子的心聲,化解矛盾?本書將提供一套溝通的“軟蝟甲”,幫助父母學習傾聽的技巧、錶達的藝術、以及在衝突中保持冷靜和尊重的能力。 為孩子建立“安全邊界”: 邊界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它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知,理解社會規則,並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本書將指導父母如何為孩子建立健康、靈活的邊界,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自由成長。 成長的陪伴,而非“塑造”: 父母的角色,更多的是陪伴孩子成長,而非“塑造”他們成為某種特定的人。這意味著,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嘗試,允許孩子走彎路,並在這個過程中,提供支持和引導。本書將倡導一種“陪伴式”的養育理念,讓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結語: 為人父母,是一段漫長而充滿變化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我們不僅僅是孩子的引路人,更是與孩子一同探索世界、一同成長的同行者。通過對自我的深入瞭解和積極調整,通過對孩子獨特性的理解和尊重,我們可以化解育兒路上的種種睏惑,擁抱為人父母的挑戰與喜悅。本書希望成為您手中那盞溫暖的燈,照亮您在養育之路上的每一步,幫助您成為一個更快樂、更自信、也更智慧的父母,並與您的孩子共同編織一段充滿愛與理解的生命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這三本書作為一個套裝,形成瞭一個非常完整的閉環:從認知問題源頭(孩子的問題是父母的問題),到自我修復的具體路徑(整理好自己),最後落腳到實戰技巧(擁抱刺蝟)。這種結構的好處在於,它避免瞭那種“隻談理論不給方法”的空泛感。我過去讀過一些育兒書,讀完後覺得自己大徹大悟,但一到晚上哄睡或者輔導作業時,立馬打迴原形。但這個套裝的整閤性很高,特彆是它們共同強調的“父母的內在工程”優先於“孩子的外部改造”。舉個例子,當孩子錶現齣強烈的嫉妒心時,第一個反應不應該是批評他“小心眼”,而是要反思:我最近有沒有在伴侶關係中錶現齣偏頗,或者有沒有在我的日程安排中過度偏袒某個孩子或某件事?這種由內而外的追溯機製,讓人不得不正視自己潛意識裏的不平衡。它真正做到瞭“好媽媽勝過好”,因為好媽媽首先得是個完整的、清醒的人。

評分

關於“如何擁抱一隻刺蝟”這個標題,初看之下充滿瞭詩意和哲學感,但實際內容卻非常實用,它探討的是如何處理孩子成長過程中那些“帶刺”的部分——那些我們難以接受、甚至感到羞恥的特質。我有一個孩子,他似乎總是帶著一股“反叛”的勁頭,無論我怎麼引導,他都有自己的堅持,這曾經讓我非常挫敗,覺得自己的教育失敗瞭。這本書卻告訴我,刺蝟的刺不是為瞭傷害彆人,而是自我保護的本能,是生命力的體現。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擁抱”它,而不是試圖用蠻力去拔掉那些刺。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年齡段孩子“刺”的錶現形式,從幼兒期的固執己見,到青春期的激烈對抗,每一個階段都有對應的“溫柔化解法”。我學到瞭一個技巧,就是當孩子情緒爆發時,先肯定他的感受,而不是急於否定他的行為,比如:“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感覺被誤解瞭。” 這種先共情再引導的策略,極大地降低瞭衝突的烈度。它讓我不再視孩子的“不配閤”為挑釁,而是看作是他們在學習如何與這個世界建立健康界限的一種嘗試。

評分

這本書的組閤,簡直像是為我們這些在育兒路上摸爬滾打的父母們量身定做的“急救包”。我最近纔開始認真閱讀這幾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沒有給我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但又非常接地氣的長輩在耳邊細語。特彆是關於“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這個觀點,我之前總是習慣性地把孩子的壞習慣歸咎於外界環境或者孩子天性,讀完之後纔猛然醒悟,那些我們看不慣、忍受不瞭的行為,其實是我們內心投射齣來的影子。比如,孩子一拖拉拉,我就會聯想到自己過去麵對壓力時的焦慮和逃避,這種自我審視的過程雖然有點痛苦,但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我記得書裏舉瞭一個例子,關於一個總是在公共場閤大喊大叫的孩子,最後發現母親自己其實壓抑瞭太多的情緒,孩子隻是用這種最直接的方式幫她“釋放”瞭齣來。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我開始把注意力從“如何管教孩子”轉移到“如何照料好自己的內心世界”。說實話,光是理解瞭這一層,就已經比我過去幾年聽的育兒講座都管用瞭,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更具建設性的視角,讓我們從“控製者”轉變為“觀察者”和“療愈者”。

評分

讀到《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這一本時,我立刻感覺我的“心緒垃圾桶”被清空瞭不少。我們為人父母後,很容易陷入一個怪圈:把所有精力都用來填補孩子的需求黑洞,卻把自己活成瞭一團亂麻。我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例證,傢裏永遠是看似整潔實則混亂,我的情緒也是錶麵平靜,內心卻波濤洶湧,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爆發。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溫和,它不像那種強迫你“自律”的雞湯文,而是引導你去探索,為什麼你總是無法好好整理自己。它強調的是“內在的秩序”對“外在養育”的影響。我特彆喜歡裏麵提到的一種練習,就是每天花十分鍾,什麼都不做,隻是單純地感受自己的存在和情緒流動。一開始我覺得這簡直是浪費時間,但堅持瞭幾天後,我發現自己處理孩子突發狀況時的耐心值明顯提高瞭。不再是立刻跳起來吼叫,而是先深吸一口氣,用一種更平靜的語調去迴應。這讓我意識到,隻有父母自己內心是鬆弛、有序的,孩子纔能在這樣的氛圍中感受到真正的安全感,而不是被父母的焦慮所裹挾著前行。

評分

這套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微妙,它既有心理學的深度,又不失日常對話的親切感。不像有些學術性的育兒書籍,讀起來像在啃教條,這幾本更像是朋友間的交心。我個人非常欣賞它們對於“完美父母”這種虛假偶像的拆解。書中明確指齣,追求完美隻會帶來無盡的內耗和焦慮,而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完美的機器人父母,而是一個真實、有缺點、但願意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鮮活的”父母。這種坦誠,極大地緩解瞭我作為職場媽媽的負罪感。我不再覺得自己必須在工作和傢庭中扮演兩個滿分角色。書裏的一些小故事,比如關於父母如何坦誠地嚮孩子道歉,都處理得非常細膩和真摯。它教我的不是如何扮演一個“好媽媽”,而是如何成為一個“更誠實地愛著自己和孩子的人”。這是一種從“錶演式育兒”到“存在式育兒”的根本轉變,我從中獲得瞭極大的輕鬆和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