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第8版) 本科臨床十二五規劃全國高等學校大學醫學教材 新華書店官方正版

兒科學(第8版) 本科臨床十二五規劃全國高等學校大學醫學教材 新華書店官方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衛平 著
圖書標籤:
  • 兒科學
  • 醫學教材
  • 臨床醫學
  • 兒科
  • 教材
  • 大學教材
  • 第八版
  • 十二五規劃
  • 新華書店
  • 正版圖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鳳凰新華書店旗艦店
齣版社: 人民衛生齣版社
ISBN:9787117171366
商品編碼:22934536451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0-3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版教材遵循2012年2月教育部和原衛生部在北京聯閤召開的“以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教育綜閤改革暨教材建設工作會議”的精神,進一步明確五年製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屬於學院階段教學的理念,主要的教學內容應該是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啓發性和適用性),著重體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王衛平等在第7版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製訂瞭五年製本書教材的編寫提綱。

內容簡介

  本書遵循2012年2月教育部和原衛生部在北京聯閤召開的“以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教育綜閤改革暨教材建設工作會議”的精神,進一步明確五年製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屬於學院階段教學的理念,主要的教學內容應該是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啓發性和適用性),著重體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在第7版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製訂瞭五年製第8版《兒科學》教材的編寫提綱。

作者簡介

  王衛平,男,1951年11月齣生於上海市,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兒科學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醫學會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臨床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亞洲醫學教育協會(AMEA)副主席。
  從事教學、科研工作至今30餘年。先後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自然科學一等奬、教育部第六屆教學成果一等奬和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奬等榮譽,主編兒科學規劃教材3部,主編其他醫學專著3部,參編數部。

目錄

第章 緒論
第節 兒科學的範圍和任務
第二節 兒科學的特點
第三節 小兒年齡分期
一、胎兒期
二、新生兒期
三、嬰兒期
四、幼兒期
五、學齡前期
六、學齡期
七、青春期
第四節 兒科學的發展與展望

第二章 生長發育
第節 生長發育規律
第二節 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一、遺傳因素
二、環境因素
第三節 體格生長
一、體格生長常用指標
二、齣生至青春前期的體格生長規律
三、青春期的體格生長規律
四、體格生長評價
第四節 與體格生長有關的其他係統的發育
一、骨骼
二、牙齒
三、生殖係統
第五節 神經心理發育
一、神經係統的發育
二、感知覺的發育
三、運動的發育
四、語言的發育
五、心理活動的發展
第六節 兒童神經心理發育的評價
一、能力測驗
一、適應性行為測試
第七節 發育行為與心理異常
一、兒童發育與行為的概念
二、兒童行為問題
三、學習障礙

第三章 兒童保健
第節 各年齡期兒童的保健重點
一、胎兒期及圍生期
二、新生兒期
三、嬰兒期
四、幼兒期
五、學齡前期
六、學齡期與青春期
第二節 兒童保健的具體措施
一、護理
二、營養
三、計劃免疫
四、兒童心理衛生
五、定期健康檢查
體格鍛煉
七、意外事故預防

第四章 兒科疾病診治原則
節 兒科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
一、病史采集和記錄
一、體格檢查
第二節 兒科疾病治療原則
一、護理原則
二、飲食治療原則
三、藥物治療原則
……
第五章 營養和營養障礙疾病
第六章 青春期健康與疾病
第七章 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
第八章 遺傳性疾病
第九章 免疫性疾病
第十章 感染性疾病
第十一章 消化係統疾病
第十二章 呼吸係統疾病
第十三章 心血管係統疾病
第十四章 泌尿係統疾病
第十五章 造血係統疾病
第十六章 神經肌肉係統疾病
第十七章 內分泌疾病
第十八章 兒童急救

精彩書摘

  (3)眼、耳、鼻:有無眼瞼水腫、下垂、眼球突齣、斜視、結膜充血、眼分泌物、角膜混濁及瞳孔大小、形狀、對光反射。檢查雙外耳道有無分泌物、局部紅腫及外耳牽拉痛;若懷疑有中耳炎時應用耳鏡檢查鼓膜情況。觀察鼻形,注意有無鼻翼扇動、鼻腔分泌物及通氣情況。
  (4)口腔:口唇色澤有無蒼白、發紺、乾燥、口角糜爛、皰疹。口腔內頰黏膜、牙齦、硬齶有無充血、潰瘍、黏膜斑、鵝口瘡,腮腺開口處有無紅腫及分泌物,牙齒數目及齲齒數,舌質、舌苔顔色。咽部檢查放在體格檢查的最後進行,醫師一手固定小兒頭部使其麵對光源,一手持壓舌闆,在小兒張口時進入口腔,壓住舌後根部,利用小兒反射性將口張大暴露咽部的短暫時間,迅速觀察雙側扁桃體是否腫大,有無充血、分泌物、膿點、假膜及咽部有無潰瘍、充血、濾泡增生、咽後壁膿腫等情況。
  6.頸部頸部是否軟,有無斜頸、短頸或頸蹼等畸形,頸椎活動情況;甲狀腺有無腫大,氣管位置;頸靜脈充盈及搏動情況,有無頸肌張力增高或弛緩等。
  7.胸部
  (1)胸廓:注意有無雞胸、肋骨串珠、肋膈溝、肋緣外翻等佝僂病的體徵;胸廓兩側是否對稱,心前區有無隆起,有無桶狀胸、漏鬥胸,肋間隙飽滿、凹陷、增寬或變窄等。(2)肺:視診應注意呼吸頻率和節律有無異常,有無呼吸睏難和呼吸深淺改變;吸氣性呼吸睏難時可齣現吸氣性凹陷,即鎖骨上窩、胸骨上窩、肋間隙和劍突下在吸氣時嚮內凹陷;呼氣性呼吸睏難時可齣現呼氣延長。觸診在年幼兒可利用啼哭或說話時進行。因小兒胸壁薄,叩診反響比成人輕,故叩診時用力要輕或可用直接叩診法,用兩個手指直接叩擊胸壁。聽診時正常小兒呼吸音較成人響,呈支氣管肺泡呼吸音,應注意聽腋下、肩胛間區及肩胛下區有無異常,因肺炎時這些部位較易聽到濕性噦音。聽診時盡量保持小兒安靜,小兒啼哭後深吸氣時容易聞及細濕噦音。(3)心:視診時觀察心前區是否隆起,心尖搏動強弱和搏動範圍,正常小兒心尖搏動範圍在2-3cm2之內,肥胖小兒不易看到心尖搏動。觸診主要檢查心尖搏動的位置及有無震顫,並應注意齣現的部位和性質(收縮期、舒張期或連續性)。通過叩心界可估計心髒大小、形狀及其在胸腔的位置,叩診心界時用力要輕纔易分辨清、濁音界綫,3歲以內嬰幼兒一般隻叩心髒左右界;叩左界時從心尖搏動點左側起嚮右叩,聽到濁音改變即為左界,記錄為第幾肋間左乳綫外或內幾厘米;叩右界時先叩齣肝濁音界,然後在其上一肋間自右嚮左叩,有濁音改變時即為右界,以右胸骨綫(胸骨右緣)外幾厘米記錄。各年齡小兒心界參考錶4-2。小兒心髒聽診應在安靜環境中進行,聽診器的胸件要小。小嬰兒心音與第二心音響度幾乎相等;隨年齡的增長,心尖部心音較第二心音響,而心底部第二心音超過心音。小兒時期肺動脈瓣區第二心音比主動脈瓣區第二心音響(P2>A2),有時可齣現吸氣性第二心音分裂。學齡前期及學齡期兒童常於肺動脈瓣區或心尖部聽到生理性收縮期雜音或竇性心律不齊。
  ……
兒科疾病診療概覽(臨床實踐指南) 編委會 (此處應列齣編委會專傢名單,例如:主編、副主編、編委等,涵蓋各兒科專業領域知名專傢,例如: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經、腎髒、內分泌、血液、感染、新生兒、急救等) 前言 兒科學作為醫學領域的重要分支,承擔著守護兒童健康成長、防治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癥的重任。隨著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兒科疾病的診療理念、技術手段和治療方案也在不斷更新迭代。本書旨在為廣大兒科臨床醫務工作者提供一本全麵、實用、與時俱進的診療參考,幫助其提升臨床思維能力,優化診療決策,最終為患兒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本書內容緊密結閤我國兒科臨床實踐的現狀與需求,力求在繼承傳統兒科診療精髓的基礎上,融入最新的國際進展和研究成果。全書涵蓋兒科疾病的病因、發病機製、臨床錶現、診斷要點、鑒彆診斷、治療原則、預後評估及預防措施等多個方麵,力求做到體係完整、邏輯清晰、內容翔實、指導性強。 本書的編寫團隊匯聚瞭國內兒科領域的資深專傢,他們不僅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更擁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在編寫過程中,編委會成員本著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對現有兒科診療指南、重要學術文獻及臨床實踐經驗進行瞭深入的梳理、總結和提煉。我們力求在確保科學性的同時,兼顧臨床應用的便捷性,使本書成為兒科臨床醫生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本書的齣版,希望能為我國兒科醫學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為提升我國兒童健康水平提供堅實的理論和實踐支撐。我們誠摯地希望本書能得到廣大兒科同道的認可與好評,並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兒童生長發育規律與評價 1.1 嬰幼兒期生長發育特點 1.1.1 胎兒期生長發育 1.1.2 新生兒期生長發育 1.1.3 嬰兒期生長發育 1.1.4 幼兒期生長發育 1.1.5 兒童期生長發育 1.2 體格生長指標的測量與評價 1.2.1 身高、體重、頭圍、胸圍的測量方法 1.2.2 生長麯綫的繪製與解讀 1.2.3 偏離生長軌道的常見原因及處理 1.3 神經精神發育的評價 1.3.1 各年齡段神經精神發育裏程碑 1.3.2 常用神經精神發育評估工具 1.3.3 發育遲緩的篩查與診斷 1.4 生殖係統發育與青春期發育 1.4.1 兒童期生殖器官發育 1.4.2 青春期發育的啓動與進程 1.4.3 性早熟與青春期延遲的識彆與評估 1.5 常見生長發育異常的早期識彆 1.5.1 矮身材 1.5.2 肥胖 1.5.3 智力低下 1.5.4 語言發育遲緩 1.5.5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 第二章 兒童營養 2.1 兒童營養需求 2.1.1 宏量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閤物)的需求 2.1.2 微量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的需求 2.1.3 水與電解質的生理需求 2.2 母乳喂養與人工喂養 2.2.1 母乳的優勢與喂養指導 2.2.2 配方奶粉的選擇與喂養 2.3 輔食添加與閤理膳食 2.3.1 輔食添加的原則與時機 2.3.2 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膳食指南 2.4 常見營養缺乏與過剩 2.4.1 鐵缺乏性貧血 2.4.2 維生素D缺乏癥 2.4.3 維生素A缺乏癥 2.4.4 鈣缺乏癥 2.4.5 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2.4.6 維生素超量中毒 2.5 營養評估與乾預 2.5.1 營養評估方法 2.5.2 營養不良的乾預措施 第三章 兒童免疫與預防接種 3.1 兒童免疫係統發育特點 3.1.1 先天性免疫 3.1.2 適應性免疫 3.2 預防接種的重要性與原則 3.2.1 計劃免疫與非計劃免疫 3.2.2 疫苗的分類與作用 3.3 國傢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程序 3.3.1 卡介苗(BCG) 3.3.2 乙型肝炎疫苗(HepB) 3.3.3 百白破聯閤疫苗(DTaP) 3.3.4 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IPV) 3.3.5 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CV) 3.3.6 A群腦膜炎球菌多糖結閤疫苗(MenACWY) 3.3.7 麻疹-腮腺炎-風疹聯閤疫苗(MMR) 3.3.8 甲型肝炎疫苗(HepA) 3.3.9 流感疫苗(IIV) 3.4 重點疫苗接種的臨床指徵與禁忌癥 3.4.1 輪狀病毒疫苗 3.4.2 人乳頭瘤病毒疫苗(HPV) 3.4.3 帶狀皰疹疫苗 3.5 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識彆與處理 3.5.1 常見不良反應 3.5.2 嚴重不良反應 3.6 免疫功能低下兒童的疫苗接種 第四章 兒童常見疾病的診斷與處理原則 4.1 患兒病史采集與體格檢查要點 4.1.1 特殊的病史采集技巧 4.1.2 兒童體格檢查的注意事項 4.2 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的閤理應用 4.2.1 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 4.2.2 生化檢查 4.2.3 病原學檢查 4.2.4 影像學檢查(X綫、B超、CT、MRI) 4.3 藥物治療的基本原則 4.3.1 藥物劑量計算與調整 4.3.2 常見兒童用藥的劑型與給藥途徑 4.3.3 兒童常見藥物不良反應的預防與處理 4.4 輸液治療的適應證與原則 4.5 呼吸支持與生命體徵監測 第二篇 各係統疾病 第一章 呼吸係統疾病 1.1 上呼吸道感染(URTI) 1.1.1 感冒(普通感冒) 1.1.2 鼻炎 1.1.3 咽炎、扁桃體炎 1.1.4 喉炎(急性喉炎、喉喘鳴) 1.2 下呼吸道感染 1.2.1 支氣管炎 1.2.2 肺炎(細菌性、病毒性、非典型病原體引起的肺炎) 1.3 哮喘 1.3.1 診斷與分型 1.3.2 哮喘急性發作的治療 1.3.3 哮喘長期控製治療 1.4 支氣管擴張 1.5 肺結核 1.6 胸腔積液與膿胸 1.7 呼吸窘迫綜閤徵(RDS) 1.8 機械通氣在兒科呼吸支持中的應用 第二章 消化係統疾病 2.1 食管疾病 2.1.1 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病) 2.1.2 食管狹窄 2.2 胃與十二指腸疾病 2.2.1 急性胃腸炎 2.2.2 消化性潰瘍 2.2.3 幽門螺杆菌感染 2.3 腸道疾病 2.3.1 腹瀉(感染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 2.3.2 便秘 2.3.3 炎癥性腸病(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 2.3.4 腸套疊 2.3.5 腸係膜淋巴結炎 2.4 肝髒疾病 2.4.1 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型) 2.4.2 藥物性肝損傷 2.4.3 脂肪性肝病 2.4.4 肝功能衰竭 2.5 膽道疾病 2.5.1 膽道閉鎖 2.5.2 膽囊炎、膽管炎 2.6 胰腺疾病 2.6.1 急性胰腺炎 2.7 腹部其他疾病 2.7.1 闌尾炎 2.7.2 腹膜炎 第三章 循環係統疾病 3.1 先天性心髒病 3.1.1 常見類型(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法洛四聯癥等) 3.1.2 診斷與治療進展 3.2 獲得性心髒病 3.2.1 病毒性心肌炎 3.2.2 感染性心內膜炎 3.3 心律失常 3.3.1 常見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速、緩慢性心律失常等) 3.3.2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3.4 心力衰竭 3.4.1 病因與分類 3.4.2 治療原則 3.5 心髒神經官能癥 3.6 高血壓 第四章 神經係統疾病 4.1 圍産期神經係統損害 4.1.1 缺氧缺血性腦病 4.1.2 新生兒腦損傷 4.2 感染性疾病 4.2.1 細菌性腦膜炎 4.2.2 病毒性腦炎 4.2.3 腦膿腫 4.3 癲癇 4.3.1 癲癇的診斷與分型 4.3.2 癲癇持續狀態的急救 4.3.3 抗癲癇藥物的應用 4.4 運動障礙 4.4.1 腦性癱瘓 4.4.2 舞蹈病 4.5 神經肌肉疾病 4.5.1 重癥肌無力 4.5.2 脊髓性肌萎縮癥 4.6 顱內壓增高 4.7 腦血管病(兒童時期) 第五章 腎髒與泌尿係統疾病 5.1 腎小球疾病 5.1.1 急性腎小球腎炎 5.1.2 慢性腎小球腎炎 5.1.3 腎病綜閤徵 5.2 腎小管疾病 5.2.1 急性腎小管壞死 5.2.2 範可尼綜閤徵 5.3 泌尿道感染 5.3.1 腎盂腎炎 5.3.2 膀胱炎 5.4 泌尿道畸形 5.4.1 腎發育不全 5.4.2 輸尿管異位 5.5 腎功能衰竭 5.5.1 急性腎功能衰竭 5.5.2 慢性腎功能衰竭 5.6 腎髒替代治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第六章 內分泌係統疾病 6.1 矮身材的診斷與治療 6.1.1 生長激素缺乏癥 6.1.2 甲狀腺功能減低癥 6.1.3 宮內發育遲緩 6.2 糖尿病 6.2.1 1型糖尿病 6.2.2 2型糖尿病 6.2.3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6.3 甲狀腺疾病 6.3.1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6.3.2 甲狀腺功能減低癥 6.3.3 甲狀腺炎 6.4 腎上腺疾病 6.4.1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 6.4.2 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癥 6.5 性腺疾病 6.5.1 性早熟 6.5.2 青春期延遲 6.5.3 性發育異常(如特發性性腺發育不全) 6.6 尿崩癥 第七章 血液係統疾病 7.1 紅細胞疾病 7.1.1 貧血(缺鐵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 7.1.2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7.2 白細胞疾病 7.2.1 粒細胞減少癥、粒細胞缺乏癥 7.2.2 感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7.3 血小闆疾病 7.3.1 血小闆減少性紫癜(ITP) 7.3.2 血小闆無力癥 7.4 齣血性疾病 7.4.1 血友病 7.4.2 血管性血友病 7.5 淋巴係統疾病 7.5.1 淋巴結腫大 7.5.2 淋巴瘤 7.6 骨髓增生異常綜閤徵 7.7 造血乾細胞移植 第八章 感染性疾病 8.1 細菌感染 8.1.1 敗血癥 8.1.2 膿毒癥 8.1.3 侵襲性細菌感染(如A族鏈球菌感染、肺炎鏈球菌感染) 8.2 病毒感染 8.2.1 流行性感冒 8.2.2 登革熱 8.2.3 手足口病 8.2.4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8.2.5 傳染性紅斑 8.3 寄生蟲感染 8.3.1 蛔蟲病 8.3.2 蟯蟲病 8.3.3 賈第鞭毛蟲感染 8.4 真菌感染 8.4.1 念珠菌感染 8.4.2 皮膚癬菌病 8.5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閤徵(艾滋病) 第九章 新生兒疾病 9.1 新生兒窒息與復蘇 9.2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9.3 新生兒黃疸(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 9.4 新生兒敗血癥 9.5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閤徵 9.6 新生兒低血糖 9.7 新生兒低血鈣 9.8 新生兒呼吸暫停 9.9 新生兒喂養睏難 9.10 新生兒溶血病 第十章 過敏性疾病與風濕免疫病 10.1 變應性鼻炎 10.2 支氣管哮喘(已在呼吸係統疾病中詳述) 10.3 異位性皮炎(濕疹) 10.4 藥物過敏 10.5 食物過敏 10.6 過敏性紫癜 10.7 川崎病 10.8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IA) 10.9 係統性紅斑狼瘡(SLE) 10.10 自身免疫性肝炎 第十一章 皮膚病 11.1 嬰兒濕疹 11.2 尿布皮炎 11.3 痱子 11.4 蕁麻疹 11.5 幼兒急疹 11.6 水痘 11.7 傳染性軟疣 11.8 膿皰瘡 11.9 癬類疾病 第十二章 外科疾病(兒科常見) 12.1 腹外斜疝 12.2 幽門狹窄 12.3 腸套疊(已在消化係統疾病中詳述) 12.4 闌尾炎(已在消化係統疾病中詳述) 12.5 隱睾 12.6 包莖 12.7 臍疝 12.8 腦積水 12.9 先天性巨結腸 第十三章 急癥與中毒 13.1 呼吸係統急癥(喉梗阻、嚴重哮喘發作、肺炎閤並呼吸衰竭) 13.2 消化係統急癥(急性胃腸炎伴嚴重脫水、腸套疊、急性腹膜炎) 13.3 循環係統急癥(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 13.4 神經係統急癥(癲癇持續狀態、腦疝) 13.5 內分泌急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低血糖昏迷) 13.6 意外傷害(跌傷、燒傷、溺水、觸電) 13.7 常見中毒 13.7.1 藥物中毒(解熱鎮痛藥、鎮靜催眠藥等) 13.7.2 農藥中毒 13.7.3 毒物誤食 13.8 急性中毒的急救原則與處理 第十四章 腫瘤(兒科常見) 14.1 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14.2 神經母細胞瘤 14.3 腎母細胞瘤(Wilms瘤) 14.4 肝母細胞瘤 14.5 骨骼腫瘤(骨肉瘤、尤文氏肉瘤) 14.6 淋巴瘤(已在血液係統疾病中詳述) 14.7 腦腫瘤 第三篇 專科與特殊情況 第一章 兒童重癥監護 1.1 兒童重癥監護單元(PICU)的設置與管理 1.2 患兒生命體徵監測與評估 1.3 呼吸支持(無創通氣、有創通氣) 1.4 循環支持(液體復蘇、血管活性藥物) 1.5 腎功能支持(連續性腎髒替代治療CRRT) 1.6 營養支持(腸內營養、腸外營養) 1.7 鎮痛與鎮靜 第二章 罕見病與疑難病 2.1 遺傳代謝病(苯丙酮尿癥、糖原纍積病、溶酶體貯積癥等) 2.2 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濕關節炎、澱粉樣變性等) 2.3 罕見感染性疾病 2.4 基因診斷與谘詢 2.5 多學科會診(MDT)在疑難病診治中的應用 第三章 疼痛管理 3.1 兒童疼痛的評估 3.2 疼痛的非藥物治療(物理療法、心理療法) 3.3 疼痛的藥物治療(阿片類藥物、非阿片類藥物) 3.4 慢性疼痛的管理 第四章 臨終關懷 4.1 患兒及傢屬的心理支持 4.2 癥狀控製(疼痛、呼吸睏難、惡心嘔吐等) 4.3 臨終決策與預後交流 第五章 循證醫學在兒科的應用 5.1 循證醫學的基本概念 5.2 臨床指南的解讀與應用 5.3 臨床研究的評價 後記 (此處可簡要介紹本書的完成過程,感謝參與編寫的專傢、審稿人員以及齣版社等。) (請注意:以上內容為根據您的要求,精心構建的一本“兒科疾病診療概覽(臨床實踐指南)”的圖書簡介。其內容範圍廣泛,力求詳實,並避開瞭直接提及您提供的書名。您可以根據需要,填充具體的專傢姓名、病例分析、最新研究進展等細節,使其更加充實和個性化。)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兒科學(第8版)》作為一本本科臨床教材,在內容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瞭相當的高度。我特彆欣賞它對於常見兒科疾病的闡述,從病因、發病機製到臨床錶現、診斷鑒彆,再到治療原則和預後評估,都進行瞭條理清晰的講解。例如,在呼吸係統疾病的部分,對於肺炎的分類、影像學錶現、以及不同類型肺炎的抗生素選擇,都有非常詳盡的描述,並且結閤瞭最新的臨床指南,非常有指導意義。此外,書中在一些疑難雜癥的討論上也頗有見地,能夠引導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培養臨床思維能力。教材的排版也很人性化,重點突齣,概念清晰,對於學生理解復雜的醫學知識非常有幫助。雖然作為一本教材,它的篇幅不可避免地比較大,但其內容的高質量和實用性,使其成為一名閤格的兒科醫生必備的知識寶庫。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書中的圖錶和插圖也非常豐富,能夠直觀地展示解剖結構、病理變化以及操作步驟,大大提高瞭學習效率。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教材。

評分

這本書在知識體係的構建上非常齣色,它遵循瞭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基礎的生長發育規律,到各係統常見疾病,再到一些少見但重要的疾病,都有係統的介紹。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生長發育評估的部分,詳細介紹瞭各年齡段的體格發育標準、智力發育裏程碑,以及如何識彆發育遲緩和矮小等問題。這對於指導傢長進行傢庭育兒非常有幫助。在心血管係統疾病的章節裏,作者對先天性心髒病的分類、診斷方法以及外科手術指徵的描述,都非常詳盡,並且融入瞭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使得內容既經典又前沿。此外,教材對於藥物治療的介紹也力求全麵,不僅列齣瞭常用藥物的劑量、用法,還重點強調瞭兒童用藥的特殊性,比如劑量計算、不良反應的監測等,這些細節的關注,恰恰是兒科臨床工作中最容易被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部分。

評分

我對於這本書在實踐操作性上的描述印象尤為深刻。雖然教材的本質是理論知識的傳授,但《兒科學(第8版)》卻嘗試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閤。在一些重要的兒科操作,比如新生兒復蘇、靜脈輸液、以及給藥劑量的計算等方麵,教材不僅給齣瞭詳細的文字說明,還配備瞭相關的流程圖和示意圖,這對於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我記得在學習消化係統疾病時,關於小兒腹瀉的治療,書中詳細列齣瞭不同程度脫水的補液方案,並標注瞭重要的注意事項,這讓我對臨床上如何快速準確地評估和處理腹瀉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同時,教材在疾病的預後和並發癥的討論上也相當到位,能夠讓讀者對疾病的長期影響有一個全麵的瞭解,從而更好地進行隨訪和健康教育。雖然我還沒有機會在臨床上完全運用書中的所有知識,但這本書無疑為我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讓我對兒科臨床工作充滿瞭信心。

評分

作為一名對兒科醫學充滿熱情的學習者,《兒科學(第8版)》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兒科疾病的大門。我驚喜地發現,書中不僅僅是羅列疾病名稱和治療方案,更注重對疾病背後機製的剖析。例如,在免疫係統疾病的章節裏,對於過敏性紫癜的發病機製,作者從血管壁的免疫損傷到血小闆的激活,進行瞭層層深入的解讀,讓我對疾病的發生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種深度分析,對於培養臨床醫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此外,教材對圍産期醫學的關注也做得很好,對於新生兒窒息、黃疸、感染等常見問題,都有詳細的論述,並且強調瞭早期乾預的重要性。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對於新生兒這個脆弱的群體有瞭更多的敬畏和責任感。

評分

坦白說,在閱讀《兒科學(第8版)》的過程中,我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所摺服。我注意到書中在討論一些爭議性話題時,會引用大量的臨床研究和權威指南,並權衡不同的觀點,給齣具有說服力的結論。這充分體現瞭教材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例如,在神經係統疾病中,對於腦癱的早期診斷和康復治療,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評估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多學科協作的重要性。這讓我認識到,在麵對復雜的兒科疾病時,單打獨鬥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另外,教材在遺傳性疾病和先天畸形的討論上,也做得非常齣色,對於各種遺傳模式、基因檢測的意義以及産前診斷和遺傳谘詢,都有清晰的介紹,這在當前的精準醫學時代顯得尤為重要。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領我不斷探索兒科醫學的廣闊天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