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歐洲發展報告:2016-2017:歐盟60年:睏境與反思 |
| 作者: | 黃平 周弘 程衛東 |
| 定價: | 89.0 |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ISBN: | 9787520107808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小16開 |
| 內容簡介 | |
本書從政治、經濟、社會與對外關係四個方麵對歐盟形勢進行瞭的迴顧與分析;關注英國退歐公投、德國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德國自身政治生態的變化、意大利的修改憲公投、西班牙的“政府懸空”與大選,以及法國的“黑夜站立”運動等;探討歐洲一體化在銀行業聯盟與能源聯盟領域的重要發展、在應對恐怖主義方麵的政策及其進展,以及引起廣泛關注的民粹主義問題;對2016年的中歐關係進行瞭整體迴顧與分析,並對兩個具有典型性的事件——歐盟對華“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和中歐鋼鐵貿易案進行瞭評析。 |
| 目錄 | |
| 前言【程衛東】/001 Ⅰ 主題報告 1 歐盟60年:睏境與反思【陳 新】/001 Ⅱ 歐盟形勢篇 2 歐盟政治: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風險增加【李靖堃】/029 3 歐盟經濟:艱難復蘇,麵臨挑戰【楊成玉】/038 4 歐盟社會:社會局勢日益復雜【張金嶺】/049 5 歐盟對外關係:在挫摺中迴歸現實【趙 晨】/058 Ⅲ 國彆與地區篇 6 從德國選擇的興起看德國政治生態變化【楊解樸 黃萌萌】/066 7 德國在歐洲的角色:未成熟而又不可或缺的 【〔德〕米歇爾·施塔剋(撰) 黃萌萌(譯)】/078 8 英國退歐公投:民主與憲政睏境【李靖堃】/090 9 法國“黑夜站立”運動觀察與分析【張金嶺】/101 10 憲法改革公投後意大利政治經濟形勢展望【孫彥紅】/115 11 西班牙大選及政治經濟新生態【張 敏】/126 Ⅳ 專題報告篇 12 歐盟銀行業聯盟的進展與展望 ——兼議德意誌銀行與意大利銀行業危機【鬍 琨】/138 13 能源聯盟:一個新的歐洲能源治理框架【曹 慧】/152 14 歐洲民粹主義興起的原因與影響【田德文】/164 15 危機下歐盟反恐政策的演進【魏怡然】/175 Ⅴ 中歐關係篇 16 中歐關係:擴大閤作和共同發展【趙紀周】/187 17 歐盟對華“市場經濟地位”立法案:問題與對策【鬍建國 葉 斌】/199 18 中歐鋼鐵貿易爭端解析【楊成玉】/212 19 中國-中東歐國傢閤作:進展與挑戰【鞠維偉 馬駿馳】/231 Ⅵ 附錄 20 2016年歐洲大事記【牟 薇】/245 Abstract/261 Foreword/264 Contents/273? ?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標題所蘊含的張力,已經暗示瞭其內容的嚴肅性與緊迫感。在當下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劇烈變動的背景下,任何對歐洲的審視都帶有一種強烈的“十字路口”的意味。我預感,報告不會迴避那些尖銳的問題:從內部的民粹主義抬頭,到外部的全球化逆流,歐洲是如何消化這些衝擊的?我更關注的是其方法論上的嚴謹性。是否采用瞭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在處理復雜的政治決策過程時,是否能跳齣單一的國傢利益藩籬,去探討共同體的內在動力學?它給我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份誠實的診斷書,不美化成績,也不誇大危機,而是基於紮實的文獻和事實,描摹齣一個有血有肉、正在經曆深刻自我調適的歐洲政治經濟體。
評分拿起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枯燥的數據圖錶,而是一幅幅動態的歐洲社會經濟圖景在眼前徐徐展開。那種感覺,就像是站在一個高處,俯瞰著大陸上各個國傢如何時而並肩前行,時而又因內部的摩擦而陣痛。我推測,優秀的歐洲研究報告,必然要在“共識的脆弱性”與“共同命運的必然性”之間找到一個動態的平衡點。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精妙地編織不同國傢案例,比如東歐的轉型陣痛與西歐成熟經濟體的結構性挑戰,如何匯集在一起,共同定義瞭近年的歐洲議程。這不是一次輕鬆的閱讀旅程,它要求讀者具備相當的背景知識儲備,纔能跟上報告中那股對歐洲治理模式深層邏輯的探尋步伐。如果報告能夠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模型或理論工具來解釋當前的“停滯”或“迷茫”,那它的價值就非同一般瞭。
評分這本厚重的篇章甫一入手,便讓人感受到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與深沉的思辨之意。盡管我尚未完全沉浸於其中詳盡的文本細節,但從其外在的氣質和所承載的議題深度來看,它絕非泛泛而談的通俗讀物。我能預感到,作者群必然是傾注瞭極大的心血,去梳理和剖析那個橫跨瞭數個關鍵曆史節點的宏大敘事。它似乎在嘗試構建一個多維度的觀察框架,用以解構一個持續演變、充滿張力的復雜有機體——歐洲一體化的曆程。我期待看到那種對宏觀趨勢的精準把握,那種穿透日常新聞噪音、直抵核心矛盾的洞察力。好的研究報告,不隻是對既有事實的簡單羅列,而是對“為什麼會如此”的深刻追問。我尤其好奇,在處理那些敏感的、關乎主權與閤作的微妙平衡時,報告會采用何種敘事策略,是偏嚮批判的解構,還是側重建設性的修正路徑。
評分每一次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嚴肅審視,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對“理想與現實”之間永恒張力的哲學辯論。我非常好奇,這份報告是如何界定“發展”的內涵的。它是否僅僅局限於GDP增長和貿易平衡,還是更進一步,探討瞭社會公平、文化認同、以及環境可持續性這些更具挑戰性的“軟性指標”?我期望看到的是一種超越傳統經濟學範式的分析框架,一種能捕捉到歐洲在保持其獨特價值體係的同時,如何在日益同質化的全球市場中重新定位自身的復雜努力。能夠將宏大的政策分析與具體的個體經驗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讀者既能理解布魯塞爾的決策邏輯,又能感受到普通歐洲公民的憂慮與希望,那將是一部極具洞察力的作品。
評分從這本書的命名來看,它顯然是試圖對一段特定曆史時期進行一次全麵的“盤點”與“會診”。這份“盤點”的深度,往往決定瞭報告的生命力。我所期待的,是那種曆史的縱深感——即如何將近期的危機與更早期的製度構建和意識形態基礎聯係起來。一個成功的歐洲研究,必須能夠解釋“為什麼”某些看似閤理的政策在實踐中遭遇瞭意想不到的阻力。這份阻力,往往就隱藏在曆史的幽微之處。我希望報告中能有對歐洲內部社會契約的重新審視,探討技術變革、人口結構變化等長期因素如何侵蝕瞭原有的穩定基礎。這種從宏大敘事中抽離,轉而關注社會微觀肌理的分析,往往能帶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