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异端伦理文化
:25.00元
作者:柴文华
出版社: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810074988
字数:
页码:1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异端伦理文化》把中国异端伦理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来研究,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统一上初步探讨了中国异端伦理文化的内在逻辑结构。并试图沟通古今,融合中西,协调雅俗,通过优美的文字展示深邃的哲理。《中国异端伦理文化》可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也可供有关学者参考。
目录
伙伴寄语——人·伦理·现代化
绪论
上编 中国异端伦理文化的内容
一、概论
(一)从正统说起
(二)载体
(三)轨迹
(四)类型
(五)特征
(六)非异端因素
二、梦幻自由
(一)混沌的悲剧
(二)文明的罪恶
(三)自由畅想曲
(四)自由与审美
(五)隔代的知音
三、棺匠之心
(一)利己的辐射圈
(二)儒家伦理的困境
(三)冷冰冰与血淋淋
四、抱琴半醉
(一)傲世不羁
(二)超俗洁身
(三)解放人欲
(四)裈中之虱
五、穷酒尽色
(一)三面旗帜
(二)朝酒暮色
(三)振振有词
(四)山外之观
六、一毛不拔
(一)的自我
(二)童心即私心
七、成仙有望
(一)神仙世界
(二)神仙可成
(三)成仙途径
八、苦海无边
(一)佛教的变迁
(二)现实的苦难
(三)历史的责难
下编 中国异端伦理文化的延伸
一、概论
二、合理的利己主义
(一)利己利群
(二)求乐免苦
(三)摧枯拉朽
三、健全的个人主义
(一)“不道德的道德”
(二)世人皆醉我独醒
(三)“健全的个人主义”
(四)“真正的责任心只是一种兴趣”
四、理智的感性主义
(一)漆黑一团
(二)人欲横流
(三)穆姑娘治内
附录
一、残害女性的怪论
二、中国传统哲学人类学及其启示
三、生态伦理与儒道伦理
作者介绍
文摘
第二,理性主义与感性主义。道德理性主义是儒家伦理价值结构中的突出特征之一,集中表现为理欲之辩以及义利之辩当中。虽然在异端伦理文化中也有人主张希腊酒神似的感性享乐,例如(列子.杨朱篇),但仅仅是大海里偶尔露头的几块礁石而已。道德理性主义的特征是强调以理性生活调节感性生活,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但这种道德理性主义被少数大地强化了,造就了一批表面上视金如土,骨子里见钱眼红;表面上彬彬君子,暗地里偷鸡摸狗的人格。理性的过分强调反而丧失了自身,感性的过分压抑反而扭曲了自身,造成了事实上理性与感性的人格分裂。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的钱袋开始鼓了起来,他们的感性享乐欲望不可遏制地膨胀起来,对道德理性的过分压抑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体味着人生的丰富价值。但是,对道德理性的人为逆反却把一些本来就愚昧的人迅速变成了纯粹的经济动物,使醉生梦死的感性享乐主义大摇大摆地登上了前台,造成了不少人的意志消沉和精神空虚,为社会风气的腐败和宗教迷信的死灰复燃开了方便之门。这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理性与感性、脸面和金钱、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重新建立一种合情合理的人生价值。饿着肚子死要面子,牺牲正当的感性生活去满足理性的需要固不可取,但吃饱肚子反而不要面子,脱离正当的理性去满足感性生活的需要也是不足取的。如果以正当的感性生活推进理智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用正当的理性调节和促进感性生活的发展,把道德水准纳入物质奖励和精神弘扬相结合的轨道,也就会使感性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三,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群体本位是儒家伦理价值结构的又一突出特征。它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当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群体利益,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序言
《中国异端伦理文化》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所谓的“中国传统伦理”,就是一套固定不变的、从上而下灌输的道德规范。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存在着一股强大而又隐秘的“异端”思想潮流,它们在不断地挑战、修正,甚至颠覆着那些主流的伦理观念。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某些特定历史时期,民间社会中涌现出的各种非官方的道德实践所吸引。这些实践,虽然可能不被主流史书所记载,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价值追求,以及他们是如何在现实困境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和道德准则。例如,书中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习俗的解读,就让我看到了与汉族中心文化截然不同的伦理视角。作者的叙述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这些“异端”思想,更深入地分析了它们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它们在中国伦理文化整体构成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演变、并且多元共存的复杂体。它鼓励我跳出既有的框架,去更开放、更批判性地看待历史和文化。
评分读完《中国异端伦理文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上的思想光谱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得多,也复杂得多。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家或学说,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异端”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又如何与当时的“主流”伦理产生碰撞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明清时期一些社会思潮的探讨,那些关于个体自由、情感解放的零星火花,在当时那种强调等级秩序和群体认同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作者没有回避这些思想的局限性,但更强调了它们所蕴含的突破性意义。举个例子,书中分析了当时一些文人的作品,他们通过文学创作,委婉地表达了对传统礼教束缚的不满,以及对人性本真的向往。这些作品,在当时的社会中可能被视为“不正经”或“低俗”,但作者却将它们视为理解中国伦理文化变迁的重要线索。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思想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关于在历史的洪流中,那些试图超越时代局限、追求个体价值和情感真实的努力。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思想的进步,往往都伴随着对既有观念的挑战,而那些所谓的“异端”,正是推动这种挑战的重要力量。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中国文化”这个宏大的概念,有了更加立体和 nuanced(细致入微)的理解。我之前总觉得,我们所学的历史,或者所理解的哲学,都是一种“标准答案”,一种被官方所认可的“正统”。然而,《中国异端伦理文化》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带领我走进了那些被“主流”所遮蔽的思想角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话题时那种审慎的态度,他并非是要去颠覆传统,而是试图去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去展示那些思想的“另类”是如何与主流并行,甚至相互影响的。书中对于一些明末清初的士人的探讨,他们是如何在社会变革时期,对传统的道德体系产生质疑,并试图寻找新的价值取向,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分析了当时一些文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中,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个体情感的追求。这让我觉得,历史人物并不是书本上刻板的形象,他们也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思想挣扎。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研究,应该是包容和开放的,它不应该只关注那些被歌颂的部分,更应该去挖掘那些被忽略和被压抑的角落,因为那里往往藏着更真实的过去。
评分《中国异端伦理文化》这本书,我当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书名有点意思,带着点儿神秘感,又有点儿挑战性。我一直对传统文化中那些被“主流”所压抑的、不那么被歌颂的部分很感兴趣,总觉得历史的真实面貌,往往藏在那些不被轻易提及的角落里。这本书,就仿佛一把钥匙,试图打开一扇通往那些隐秘思想和行为的大门。我读的时候,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不同时期思想家对“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伦理观的解读和质疑。比如,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分析一些在当时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言论,它们是如何挑战宋明理学的僵化,又是如何试图在更广阔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契约。我记得其中有几个案例,涉及到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和民间信仰,它们虽然在官方史书中可能被轻描淡写,但在书中却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伦理文化多元性的一种体现。作者似乎在试图说明,我们所熟知的“正统”伦理,并非是唯一的存在,甚至可能不是最能反映当时人们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这种“异端”的存在,不仅没有摧毁社会,反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反思和创新的空间。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很多伦理观念,是否也是在历史的某个时刻,经过了类似“异端”的冲击和洗礼,才逐渐形成的。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带偏见、试图理解和还原历史原貌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去批判或赞美。
评分《中国异端伦理文化》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中国传统伦理的理解,有了一个颠覆性的认识。我一直以为,“仁义礼智信”就是衡量一切行为的唯一标准,是无可置疑的道德基石。但这本书,却像一面棱镜,把这些概念拆解开来,让我们看到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下,赋予了截然不同的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地方性道德规范的细致描绘,比如在一些偏远地区,人们如何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形成了一套不同于中原地区的行为准则,而这些准则,在当时的主流观念看来,可能是不合时宜的,甚至是“野蛮”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地方性伦理视为“落后”的产物,而是试图去理解它们产生的根源,以及它们在当地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引用的许多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都为我的论述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中国伦理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多元的过程,它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只由少数精英所定义。那些被边缘化、被忽视的声音,同样是中国伦理文化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认识到,理解一个文明,需要去倾听所有层面的声音,包括那些看似微弱的“异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