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信息
| 名 | 西方音乐通史 | 定 价 | 68.00元 |
| 作 者 | 于润洋 | 难 度 | 高等 |
| 开 本 | 16开 | 属 性 | 西方音乐通史 |
| 页 数 | 442页 | 光 盘 | 无 |
| 谱 号 | 五线谱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数 量 | 1本 | 出版日期 | 2011年2月20次印刷 |
|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序 编写说明 第I编 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概述 第I章 古希腊音乐 第I节 古希腊的音乐生活 (一)音乐与神的崇拜 (二)古希腊的乐器 (三)诗歌的繁荣 (四)古希腊戏剧 第二节 古希腊的音乐理论 (一)音程和音阶理论 (二)音乐社会功能的学说 第二章 古罗马音乐 第I节 古罗马的音乐生活 第二节 基督教音乐的兴起 第二编 中世纪音乐 概述 第I章 中世纪教会礼拜音乐 第I节格里高利圣咏 (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 (二)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 (一)日课 (二)弥撒 第三节 教会音乐理论 (一)音乐美学 (二)记谱法 (三)教会调式 (四)六声音阶 第四节 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 (一)附加段 (二)继叙咏 (三)宗教剧 第二章 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 第I节 早期的复调音乐 (一)奥尔加农 (二)华丽奥尔加农 (三)节奏模式 (四)第斯康特 第二节 圣母院乐派的复调 (一)文献及一般风格特征 (二)莱奥南和佩罗坦 (三)孔杜克图斯 第三节经文歌 (一)克劳苏拉 (二)经文歌的产生 (三)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的发展 第三章 中世纪单声歌曲 第I节 拉丁歌曲 (一)孔杜克图斯 (二)戈利亚德歌曲 第二节 方言歌曲 (一)早期的方言歌曲 (二)法国游吟诗人 (三)其他地区的方言歌曲 第三节 中世纪器乐 …… 第三编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第四编 巴罗克时期音乐 第五编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第六编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第七编 20世纪音乐 人名索引 参考书目 |
内容简介《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西方音乐通史(修订本)》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是*国艺术教育大系之“音乐卷”。读者介绍了西方音乐通史。全书共分七编,以时间为序分为: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罗马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20世纪音乐。
作为一名对音乐充满好奇但基础薄弱的学习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引导我认识西方音乐的读物。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并且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带领我走进西方音乐的殿堂。书中在介绍不同音乐时期时,会先概述该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然后引出与这个背景相契合的音乐特征。比如,在讲到20世纪的现代音乐时,书中详细阐述了两次世界大战对音乐创作带来的冲击,以及作曲家们如何通过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等方式来寻求新的表达方式,这种联系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旋律和节奏,而是上升到了对艺术观念的思考。书中对于不同音乐体裁的介绍也非常详尽,从早期的复调音乐到后来的交响乐、室内乐,再到近现代的电子音乐,都有清晰的梳理和讲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音乐鉴赏的建议,让我知道如何去倾听,如何去品味不同作品的精妙之处。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逐渐培养起了对西方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音乐世界的新认知!一直以来,我对古典音乐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远,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的太棒了,它没有上来就讲复杂的乐理术语,而是从音乐最原始的功能性入手,比如人类如何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如何组织声音来形成一种有意义的序列。接着,它非常生动地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中世纪音乐的描绘,那种宗教的庄严与世俗的朴素交织在一起,让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吟游诗人和修道士们在吟唱。然后,它又巧妙地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人文主义的光辉如何在音乐中得到体现,复调的技法如何让音乐变得更加丰富立体。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穿越时空,亲身经历着音乐的每一次变革和发展。它不仅让我了解了音乐的历史脉络,更让我感受到了音乐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时代变迁。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叙事性和知识性完美结合,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入门,并且被深深吸引。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音乐视角,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从“听”上升到了“懂”。它在梳理西方音乐史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且这些理论的解释都非常清晰易懂,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书中在讲解和声发展时,从简单的调性到复杂的转调,再到后浪漫时期大胆的和声实验,都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并且配有大量的乐谱示例,让我在阅读的同时能够对照着音乐进行理解。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曲式结构的讲解,从奏鸣曲式到回旋曲式,再到赋格等复杂的结构,书中都给出了清晰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让我能够快速掌握这些音乐的基本骨架。此外,书中还涉及了音乐的配器、音色以及演唱技巧等方面的介绍,让我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全面。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不同时代作曲家创作理念的探讨,比如莫扎特对形式的完美追求,贝多芬对情感的极致表达,以及瓦格纳的“整体艺术”构想,这些都让我对作曲家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音乐史著作,更是一本兼具音乐史和音乐理论知识的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作者在梳理西方音乐发展脉络的同时,非常注重分析音乐形式和风格演变的内在逻辑。比如,书中在讲到巴洛克时期时,详细分析了对位法的运用如何成就了巴赫的赋格,以及歌剧的出现如何将戏剧与音乐完美融合,这种分析非常透彻。然后,它又深入探讨了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以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如何在这种框架下进行创新和突破的,让我对这些伟大作品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对贝多芬的介绍,不仅仅是列举他的作品,更是深入挖掘了他音乐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先声以及他个人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书中还提到了许多重要的音乐家及其作品,并用清晰的语言解释了他们的贡献和创新之处,让我对那些曾经只听过名字的大师们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想要系统学习音乐史,并且希望深入理解音乐发展规律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提供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且严谨。
评分坦白说,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不会过于学术化,枯燥乏味。但阅读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非常注重“音乐是如何被听的”以及“音乐是如何被创作的”。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例子,将音乐理论融入到了历史的叙述中。比如,在介绍浪漫主义时期时,书中并没有止步于描述情感的宣泄,而是详细分析了和声的扩展、旋律的自由以及曲式结构的松动是如何共同服务于作曲家表达内心世界的。它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音乐表演和听众接受度的讨论,让我意识到音乐史的发展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技术和审美观念息息相关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印象派音乐的分析,那种对色彩和氛围的追求,以及对传统调性体系的打破,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让听觉的体验变得更加直观。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描绘,让我觉得非常耳目一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