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经典科普读本”系列精选了人类科学史和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包括《几何原本》《天体运行论》《物种起源》《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基因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相对论》《海陆的起源》《通俗天文学》等。
二、它们是科学创造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遗产,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不朽之作,同时也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三、名家名作,全新翻译,装帧精美,插图珍藏版。
四、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发表成为现代天文学的起点,开启了人类宇宙观的新纪元!
五、天文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彻底推翻“地心说”,首次提出“日心说”。
《天体运行论》是哥白尼关于自己的天文学说的不朽著作。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日心地动学说,不仅提出了崭新的宇宙图像,而且对日、月和行星的运动都有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定量探讨。由于时代的局限,哥白尼只是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移到了太阳,并没有放弃宇宙中心论和宇宙有限论。虽然哥白尼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但他推翻了在天文学上统治了几千年的地球中心说,是天文学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革新。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
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1473年出生于波兰维斯瓦河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成年后的哥白尼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教士,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学。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天体运行论》。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在弗龙堡辞世,遗骨于2010年5月22日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
徐萍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政治学专业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曾在美国曼斯菲尔德研究中心做过一年访问学者。著有《新兴市场国家:融入体系还是挑战格局》《冷战与东北亚史论》《基辛格均势战略研究》《战争背面的战争》等书籍,在《国际问题研究》《史学集刊》《社会科学战线》等杂志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译著有《长长的阴影》《极简世界史》等。
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些关于“宇宙观”的哲学思考。这本书在这方面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仅在讨论“如何”运行,更在潜移默化中探讨“为什么”会是这样。从地心说到日心说,这不仅仅是位置的改变,更是人类自我定位的巨大转变。每一次理论的更迭,都伴随着巨大的思想冲击和社会变革。在阅读关于那些中世纪学者如何挣扎着去调和信仰与观测结果的章节时,我深感震撼。那种在既有框架内寻求突破的勇气和智慧,比单纯的计算结果更引人入胜。它让我体会到,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妥协和革命性的飞跃。这种人文精神与硬核科学的交织,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分量给镇住了。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握住了一段厚重的历史。封面设计虽然朴素,但内页的插图简直是点睛之笔。我尤其喜欢那些复古风格的星图和手绘的机械结构图,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补充,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科学探索世界的窗户。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跟随着那些伟大的先行者一起,在浩瀚的宇宙中摸索前行。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感和对人类智慧的赞叹,油然而生。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但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理论时的严谨和细致。那些关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论证过程,虽然初看有些晦涩,但结合图示去理解,那种逻辑上的美感便显现出来了。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更像是一部科学史诗,记录了人类如何从朴素的想象走向精确的计算。
评分与其他仅仅停留在介绍“是什么”的科普读物相比,这本书更注重“如何发现”的过程。它像一部侦探小说,带领读者跟随先驱们的脚步,一步步揭开天体运动的秘密。那些关于误差的讨论、对观测数据的反复修正,读起来比想象中要激动人心。它让我明白,科学的真理往往是通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审慎的验证才得以建立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灵感爆发。这种对“科学方法论”的深入展示,对我未来看待任何信息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学会质疑、学会追溯源头。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天文学知识普及”,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世界、构建知识体系的典范。
评分这本“大厚本”的排版设计真的非常用心。纸张的质感非常好,阅读起来眼睛不会感到疲劳,即使在昏黄的台灯下长时间阅读,体验也十分舒适。字体大小和行距的拿捏恰到好处,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的科学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那些在关键概念旁边会附带的简短注释或历史背景补充,它们像一个个贴心的向导,在我快要迷失在专业术语的森林时,及时把我拉出来,让我知道这个概念在当时的科学史上有何意义。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关照,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作品应有的尊重。市面上很多科普书为了追求速度和廉价,往往在装帧上敷衍了事,但这本书完全是另一个层级的体验,值得收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佩服。它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叙述,而是用一种非常具有文学性的笔调,将那些复杂的物理和数学概念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沉浸在那种充满画面感的描述之中,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天体在太空中按照既定的法则运行。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平衡了科学的深度与大众的可读性。即便是对于像我这样,高中物理学得一塌糊涂的“伪文科生”来说,也能大致抓住核心思想。当然,有些涉及到微积分的部分,我只能选择跳过,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整体思想体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科学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结论本身,更在于提出问题和构建解释框架的那个思维过程。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素养”这个词有了更具体、更立体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