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发现危机的本质、找到世界剧变的动因、理解世界的新常态,到认清货币运行的逻辑、寻找两大政策工具应对之策,再到回归本源,寻找金融新方位,走一条必经的改革之路 —— 这既是危机阴霾之下艰难的选择,也是必走的道路,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
危机还未走远,经济发展、金融改革、货币政策工具、新金融路径、国际化推进等方面还需要大思维、大举措、大突破。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王永利,经济学博士,1987年硕士毕业后留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9年5月进入中国银行总行,曾任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福建、河北省分行行长,2003年11月开始任总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以及副行长、执行董事,2014年4月转任研究员,2015年8月担任大型互联网企业网络金融板块CEO,2017年7月任大型期货公司副董事长。目前兼任共享金融百人论坛理事长、文化金融50人论坛理事长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等多家研究机构的学术委员。
曾直接参与1993年中国财会制度变革及1994年中国外汇体制改革在中国银行的落实方案制定,直接负责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银行的应对工作,参与了中国银行股改上市,主导了中国银行IT蓝图的实施与科技应用提升工作,负责财务预算和资产负债管理并有效规避了2013年的“钱荒”冲击,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及非银行金融领域有广泛而深入的参与,对货币金融、财政税收、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信息科技、互联网金融、金融衍生品等,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很多深刻而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具有很强的全局意识、战略意识。
图书目录
序/Ⅰ
前言/Ⅲ
第一部分 世界正在剧变
第一章? 危机还没走远
金融危机的三大隐性“导火索”/ 003
全球需求不足,对理论和政策挑战不小/ 018
全球性贫富差距为什么越来越严重?/ 024
世界走过头了,危机远未过去/ 031
第二章? 存疑的刺激性货币政策
美联储缩表真有那么可怕吗?/ 053
货币的演变与总量调控/ 058
揭晓五大央行的资产扩张/ 077
仅靠刺激性货币政策难以抑制经济颓势/ 084
对美联储退出 QE 应该有准确的认识/ 089
第三章? 中国经济先机
世界格局剧变,中国风景独好/ 096
谁的 21 世纪?两大经济体的百年较量/ 107
全球经济调整,中国怎么变?/ 121
“一带一路”倡议 —— 影响全球的重大战略规划/ 130
第二部分? 政策工具平衡
第四章? 中国的货币调控政策
中国的货币总量急需消肿/ 141
外汇占款波动,货币政策取向如何?/ 151
货币总量影响因素与调控政策把握建议/ 159
中美央行资产与货币总量缘何反差巨大?/ 169
第五章? 两个政策工具如何协调
房产税的核心是促进房产资源合理配置/ 171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析/ 175
缺位的国有资产负债表和审查制度/ 184
货币量化宽松与财政永续负债/ 192
经济换挡,财政与货币政策怎么协调?/ 197
第三部分? 货币的运行逻辑
第六章? 货币投放与外汇管理
记账清算与货币金融/ 207
积极应对外汇储备的大扩大收/ 217
巨额外汇储备争议之外,获益几何?/ 227
怎样看懂国家海外净资产及其净收益?/ 236
汇改十年再出发/ 245
第七章? 人民币的国际化推进
建设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249
中国的全球清算体系建设亟待推进/ 253
人民币国际化对境内货币金融的影响与应对/ 256
关于国际货币与外汇储备/ 260
人民币加入 SDR 的责任与义务/ 265
第四部分? 金融发展的取向
第八章? 金融新方位
金融改革发展需要大思维、大举措、大突破/ 271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意义重大/ 281
存款保险制度重在国家不再全额担保存款/ 287
银行“混改”差点啥?改什么?/ 293
第九章? 新金融路径
理性看待网络虚拟币与区块链/ 299
不得不说的“数字货币”/ 314
ICO 火了,对网络虚拟币更需准确定位与监管/ 323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得更迅猛?/ 327
金融产品交易平台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内容/ 335
商品前言
媒体评论
这本《现货 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真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泛泛而谈的分析,而是非常深入地触及了当下全球格局正在经历的剧烈动荡。开篇就给我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作者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正在发生的、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变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危机”这个词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指狭义的经济危机或地缘政治冲突,更包含了深层次的认知危机、价值观危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困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试图去挖掘这些危机背后的根源,比如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结构重塑,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衡与反噬,以及不同文明之间日益凸显的张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选择”的讨论,它不是简单的“中国有多么强大”,而是非常有条理地分析了中国在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它可能采取的不同路径。这种分析非常理性,避免了情绪化的表达,而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支撑,展现出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前瞻性的洞察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正在发生的这一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充满了思考。
评分《现货 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远航”。作者以其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逻辑,带领我们穿越了当前世界变局的迷雾。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叙事”的力量的强调,它不仅仅是信息传播,更是塑造认知、影响决策的关键。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国家在构建自身叙事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些叙事如何在全球舞台上相互碰撞和融合。书中对“文明互鉴”的讨论,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交流,更是不同文明之间在理解、尊重基础上的深度对话与融合,这对于化解当前的全球性矛盾至关重要。而且,作者对中国在这一进程中所能扮演角色的分析,并没有落入“非黑即白”的窠臼,而是展现出了一种非常 nuanced 和 balanced 的视角,既肯定了中国的发展成就,也指出了其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理性、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是何等重要,它也激励我去思考,如何在这个剧变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国选择”。
评分我不得不说,《现货 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这本书,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对每一个细微之处的观察都充满了智慧。我特别喜欢他对“危机”与“选择”之间辩证关系的阐释,他没有把危机简单地看作是末日,而是将其视为孕育新机遇的温床,而“选择”则是在危机中找寻方向的关键。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面对同一挑战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应对策略的对比,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当谈到地缘政治的重塑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去指责某一方,而是试图去理解各方行为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这使得整个分析更加客观和有说服力。而且,书中对中国在其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种宏大叙事的歌颂,而是基于现实的、审慎的考量,既看到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畅想,它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些值得深思的方向,这让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读完《现货 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是一本能够“唤醒”思考的书。作者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我对书中关于“范式转移”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科技上的突破,更是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的颠覆。作者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时代性的变化,并将其与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变迁紧密联系起来。我特别赞赏书中对“软实力”的深入探讨,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与国家形象、文化认同、制度吸引力等多个维度相结合的复杂概念。书中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如何构建和运用软实力的分析,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挑战,而是坦诚地进行了剖析,这使得整本书的观点更加全面和可信。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他的智慧,拓展自己的视野。
评分《现货 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这本书,怎么说呢,它给我一种“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个冷静的智者,站在高处俯瞰整个世界,然后把那些我们身处其中、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而难以看清的复杂脉络,一一梳理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选择”这个概念的探讨,它并非预设了一个“最优解”,而是提出了多种可能性,并对每一种选择的潜在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推演。这种分析方式非常有助于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 ourselves 究竟处于何种境地,又该如何应对。书中对技术变革的描绘也相当精彩,它不仅仅停留在ChatGPT、AI这些热门话题上,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探讨技术如何重塑权力结构,如何改变社会伦理,以及它对人类未来的深远影响。我反复咀嚼了其中关于“全球化2.0”的论述,感觉这比我们常听到的“逆全球化”之类的简单标签要 nuanced 得多,它揭示了全球化在新的历史阶段可能呈现出的新特征和新规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面对复杂的局面,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放的心态至关重要,同时,也要认识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和能发挥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