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精)

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东方 编
图书标签:
  • 竹书纪年
  • 历史研究
  • 中国古代史
  • 史学
  • 文献学
  • 考古学
  • 秦汉史
  • 学术著作
  • 20世纪史学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ISBN:9787549564170
商品编码:24939362634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精)
  • 作者:编者:邵东方
  • 定价:198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ISBN号:978754956417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6-01
  • 印刷时间:2015-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597
  • 字数:760千字

内容提要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共十 三篇,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 **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以君主纪年为纲目 ,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竹书纪年 》早已亡佚,今存有“今本《竹书纪年》”和“古本 《竹书纪年》”两种。邵东方编著的《竹书纪年研究 (1980-2000)》集结了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20年 间各位专家学者对“古本”、“今本”《竹书纪年》 研究的重要成果。这36篇重要论文,深入探讨了《竹 书纪年》的版本问题,古人对《竹书纪年》的整理, 以及《竹书纪年》的流传。学者们系统而全面地从直 接史料中搜寻一切相关的证据,提出了有力的文献佐 证和商榷意见。尤其注意阐发昔贤所未论及之种种问 题,并将结论建立在可供客观检验的历史事实之上, 为研究者揭示出一条较为深刻和广阔的思考路径。作 为《竹书纪年研究(2001—2013)》的姊妹篇,是《 竹书纪年》研究学术成果的结集体现。
    

作者简介

邵东方,江苏省南通市人。美国夏威夷大学(UHM)历史学博士、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sjsu)图书馆学与信息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和学士。先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佛光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讲授中国历史、语言、文化和思想史的课程,分别指导各校博士及硕士多人。曾长期担任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斯坦福大学亚洲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暨佛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同时担任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系统咨询理事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湘潭大学荣誉教授、云南省图书馆**顾问。多年来从事中国思想学术史、古典学、文献学、图书馆及信息学的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及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代序一 邵東方
代序二 倪德衛著 邵東方譯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方詩銘
從《汲冢師春》等書考證今本《竹書紀年》出現的年代 方詩銘 王修齡
明嘉靖汪本《史記·殷本紀》跋 ——兼論商殷之總年 饒宗頤
西晉初年《竹書紀年》整理考 方詩銘
《墨子》與夏商周的年代 ——《竹書紀年》研究札記 班大爲著 邵東方譯
關于《古本竹書紀年》的亡佚年代 范祥雍
今本《竹書紀年》研究 陳 力
也談武王的卒年 ——兼論《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僞 夏含夷
關于王國維的《竹書紀年》兩書 方詩銘
古本《竹書紀年》與夏代史 李學勤
《竹書紀年》與周武王克商的年代 夏含夷
《水經注·洧水注》引《竹書紀年》:一條千年來誤讀懸案 日 知
《竹書紀年》古本散佚及今本源流考 方詩銘
《竹書紀年》對兩晉南北朝學者之影響 洪國樑
朱右曾《汲冢紀年存真》與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之比較 洪國樑
今本《竹書紀年》之特點 平勢隆郎著 廣西翻譯公司譯 邵東方校
《竹書紀年》的發現年代及其學術價值 吴浩坤
《古本竹書紀年》之發現地及源流考 小沢賢二著 廣西翻譯公司譯 邵東方校
王國維之辨僞學 洪國樑
《竹書紀年》:利用《周易》辨誤 黄 凡
《竹書紀年》非僞書辨 吴晉生 吴薇薇
《史記》三家注所見《竹書紀年》佚文 藤田勝久著 曹 峰、廣瀨薰雄譯
今古本《竹書紀年》之三代積年及相關問題 陳 力
《今本竹書紀年》並非僞書考楊朝明
夏、商、周三代紀年考辨 ——兼評《竹書紀年》研究的失誤 吴晉生 吴薇薇
從思想傾向和著述體例論“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僞問題邵東方“今本”《竹書紀年》諸問題考辨 ——與陳力先生商榷 邵東方
三代年代學之關鍵:“今本”《竹書紀年》 倪德衛著 邵東方譯
新標公曆《竹書紀年》年表 ——爲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八個年代基點 吴晉生
論古本竹書紀年所記殷王年 黄彰健
《今本竹書紀年》中的魯國紀年 楊朝明
《大衍曆議》與今本《竹書紀年》 張培瑜
沈約與《今本竹書紀年》 楊朝明
《古本竹書紀年》與西周年代 王占奎
“今本”《竹書紀年》周武王、成王紀譜之錯簡説再分析 ——與夏含夷教授商榷 邵東方
《今本竹書紀年》史料價值初議 楊朝明
附録:
《<竹書紀年>解謎》餘論 倪德衛著 解 芳譯 邵東方校
Epilogue to The Riddles of the Bamboo Annals
David S.Nivison
Of Riddles and Recoveries: The Bamboo Annals, Ancient Chronology , and the Work of David Nivison
Edw ard L.Shaughnessy
編後記 邵東方


《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一部学术探索的时代画卷 自古以来,《竹书纪年》便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史料价值,吸引着无数史学家的目光。这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书,以其非凡的视角,记录了从黄帝时期到魏襄王时期的历史,尤其以其对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独特记载,在传统史学中独树一帜,引发了持续的学术争鸣与探索。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历史研究迎来了新的高峰。在这一时期,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以及学术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竹书纪年》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更为活跃和深入的阶段。本书《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精)正是聚焦于这一重要学术时期,全面梳理并呈现了在此二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围绕《竹书纪年》所展开的各项研究成果与学术思潮。 一、 考古发现的支撑与挑战 这一时期的《竹书纪年》研究,与考古学的进步密不可分。特别是1993年发现的楚简,为《竹书纪年》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物依据。本书将详细探讨这些考古发现,如何印证或修正了以往对《竹书纪年》的认知。例如,楚简中出现的《纪年》佚文,不仅丰富了《纪年》的文本,也为校勘和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本书也将分析学者们如何利用考古证据,如甲骨文、金文、青铜器铭文以及其他古代文献,来比对和验证《竹书纪年》的记载,从而在材料层面夯实了研究基础。 二、 学术观点的激荡与演进 在二十年的时间跨度里,《竹书纪年》的研究经历了从初步辨析到深入论证的演变。本书将集中呈现这一时期内,在《竹书纪年》的性质、成书年代、文本流传、史料价值以及其记述的史实等方面,所涌现出的各种代表性学术观点。 关于《竹书纪年》的性质与成书年代: 学者们对《竹书纪年》的作者、编纂过程以及其在战国时期何种政治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本书将呈现主流观点,例如认为其为战国魏国史官所作,以及对不同版本的考证。 关于《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 尤其是对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独特记述,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尧舜禅让”、“商汤灭夏”等观念,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书将深入剖析关于《竹书纪年》中“汤伐桀”等关键事件的争议,以及学者们如何尝试整合《竹书纪年》与其他史料,重构更接近历史真相的叙事。 关于文本的整理与校勘: 历代学者对《竹书纪年》的校勘工作从未停止。本书将梳理1980-2000年间,在《竹书纪年》文本整理、校注方面的重要进展,以及学者们在辨析不同版本真伪、考订字词、完善文本上的努力。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与拓展 这一时期的《竹书纪年》研究,不仅在史料层面得到了丰富,在研究方法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本书将介绍学者们如何运用比较史学、文献学、考古学、目录学等多种方法,对《竹书纪年》进行立体式的解读。例如,通过与《尚书》、《史记》等文献的比较,揭示《竹书纪年》的独特性;运用文献学手段,梳理《竹书纪年》的传播路径,探究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结合考古发现,对《竹书纪年》中涉及的地理、人物、事件等进行实证研究。 四、 研究的重点领域与未来展望 本书还将聚焦于这一时期《竹书纪年》研究中的几个重点领域,如《竹书纪年》与先秦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关联研究。同时,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本书也将对未来《竹书纪年》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指出可能存在的新的研究空间和方法论上的挑战。 《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精)并非仅仅是对过往学术成果的简单堆砌,它是一部梳理、分析、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展望学术前沿的著作。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学术脉络,让人们能够全面了解在短短二十年间,《竹书纪年》研究所经历的辉煌与争议,以及学者们为此付出的辛勤努力。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回溯,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史学研究的活力与深度,也为理解《竹书纪年》这一珍贵历史文献的价值,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阅读的《竹简寻踪》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历史对话。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探索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真相。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严谨态度,他对于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考证,每一个论断都基于扎实的证据。这种负责任的治学精神,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书中关于古代政治运作的分析,尤其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能够将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制度演变,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进行阐释,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内容与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对比,发现历史的演进并非是完全随机的,其中蕴含着许多普遍的规律。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上升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评分

我最近偶然翻阅的一本《竹简寻踪》,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历史书都是枯燥乏味的,充满了生硬的年代和人名,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历史事件,描绘得生动形象,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一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作者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解读,既有宏观的视角,也有微观的细节,让我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去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尝试着去寻找一些旁证。这种主动思考的模式,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巨大的乐趣,也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去辨析信息,如何去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

评分

《竹简寻踪》这本书,在我浩瀚的书海中,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精准地提取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有机地串联起来,构建出宏大而又细腻的历史图景。我特别欣赏他在解释一些历史悬案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推理能力,他能够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让我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知识的厚重,又能体验到艺术的美感。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作者的思考方式,尝试去分析一些其他的历史问题。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历史研究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竹简寻踪》这本书,在我看来,简直是一座宝藏。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学术的严谨性,更在于其能够点燃读者内心深处对历史的好奇心。我曾经对中国古代史感到枯燥乏味,觉得那些年代久远的事件与我毫无关联。但是,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但又不失深刻的语言,将那些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他能够巧妙地将不同的史料进行对比和融合,从而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重大历史转折点的分析,作者的见解独到,能够帮助我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我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开始联想到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发现历史的车轮在某种程度上总是惊人地相似。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它让我认识到,历史并非是陈旧的过去,而是蕴含着深刻智慧的宝库,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学习。

评分

我最近有幸读到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虽然它名字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实际上它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是全方位的。这本书,我姑且称之为《竹简寻踪》,它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那扇尘封已久的门。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些发生在遥远年代的事件。作者在梳理那些零散的文献资料时,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尤其佩服的是,他能够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解读出鲜活的生命力,让我能够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所描绘的社会图景,无论是宏大的政治格局,还是细微的民生百态,都让我感到异常真实。我仿佛能听到战鼓的轰鸣,能闻到市井的喧嚣,能感受到帝王将相的雄心壮志,也能体会到普通百姓的辛勤劳作。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被列为中国学生必读书目,因为它能够真正地培养一个人对历史的兴趣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评分

我最近读到的《竹简寻踪》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与我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记载,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将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智慧,一一唤醒。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解读,他能够超越简单的善恶评价,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动机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让我对这些人物有了更加立体和 nuanced 的认识。书中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周密,每一次的推断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据之上,让我无法不信服。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会时不时地产生“原来如此”的感叹,仿佛我心中的许多历史谜团,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解答。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并非是线性的发展,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复杂,而理解这些复杂性,正是我们从历史中学习的意义所在。

评分

《竹简寻踪》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知识与情感的双重盛宴。它以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将我带入中国古代那个波诡云谲的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冰冷的史料,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命运的刻画所打动,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光彩,他们的悲欢离合,也让我为之动容。书中的考证过程严谨而有序,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我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想象自己也成为一名历史学家,去发掘更多的真相。这本书不仅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它让我明白,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评分

拿到这本《竹简寻踪》,我起初是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但真正让我沉醉其中的,是它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作者在这本书中,展现了非凡的史料驾驭能力,他能够将零散的文献片段,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将它们编织成一张精密的史学网络。我特别惊叹于他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史料的融会贯通,他能够清晰地辨析出其中存在的细微差别,并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书中对于古代制度的梳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上的模糊概念,在作者的细致解读下,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够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脉搏。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去对照一些其他的历史资料,想要验证书中的观点。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地充满求知欲。这本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思维的锻炼,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去辨析真伪。

评分

我最近读的一本《竹简寻踪》,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历史一直有点模糊概念的人,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不像很多学者那样一本正经地堆砌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史料串联起来。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虽然篇幅不长,但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让我对这些人物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书中的论证过程也十分严谨,每一步都引经据典,让你心服口服。但同时,他又不会让你感到枯燥,反而会因为他的论证而对历史的真相更加好奇。我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去推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名历史侦探。这本书最让我惊叹的是,它能够将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巧妙的整合,从而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也解答了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惑。

评分

拿到这本《竹简寻踪》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没想到它的可读性如此之高,让我一口气读了好几个小时,还意犹未尽。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对于每一个史料的出处、每一个考证的过程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仿佛把我带入了研究者的实验室,亲眼看着他如何一步步地拼凑出历史的真相。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古代官制和礼仪的章节,那些看似繁复的规章制度,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易懂,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运作和社会结构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人物传记,这些鲜活的例子,让冰冷的史料瞬间变得有温度,也让我更加容易记住和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信息。我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开始主动去查阅一些相关的史籍,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书中提及的人物和事件。这种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我在阅读其他历史书籍时很少感受到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去质疑,如何去求证,如何在看似矛盾的史料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