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膜晶体管物理 工艺与SPICE建模 | ||
| 定价 | 39.00 |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7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雷东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10 | |
| 字数 | 262400 | |
| ISBN编码 | 9787121293948 | |
本书以显示面板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经验为依据,详细分析并阐述了TFT的器件物理、制造工艺以及SPICE建模的相关内容。全书分为6章。第1章阐述了TFT用于平板显示的技术原理,以及针对TFT进行SPICE建模前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第2章、第3章内容主要是针对a-Si TFT进行的分析和阐述。其中,第2章分析了目前产业界常用的a-Si TFT的结构、相关的工艺过程、材料以及器件的物理性质。第3章则详细分析了a-Si TFT的SPICE模型,并对每个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在TFT特性曲线上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第4章、第5章分析了LTPS TFT的器件物理、工艺及SPICE模型。第6章针对目前新型的IGZO工艺进行了阐述,主要介绍了IGZO材料及器件的物理性质,以及业界广泛采用的IGZO TFT的结构和工艺过程。
1章 薄膜晶体管(TFT)用于平板显示 1
1.1 TFT用于液晶平板显示 1
1.1.1 LCD显示技术原理 1
1.1.2 矩阵显示 6
1.1.3 AMLCD显示技术对TFT特性的要求 9
1.2 TFT用于OLED平板显示 11
1.2.1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11
1.2.2 OLED显示 13
1.2.3 AMOLED显示对TFT特性的要求 15
1.3 TFT的SPICE建模与仿真 16
1.3.1 SPICE仿真与建模 16
1.3.2 TFT的SPICE建模 18
1.3.3 模型的质量验证 24
参考文献 25
第2章 a-Si:H TFT的结构、工艺与器件物理 26
2.1 平板显示用a-Si:H TFT的结构与工艺 26
2.1.1 平板显示用a-Si TFT的常见结构 26
2.1.2 栅极(Gate)金属 27
2.1.3 a-SiNx:H薄膜 27
2.1.4 a-Si:H薄膜 30
2.1.5 n a-Si:H薄膜 36
2.1.6 源漏(S/D)极金属 37
2.1.7 钝化层 37
2.2 a-Si:H TFT器件的电学特性 38
2.2.1 栅极(Gate)正向偏置 38
2.2.2 a-Si:H TFT的漏电流 44
参考文献 45
第3章 a-Si:H TFT的SPICE模型 47
3.1 DC模型 47
3.1.1 a-Si:H TFT开启前 47
3.1.2 a-Si:H TFT开启后 53
3.1.3 漏电流区 63
3.1.4 DC温度模型 65
3.2 AC模型 66
参考文献 68
第4章 低温多晶硅(LTPS)TFT的结构、工艺与器件物理 70
4.1 缓冲层以及a-Si层 71
4.1.1 薄膜的沉积 71
4.1.2 去氢 72
4.2 LTPS层 74
4.2.1 准分子激光退火(ELA) 74
4.2.2 LTPS薄膜的表面 77
4.3 LTPS薄膜的电学特性 78
4.3.1 晶界简介 78
4.3.2 晶界势垒 80
4.3.3 载流子的输运 82
4.4 传统的固相结晶技术(SPC) 84
4.5 金属诱导结晶(MIC) 85
4.6 TFT沟道与N-TFT源/漏的形成 86
4.7 栅绝缘(GI)层 87
4.8 p型TFT源/漏与n型TFT LDD的形成 90
4.8.1 轻掺杂漏极 (Lightly Doped Drain,LDD) 90
4.8.2 注入离子的活化 91
4.9 层间介质层(Interlayer Dielectric Film,ILD) 92
4.10 信号线(Data line) 92
4.11 LTPS TFT器件的电学性质 93
4.11.1 栅极正向偏置 93
4.11.2 LTPS TFT的漏电流 98
参考文献 99
第5章 LTPS TFT的SPICE模型 102
5.1 DC模型 102
5.1.1 TFT有效开启电压的表达式 102
5.1.2 亚阈值区 107
5.1.3 输出电流 110
5.1.4 迁移率模型 112
5.1.5 漏电流模型 117
5.1.6 Kink效应 122
5.1.7 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125
5.1.8 方程的统一 126
5.1.9 DC温度模型 131
5.2 AC模型 132
参考文献 135
第6章 IGZO TFT的结构、工艺与器件物理 136
6.1 IGZO工艺概述 136
6.2 平板显示用IGZO TFT的结构 137
6.2.1 栅极(Gate)金属 137
6.2.2 栅绝缘层(GI) 138
6.2.3 IGZO薄膜材料 139
6.2.4 刻蚀阻挡层(ESL) 149
6.2.5 S/D金属 150
6.3 IGZO TFT的电学特性 150
6.3.1 栅极正向偏置 150
6.3.2 IGZO TFT的漏电流 152
参考文献 152
作为一个刚入行不久的半导体器件工程师,在学习TFT的知识时,我最大的困扰就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鸿沟。教材上的公式和原理,虽然严谨,但往往难以直接对应到实际的芯片制造过程中。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不仅详细介绍了TFT的各种物理特性,比如沟道电荷、场效应迁移率、漏电流等,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特性与具体的材料选择、器件结构设计以及生产工艺紧密结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TFT材料(如非晶硅、多晶硅、氧化物半导体)的优缺点对比,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器件性能和显示效果的部分非常感兴趣。书中对晶体管的栅极、源极、漏极等结构的讲解,以及它们在光刻、刻蚀等工艺步骤中的具体实现,都让我对TFT的制造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另外,SPICE建模的部分,我认为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能够学习如何利用SPICE软件建立TFT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对于我理解器件行为、进行电路仿真设计以及优化性能至关重要。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掌握建立准确、可信的TFT SPICE模型的方法,为我今后的仿真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行业观察者而言,深入了解显示技术背后的核心支撑——薄膜晶体管,是理解整个行业发展脉络的关键。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不仅能介绍TF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TFT(例如a-Si, LTPS, IGZO等)在性能、制造成本、功耗以及应用场景上的差异。我尤其关注书中对“物理”这一部分的阐述,它是否能够清晰地解释TFT的电学特性,比如迁移率、阈值电压、亚阈值摆幅等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受到材料、结构和工艺的影响。其次,“工艺”部分,我希望能了解到从薄膜的制备到最终器件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步骤和技术,例如薄膜沉积、光刻、刻蚀、退火等等,以及这些工艺对最终器件性能的影响。最后,“SPICE建模”是技术转化的重要环节,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模型构建方法和实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将物理模型转化为能够进行电路仿真的SPICE模型,从而加速新器件的设计和验证过程。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TFT技术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在OLED显示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之前接触过一些TFT相关的资料,但总是感觉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尤其是在触及一些底层的物理机制和具体的工艺流程时,总觉得隔靴搔痒。这本书,虽然书名里强调了“平板显示面板技术”,但其核心内容——薄膜晶体管的物理原理、制造工艺以及SPICE建模,正是支撑起整个显示面板技术基石的关键。我特别关注它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TFT的载流子传输、阈值电压的形成、亚阈值摆幅等核心物理概念,并将其与实际的工艺步骤,比如薄膜沉积、光刻、刻蚀等紧密联系起来。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器件性能问题,追根溯源都能找到工艺上的缺陷或者对物理原理理解不深。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帮助我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解决问题。更让我期待的是SPICE建模的部分,能把理论的物理模型转化为可执行的仿真模型,这对于加速新器件的设计迭代,评估不同工艺参数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详实的模型参数提取方法,以及在实际仿真软件中的应用案例,这样我就可以直接上手,为我们的项目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持。
评分作为一名从事显示面板研发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TFT在整个显示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这本书的内容,正好触及了我工作中的关键痛点。过去,我们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摸索和试验,来解决TFT器件的性能问题,比如漏电流过大、阈值电压不稳定、以及器件的可靠性问题。这本书中对TFT物理机制的细致讲解,例如载流子散射机制、界面态的影响、以及栅氧化层的介电特性等,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我特别看重书中关于工艺流程的描述,比如不同沉积方法对薄膜质量的影响,光刻精度对器件尺寸的控制,以及刻蚀过程中的侧壁效应等。这些细节往往是影响器件性能的关键。此外,书中SPICE建模的部分,我认为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能够将复杂的物理模型转化为可在仿真软件中运行的电路模型,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新器件的开发周期,更能帮助我们精确评估不同工艺参数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从而实现设计与工艺的协同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实用的SPICE模型构建方法和参数提取技巧,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进行器件仿真和性能预测。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各种新型显示技术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驱动着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屏幕的TFT技术。这本《薄膜晶体管物理、工艺与SPICE建模》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显眼的位置,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本揭示“屏幕魔法”的说明书。我非常欣赏书中对TFT基本物理原理的深入阐述,从载流子的注入、传输,到栅电压如何控制电流的流动,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讲解,为理解更复杂的显示技术奠定了基础。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不同TFT材料的特性分析,比如氧化物半导体TFT在提高显示屏的响应速度和降低功耗方面的潜力,以及多晶硅TFT在某些高端应用中的优势。此外,本书对TFT制造工艺的详细描述,包括薄膜沉积、光刻、刻蚀、钝化等一系列复杂步骤,让我对一块小小的显示面板是如何诞生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SPICE建模的部分,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模型转化为实际可用的仿真工具,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模拟来预测器件的性能,优化设计参数,甚至发现潜在的制造问题,这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显示技术研发的人来说,都是一项极其宝贵的技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