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小说但苦于没有创意?你需要有“奇思妙想”,也需要知道如何“点石成金”!冒险、征服、悬疑、成长、爱情、秘密、逃离、寻找……无论你想写什么题材,都能在这里找到灵感!
☆ 本书按故事原型和情境主题精细分类,轻松定位你感兴趣的故事线索,写出好故事并不难。
☆ 20个常见的故事主题,2000 个奇妙的情节设置和故事场景,全面激发你的创造力。
灵感的汲取与释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扯到很多因素。但无论对哪一类型的写作者来说,“借鉴”与“外界刺激”都*对是激发灵感的有效方式。而这本《作家的灵感宝库》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灵感交换中心”,帮助写作者探索故事素材和写作创意。
本书是弗雷德?怀特结合三十多年教学经验编纂的一部“灵感辞典”。冒险、征服、悬疑、爱情、成长、逃离、寻找……无论读者想写什么题材,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灵感。2000 个故事情境按照题材、类别详细分类,方便写作者随时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线索。同时,作者向读者提供了有效的写作建议,示范了以这些灵感素材为基础,个性化地创作出独特情节的方法。利用《作家的灵感宝库》这个无以伦比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丰富自己的创造力,激发创作灵感,突破灵感枯竭这一写作障碍。
[美]弗雷德?怀特(Fred White),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博士毕业,现为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名誉教授。怀特在圣塔克拉拉大学担任了三十多年写作与文学课程的教学工作。1997 年,他荣获路易斯和多琳娜?布鲁托曹**教学奖。曾在《布鲁克林人》《艾米丽?迪金森剑桥文学指南》《高等教育年鉴》 《大学文学》《冲突》《神奇的奥德修斯》《俄勒冈文学评论》《作者文摘》等期刊、文集发表多篇评论、散文、小说和戏剧。其著作有《每日作家》《每日读者》《你的灵感从何而来》《精心准备的讨论》等。
D一章 奇幻的经历 9
第二章 冲突或竞争 28
第三章 自省 48
第四章 征服 68
第五章 交流 89
第六章 诅咒或预言 109
第七章 陷入某种境地 130
第八章 发现或创造 151
第九章 摆脱或逃离 172
第十章 验查和探索 192
第十一章 成长 212
第十二章 入侵 232
第十三章 旅程 252
第十四章 爱情 272
第十五章 神秘之物 292
第十六章 拯救 312
第十七章 寻找 331
第十八章 秘密 351
第十九章 威胁 372
第二十章 转化 393
出版后记 415
如果说很多写作书是教你如何“建房子”,那么这本书更像是教你如何“找到最好的矿石和最坚固的基岩”。它在论述“主题提炼”这一点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它没有停留于“你的故事要表达什么深刻的主题”,而是深入到“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主题是如何在潜意识中自然涌现的”。我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反复阅读了关于“冲突的本源性”那一章,作者巧妙地将人类社会的二元对立(如秩序与混乱、存在与虚无)与个人叙事中的情节张力联系起来。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让你开始怀疑你过去所有关于“情节设计”的既有观念,并引导你从更宏大、更本质的哲学层面去审视你的故事。它不是给你鱼,而是教你如何精准地定位海洋深处的洋流走向,以便你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对于那些已经写过几部作品,但感觉自己开始进入“瓶颈期”的作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宝贵的“重启键”。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压根就不是那种只停留在“多喝咖啡、多观察生活”这种浅层建议的写作指导书。作者在探讨如何挖掘“潜意识驱动力”的那几个章节里,引用了大量心理学和神话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分析得极其透彻。比如,他对“原型人物”的解析,不再是简单地划分出英雄、导师、阴影这些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原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轨迹,以及它们如何在现代叙事中进行“变装”和重组。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场密集的学术研讨会,但又不失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魅力。读到那些关于“构建世界观逻辑自洽性”的部分时,我甚至不得不停下来,对照自己正在构思的几个故事大纲,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内部审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现成的模板,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箱,让你能够自己去拆解和重构任何一个你看似枯竭的创作源头。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避开了那种高高在上、教条主义的口吻。作者的笔触非常温暖而具有同理心,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壁炉边,听他分享那些独属于创作者的挣扎与狂喜。他坦诚地揭示了“灵感枯竭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而不是简单地用鸡汤来搪塞过去。我特别欣赏他处理“失败作品”的态度,他没有把它描绘成洪水猛兽,而是视为“信息反馈系统”的一部分。书中穿插的一些作者自己的创作手记,那些潦草的笔记和突然冒出的灵光一现,反而比那些精心打磨的理论更有说服力。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人性化,它让你感觉,即便是那些站在文学巅峰的大师,也和你一样,会经历那些在深夜里对着空白屏幕发呆的无助时刻。这种“共享脆弱性”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人读得心服口服。
评分这本《作家的灵感宝库》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封面那种略带做旧的米黄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那种沉淀已久、充满故事感的氛围。一拿到手,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纸张质感,那种微微粗糙却又细腻的触感,仿佛在提醒你,这本书里的内容是需要慢慢品味的,而不是那种一目十行的快餐读物。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里行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让人在阅读那些关于“灵感如何捕捉”的理论时,思维不会感到拥挤和压迫。我尤其喜欢它在引用名家案例时所采用的插图风格,那些手绘的素描线条,带着一种古典主义的韵味,虽然只是辅助性的视觉元素,却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的沉浸感。这本书本身的设计哲学,似乎就在于它告诉你: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对美的细致打磨,从你翻开第一页开始,这种打磨就已经开始了。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封面,而是更像一件可以安静地放在书架上,随时散发着墨香和思考气息的工艺品,让人每次伸手去取,心中都充满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有一种巧妙的螺旋上升感。它不是线性的,章节之间充满了互相的印证和补充。一开始的铺垫,看似是关于“日常观察法”,但读到后面才明白,这些基础的观察都是为了更好地承载后面关于“跨界信息融合”的复杂技法。我发现,作者在引导读者构建灵感“知识网络”时,非常注重“连接的意外性”。他鼓励读者去阅读那些看似和写作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比如古生物学、量子物理或者古典音乐的对位法,并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将这些看似无关的知识点,通过创作者独特的“感知过滤器”,转化为叙事中的新颖隐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创意不是凭空产生的火花,而是无数信息节点之间,在恰当的临界点上发生的高效碰撞。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可操作的框架,去指导我们如何有目的地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疆,从而保证灵感的供给是源源不断的,且每次涌现的都是新鲜、独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