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的研究,曆來注重傳世的文字和書法 材料的研究,但隨著地下齣土資料的不斷齣土,人們 對中國書法史的研究和認識正在不斷地改變,上世紀 初發現的甲骨文,已無可質疑的成為中國書法史研究 *早的材料之一,而隨著對甲骨文的釋讀和研究的不 斷深入,甲骨文的書法藝術已越來越為書法愛好者所 喜愛,已成為中國書法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理,從上世紀初從西北發現魏晉簡牘以來,不斷齣 土的簡帛材料,極大地豐富瞭從戰國到三國魏晉時期 的書法資料,特彆是這些材料都是墨書原跡,**生 動地展示瞭兩韆多年前中國古人的書寫意趣和各種風 格。陳鬆長編著的《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編年與研究》 通過對齣土簡帛資料的詳細編年和分期斷代研究,將 考古資料與書法史研究相結閤,以研究篇和簡帛編年 篇兩部分,直觀、係統地展現中國簡帛的書法藝術。
陳鬆長,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秦漢史學會、楚文化研究會、漢畫學會理事,馬王堆帛書藝術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史學會、湖南省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博物館工作專傢組、湖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成員,《簡帛研究》雜誌編委,《簡帛研究譯叢》副主編,《中國簡帛集成》副主編。主要從事楚漢文化、楚漢簡帛、璽印書法等方麵的研究工作。齣版有《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璽印集》、《馬王堆漢墓文物》(閤著)、《璽印鑒賞》、《馬王堆帛書藝術》、《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何紹基種竹日記》(閤編)、《帛書史話》、《簡帛選粹》、《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馬王堆帛書〈刑德〉研究論稿》、《馬王堆帛書竹簡文字編》等專著和論文。
研究篇
**章 簡帛——中國書法藝術的特殊載體
一、簡的名義和形製
二、帛的名義與形製
第二章 戰國簡帛的書體特徵
一、戰國簡帛的齣土簡況
二、戰國簡帛的書體分類
三、曾侯乙墓楚簡的書體特徵
四、包山楚簡的書體特徵
五、郭店楚簡的書體風格
六、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的書體藝術
七、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的個案分析
八、《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的書體特徵
九、清華簡《祭公》與《楚居》的書體藝術
第三章 秦代簡牘的書體特徵
一、秦代簡牘的齣土簡況
二、睡虎地秦簡的書體特徵
三、睡虎地秦簡《效律》的書體特徵探析
四、裏耶秦代簡牘的書體例析
五、《嶽麓書院藏秦簡》(壹)的書體研究
第四章 西漢筒帛的書法形態
一、西漢簡牘的齣土簡況
二、西漢簡牘的書體麵貌與書體特徵
三、馬王堆漢墓遣策的書法藝術
四、馬王堆帛書的書法藝術探析
五、銀雀山漢簡的書法藝術
六、尹灣漢簡《神烏傅》的書法藝術淺析
第五章 東漢簡牘的書法意趣
一、東漢簡牘的齣土簡況
二、東漢簡牘的書體麵貌與書體特徵
三、敦煌漢簡的書體特徵分析(新莽至東漢早期)
四、甘榖漢簡的書法藝術
第六章 三國兩晉簡牘的書法風貌
一、三國兩晉簡牘的齣土簡況
二、三國兩晉簡牘的書體特徵
三、走馬樓吳簡中的隸書與楷書
四、西晉簡牘的書體狀況
五、簡牘書法在三國兩晉書學中的地位和價值
編年篇
戰國簡帛
秦代簡牘
西漢簡帛
新莽簡牘
*始簡牘
東漢簡牘
三國魏晉簡牘
引述圖像之文獻書目
後記
拿到這本書,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作為“書學論叢”和“朵雲文庫”一部分所隱含的學術分量。這錶明它並非一般的普及讀物,而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專業性的學術研究成果,這對於我這樣尋求知識深度而非廣度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藝術門類的最佳途徑,是從其源頭和發展脈絡入手。而簡帛書法,作為中國書法史的重要早期階段,其獨特的書寫載體(簡牘和帛書)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書寫習慣和審美取嚮,都與後世的紙本書法有著顯著的區彆。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清晰地呈現簡帛書法的“編年”體係,比如按照年代、發現地點或者書體風格進行劃分,這樣我纔能對這一時期的書法發展有一個係統性的認知。而“研究”的部分,我則更關注其對簡帛書法藝術特徵的深入剖析。例如,簡牘書法的迅疾、粗獷,帛書的精緻、流暢,它們各自的代錶性作品,以及這些作品背後所蘊含的地域特色和書寫者的個人風格。我想瞭解,在那個還沒有形成嚴謹法度 yet 充滿創造力的時代,書寫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將文字的書寫性和藝術性融為一體的。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編年與研究》著實引起瞭我的好奇心。我對中國書法史的瞭解,更多集中在晉唐宋元明清的大傢身上,對於更早期的簡帛書法,雖然有所耳聞,但瞭解並不深入。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知識上的空白。我非常期待它能詳細介紹簡帛書法的“編年”部分,這意味著它會梳理齣不同時期簡帛書法的演變過程,也許會按照年代順序,或者按照地域來劃分,展示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簡帛書法的風格特點。比如,秦代簡牘的書寫是怎樣的?漢代的帛書又有什麼獨到之處?這對於理解中國文字從篆書嚮隸書演變的進程,以及書法藝術的初步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更讓我期待的是“研究”的部分,希望作者能夠不僅僅是羅列作品,而是能夠深入分析簡帛書法的藝術特徵,比如綫條的力度、墨色的枯潤、結構的疏密、章法的布局等等。我想知道,在那個時代,書寫者是如何在材料的限製下,錶現齣他們的藝術個性和時代精神的。這本書是否會包含對簡帛書法作品的精美圖片,並且附有詳細的釋文和解讀?這些都是我非常看重的。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深厚感情的讀者,我一直對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古老藝術形式充滿敬意。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這本《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編年與研究》時,一種莫名的衝動湧上心頭。簡帛,這兩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古樸、厚重的曆史感,而“書法藝術”更是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審美情結。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將那些珍貴的簡牘和帛書墨跡,以一種係統化、學術化的方式呈現齣來。特彆是“編年”這一概念,我猜想它會帶領我走進一個按時間軸展開的簡帛書法世界,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這種書寫形式是如何萌芽、發展、演變的。我希望能從中瞭解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簡帛書法的風格差異,比如是秦代的勁健,還是漢代的飄逸?是北方書寫的雄渾,還是南方書寫的秀麗?而“研究”的部分,則是我更感興趣的。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簡帛書法的藝術內涵,分析其筆法、結體、章法上的獨到之處,以及它們對後世書法藝術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會否探究簡帛書法的精神氣質?那些古樸的綫條背後,是否隱藏著先民們的生活態度、哲學思考,甚至是宗教信仰?這些深層次的解讀,纔是我真正渴望獲得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編年與研究》就足以吸引我的目光。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藝術門類,就必須追溯其源頭。《中國書法史》中,簡帛書法無疑是繞不開的起點。我迫切地想知道,“編年”部分會如何構建起一個清晰的時間框架,讓我能夠係統地瞭解不同時期簡帛書法的演變。是按照朝代順序,還是按照考古發現的時間?不同時期的簡帛書法在筆畫、結構、風格上又會有哪些顯著的區彆?例如,我一直對秦代的統一文字及其書法風格充滿好奇,這本書是否會對此有詳細的闡述?而“研究”部分,我則希望它能提供深入的學術見解。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夠對簡帛書法的藝術特徵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比如它在綫條的粗細變化、墨色的濃淡枯濕、結構的疏密 arrangement、以及整體章法的布局上,都有哪些獨特的錶現。這本書是否會包含對一些代錶性簡帛書法的深入解讀,分析其書寫者的技法、風格,甚至是對其文化內涵的解讀?我特彆希望能夠看到一些精美的圖片,讓我能夠直觀地欣賞到這些古代的墨跡之美,並且能夠從專業的角度獲得關於它們藝術價值的啓發。
評分這本《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編年與研究》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紙張,沉靜的封麵色彩,散發著一種學術的莊重感,讓人在翻閱之前就感受到其內容的厚度。我一直對中國早期文字的演變及其藝術性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簡帛書法無疑是其中一個繞不開的重要環節。想象一下,那些在簡牘和帛書上留下的墨跡,穿越瞭韆年時光,嚮我們訴說著古人的智慧與審美,這本身就是一種何其迷人的體驗。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梳理簡帛書法的編年史,這對於理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簡帛書法的風格特徵、演變脈絡以及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至關重要。究竟是怎樣的曆史背景、社會需求,促使瞭這些書寫風格的形成?不同地區、不同流派之間又存在怎樣的聯係與區彆?這些問題都讓我躍躍欲試,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解答。此外,我對“研究”部分也抱有極大的期望。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探討簡帛書法的藝術價值,比如其綫條的粗細變化、結構的疏密 arrangement、筆畫的起承轉閤,以及由此形成的整體韻律感。是否能從書法史、藝術史的角度,將其與後世的書法流派進行橫嚮比較,甚至從中挖掘齣更深層次的哲學思想和美學追求?這些深入的學術探討,無疑會極大地豐富我們對中國書法藝術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