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荷生所著的《中医内科学评讲(近现代名中医未刊著作精品集)》对中医专业本科**版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讲义》进行了详细的逐段评讲,有许多**精辟的分析与评价。阐明了本书评讲者许多独到的、对临床有指导价值的理论观点,补充了不少卓具实效的鉴别诊断要点与自身亲验的治疗方法。同时还介绍了一些临床验案以加深学生和读者对本书中疾病的理解。故本书不失为一本中医专业学生和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人员较佳的参考书。
姚荷生先生(1911—1997),我 国**中医学家,自少年时期即跟其叔 父名中医姚国美先生学习中医。临证70 年,学识博大,辨证精良,被蒲辅周先 生称为“专家的专家”。
《中医内科学评讲(近现代名中医未刊著作精品 集)》内容为姚荷生先生通讲《中医 内科学讲义》的课堂实录,条分缕析。
规矩谨严,点拨窍奥,精彩纷呈,诚属 难得之佳作。《中医内科学讲义》系中 医院校**教材,1960年由人民卫生 出版社出版,中医界习称其为“一版 教材”。本次整理,《中医内科学评讲(近现代名中 医未刊著作精品集)》内容用楷体显 示,姚先生评讲内容用宋体显示。
姚荷生(1911.6—1997.1),曾任江西中医学院院长,中医理论和临床大家。擅长于中医辨证论治,*精于《伤寒》六经辨治,I临床疗效甚高。 姚荷生先生自少年时期即跟其叔父名中医姚国美先生学习中医,青年时期(20世纪30年代初)又考入姚国美创办的“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学医。1950年争取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在江西成立了***家中医医院——江西中医实验院,担任该院负责业务的副院长。并号召社会贤达集资创办了全国解放后**份中医杂志——《江西中医药》,担任实际主编。在江西省及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名医蒲辅周先生称他是“专家的专家”。 姚荷生学术可谓渊博,他精通《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温病经典,谙熟于金元四大家等众多重要医家的著作,方书、本草、“拾遗”、“串雅”亦广为涉猎,尤为可贵的是他在经典的基础上将众长融通于一炉。由于他精通脏象学说中有关解剖、生理、病理及诊断的学术内容,所以他治疗疾病时,始终围绕着让患者身体回归到生理的平衡状态,做到“以平为期”,结果常常能使许多顽症得以根治。由于他重点研究了《伤寒论》有关证候鉴别诊断的内容,并将此项研究尽可能地扩大到了临床各科病证,总结许多病证的鉴别要点,所以他诊断的正确率极高,疗效甚佳,预判生死的失误率也甚低。他在临床上通过四诊作鉴别诊断时,是围绕病因、病机、病所三方面进行的,所以他的临床实践能与中医的病因理论、病机理论以及脏腑的病理生理学说紧密结合。由于他在l临床中对每个病人作出辨证结论的同时,还着重分析该证的发病机理和发展趋势,所以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判断患者病变的来龙去脉,不但做到“庶可以见病知源”(张仲景《伤寒论·自序》),而且常能“谨守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用药不多而屡起沉疴。
内科范围探讨 /1
感冒 /5
咳嗽 /10
喘哮 /15
痰饮 /20
姚荷生教授补充材料 /26
肺痿肺痈 /32
肺痿 /33
肺痈 /35
失音 /39
虚劳 /42
劳瘵 /58
关于肺痨的补充材料(提纲) /64
血证(吐血衄血便血溺血) /66
一、吐血 /67
二、衄血/70
三、便血 /72
四、溺血 /73
惊悸(怔忡) /77
不寐(附:多寐健忘) /82
附:多寐 /87
附:健忘 /87
遗精(附:阳痿) /91
附:阳痿 /95
耳鸣耳聋 /98
癫狂痫 /101
中风 /108
眩晕 /121
厥证 /126
噎膈(附:反胃) /130
附:反胃 /133
呃逆 /137
呕吐 /141
泄泻 /148
霍乱 /158
痢疾 /169
便秘 /179
黄疸(附:虚黄黄汗) /184
附:黄汗 /194
积聚 /196
水肿 /203
鼓胀 /214
消渴 /227
癃淋(癃闭五淋附:浊) /237
一、癃闭 /238
二、五淋(附:浊) /243
附:浊 /247
遗溺 /250
痉病(附:破伤风) /255
附:破伤风 /259
痹证 /261
痿证 /268
脚气 /273
诸痛(头痛胸胁痛 胃脘痛腹痛腰痛) /280
一、头痛 /281
二、胸胁痛 /284
三、胃脘痛(附:吐酸嘈杂) /289
附:吐酸嘈杂 /295
四、腹痛(附:少腹痛) /296
五、腰痛 /300
肠痈 /307
疝气(附:奔豚气) /312
附:奔豚气 /317
郁证 /320
疟疾(附:瘴疟) /327
附:瘴疟 /331
诸虫(蚘虫 寸白虫 蛲虫) /336
疬风 /341
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中医内科学评讲”,听起来就很实在,感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近现代名中医未刊著作精品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医术往往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那些名老中医在行医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如果能得到系统地整理和评讲,将是多么大的贡献。赣江姚氏中医丛书这个系列名称,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背景和地域特色充满了好奇。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收录那些关于常见内科疾病的深入论述,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重要的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希望能够从这些“未刊著作”中,学到一些独特的辨证方法,一些巧妙的配伍经验,甚至是对于一些疾病的全新认识角度。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中医的博大精深,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更像是对一场学术盛宴的期盼。书名中的“评讲”二字,让我预感到这不仅仅是一部著作的堆砌,更可能包含着对这些未刊著作的深度解析和点评。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系统学习中医内科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深知,名老中医的经验弥足珍贵,而“未刊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它们可能记录着医家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临床感悟,是他们学术思想的活水源头。赣江姚氏中医丛书的这个标签,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地域性的期待,或许能从中窥见姚氏一门独特的学术传承和临证风格。我希望本书能够涵盖不同流派、不同年代的近现代名中医的内科学著作,通过“评讲”的形式,为我梳理出清晰的脉络,阐释其学术精髓,并指出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疑难杂症的论治思路,或者是一些对传统治法的创新性应用,这些都将极大地开阔我的视野,提升我的临床思维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干货满满”。“中医内科学评讲”明确了其学术方向,而“近现代名中医未刊著作精品集”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我一直认为,学习中医,尤其是内科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习那些在临床上被反复验证的经验。而“未刊著作”,往往意味着这些经验更加鲜活,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它们没有经过过度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更能体现名中医当时的真实临床思考。赣江姚氏中医丛书这个系列,让我感觉这本书可能蕴含着一股浓厚的地域学术传承,这对于我理解中医在不同地域的特色发展很有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近现代名中医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对疾病的理解,对治疗的创新,对生命的敬畏。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突破性的临床思路,一些针对具体病证的独特疗法,甚至是对于某些理论的全新解读。这对我来说,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一眼就联想到那些泛黄的线装古籍,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然而,“近现代名中医未刊著作精品集”这个副标题又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是穿越时空的对话。赣江姚氏中医丛书,这个地域性的标签更是增添了一份亲切感,让人不禁联想到江南水乡温润的空气和世代传承的医术。我一直对中医内科学的精髓深感着迷,尤其是那些在临床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智慧,往往比理论书本更加触动人心。我期待在这本汇集了近现代名中医未刊著作的书中,能够找到那些未被大众熟知,却足以启迪临床思维的宝贵经验。这些“未刊著作”往往意味着它们承载着作者最真实、最原始的思想火花,未经修饰,直击要害。也许其中会有关于某个疑难杂症的独特论治思路,也许会有对经典方剂的独到发挥,又或者是对某个病证的全新认识角度。对于我这样渴望在中医道路上不断精进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内容无疑是雪中送炭,是点亮迷茫的灯塔。我希望它能带领我领略不同医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风格,从中汲取营养,丰富我的理论体系,提升我的临床能力。
评分打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装帧所吸引,厚实但不失典雅,字体印刷清晰,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种踏实感。书名“中医内科学评讲”直观地表明了其核心内容,而“近现代名中医未刊著作精品集”则吊足了我的胃口,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独特视角和临床心得充满了好奇。赣江姚氏中医丛书这个系列名,也暗示了其背后可能有着深厚的学术传承和地域特色,这对我来说是十分有吸引力的。我一直认为,学习中医,尤其是在内科学领域,最宝贵的莫过于那些名老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他们的著作,尤其是那些未曾公开出版过的,往往蕴含着未经雕琢的真知灼见,是实实在在的临床智慧结晶。我特别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关于常见内科疾病的独特辨证论治方法,或者是一些对于经典方剂的深入解读,甚至是那些在现代医学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疗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新颖的思路,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