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10月1日)
外文书名: Clinical Illustration of Tongue Diagno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精装: 185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22305527
条形码: 9787122305527
商品尺寸: 24.4 x 17.4 x 1.4 cm
商品重量: 558 g
中医舌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系统性强,尤其是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易于学习和掌握,不仅在临床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广泛重视,在个人健康保健领域也被广为应用。舌象不仅可以用来诊断病证、指导用药和评价疗效,还可以用来辨识体质、管理健康、指导食疗食补等,已成为学习中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之一。为了方便国内外广大中医初学者、临床中医师以及中医爱好者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舌诊的基本技能,作者团队从多年临床诊疗和研究资料中精选了具有典型特征的舌象照片400余幅,以及一批真实舌诊病例,为读者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学习资料。除了传统舌诊内容方法之外,本书还融入了部分现代舌诊研究的内容,细致地阐释了舌象在疾病诊断、遣方用药、疗效评价、体质养生等方面的应用,增强了舌诊学习的实效性,是一本精彩的舌诊入门和提高之书。
第一章
舌诊的基础知识/1
第一节什么是舌诊/1
第二节舌诊的原理/2
一、舌的组织结构/2
二、蕈状乳头与舌色/4
三、丝状乳头与舌苔/5
四、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5
五、舌面脏腑的分属理论/6
第三节望舌的内容与方法/6
一、望舌内容——中医望舌主要看什么?/6
1.舌体/6
2.舌苔/6
3.舌下络脉/7
二、望舌的方法——临床怎么看舌?/7
1.伸舌的方法/7
2.望舌的顺序/8
3.望舌下络脉方法/8
4.刮舌验苔的方法/8
三、望舌的注意事项/9
第四节舌象的正常与异常/10
一、什么是正常舌象?/10
二、什么是异常舌象?/11
三、舌象的影响因素/11
四、如何掌握舌诊方法/12
第二章
中医舌诊的内容/14
第一节舌质/14
一、舌神/14
1.荣舌/15
2.枯舌/15
二、舌色/16
1.淡红舌/16
2.淡白舌/16
3.枯白舌/17
4.红舌/17
5.绛舌/18
6.舌尖红/18
7.舌边尖红/19
8.青紫舌/19
9.淡紫舌/20
10.瘀斑舌/21
11.瘀点舌/21
三、舌形质/22
1.老舌/22
2.淡嫩舌/22
3.红嫩舌/23
4.胖大舌/23
5.淡胖舌/24
6.肿胀舌/24
7.齿痕舌/25
8.红瘦舌/25
9.淡瘦舌/26
10.红点舌/26
11.芒刺舌/27
12.裂纹舌/27
附①淡裂舌/28
附②红裂舌/28
13.舌衄/29
14.舌疮/29
四、舌态/30
1.正常舌态/30
2.舌歪斜/30
3.舌僵硬/31
4.舌痿软/31
5.舌短缩/32
6.舌吐弄/32
7.舌震颤/32
五、舌下络脉/33
1.正常舌脉/33
2.舌脉粗长如网/33
3.舌脉曲张/34
4.舌脉瘀血/34
第二节舌苔/35
一、苔质/35
1.薄苔/35
2.厚苔/36
3.润苔/36
4.滑苔/37
5.燥苔/37
6.糙苔/38
7.腻苔/38
(1)垢腻苔/39
(2)黏腻苔/39
(3)滑腻苔/40
(4)燥腻苔/40
8.腐苔/41
9.脓腐苔/41
10.白霉苔/42
11.剥苔/42
(1)淡剥苔/43
(2)红剥苔/43
(3)花剥苔/44
(4)类剥苔/44
(5)地图舌/45
(6)镜面舌/45
①镜面红舌/45
②镜面淡舌/46
二、苔色/46
1.白苔/46
(1)薄白润苔/47
(2)薄白干苔/47
(3)薄白滑苔/48
(4)白厚苔/48
(5)白厚腻苔/49
(6)白厚腻干苔/49
(7)积粉苔/50
(8)白燥苔/50
2.黄苔/51
(1)薄黄苔/51
(2)深黄苔/51
(3)焦黄苔/52
(4)黄糙苔/52
(5)黄滑苔/53
(6)黄腻苔/53
(7)黄黏腻苔/54
3.灰黑苔/54
(1)灰黑腻润苔/54
(2)灰黑干燥苔/55
4.相兼苔色/56
(1)黄白相兼苔/56
(2)黑(灰)白相兼苔/57
(3)黄腻黑(灰)相兼苔/57
第三章
舌诊在临床病证诊断中的应用/58
第一节舌象的综合分析方法/58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58
1.舌的神气/58
2.舌的胃气/59
二、舌体和舌苔特征的综合分析/59
三、舌象的动态观察与分析/60
第二节临床舌象综合分析/61
一、淡紫舌舌象分析/61
二、痿软舌舌象分析/61
三、镜面红舌舌象分析/62
四、枯白舌舌象分析/62
五、中剥苔舌象分析/63
六、光红舌舌象分析/63
七、瘀斑舌厚腻苔舌象分析/64
八、淡紫胖大舌舌象分析/64
九、淡紫舌白厚腻苔舌象分析/65
十、边尖红舌厚腻苔舌象分析/65
十一、淡白舌滑苔舌象分析/66
十二、尖红舌厚腻苔舌象分析/66
十三、积粉苔舌象分析/67
十四、红舌黄厚腻苔舌象分析/67
十五、焦黄苔舌象分析/68
十六、灰腻苔舌象分析/68
十七、剥苔舌象分析/69
十八、红绛舌舌象分析/69
十九、淡白舌舌象分析/70
二十、尖红点舌厚腻苔舌象分析/70
二十一、枯白舌舌象分析/71
二十二、青紫舌黄腻浊苔舌象分析/71
二十三、舌衄舌象分析/72
二十四、水滑苔舌象分析/72
二十五、淡紫舌舌象分析/73
二十六、黄燥腻剥苔舌象分析/73
第三节常见基础证候的典型舌象特征/74
一、气虚证/74
二、血虚证/74
三、阴虚证(虚热证)/75
四、阳虚证(虚寒证)/76
五、津液亏虚证/77
六、气滞证/78
七、血瘀证/79
八、实寒证/81
九、实热证/82
十、痰湿证/83
第四节舌象与病证的诊断治疗/86
一、舌诊在病证诊断中的应用/86
1.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86
2.慢性胃炎——胃腑血瘀证/86
3.慢性胃炎——胃肠实热证/87
4.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87
5.胃功能紊乱——脾胃湿热证/88
6.肠功能紊乱——胃肠气滞证/88
7.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89
8.功能性消化不良——寒湿中阻证/89
9.慢性结肠炎——脾阳虚证/90
10.胆石症——肝胆湿热证/90
11.胃息肉——气滞血瘀证/91
12.结肠息肉——血瘀痰热证/91
13.上呼吸道感染——痰热阻肺证/92
14.糖尿病——阴虚火旺证/92
15.冠心病——心阴亏虚证/93
16.冠心病——心阳不振证/93
17.高血压——脾虚气滞证/94
18.心律失常——心虚痰阻证/94
19.心律失常——心肾阴虚证/95
20.心律失常——心气亏虚证/95
21.乳腺癌——脾虚痰浊证/96
22.肺癌——心肝火旺证/96
23.肺癌——肺脾气虚证/97
24.肺癌——肾阳亏虚证/97
25.肺癌——痰热壅肺证/98
26.肺癌——脾虚痰瘀证/98
27.肺癌——心肺阳虚血瘀证/99
28.肺癌——肺肾阴虚证/99
29.肺癌——肝火犯胃证/100
30.肺癌——脾肾阳虚证/100
31.肺癌——肺脾气虚湿热证/101
32.口腔溃疡——心火上炎证/101
33.淋巴结炎——湿热壅阻证/102
34.抑郁症——肝气郁结证/102
35.抑郁症——痰浊内蕴证/103
36.下肢浮肿——水湿内停证/103
37.痤疮——冲任不调证/104
38.前列腺肥大——下焦血瘀证/104
39.儿童过敏体质——阴虚火旺证/105
40.舌麻——肝肾亏虚证/105
41.月经失调——心肝火旺证/106
42.慢性疲劳综合征——寒湿困脾证/106
43.慢性疲劳综合征——阳虚阴浮证/107
二、常见病证的诊断、治疗与舌象变化/108
1.脾胃病证候与舌象/108
2.心脑血管疾病证候与舌象/116
3.内分泌疾病证候与舌象/124
4.妇科病证候与舌象/127
5.肿瘤病证候与舌象/132
6.呼吸系统疾病证候与舌象/143
7.其他杂病证候与舌象/145
第四章
体质与舌象/162
第一节体质及其分类/162
一、体质的概念/162
二、体质的分类方法/163
第二节九种典型体质的舌象及其干预/163
一、平和质/165
二、气虚质/167
三、阳虚质/170
四、阴虚质/172
五、痰湿质/174
六、湿热质/177
七、瘀血质/179
八、气郁质/181
九、特禀质/182
我一直认为,想要真正理解中医,光靠文字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望诊这样一门高度依赖视觉和经验的学科。《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望舌诊病彩色图谱中医舌诊入门书籍》这本书,正是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缺憾。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舌诊的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舌象指南”,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身体内在健康状况的窗户。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我之前也看过一些与舌诊相关的资料,但很多图片都比较模糊,或者色彩失真,很难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而这本书的彩色图谱,每一张舌象图都清晰锐利,色彩鲜艳,细节毕露。我能够清楚地看到舌苔的纹理、颜色,舌质的质地、光泽。这种直观的视觉呈现,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我甚至觉得,光是看着这些图片,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在文字解读方面,这本书也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用那些高深的、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术语,而是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舌象所代表的意义。书中的讲解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步理解舌象与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我记得书中举了很多临床上的例子,结合着图片进行分析,让我觉得非常有代入感,也更容易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这本书还非常注重“辨证”的思维方式。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舌苔是什么样”,而是会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舌苔,它可能代表了什么病机”。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念。我开始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去观察自己和家人的舌头,并且发现,很多之前被我忽略的身体信号,竟然都在舌头上有所体现。这种“洞察”身体变化的能力,让我觉得非常神奇。 总而言之,《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望舌诊病彩色图谱中医舌诊入门书籍》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舌诊入门读物。它以其精美的图片、通俗的语言和深入的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学习舌诊的绝佳平台。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中医的望诊,或者想通过舌诊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本书绝对是你的首选。它会让你觉得,学习中医,原来可以如此有趣而富有成效。
评分这本书简直太让我惊喜了!我一直对中医望诊中的舌诊很感兴趣,但总觉得理论知识枯燥,缺乏直观的感受。《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望舌诊病彩色图谱中医舌诊入门书籍》这本书,准确地说,它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之前尝试过一些介绍舌诊的书籍,要么图片模糊不清,要么解释过于学术化,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完全提不起兴趣。但这本书不一样,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看得懂,学得会”。 从打开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首先,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清晰明了,不会让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其次,图片质量非常高,每一张舌象图都色彩鲜艳,细节清晰,仿佛就在眼前一样。这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需要再费力去想象书上描述的舌苔颜色、舌质形态,直接通过图片就能对号入座。而且,这本书的讲解方式也特别到位,它不像那些高深的专业书籍,而是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去理解舌象的含义。 我尤其喜欢的是它对不同舌象的分类和解读。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舌象,比如舌苔的厚薄、润燥、颜色,舌质的红、淡、紫、青等,以及它们可能反映出的身体状况。我记得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些关于舌诊的信息,但总是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就像一个大纲,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串联起来,让我在短时间内就对舌诊有了整体的把握。而且,它不仅仅是列举舌象,更重要的是解释了这些舌象与具体病症之间的联系,以及中医的辨证思路。这对于我理解“望舌诊病”这个概念,真的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盲人摸象”了。我开始尝试着对照书中的图片,观察自己和家人的舌头。一开始可能有些生疏,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能够辨别出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我发现我最近经常熬夜,舌苔有点黄腻,书上说这可能与湿热有关,这让我对自己的生活习惯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入中医的奇妙世界。 我真的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和我一样,想要从基础入门,但又不想被晦涩理论吓倒的读者。它真的做到了“入门”二字,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能掌握一门实用的中医技能。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科学的认知,也让我对中医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如果说之前我对中医舌诊是“雾里看花”,那么现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清晰的轮廓,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索下去。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随时翻阅的宝藏。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医学入门读物,尤其是在我对中医的传统理论感到一丝距离的时候。我一直认为,很多医学书籍过于侧重于学术的严谨,而忽略了实际操作的直观性和可读性。《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望舌诊病彩色图谱中医舌诊入门书籍》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复杂的概念,而是非常巧妙地将“望舌”这个看似抽象的技能,变得具体而生动。 一开始,我被书中的图片质量所震撼。真的,现在市面上很多介绍中医的书籍,图片往往模糊不清,或者颜色失真,让人看了半天也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的彩色图谱,每一张舌象图都栩栩如生,色彩还原度极高,仿佛我正面对着真实患者的舌头。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我不需要再去脑海中描绘那些复杂的舌苔形态,直接对照图片,就能感受到那些微妙的差别。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解读这些舌象时,语言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冗长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舌象的变化与身体的健康状况联系起来。我记得书中有提到,舌苔的薄厚、颜色,舌质的红润程度,都可能反映出不同的身体问题。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舌苔是黄色的”,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黄色的,它可能代表了什么”。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条理,也更容易理解。 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合理,循序渐进,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掌握舌诊的要领。它从最基础的舌象变化入手,然后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辨证。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十足的老师,不会让你一开始就感到压力,而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建立了起对舌诊的系统认知。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观察自己的舌头,并且发现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确实会在舌头上有所体现。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让我非常有动力继续学习下去。 总的来说,《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望舌诊病彩色图谱中医舌诊入门书籍》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入门书籍,它成功地将中医的传统智慧,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授知识的书,更是一本激发兴趣、建立信心的书。如果你和我一样,对中医的望诊,特别是舌诊,充满好奇,却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入门途径,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它会让你发现,中医的魅力,远比你想象的要来得更近,更鲜活。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医学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既能系统学习,又能直观感受中医舌诊的书籍。《中医舌诊临床图谱 望舌诊病彩色图鉴 中医舌诊入门书籍》这本书,的确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舌诊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一些零散的文字描述,总觉得理论性太强,缺乏实际操作的参考。这本书的出现,则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以一种非常现代化、可视化的方式,将中医舌诊的奥秘呈现在我面前。 首先,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精美的插图。每一幅舌象图都色彩饱和,细节清晰,仿佛触手可及。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不再需要去想象书中那些抽象的描述,而是可以直接通过图片来辨别舌苔的颜色、厚薄,以及舌质的形态。书中对于不同舌象的标注和描述也十分到位,能够帮助我快速地将图片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其次,书中对于舌象的解读也非常深入浅出。它不是简单地将舌象与疾病进行一对一的对应,而是更注重解释舌象背后反映的身体内在变化。比如,书中会详细讲解为何舌苔会变厚,又或是舌质为何会发红,这些变化又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相关。这种由表及里、由象及证的分析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诊断精髓。它不仅仅是在教授技巧,更是在传递一种中医的思维方式。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常见病症的舌诊图例分析。这些图例都非常贴合临床实际,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尝试着对比自己和身边人的舌象,对照书中的讲解,竟然真的能发现一些之前从未注意到的健康信号。这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是我在阅读其他一些纯理论书籍时从未体验过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舌诊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次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探索。 总而言之,《中医舌诊临床图谱 望舌诊病彩色图鉴 中医舌诊入门书籍》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读物。它用高质量的图片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读者打开了中医舌诊的大门。无论你是中医爱好者,还是想要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能为你提供极大的帮助。它是一本集美观性、实用性和学术性于一体的佳作,能够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领略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医的各种诊断方法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望诊中,舌诊似乎是最直接、最能体现身体内部状况的一种方式。《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望舌诊病彩色图谱中医舌诊入门书籍》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想要系统学习舌诊的愿望。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的医学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首先,这本书的插图质量堪称一流。每一张舌象图都色彩鲜艳,细节清晰,仿佛把我带入了真实的临床现场。我不再需要依靠想象力去理解那些文字描述中的舌苔颜色、舌质厚薄,而是可以直接通过图片进行对比和学习。书中对于各种舌象的标注和解释也都非常到位,能够帮助我快速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的舌象特点。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能够更快地掌握舌诊的基础知识。 其次,这本书的文字部分也写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和晦涩的医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舌象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书中的讲解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从基础的舌象变化,到与具体病症的关联,都做了详细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舌象成因的分析,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望”的层面。 书中还穿插了很多临床实例,这些实例的舌象图都与文字描述相辅相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我尝试着将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观察自己和家人的舌头,并且发现,很多细微的身体变化,真的可以通过舌象来窥探一二。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让我觉得学习过程非常有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的决心。 总而言之,《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望舌诊病彩色图谱中医舌诊入门书籍》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舌诊入门书籍。它以其精美的插图、浅显的文字和贴合临床的讲解,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学习舌诊的优秀平台。无论是中医爱好者,还是想要通过舌诊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普通大众,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它让我感觉到,中医的智慧,原来可以如此触手可及,如此贴近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