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极有影响的10部作品”。
余华的每一部长篇小说,都震撼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他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活着(新版)》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余华作品: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有影响的10部作品”。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巴西、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和印尼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等。
★这是真正意义上,让我觉得无话可说的小说。言语让我觉得自己苍白肤浅。
——读者评论
★第1次看的时候还是个学生,在宿舍里 ,躲在床上,大家沉默着看着这本书。*后始终忍不住,对面的女孩带着哭腔开始骂人,怎么可以这样,怎么可以这样?一抬头,大家的眼睛都是红的。
——读者评论
★*后的结束,其实作者也对我们昭示着生命的希望,无论这个生命正经历着怎样的悲苦?
——读者评论
★高中时看过,对我触动很大。然后就把余华的其他基本书都看了。感动。改变了我的人生观。
——读者评论
中文版自序
活着
外文版评论摘要
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女士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我们仨》主要内容包括: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32年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研习。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35年留学英国、法国,1938年回国。先后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论文集《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集《倒影集》等。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现代都市人内心困境的百科全书,视角独特且极具穿透力。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冷静甚至略带嘲讽的叙事腔调,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社会中那种普遍存在的疏离感和身份焦虑。书中塑造的几个主角,形象鲜明到让人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们努力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立足之地,那种无力感和偶尔迸发出的反抗精神,写得太真实了。特别是关于人际关系中那些微妙的权力游戏和言语交锋,作者处理得非常高明,读起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感觉自己仿佛偷窥到了最私密的内心对话。语言风格上,它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句子结构错综复杂却又韵律感十足,读起来像是在听一首节奏感很强的先锋音乐,初听可能有点费劲,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独特的节奏感就会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关于女性成长的回忆录,简直是女性读者的心灵地图!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真诚,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她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迷茫、自我怀疑,以及最终如何一步步找到自我价值的过程。她的文字非常有力量,那种直面自身脆弱性的勇气,特别鼓舞人心。书中关于原生家庭的影响、职场中的性别困境,以及如何平衡事业与个人情感的章节,写得尤其深刻透彻,读起来让人感觉仿佛是与一位最值得信赖的姐姐在深夜促膝长谈。她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框架和面对困境的韧性。特别是她描述自己“打破陈规”的那一段,用词坚定而优雅,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去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应该”和“不应该”。
评分哇,最近读完了一本超级打动人心的历史小说,感觉像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作者的笔触细腻到令人发指,每一个历史场景的描绘都仿佛亲眼所见,细节丰富到让人惊叹。比如书中对那个特定年代市井生活的刻画,那些小贩的吆喝声、街边小店的烟火气,甚至空气中弥漫的味道,都能通过文字清晰地浮现出来。更绝的是,它并没有将历史人物扁平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下的挣扎与选择,那种人性的复杂和光辉交织在一起的真实感,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故事情节的张力也把握得极好,高潮迭起,几次反转都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转折。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重现,更像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深刻探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部科幻惊悚小说简直是脑洞开到外太空去了!情节设置得极其精巧复杂,环环相扣,不到最后一页你绝对猜不到真正的真相是什么。作者对于未来世界的构建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但所有的设定又都建立在严谨的科学逻辑之上,让人在惊叹于其想象力的同时,又深信不疑。我尤其佩服作者对于技术伦理和人类未来走向的探讨,那些抛出来的问题非常尖锐,比如当人工智能发展到极致,人性的定义又该如何重新界定?整个故事的节奏把握得如同精密的手术刀,该快时疾风骤雨,该慢时悬念迭起,每次转折都让你倒吸一口凉气。如果你喜欢那种需要调动全部智力去解谜、挑战思维极限的作品,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天呐,我刚看完一本超级温暖、治愈力满分的散文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就像春日里最柔和的阳光,轻盈、明亮,充满了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把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比如清晨的一杯热茶、雨后泥土的气息、与老友一次不经意的重逢,描绘得诗意盎然,充满了哲思。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心灵的SPA,完全没有阅读压力,每一个短小的篇章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过的鹅卵石,温润而有分量。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作品,而是专注于“在日常中发现美”的修行。读完后,我立刻就想放下手机,去好好感受一下窗外的微风和阳光,真正体会到了“活在当下”的含义。推荐给所有感到疲惫和迷茫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