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徽州社会文化史研究 文化 书籍 |
| 作者: | 徐国利 |
| 定价: | 49.0 |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ISBN: | 9787566412164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徐国利*的《徽州社会文化史研究》系安徽大学 学术创新团队“徽学与明清徽州社会史研究丛书”* 终成果之一。本书结合了*者主持的徽学研究中心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取得的成果 ,从徽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和对徽州文书的探讨入手, 逐步深入到对徽州四民观和新安理学、阳明心学等的 分析,并扩展到徽州的学术人物、抗战时期徽州的教 育等领域。具体从徽学与徽州文献概论、徽州文书研 究与整理的理论与方法、宋明理学与明清四民观的转 换和徽州商业伦理的建构、明清徽州新职业观与徽州 家谱所见职业观、新安学术史及其思想家研究、近代 徽州与安庆地区文化人物的比较研究和20世纪上半叶 徽州近现代教育发展叙略等部分对徽州社会文化史进 行了深入的阐述。 |
| 目录 | |
自序· 章 徽学与徽州文献概论 一、徽学的定义、研究范围、体系构建和研究价值 二、徽州的典籍文献、家谱和方志叙略 三、当代中国的徽州文书研究 第二章 徽州文书的理论研究与整理方法 一、徽州文书的理论研究与整理方法 二、关于民间文书“归户性”整理研究的理论初探 ——以徽州文书和清水江文书为中心 第三章 宋明理学与明清四民观的转换和徽州商业伦理的建构 一、宋明理学与明清四民观转换与建构的再探讨 二、阳明心学的世俗化伦理观与明清徽商伦理的转换和建构 三、朱子的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商业伦理观的转换和建构 第四章 明清徽州新儒贾观与徽州家谱所见职业观及其变迁 一、明清徽州新儒贾观的内涵与儒家核心价值取向再探讨 二、从明清徽州家谱的族规家训看明清宗族职业观 三、民国时期基层社会传统职业观的革新与保守 ——以民国徽州家谱的族规家训所见职业观为例 第五章 新安学术史及其思想家研究 一、朱熹的理学思想与新安理学发展 二、清代的皖派朴学与戴震的反理学思想 三、胡适的历史观及其思想特征 第六章 近代徽州与安庆地区文化人物的比较研究 一、安徽近代文化人物的地理分布与特征 ——以徽州与安庆为中心 二、近代徽州与安庆地区文化人物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 比较研究 三、传统与现代二元教育和安徽现代文化名人的培育 ——以陈独秀和胡适为例 第七章 20世纪上半叶徽州近现代教育发展叙略 一、20世纪初至民国成立前徽州近代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二、民国成立后至抗战爆发前徽州现代教育的兴办与发展 三、抗日战争时期徽州现代教育的快速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
坦白说,在阅读此书之前,我对徽州文化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比如“徽州砖雕”、“徽州木雕”这些名词。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为我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而细致的徽州社会文化图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更是对徽州社会文化生成逻辑的深入探究。书中关于徽州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的论述,以及其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教育体系、商业模式和道德规范,都让我对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徽州方言、节庆习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细致考察所吸引,这些都是构成一个地域文化鲜活生命力的重要元素。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温度,仿佛他本人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亲历着徽州社会的点点滴滴。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感受着那份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底蕴。
评分我本是抱持着猎奇心态购入此书,谁知却意外收获了一场知识的盛宴。这本书的论述角度十分新颖,它不拘泥于传统的史学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徽州社会文化现象的背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比如,书中对徽州地方戏曲的演变及其与社会阶层、民俗信仰之间关系的探讨,就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戏曲只是娱乐,却没想到它能折射出如此丰富的社会信息。此外,作者对徽州妇女地位变迁的分析,也颠覆了我以往对古代妇女的刻板印象。通过对婚姻习俗、女性教育、甚至女性的经济活动等方面的细致描摹,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徽州女性群像。读至此处,我深切体会到,历史的宏大叙事固然重要,但那些夹缝中生存、默默传承的文化细节,才是真正构成一个地区独特灵魂的基石。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对这些“小”的文化元素的敏锐捕捉和深刻挖掘。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关于地方文化的著作,难免会流于泛泛而谈。然而,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很快就打消了我的疑虑。它并非仅仅是对徽州文化表象的描摹,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思想观念等各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作者在论述徽商与徽州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时,旁征博引,论证严密,让我对这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商帮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徽州文化如何与其他地域文化发生交流和融合的探讨,展现了徽州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文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种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细节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可读性,堪称一部了解徽州文化的必读书目。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便被其沉甸甸的份量和封面那古朴的徽州风情所吸引。翻开扉页,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那千年古徽州的山水之间,闻着石板路的潮湿气息,听着雕梁画栋中传来的吴侬软语。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域特色深感兴趣,而徽州,这个在文人墨客笔下被描绘得如诗如画的古老之地,更是我一直渴望深入了解的对象。书中那些关于徽州宗族制度、科举制度、徽商崛起以及其对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文化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的论述,都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特别是关于徽州建筑、徽州雕刻、徽州版画等艺术形式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在考证史料时严谨细致的态度,以及在梳理脉络时抽丝剥茧的功力,都令人由衷钦佩。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感受那份沉淀了数个世纪的徽州精神。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士人阶层及其精神世界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求知欲。它不仅探讨了徽州地区独特的教育传统如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更深入挖掘了这些读书人如何在科举制度的洪流中,将儒家思想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脉。书中关于徽州书院的设置、藏书制度的演变、以及文人结社的活动等方面的详细记述,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生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徽州文人心态和情感世界的细腻描绘,那些关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交礼仪、以及对家国情怀的独特理解,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史料的丰富和论证的扎实,更在于它所展现的那种对文化传承和精神坚守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