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學楷的另一座高峰
萌芽於東漢的楷書,以其獨特的實用性和規範性,成為曆代書傢文人臨摹取法的對象。南北朝時期,齣現瞭大量形態各異的楷書,傳世多的是北魏時期的碑刻、摩崖、造像記、墓誌等石刻文字。在書法史上,將這個時期的石刻楷書通稱之為“魏碑”。
和“唐楷”一樣,魏碑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其結構之奇、氣勢之強、變化之大是其他書體所不能比擬的。它上承漢隸,下啓唐楷。點畫俊厚而構造天成,意趣豐富而氣象渾穆,風格雄強而神采生動,從韆變萬化中求得風神和意態,於大膽創新中獲取高古和天趣。風格獨具,成為楷書發展史上的令後世難以企及的另一座高峰。
現存的魏碑作品大多係無名氏書寫,因“罕署書者之名”,書傢默默無聞,加之北碑大多晚齣,墨跡作品流傳絕少。自唐以降,統治者根據現實需要,大力提倡南朝盛行的圓轉流便的“二王”書風,北碑書風未顯於世。明代和清前期楷書雖齣現瞭整齊、規範、美觀的“颱閣體”和“館閣體”,但狀如算子,韆人一麵。清中期以後,金石考據學的興起,使得原來長期湮沒無聞的碑版、墓誌,經金石學者考證、著錄,又有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等人的鼓吹宣揚,北朝碑刻書法由此大放異彩,確立瞭魏碑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典範地位。
北朝因佛教盛行,造像題記及摩崖刻經之風興盛,由此衍生齣來的魏碑作品既有漢隸遺意,又多楷法創新,奇健雄偉的體貌和極富變化的用筆,使其具有生動的點畫語言和強烈的藝術錶現力。魏碑主要有四種類型:造像題記、碑碣、墓誌銘、摩崖刻石。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帝王多篤信佛教,遂大量鎸造佛像,並於佛像旁或下方題記,以顯其德。造像題記主要為石窟造像題記,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地存有大量造像題記,如被譽為“龍門四品”的《始平公造像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孫鞦生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龍門造像題記刻於石窟內石壁高處,其石質堅硬,鎸刻不易,因而筆畫棱角分明、斬釘截鐵,純為鐵刃大刀闊斧、不加修飾地鑿齣,粗獷的綫條有遊牧民族彪悍之風。康有為評龍門造像雲:“自為一體,意象相近,皆雄峻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及也。”造像記雖非齣於一時一人之手,但明顯地反映齣那個時代的審美風尚和藝術追求。
北朝打破“禁碑令”,大立碑碣,各種碑碣層齣不窮,而且無字體規範,因而碑碣書法錶現力較其它魏碑作品更加豐富。其中代錶作是《爨龍顔碑》《爨寶子碑》《張猛龍碑》《鄭文公碑》等,“二爨”筆力雄強,結體茂密,承襲瞭漢碑的法度,留有隸書遺意,古拙質樸。《張猛龍碑》在用筆、結構上皆極謹嚴,筆劃多用方筆,在謹嚴時齣險峭之筆。結構奇正相參、變化無窮,整體呈現齣一種綿密險峻、氣勢雄強之氣。《鄭文公碑》巧妙地融閤瞭篆勢、分韻、草情。筆畫方圓結閤,體勢寬博舒展,通篇開閤有度,包世臣贊此碑“有雲鶴海鷗之態”。這些碑碣都是魏碑中的精品,取法碑碣書法,對於豐富筆法、增加綫條的樸厚之氣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近世齣土北魏以前的墓誌數量不多。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墓誌之風大盛,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墓葬多用誌石。北魏墓誌數量之多,書體之豐富,皆是前代所未有。北魏墓誌風格多樣,其中《刁遵墓誌》、《崔敬邕墓誌》等錶現齣一股工整茂密、端莊古雅之氣。而《張黑女墓誌》《元略墓誌》等充滿妍美衝和、秀逸瀟灑之趣,《李璧墓誌》《元楨墓誌》《元懷墓誌》等具有雄強渾樸、方整剛勁之態。由於墓誌是埋入地下、為墓主人頌德的贊碑,故保存完好,字口清晰,筆畫精緻,是書法初學者取法的重要對象。
摩崖文字刻在崖壁或岩石上,石麵稍加修整,或就自然石麵鎸刻,書寫時往往就石頭的平整度來布置字劃的行氣,因此得自然巧拙之趣。摩崖刻石書法代錶作是《石門銘》和《瘞鶴銘》,這些文字大都刻在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岩石上,參以篆隸筆法,方圓結閤,體態開張,通篇謹嚴渾厚,雄強肅穆。摩崖刻石受大自然影響比較大,加上年代久遠,刻石長時間曝露在野外,導緻留下的字跡較少,清晰度也不如其它類型的魏碑作品,因此,在學習摩崖刻石書法過程中,盡可能選擇一些字口清晰的摩崖文字。
以上為魏碑的主要類型。另外,魏碑也影響瞭隋代楷書的發展風貌,也可以說,隋代楷書是北朝刻石的餘緒,代錶作為《龍藏寺碑》《董美人墓誌》《蘇孝慈墓誌》等碑誌。《龍藏寺碑》被譽為“六朝集成之碑”,嚴謹端穩,方峻有緻;《董美人墓誌》骨氣豐腴,清朗秀麗;《蘇孝慈墓誌》端穩而不失飛動。此三者,皆為學習隋碑之經典範式。學習魏碑書法,需從經典碑誌入手,“透過刀鋒看筆鋒”,透過刀鋒之錶象把握筆鋒之本相。知乎此,則下筆可漸成佳境。
背景知識:
魏晉以來社會動蕩不安。公元386年,鮮卑族拓跋氏統一北方,建立北魏,與偏安江南的劉裕所建立的“宋”形成南北對峙的割據政權。在政治上重用漢族官吏,按照儒傢思想教育貴族子弟,並在精神上承接漢代玄學思想。這種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和學習,以及審美意識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促進瞭書法藝術嚮多元方嚮發展。尤其是佛教齣世解脫思想和道傢清靜無為的宗旨一拍即閤。當時,佛教興盛且不尚空談,特彆注重修“功德”,緻力發展寺院經濟,大興修建石窟、造像題記、刻石立碑之風,緻使佛教教義為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所接受,成為流行風尚,因此,影響瞭碑刻書法的興盛,為魏碑的形成、繁榮和發展創造瞭良好的條件,使魏碑成為中國書法史是一座雄偉的豐碑。
魏碑也稱北碑,從遺存和考古發現來看,數量巨大,風格各異,又不乏經典。魏碑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有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大類型,其中發現於龍門石窟的造像記,就有數韆方。另外墓誌與造像書法尤其值得關注,當時多為亡者樹碑立傳、撰文刻石,歌功頌德,以期名垂後世,是北魏墓誌眾多的原因,墓誌書法不僅齣土數量壯觀,且風格種類繁多。《書林藻鑒》中述:“北朝之書,魏為盛名,享國既永,藝業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潤色金石,故其時隸楷錯變,無體不備。”
魏碑結構之奇、氣勢之強、變化之大是其他書體所不能比擬的。北朝碑刻大多是民間無名氏書法傢的作品,他們大都是名不見經傳,處於社會較低層的屬吏,其書體遵循原來民間書法的發展軌跡,更多地是直接從漢魏時期的隸書演變而來,書法行款不整,或稚拙古樸,趣味盎然;或方筆峻利,體勢雄強;或渾勁姿媚,精到細膩。
現存魏碑作品中,著名石刻有《始平公造像記》、《崔敬邕墓誌銘》《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鄭文公碑》,《石門銘》、《張玄墓誌銘》、《刁遵墓誌銘》等等。
從北朝以來,魏碑名傢輩齣。魏碑書法以索靖為宗,還有鄭道昭、崔悅、盧諶、高遵、瀋馥、姚元標、趙文深等。
魏碑一經齣現,即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顯示齣它藝術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南北朝以後的書傢,其書法或多或少地融進瞭魏碑風格,從而形成瞭自己獨具個性化的特色。宋元明時期,帖學興盛,魏碑的繼承和發展雖被懈怠,但是蘇東坡、米芾、黃庭堅、趙孟頫、黃道周、倪瓚、張瑞圓等大傢書法創作從魏碑中汲取瞭精華;至清代金石文字學興起,南北朝碑刻大量齣土,魏碑開始受到書法傢和書法理論傢的重視,包世臣、阮元、康有為等人大力提倡碑學,尤其是康有為是碑派理論的集大成者,為清代碑學的發展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而趙之謙、張裕釗等是魏碑書法大傢,趙之謙魏碑沉雄方厚,且血肉豐美,張裕釗專習北碑,有所創新,運筆含蓄內斂、結構卻險勁外露,開創瞭魏碑的新體,也促使近現代魏碑書法大興。時值近現代,眾多的書法傢和愛好者更是酷愛魏碑,力圖從魏碑中找到齣路,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
魏碑書法趣味橫生,超然自若。任何藝術都與時代背景、地域環境和人文情緒有著必然的聯係。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從曹魏至北魏,風氣基本上是崇尚質樸、率直,比較粗獷和豪放,魏碑去漢隸“蠶頭燕尾”、“一波三摺”的筆法,繼承瞭結體嚴謹、筆勢厚重、沉穩端莊、雄健有力的特點,還容納瞭北方鮮卑等少數民族豪放不羈、質樸清新、自由天然的情懷,整個書風剛勁潑辣、雄強樸拙而又顯靈秀之氣,更加風姿多彩。根據現存著名碑刻,魏碑行筆速起急收、點劃峻利,轉摺處多以側鋒取勢,整體縱橫倚斜,錯落有緻。它豐富和發展瞭藝術的多樣性,從運筆、結體和意態風神看,或方勁硬朗、端莊強悍;或亂頭粗服、率意豪放;或衝和靈秀、蘊藉含蓄;或方圓兼備,凝重雄健,無不體現它的大氣和風姿神采。
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和平繁盛的年代為培育和發展文化藝術提供瞭一個良好人文環境,然而動亂落後的時代卻讓人們棄名利而寄情山水、追求自然安逸的生活,激發著人們的思想和藝術靈感。北朝雖經曆瞭短暫的統一局麵,然而仍屬魏晉以來動亂時代,一切人文精神、玄學思想、生命頓悟在此時為活躍,都自然地反映在書法藝術上。魏碑書寫雖缺少規律,更多體現瞭人們無拘無束的浪漫情懷、自然妙趣,錶現瞭重氣韻、神似,看風骨的審美標準,故清代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述:“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二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可見,魏碑的影響廣泛而深遠,曆代書法大傢都從魏碑中汲取營養,特彆是清代碑學興盛之後,魏碑更顯示瞭它博大唯美的藝術魅力,它變化瞭後世書法風格和品味,讓後世之人無不尊崇它的美,欣賞它留給人的散淡自然、心定神閑的精神世界,因此,它不僅暢情勵誌,還修身養性,更讓現代人在復雜煩躁的城市中得到精神的撫慰、思想的升華和品格的修煉,此乃天之所賜,世人之福。
魏碑書法經過韆年的發展和演變,更加以質樸、古拙、大氣、富有變化的色彩,飽含書傢審美觀念和思想情感,呈現給世人。
總之,魏碑尊崇秦漢舊規,嗣承漢隸遺風,開啓瞭一代新書體,體現瞭很高的書法實用價值和獨特的美學價值,在中國曆史上有著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曆史地位。
鄭文公 上碑 整拓
龍藏寺碑 隋
瘞鶴銘
《魏碑名品》目錄
405年《爨寶子碑》
458年《爨龍顔碑》
496年《元楨墓誌》
498年《始平公造像記》
《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
《楊大眼造像記》
《孫鞦生造像記》
509年《石門銘並序》
514年《鄭文公碑》
《瘞鶴銘》
《司馬昞妻孟敬訓墓誌》
517年《崔敬邕墓誌銘》
《刁遵墓誌》
520年《李璧墓誌》
《張猛龍碑》
523年《元倪墓誌》
528年《元略墓誌》
531年《張黑女墓誌》
(隋碑)
586年《龍藏寺碑》
597年《董美人墓誌》
603年《蘇孝慈墓誌》
魏碑作品簡介
《爨寶子碑》
刻於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此碑筆畫承襲隸書的方截起收樣式,頂角多呈尖厲,似隸似楷。結體跌宕恣肆,錯落有緻。全篇方剛嚴整與生拙奇肆既相對比,又能和諧統一。康有為稱其為“雄強茂美之宗”。此碑與劉宋時期的《爨龍顔碑》並稱“二爨”。
《爨龍顔碑》
刻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文述爨龍顔生平事跡。此碑點畫渾厚樸茂,留有隸意。結構傾倒欹側,多呈左低右高之狀,平穩中有一股奇崛之氣。章法於整齊中見錯落,貫氣通暢,呼應協調。康有為將其列為“神品嫡一”。與《爨寶子碑》並稱“二爨”。
《元楨墓誌》
刻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1926年夏齣土於洛陽城北高溝村東南,後經於右任先生收藏並移存西安碑林至今。此誌保存較好,字口清晰,筆畫剛勁有力,方截峻峭。結體右聳挺拔,氣勢雄奇。通篇疏密相間,意態橫生。
《始平公造像記》
刻於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存於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北壁。孟達撰文,硃義章書丹。此造像用筆多取方筆,斬釘截鐵,摺處多用重頓,緊結厚實。結體以茂密見長,顧盼有姿。通篇氣脈貫通,極具雄強至剛之美。
《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
刻於北魏宣武帝景明初年(約公元500年-503年),存於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北壁。此造像起筆露鋒入紙,筆畫棱角分明,銳利峻峭。結體扁方緊密,縱橫有象。整篇嚴整肅穆,氣勢險絕。康有為評其為:“巨刃揮天,太刀砍陣.無不以險勁為主。”
《楊大眼造像記》
刻於北魏景明正始之際(公元500年-508年)。存於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北壁。此造像用筆方整峻峭,點畫輕重對比明顯,圭角淩厲,刀味森森。結體中宮緊收,四麵輻射。可與《始平公造像》雄強氣格相媲美。康有為評曰:“若少年偏將,氣雄力健。”
《孫鞦生造像記》
刻於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存於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此造像用筆方整遒勁,樸厚古拙,峭拔勁挺。結體莊嚴茂密,開閤有度。章法縱橫得當,雖字字獨立,而無刻闆之嫌。
《石門銘並序》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刻於陝西省褒城縣北褒斜榖石門崖上。王遠書丹。銘文記魏羊祉重開石門道之事。點畫形態各異,渾厚蒼茫。結字參以隸行筆意,中官收緊,體態開張,寬博沉雄。整體氣韻高古,意趣天成。康有為評其為“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
《鄭文公碑》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刻於陝西省褒城縣北褒斜榖石門崖上。王遠書丹。銘文記魏羊祉重開石門道之事。點畫形態各異,渾厚蒼茫。結字參以隸行筆意,中官收緊,體態開張,寬博沉雄。整體氣韻高古,意趣天成。康有為評其為“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
《瘞鶴銘》
南朝梁武帝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刻於江蘇丹徒焦山西麓摩崖上。世傳為陶弘景書。此銘滲入篆書筆法,綫條雄健凝重,結體奇峭飛逸,錯落有緻。通篇如閑雲野鶴,雍容安雅,神采脫俗。被黃庭堅譽為“大字之祖”。
《司馬昞妻孟敬訓墓誌》
又稱《司馬景和妻孟氏墓誌》《司馬昞妻孟敬訓墓誌》。此誌是清乾隆二十年於河南孟縣齣土的“四司馬墓誌”之一,誌文以大量華麗辭藻稱頌瞭孟敬訓的溫良賢淑。其用筆多方,鋒芒畢現而不失於縴弱,結體逸宕而富有韻緻。王昶《金石萃編》評價此誌:“為魏晉南北朝所罕見者。”楊守敬亦以“風華掩映”贊之。
《崔敬邕墓誌銘》
刻於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此誌筆畫細勁,綫條圓融,法度謹嚴而不刻闆。結體古樸淳雅,整斂而不失清朗。章法排布端勻,清俊勁爽。為北魏書中精品,有“六朝誌石之冠”的美譽。
《刁遵墓誌》
刻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此誌點畫粗細變化明顯,橫畫多切筆入紙,收筆處露尖,姿態橫生。結體奇正相間,收放自如,富於變化。章法穿插有序,整體風貌達到瞭峭勁與奇逸相統一。
《李璧墓誌》
刻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此誌點畫粗細變化明顯,橫畫多切筆入紙,收筆處露尖,姿態橫生。結體奇正相間,收放自如,富於變化。章法穿插有序,整體風貌達到瞭峭勁與奇逸相統一。
《張猛龍碑》
立於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碑文為歌頌張猛龍尊興孔學之事。此碑筆法剛健挺勁,以方筆為主,起收轉閤中見方棱之筆。結體奇正相生,精絕閤度。通篇有秀麗俊爽的姿緻。康有為推為“正體變態之宗”,享譽極高。
《元倪墓誌》
刻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此誌用筆滲入圓筆和行書筆法,變化多姿,意味深遠。結字鬆快,奇正相參,平添一股清奇之氣。整體氣息秀逸瀟灑,衝融和雅,為北魏墓誌中的精品。
《元略墓誌》
刻於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公元528年),此誌用筆兼有隸書和行書筆意,筆調輕捷明快,富有動感。結體略嚮右上傾斜,平整中蘊奇絕之氣。章法行間錯落,排布疏闊。吳玉如先生認為此誌“用筆與二王息息相通。”
《張黑女墓誌》
又名《張玄墓誌》。書於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此誌用筆中側互用,藏露皆備,輕重並舉,得圓潤之趣,與南朝楷書已有許多相似之處,而不失厚重典雅的北朝本色。結體捺畫微微上舉,平添欹側之勢,但因主要采用橫勢而寬綽,微含隸意,故整體氣息端穩平和。
《龍藏寺碑》
刻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此碑用筆沉著有力,剛柔相濟。結體嚴謹端穩,方整有緻。章法疏朗開闊,勻稱安穩,字勢婀娜。此碑上承南北朝餘風,下開初唐書傢先河。享有“六朝集成之碑”的美譽。
《董美人墓誌》
刻於隋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此誌乃隋代蜀王楊秀為哀悼其愛妃董美人所撰墓誌。此誌筆法精勁含蓄,秀雅婉麗。結字恭正嚴謹,骨氣豐潤。章法布局平正疏朗,整齊縝密。通篇給人以清朗爽勁、古意未灕之感,為隋墓誌之佳品。
《蘇孝慈墓誌》
隋文帝仁壽三年(公元603年)立石。此誌點畫清峻,筆意精到。字形勁利謹嚴,工整遒俊。通篇方整渾穆,凝重沉著。既有北碑的飛動之氣,也有唐楷的端穩之態,為隋楷書典範之作,是初學者學習楷書的優秀範本。
此帖為原碑原帖,內容完整 附簡體旁注 書名:曆代碑帖精粹 北魏張猛龍碑 齣版社:安徽美術齣版社 開本:16開(29.5*21cm) 頁數:39 頁初拿到這套《魏碑名品——北魏張猛龍碑+鄭文公下碑 楷書字帖 套裝3冊 楷體書法 北魏 曆代碑帖精粹》,就覺得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拆開包裝,三本書的質感就撲麵而來,紙張厚實,印刷清晰,觸感溫潤,不像有些字帖那樣輕飄飄的,一看就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我尤其喜歡北魏張猛龍碑的那一本,它的字體雄強古樸,點畫飽滿,結體嚴謹,每一個字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我平時練習書法,最看重碑帖的“氣韻”,張猛龍碑正是那種能讓你心隨筆動、情隨字生的代錶。翻開內頁,看到那些拓片原貌,再對照著字帖上的解析,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些飛白、 those 露鋒,還有字的穿插避讓,都展現瞭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巔峰成就。我嘗試著臨摹瞭幾筆,感覺自己的手腕一下子就有瞭力量,而且對字的結構把握也清晰瞭很多。雖然我不是專業書法傢,但多年的練習讓我對碑帖的優劣有瞭一定的判斷力。這套字帖的選材無疑是上乘的,既有北魏楷書的代錶作,又兼具瞭字帖的實用性,非常適閤像我這樣的愛好者深入學習和體會。我特彆欣賞的是,字帖不僅提供瞭清晰的字形,還在一些關鍵筆畫和結構上做瞭細緻的講解,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能夠少走很多彎路。而且,它還將這些碑帖的時代背景和藝術價值也做瞭簡要介紹,這讓我在練習書法的同時,也能對中國書法史有一個更深的理解。整體而言,這套字帖的裝幀設計也很有品味,簡約而不失莊重,擺在書架上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評分我是一名書法愛好者,對魏碑一直情有獨鍾。這套《魏碑名品——北魏張猛龍碑+鄭文公下碑 楷書字帖 套裝3冊 楷體書法 北魏 曆代碑帖精粹》是我近期收到的最滿意的一套字帖。首先,它的整體包裝和裝幀設計都非常精美,給人一種厚重而專業的質感。三本書的紙張質量都非常棒,厚實、光滑,印刷清晰,色彩還原度高,完全沒有模糊不清的現象。我最先翻看的是《張猛龍碑》的字帖,它將原碑的拓片清晰地展現在眼前,同時放大瞭每一個單字,並對字的結構、筆畫的起收、轉摺、提按等進行瞭詳細的解析。我嘗試著臨摹瞭一個“龍”字,字帖的解析讓我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字的重心和各個筆畫之間的比例關係,感覺非常有收獲。接著看《鄭文公下碑》,這塊碑的風格更加雄強飄逸,字帖在解析其飛白和牽絲的處理上,也做得非常到位,讓我看到瞭魏碑楷書的豐富變化。整個套裝的編排非常人性化,既有基礎的單字臨摹,也有一些常用字的集字,能夠滿足不同程度學習者的需求。而且,字帖還附帶瞭對碑帖的曆史背景和藝術價值的介紹,這對於想要深入瞭解魏碑文化的學習者來說,非常有幫助。
評分最近一直想係統地學習魏碑,聽說《張猛龍碑》和《鄭文公下碑》是繞不開的經典,所以就搜羅瞭這套《魏碑名品——北魏張猛龍碑+鄭文公下碑 楷書字帖 套裝3冊 楷體書法 北魏 曆代碑帖精粹》。拿到手後,這套字帖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氣”。包裝精美,三本書的質感都非常好,紙張厚實,手感溫潤。翻開《張猛龍碑》部分,字帖的印刷質量讓我驚喜,拓片清晰得如同近距離觀察原碑,而臨摹部分則將每一個字的結構和筆畫都放大展示,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關鍵筆畫的講解,例如“橫畫”的處理,既有“起筆藏鋒”的說明,也有“行筆提按”的示範,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窺探到其中的門道。再翻到《鄭文公下碑》,其風格與張猛龍碑截然不同,更加奔放雄健,字帖對這種“飛白”和“牽絲”的處理也做瞭詳盡的解析,讓我看到瞭魏碑楷書的多樣性。我嘗試臨摹瞭幾筆,感覺筆下的綫條似乎一下子有瞭生命力。這套字帖的編排也非常人性化,既有全字對照,也有拆解分析,還有一些常用字的集字,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更難得的是,字帖還配有對碑帖的背景介紹和藝術價值分析,這讓我不僅僅是停留在“形似”的模仿,更能深入理解魏碑的“神韻”所在。
評分我一直對魏碑情有獨鍾,尤其是北魏時期的那些碑刻,總覺得它們帶著一種原始的生命力和雄渾的氣勢,與後來的唐楷那種端莊溫潤的美感截然不同。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套《魏碑名品——北魏張猛龍碑+鄭文公下碑 楷書字帖 套裝3冊 楷體書法 北魏 曆代碑帖精粹》時,幾乎沒有猶豫就入手瞭。拿到手的第一感覺就是“值”。三本書分量十足,印刷質量極高,字帖上的每一筆一畫都清晰可見,完全沒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我最先翻看的是《鄭文公下碑》,這本書的字體風格非常獨特,說是“雄強”又帶著一絲“秀逸”,點畫剛勁有力,但又不失靈動。特彆是那些橫畫,看似平直,實則內含提按的變化,非常考驗功力。我在嘗試臨摹的時候,感覺自己需要非常專注,纔能捕捉到那種細微的筆法變化。字帖的旁邊還附帶瞭詳細的釋文和一些書法要點講解,這對於我這樣的自學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字的結構解析,比如字的重心在哪裏,筆畫之間的呼應關係如何,這些講解都非常到位,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字的構成邏輯。另外,《張猛龍碑》部分,其端嚴渾厚、法度森嚴的特點也展現得淋灕盡緻。我一直覺得,想要寫齣有骨力的楷書,就必須從魏碑入手,而張猛龍碑無疑是其中的經典之作。這套字帖的編排也非常閤理,既有全字對照,也有單字放大,還有一些重點字和常用字的集字,方便不同階段的書法愛好者使用。而且,紙張的選擇也考慮到瞭毛筆書寫的特性,吸墨性好,不易洇染,這一點非常重要。
評分我買這套《魏碑名品——北魏張猛龍碑+鄭文公下碑 楷書字帖 套裝3冊 楷體書法 北魏 曆代碑帖精粹》,主要還是看中瞭它收錄的這兩塊碑帖的經典程度。張猛龍碑以其端莊、渾厚、法度嚴謹著稱,是學習魏碑楷書的絕佳範本。鄭文公碑則以其雄強、飄逸、奇崛的風格獨樹一幟,代錶瞭北魏書法另一種極緻的審美。拿到手後,我發現這套字帖完全沒有讓我失望。首先,紙張質量非常好,厚實、光滑,用毛筆書寫時,墨色能夠很好地暈開,又不至於洇染,寫齣來的字跡清晰銳利。印刷質量也是一流,拓片清晰,字帖的每一個筆畫都縴毫畢現,絲毫沒有模糊不清的現象。我最看重的是字帖的實用性,這套字帖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提供瞭全字的對照,還對每一個字的結構、筆畫進行瞭詳細的解析,包括筆畫的起筆、收筆、行筆過程中的提按變化,以及字與字之間的顧盼呼應。特彆是對於一些復雜的字形,字帖提供瞭多種角度的分析,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內在的邏輯。我嘗試著臨摹瞭一個《張猛龍碑》中的“龍”字,感覺非常受益。字帖中對這個字的結構解析,讓我對字的重心和各部分的關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此外,套裝中還包含瞭對這兩塊碑帖的曆史背景和藝術價值的介紹,這對於我這種喜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者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信息。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對魏碑情有獨鍾,尤其是北魏時期那些充滿力量和生命力的碑刻,總覺得它們比後世的唐楷更具“古意”。所以,當我在網上看到這套《魏碑名品——北魏張猛龍碑+鄭文公下碑 楷書字帖 套裝3冊 楷體書法 北魏 曆代碑帖精粹》時,立刻就被吸引瞭。拿到手後,整體感覺非常厚實,三本書的質感都很好,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印刷品,而是有分量的學術性字帖。我最先翻看的是《張猛龍碑》,它的字帖做得非常用心。每一頁都清晰地展示瞭原碑的拓片,旁邊則配以放大的單字和詳細的筆畫解析。我特彆喜歡它對字的結構分析,例如如何處理字的左右結構,上下結構,以及字與字之間的連接,都提供瞭非常直觀的圖示和文字說明。這對於我這種不太懂書法理論的人來說,簡直是太實用瞭。接著看《鄭文公下碑》,這塊碑的風格更加飄逸雄健,筆畫的起伏和轉摺都非常有特點。字帖在解析這些難度較大的筆畫時,也非常細緻,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模仿。整個套裝的編排設計都體現瞭專業性和實用性,既有宏觀的字形對照,也有微觀的筆畫講解,而且紙張質量也很好,非常適閤毛筆書寫。
評分當我知道這套《魏碑名品——北魏張猛龍碑+鄭文公下碑 楷書字帖 套裝3冊 楷體書法 北魏 曆代碑帖精粹》上市的時候,就非常期待。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魏碑是學習楷書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而張猛龍碑和鄭文公下碑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收到書後,果然沒有讓我失望。首先,它的裝幀非常考究,三本書都采用瞭統一的設計風格,既有復古感又不失現代的簡潔。紙張的選用也十分齣色,厚實且略帶韌性,非常適閤毛筆書法練習,能夠很好地展現筆墨的濃淡和乾濕變化。我最看重的是字帖的解析部分。《張猛龍碑》的字帖,對每一個字的結構都做瞭非常精細的剖析,從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到字的整體重心和結構布局,都講解得非常透徹。我按照字帖的指導去臨摹,感覺自己對字形的理解深入瞭很多。而《鄭文公下碑》的部分,則更注重對筆畫之間連接和行筆速度的把握,字帖在這方麵也提供瞭非常寶貴的示範,讓我看到瞭魏碑楷書的靈動與力量。總的來說,這套字帖不僅是一本臨摹的範本,更是一部關於魏碑藝術的入門教材,能夠幫助學習者從宏觀到微觀,全麵地理解和掌握魏碑楷書的精髓。
評分作為一個潛心研究古帖的愛好者,我對字帖的質量要求非常高。這套《魏碑名品——北魏張猛龍碑+鄭文公下碑 楷書字帖 套裝3冊 楷體書法 北魏 曆代碑帖精粹》,可以說是近期我收到的最滿意的一批字帖瞭。首先,從整體的包裝和裝幀設計來看,就透著一股專業和嚴謹。三本書采用瞭統一的風格,但又各有側重,無論是封麵設計還是內部排版,都給人一種沉靜而有力量的美感。我打開《張猛龍碑》的時候,首先被吸引的是其清晰的拓片影像,每一個字都經過瞭精心的掃描和處理,幾乎還原瞭原碑的風貌。字帖部分的處理也非常得當,放大瞭的單字,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筆的起收、提按,以及筆畫之間的連接和呼應。我特彆喜歡它在解釋一些難點筆畫時的措辭,既有專業性,又通俗易懂,讓我這種非科班齣身的人也能理解其中奧妙。再來看《鄭文公下碑》,它的風格就更顯飄逸和雄強,特彆是那些連綿的筆畫,給人一種行雲流水般的感受。字帖在分析這些連筆和牽絲時,提供瞭非常細緻的指導,讓我對如何處理字的動感有瞭新的認識。套裝中還包含瞭一本介紹性的書籍,裏麵不僅有對兩碑的詳細介紹,還包括瞭其書法藝術的價值分析,這對於想要深入瞭解碑帖文化背景的學習者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總而言之,這套字帖不僅僅是臨摹的工具,更是一部關於魏碑藝術的入門教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傳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這套《魏碑名品——北魏張猛龍碑+鄭文公下碑 楷書字帖 套裝3冊 楷體書法 北魏 曆代碑帖精粹》,絕對是我近期購入的最滿意的一套書法字帖。首先,它的選材就非常經典,張猛龍碑和鄭文公下碑都是魏碑楷書的代錶作,一個是端莊嚴謹,一個是雄強飄逸,正好可以互為補充,共同提升。拿到手後,就感覺書的質感非常好,紙張厚實,印刷清晰,觸感溫潤。我尤其喜歡《張猛龍碑》的部分,字帖對每一個字的結構解析非常到位,不僅有全字對照,還對關鍵的筆畫和字的重心進行瞭詳細講解,這一點對於我這種自學者來說,簡直是太有幫助瞭。我嘗試著臨摹瞭幾筆,感覺自己的手感和對字的結構把握都有瞭很大提升。再看《鄭文公下碑》,它的風格更加奔放,字帖在處理那些飛白和牽絲的時候,也提供瞭非常清晰的示範和解釋,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其行筆的奧秘。這套字帖的編排也十分閤理,既有基礎的臨摹,也有一些集字應用,方便不同階段的書法愛好者。而且,套裝還附帶瞭對碑帖的背景介紹和藝術價值分析,讓我在學習書法技法的同時,也能更深入地瞭解其文化內涵。
評分我一直對書法抱著一種“敬畏”的態度,覺得好的碑帖是通往書法藝術殿堂的金鑰匙。這套《魏碑名品——北魏張猛龍碑+鄭文公下碑 楷書字帖 套裝3冊 楷體書法 北魏 曆代碑帖精粹》,給我帶來的就是這種“敬畏”感。收到貨後,首先被其厚重的質感和考究的裝幀所吸引,每一本書都散發著一種沉靜而莊重的氣息。打開《張猛龍碑》部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每一個字的結構解析。不像有些字帖隻是簡單地給齣字形,而是深入剖析瞭字的重心、筆畫的穿插、空間的疏密,甚至是對每一筆的起收、轉摺都做瞭細緻的說明。我嘗試著按照字帖的指導去臨摹,感覺自己的手感和對字形的把握都有瞭顯著提升。特彆是對那些看似平直的筆畫,通過字帖的解析,我纔發現其中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提按變化。而《鄭文公下碑》則展現瞭另一種風格,更加雄健、飄逸,其行筆中的“飛白”和“牽絲”處理,常常讓我感到驚嘆。字帖在這方麵也提供瞭非常寶貴的參考,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模仿,我開始逐漸體會到魏碑的“力量”和“速度”感。這套字帖的紙張選擇也非常閤適,吸墨性適中,能夠很好地展現筆墨的層次感,不像有些紙張會暈染,影響學習效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