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用书 公共基础(2016年版) |
| I S B N: | 12968 |
| 定 价: | 56.00元 |
| 作 者: | 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 |
| 出版时间: | 2016年5月 第1版 |
| 印刷时间: | 2016年5月 第1次印刷 |
| 页 数: | 342 页 |
| 开 本: | 16开 |
| 出 版 社: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篇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
第二章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三章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
第四章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管理
第五章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
第三篇 基础知识
第六章 试验检测常用术语和定义
第七章 法定计量单位
第八章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
第九章 能力验证
第十章 统计技术和抽样技术
第十一章 仪器设备计量溯源及期间核查
附录
| 商品名称: |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用书 道路工程(2016年版) |
| I S B N: | 12969 |
| 定 价: | 70.00元 |
| 作 者: | 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 |
| 出版时间: | 2016年6月 第1版 |
| 印刷时间: | 2016年6月 第2次印刷 |
| 页 数: | 437页 |
| 开 本: | 16开 |
| 出 版 社: | 人民交通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 书 |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基本知识
第二节试验检测数据整理方法
第三节公路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
第四节公路技术状况评定
第二章土工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第三节土的工程分类
第四节土的力学性质试验
第三章集料
第一节集料基本概念
第二节集料的技术性质和技术要求
第三节粗集料试验检测方法
第四节细集料试验检测
第五节矿质混合料组成设计
第四章路面基层与底基层材料
第一节路面基层、底基层材料及其技术要求
第二节路面基层、底基层材料配合比设计
整体而言,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极强的“工具书”属性和“应试导向性”的完美结合。我对比了不同年份的考试大纲,这套书的内容更新迭代得相当及时,确保了知识点不会滞后于最新的行业要求。我个人倾向于将它看作是一本“实战手册”,而不是单纯的教科书。它没有过多渲染宏大的工程背景,而是聚焦于“检测人员”这个角色的核心技能树。比如,关于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部分,它提供了一套可以直接套用到实际报告中的分析模板,教会你如何计算标准差、如何判定异常值是否需要剔除,以及如何撰写规范的检测结论。这种“学完就能用”的即时反馈感,对于备考压力巨大的我们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当然,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那就是纸张质量稍微有点遗憾,对于经常需要翻阅和做笔记的考生来说,书本的耐用性是一个小小的担忧。但瑕不掩瑜,就其提供的核心知识内容和结构逻辑而言,它无疑是当年备考市场上非常可靠和专业的选择。
评分这套书的包装设计,说实话,有点让人提不起精神,那种传统的、红蓝相间的封面,一看就是那种“官方出品,绝对权威”的架势,但实际翻开后,内容编排的逻辑性倒是挺让人惊喜的。特别是公共基础那本,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教材那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非常注重实操层面的衔接。比如,关于材料力学的某些章节,它没有用大段的公式推导来吓唬人,而是直接给出了在公路和水运工程现场,这些理论知识点具体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暴露出来,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点去判断试验数据的合理性。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作者团队肯定是一群真正下过工地、干过试验的人。他们对“什么是最重要的”拿捏得非常准。很多知识点,比如水工混凝土的抗渗要求,或者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步骤,书里描述得细致入微,连不同批次试验结果的误差范围都给出了明确的参考值。这对于我们这些时间紧迫、需要高效吸收知识的考生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原本以为备考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考试会非常枯燥,但这本书在知识点之间的过渡上处理得非常自然,读起来不像是在啃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给你“划重点”和“点迷津”。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某些图示的清晰度稍微欠缺了一点,如果能配上更高清的现场照片,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从一个长期在测试一线摸爬滚打的工程师角度来看,这套书在“规范引用”和“实际操作”之间的桥梁搭建得非常成功。很多考试用书的通病是,要么只罗列规范条文,读起来味同嚼蜡;要么就是全是经验之谈,缺乏规范的支撑。但《备考2018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考试用书》显然是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将国家现行的主要标准(如JTG D30、JTS系列标准)的核心要求,巧妙地融入到章节讲解之中,让你在学习原理的同时,就记住了规范的编号和关键条款。例如,在讲解水泥的早期强度试验时,它明确指出了不同龄期试块的制作、标准养护的温湿度控制,甚至连取样时的“四分法”都有插图说明。这种面面俱到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考生在理解和记忆规范时的难度。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易混淆知识点辨析”,它把那些最容易在考场上让人犹豫不决的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比如“极限偏差”和“允许误差”的区别,这种细致入微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对考生痛点的深刻洞察。
评分老实讲,我之前买过好几本其他出版社的参考书,要么是内容陈旧,要么是过于偏学术,完全跟不上最新的行业标准。这次换成这套,尤其是水运工程那部分,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水运工程的特殊性在于水文、地质和结构之间的复杂耦合,很多试验项目是公路工程里根本遇不到的。这本书对这方面的处理,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比如,针对码头结构中钢筋保护层的检测方法,它不仅描述了回弹法和电磁感应法的原理,还非常细致地对比了它们在不同混凝土龄期和含盐量环境下的准确性和局限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基桩检测”的介绍,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低应变或高应变试验的介绍上,而是深入到如何解读波形图中的反射点,以及如何根据波形特征判断桩身断裂或缩径的深度。这种深度,让我意识到,仅仅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的知识体系已经得到了一次系统的升级。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可能考虑到篇幅限制,某些案例分析略显单薄,如果能附带几个真实的工程事故分析案例,并结合书中的检测方法进行剖析,那就更具说服力了。
评分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啃《道路工程》这本,说句实在话,前半部分关于路基和路面的设计规范解读,简直是文字版的“法律条文”,非常考验耐心和记忆力。我一开始试图死记硬背,结果效果奇差,很多专业术语和编号混杂在一起,脑袋里乱成一团麻。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开始重点关注那些“重点难点”的标注,书里用了一种小方框专门标记了历年高频考点,这个设计非常人性化,至少帮我节省了大量筛选信息的时间。我发现,这本书的精髓并不在于让你成为规范的制定者,而是让你成为一个合格的“执行者”和“检查者”。例如,关于压实度检测的章节,它详细列举了不同检测设备(如核子密度仪、环刀法)在不同土质条件下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并且给出了一个实用的判断流程图——如果现场A设备读数异常,应该立刻采取B或C步骤进行验证。这种“遇到问题怎么办”的实战思维引导,远比单纯罗列标准来得有效。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对“误差控制”的理解。试验检测工作,说白了就是控制误差的工作,这本书在这方面的阐述非常到位,让人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备考一张证书,而是在学习一项严谨的职业技能。虽然某些章节的排版略显拥挤,字体有点小,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绝对对得起它在考试用书中的定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