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客系列(套装共2册)(目客001:花朵与我+目客002:我这样爱你) 中信出版社

目客系列(套装共2册)(目客001:花朵与我+目客002:我这样爱你)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情感文学
  • 治愈
  • 成长
  • 爱情
  • 散文集
  • 女性
  • 生活
  • 温暖
  • 中信出版社
  • 目客系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0678T
商品编码:25379354944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书名:目客系列(套装共2册)

套装包含:

9787508650678 目客001:花朵与我 42.00
9787508652177 目客002:我这样爱你 42.00

套装定价:84.00元

作者:Lens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装帧:平装

开本:16


目客02:

·赠送出自世界摄影大师之手的爱情画册。 

·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图片,精良纸张和装帧工艺,每一册都是精致的收藏品。 
·自从2005年创刊以来,Lens一直定义影像之美、传递人性温暖,被公认为中国最有品质和品位的影像阅读品牌。 
《目客》系列是Lens转型之作,从现代人生活中稀缺的情感、价值观和美学体验出发,以对影像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结合文字的解读,深化日常生活的熟悉之物。 
·彻底去杂志化,每一册打造一个主题。每一段文字都有温度,每一张图片都有故事。 
·读者:接受过良好教育、对世界有好奇心、对生活质量有高要求,在乎个人体验,追求精神与物质相合,有固定文化消费习惯的你,无论你是文艺青年、学者,还是高端白领、企业家,《目客》都可以成为你的陪伴读物! 
· 基于Lens杂志10年的品牌积累,固定用户群和口碑影响力。Lens好友来自文化、艺术、经济等领域,均为意见和影响力的人群,如吴敬琏、陈丹青、蔡澜、刘树勇(老树画画)、阿来、崔卫平、田溯宁、黄怒波、梁冬、吴念真、阿克曼、周迅、陈坤、姚晨、沈星、老狼、许巍、蔡康永、曹景行、杨宗纬、袁泉、田原等。 


目客01:

起源:《目客》系列主题书是Lens杂志转型之作。Lens杂志2005年创刊至今已经10年,持续且稳定地刊登优质影像阅读内容,近10年时间,拥有超过30万核心受众群、超过31万的微博粉丝、25万微信粉丝,其中不乏有政商学艺媒等多领域的精英和意见领袖。Lens品牌已被公认为中国有品质和品味的影像阅读品牌。 
定位:《目客》将延续Lens杂志素有口碑的影像阅读调性,在“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定位基础上,更专注于人文艺术和生活美学,营造一本有温度、有深度的影像生活读物。 
内容:不拘泥于任何限定的题材,以对影像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用影像去解读一切,关注艺术、历史、文化,也关注生活、人性、情感,关注世界,也关注一朵花。 
特点:彻底去杂志化,每一册打造一个主题,全部文章聚焦主题,让MOOK回归主题书的本质;强烈的影像阅读调性,更突出图文的完美结合,通过设计强化阅读体验。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图片,精良纸张和装帧工艺,每一册读可以作为精致收藏品。 
节奏:每两月1册,每年6册。 
读者:接受过良好教育、对世界有好奇心、对生活质量有高要求,在乎个人体验,追求精神与物质相合,有固定文化消费习惯的你,无论你是文艺青年、学者,还是高端白领、企业家,《目客》都可以成为你的陪伴读物。

目客02:

《目客002:我这样爱你》是一些有故事的爱情,刺进浮躁时代的怕和爱、痛和痒…… 

·汇集数十位“经典情人”故事 
·凝结摄影大师爱的闪光 
·精选Lens杂志十年情感话题 
《目客002:我这样爱你》,从爱情出发,落脚于现代人在都市中笃定或迷失的自我,探讨“在今天,如何爱”。 
这一期,8组长篇图文呈现了爱情世界里那些隐藏的秘密、信任与欺骗之间的灰色地带、混合着喜欢与侵犯的那种对交流的渴望、老年人不用再幻想和一个人变老时那种独特的感情状态,大数据里的爱情,浪漫爱情电影如何从风靡到让人感到压抑,以及对城市这个人类动物园如何影响爱情的讨论,等等。在爱情世界里,有很多是亘古以来的谜题,也有不少是社交网络时代的新状况。 
本期还编选了数十位“经典”情人和情书,提炼爱情最闪光、最有想象力的时刻,它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在真实中与人性的对话,是用本能去捂热冷漠与浮躁。我们看着他们的故事,大概也会深受感动,因为他们抓住了我们羞于承认的、为了体面而没能实现的欲念。 
还有一个出自世界大师级摄影家之手的爱情画册。每个人,一生都需要被拍摄那样一幅照片。 


目客01:

《目客001 花朵与我》“如果一个人专心致志地瞧一朵花,一块石头,一棵树,草地,白雪,一片浮云,这时启迪性的事物便会发生。” 
这本书便是我们与花朵未曾言说的美丽故事。 
花是能够激起我们的情感、关系到我们的幸福与满足、使得我们的生活更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能在与花花草草的对话中,解放自己的位置感,听到世界其他角落传来的声音,更是难得。我们借助花梳理了东西方人的审美和自然观,更讲述了几十个人与花的小故事。它们都是如此微妙、多义,正应了那句“一花一世界”。选择讲这样一组故事,与其说是因为花给了我们很多好处,不如说是通过对它们的爱,我们给了自己以自由。希望这本书,能贮存你的自由。 


Lens,2005年创刊至今已经10年,持续且稳定地刊登优质影像阅读内容,近10年时间,拥有超过30万核心受众群、超过31万的微博粉丝、30万微信粉丝,其中不乏有政商学艺媒等多领域的精英和意见领袖。Lens品牌已被公认为中国最有品质和品味的影像阅读品牌。


目客02:

第一章 在今天,如何爱 

太多的秘密,在寻找一个洞口 
信任、欺骗和背叛之间有灰色地带 
把自己扔向男人,模糊了喜欢与侵犯 
身体变老了,爱情不会 
在城市动物园,我们会越来越孤独吗?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大数据里的爱情 
“浪漫爱情电影,从风靡到让人感觉压抑” 
第二章 叫我们情人吧 
妹尾河童和茂子:“夫妻关系不该是‘人’字形,应该是‘H’形” 
荒木经惟谈阳子:“我本想成为她,并不是躲在她的后面” 
甘斯布和简伯金:“我爱你,我也不爱” 
当戴安娜想改变一个男人…… 
玛丽娜和乌雷:他无家可归,她被家束缚,所以他们相爱了 
席德和南茜:“如果不能为你而活……” 
奥黛丽赫本:总是在找一个强硬又风流的“父亲” 
莫迪里阿尼:“巨人似的翅膀反而妨碍行走” 
卡佛:这始终关乎爱情,没有人知道 
布考斯基:“你们不知道什么是爱” 
阿瑟米勒谈梦露:“在她开始自我毁灭前,和她在一起是令人激动的” 
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 
第三章 情书旧影 
1993 年冯亦代写给黄宗英的情书 
22岁的里尔克写给36岁的莎乐美的情书 
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写给诺拉的情书 
诗人茨维塔耶娃给帕斯捷尔纳克的书信 
1932 年8 月14 日,亨利米勒在给阿奈兹宁的信 
林觉民的《与妻书》 
1934 年初,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 
顾城在1979 年7 月写给谢烨的情书 
胡兰成写给张爱玲的情书 
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 
别册 爱之瞬间 
世界大师级摄影家所呈现的动人爱情瞬间,你一生需要被拍摄这样一幅照片。


目客01:

1.“关键在于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自我有着亲密的接触”
2.无用而美好
3.在行走与寻找的过程中,植物驯养了我们的感情
4.重回荒野
5.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东西方文化中花的意趣
6.从曲径微花到过度繁复的美学
7.我的花园是我伟大的杰作——艺术家与花

目客02:

信任、欺骗和背叛之间有灰色地带 

20岁时,英国姑娘娜塔莎·卡鲁阿纳(NatashaCaruana)成了一个“小三”。 
对方是一个年长她许多的已婚男子,精明熟稔,富有魅力。昂贵的礼物、豪华大餐和周末旅行接踵而至,让她如同置身云端。 
那段经历对娜塔莎影响颇深,但她显然对此事评价不高,“我不是一个不尊重婚姻的人”,但罪恶感“被维持浪漫错觉的欲望压制了”。她有意回避了“爱情”这个词。 
“那种关系开始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淘气和兴奋的感觉,因为跨越道德边界会带来风险和刺激,我沉浸其中,很少花时间反思我的现实状况。”娜塔莎说。 
转折发生于他们在一起的第二年。她拿着一台祖父送给她的相机[Pentax(宾得)K1000],想在两周年纪念日那天拍几张两人在一起的照片,对方却断然拒绝了。“我意识到任何有关这段关系的记录都是不可能的,这个事实让我清醒了,这段关系从本质上说就是欺骗。” 
她并非不想为自己开脱。“我的天真,”她说,“我想跳出我的天真,去理解这段关系。” 
她因此结识了不少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女人。有的女人非常有性格,她们只是追求自己想要的,对此非常坦然;但也有人很纠结,比如一个保姆与雇主纠缠不清,经常情绪失控。“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同,但社会对‘她们’或者‘我们’冠以同样的称呼,小三、情妇、第三者……” 
3年后,娜塔莎完成学业,在大学里得到了一个教职,也开始了新的恋情,但曾经的“小三”经历依然令她难以释怀。回想起那段恋情,她脑中浮现出一个被藏在床底下、只露出高跟鞋的女人的形象。 
或许只是想发泄,或许是想弄清楚什么事,她开始了一个“疯女人计划”:在约会网站上寻找想搞婚外情的男人,与他们见面,然后拍摄约会时的情景。“我就是想拍摄不可能拍到的东西。”她对Lens说。 
最终的拍摄方案是她反复摸索后才确定的。她选择一次性相机作为拍摄工具,并在采访时展示了这种相机:鲜亮的红黄色塑料外壳,看起来像买麦当劳儿童套餐时得到的赠品。“这种相机让他们放松警惕,因为它看起来像个玩具,我会随口说‘这朵花好好看啊!’或者‘我喜欢这个蛋糕!’,然后按下快门。其实我也可以选择隐蔽性更强的针孔相机,但是我不想偷偷摸摸的,我想光明正大地拍。” 
她随身带着的红色钱包里则装着一支录音笔,录下他们约会时的对话。 
计划开始时,连娜塔莎本人也认为这只是一个年轻女孩儿的恶作剧,但在几次约会之后,她发觉自己“的确记录下来了一些东西”。 
这些男人,平均年龄大概是四五十岁,大部分都在伦敦工作,各种职业都有,商人、银行家、销售代表和学者。约会地点选在酒店大堂、酒吧、广场和比萨店,总之是他们的太太不太可能去的地方。 
有些约会对象看起来紧张不安,有一两个人则完全莫名其妙。他们坐下来之前会警惕地四处看看,然后说:“这个地方还可以吗?” 
大多数男人都很小心,他们使用假名,使用预付费的电话,用现金付账,但努力表现得坦率。尽管约会网站暗示你会得到“激情”和“冒险”经历,但娜塔莎讲述的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就像一次性相机暗淡模糊的影像一样,这些约会刻板、缺乏亮点、鬼鬼祟祟,与小报上描述的令人窒息的偷情情景相去甚远。 
娜塔莎在照片中剥离了一切浪漫因素,男人们穿着品位糟糕的运动服,手里攥着手机,结婚戒指也不知哪儿去了,桌上放着狼藉的食物和无精打采的花束,有一种让人不舒服的熟悉感,他们都好像是我们认识的某个人。 
这些丈夫们出来约会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一开始就很清楚自己只想要一个情人,就像获得战利品,但也有人恰好相反,只想找人说说话。 
真正令娜塔莎吃惊的是,多数男人对性关系并没有那么感兴趣,有的人竟然很想谈谈他们的妻子。“这就是我继续这个项目的原因,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想倾诉自己在婚姻生活中有多么不如意。” 
“这些男人背叛自己的妻子,显然不是因为性。”娜塔莎说,“如果只想要性关系,花50英镑就能买到,又何必大费周章呢,我觉得他们想要的是陪伴,试图在一段关系中重新找到激情。激情这种东西在结婚后就很难再体验到,很多新婚夫妇也未能幸免。” 
其中一个男人,专门从纽卡斯尔坐火车到伦敦。他们在傍晚见面,然后他开始回忆自己在火车上与妻子一见钟情时的情形。“你怎么会约一个女人出去,然后花一整夜时间谈论你老婆呢?如果这是约会伎俩的话,也太奇怪、太蹩脚了吧。” 
她几乎成了几个男人的婚姻顾问,他们不想离婚,但是又想跟婚姻生活之外的人聊天和社交。 
随着约会继续,新的主题也浮现了出来,比如有孩子的压力。娜塔莎回忆自己坐在一家乏味的旅馆餐厅里,听一个不开心的男人唠叨,有了孩子之后,他怎样失去了自己在家庭里的地位。“我不怎么说话,都是他在那儿自言自语,所以我觉得他不是只想博取同情。” 
“大多数男人没有可以吐露心声的人,他们害怕跟妻子抱怨,因为那会给婚姻埋下不安定的种子;他们也不想跟朋友或者同事说这些,因为很多他们的朋友也是他们妻子的朋友;他们没什么交谈对象,因为生活中没有远离婚姻的人。他们非常孤独,只想跟一个不认识的人出去喝杯咖啡。” 
最终娜塔莎约会了80多次,但没有一次约会引向了性关系,除了一个非常自信的地产代理人。“三十四五岁的样子,挺庸俗的,他挥舞着手中的钥匙,说:‘我有一处没卖掉的房子,我们可以去那儿。’” 
“作品出来以后,有的人说我肯定跟谁上床了,但我当时已经有男朋友了,不过这也印证了这种事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色情下流。”她说。也有人说她是一个“恐怖的女人”,但她其实并无意真的去勾搭谁或者暴露这些男人的身份。“有一次,我在电影院撞见了约会过的一个人,他跟他妻子坐在我前面的几排,我觉得自己没法儿面对,只好离开了。” 
整件事情结束于一次差点儿露馅儿的约会。对方有点儿怀疑,问她是不是卧底记者,她也觉得自己的确有点儿敷衍,“我已经开始厌倦了,没有一开始的真诚了,而且那时候一天要赶赴3场约会,午餐、下午茶还有晚餐,简直筋疲力尽”。 
这个项目让她对婚姻产生不信任了吗?“没有,我不觉得,但是我意识到了交流的重要性。”娜塔莎说,“人类的感情是很微妙的,信任、欺骗和背叛之间有灰色地带,哪怕是结婚以后,你也需要非常认真地经营与对方的关系。” 
实际上,娜塔莎已经在去年结婚了,迄今为止,她的婚姻生活非常甜蜜。 
她也建议观众们可以像私家侦探或者这些丈夫的妻子一样去研究这些照片里留下的线索和蛛丝马迹,猜想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摄影娜塔莎·卡鲁阿纳文伊非) 
……


目客01:

“关键在于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自我有着亲密的接触”
文/阿玛
“他终日伏案工作,从不曾漫步夕阳下……他绝不会在纽约闲逛,突然发现点儿什么,毕竟,他得忙着赶火车……他们中间很少有人去纽约公共图书馆,度过让人昏昏欲睡的下午。阅览室窗外,栎树飒飒有声……他们可能供职于下城的金融区,从没有见过洛克菲勒中心葳蕤的花圃——水仙花、麝香兰、白桦,还有清晨迎着和畅春风飘飞的彩旗。也或许,他们在中城的写字楼工作,一年到头忙得团团转,却从不曾凭临海堤,远眺总督岛。通勤者生前,跑了不知多少里程,但他从来不曾漫游过……”
这是E·B·怀特的《这就是纽约》,写于1948年。把其中的“纽约”换成今日的东京、新加坡、伦敦、香港、北京、上海,哪怕是成都、厦门,也会有很多人感同身受吧。
和那个时候相比,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已更剧烈地加速了。而且,还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关于未来,关于环境,关于半熟人“朋友圈”里各种客气的信息……
技术越来越发达,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对于时空的感觉不断被改写:太快的、太膨胀的、太变幻的……很多人也会感觉到自己空前地被其他事物支配着:标准化的考试、职场的绩效、数码设备越来越智能的机器人逻辑……“有机性联系”不断被“机械性联系”取代;一个个原子化的人,被地运输在各色写字楼之间。
“现时不再得到未来的充实,因此产生了回归和寻根的需要。”埃德加·莫兰,一位敏锐的社会学家对此分析道,“到处弥漫着一种双脚悬空的不安情绪。必须回归土地。”他的这个“药方”是指和土地发生关系。
莫兰对此没有给出详细的论证。它看上去更像是一种积极崇拜,只是没有偶像。就像E·B·怀特所体会的《瓦尔登湖》的魅力一样。
怀特是《纽约客》杂志文风的主要奠基者,但在1938年冬天,他却辞去工作,带着家人搬去缅因州的乡下,一年四季亲手操持一个农场。怀特做出这样的决定,多半就是受了梭罗的影响。1845年开始,梭罗到林中隐居了两年,后来写了《瓦尔登湖》。他生前被视为怪异的人,死后才影响渐著。
“如果你满心欢喜地去迎接每一个清晨和夜晚,如果生命像鲜花和清馨的芳草一样散发着芬芳,从而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星光璀璨,更为神圣不朽——那便是你的成功。”梭罗说。他充分调用五官来接触大自然,“看、闻、尝、听、摸”。他尤为喜欢用嗅觉,据说可以嗅到半英里外的某种杜鹃花。《瓦尔登湖》就是他以亲身经历提醒人们可以怎样去生活和思考。其中写道:“为什么人们一生下来就开始挖掘他们的坟墓呢?”“……让我们首先像自然那样简朴而健康,驱散笼罩在我们额头上的愁云,给我们身上来一点儿活力吧。”
梭罗后来被视为环保主义者、生态主义哲学家、热爱大自然的行动主义者,但怀特对这些标签都不能苟同,他喜欢梭罗只是因为《瓦尔登湖》“正言警告人可能失去最宝贵的东西……它宣扬了积极崇拜的力量”。
莫兰的建议或许就是这个意思:要做点儿什么,而不是消极地等待钢筋水泥的丛林自己会长出绚烂的花朵。
怀特也没有想去寻找田园牧歌,他向梭罗致敬的方式就是去农场,真实地与各种烦恼和琐碎做伴。而且,农场不再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在将维生素和计时开关引进他的鸡舍的过程中,农场主忽略了鸡蛋的意义”,怀特不知道这个忧伤的故事如何结局,只是认真地扮演着自己的农场主角色,一直到死。在怀特看来,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未必会让梭罗,那个拿着斧头砍树的人晕头转向,“不管在哪里,他看到的,不过是旧日人的困境和愚妄以新的形式和规模再现——无法无天,如牛负重,鄙吝低下,而与此同时,他们显然有能力实现心智与灵魂的升华”。
那些1948年的纽约上班族没有好好看过的花儿,如今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开得更为盛大,但仍然有很多人在错过,再三地错过,带着自己的虚妄与不满,不停地叹息,焦虑,兜转。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错过的不仅仅是花吧。
人们都相信花儿与自然有很多好处。美国文学和哲学开拓者之一的爱默生曾说:“对于被苦闷的工作或群居生活所束缚的肉体和精神,自然是一剂良药,足以恢复它们的情调。”“在自然界永恒的宁静中,人又发现了自我。”他写过一本《论自然》,激发他灵感的是在巴黎游览植物园的经历。
作家奥尔森也曾发表过一场题为“那些无形之物”的演讲,他将曼哈顿中央公园的绿洲,称作工业化城市里的心灵避难所。他解释说,“那些无形之物”是能够激起我们的情感、关系到我们的幸福与满足、使得我们的生活更有价值的东西。
几乎所有标榜自然的人,从被涂改了无数版本的“天人合一”,到那些打着自然或植物疗愈旗号的商家和心灵鸡汤,都是基于一个假设的前提: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和人的精神变化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果人感到自己精神困顿或紊乱,主要是因为节奏被打乱了,只要再次拥抱大自然,重新调理自己的节律,就会获得治愈。
这个前提很难完全被纳入科学的论证。不过,这些理念在今天的风靡,是因为人们(尤其是都市人群)普遍感到失去了与周围环境,与亲人乃至与自己的联系,存在感成了疑问吧。所以,人们希望能有私家的绿地,哪怕阳台一角,喜欢常去公园、野地,甚至去加入那些“自给自足社区”,除了部分是逃离和排解压力的需要,多半也是有修复这些关系的心理需求。
社会心理学家肯尼特·格根在《吃撑的自我》中描述道,与前人相比,现在的我们在生活中与更多的人建立了关系,但继而也有同样多的人被我们丢失关系。人们不断地相遇,熟络,然后又没有任何告别地消失在彼此的生活里,过了一段时间,又可能在另一个偶然里再次相遇。为了抵御这种变动感带来的伤害,人很容易变得疏离和冷漠。与此相比,在庸碌的生活里,在庞大城市的一角,有一朵小花可以惦记,不管它是在公寓阳台里,在公园中,还是在郊外的山野上,都意味着一种稳定的、安慰的寄托。
在时间碎片化和多版本日程交叉的生活里,按照自然节律耐心地养护花草,意味着找回集中精力而不是兴趣散漫的感觉;考虑修剪、上肥这些有着具体技巧和意义的事情,而不是陷入种种抽象的功效辩论里,长时间耐心地培育,收获几日花开,也可谓一种远离算计、少功利的嗜好。这一般都能让自己感觉好一些。甚至于,在捷克人恰佩克看来,园丁是为了未来而活的:“今年的玫瑰开了,我们会想,到了明年,它会开得更好;这棵小针松再过个几十年,就会长成参天大树了……最美好的永远在前方等着我们。每过一年,植物都会更加葱郁、美丽。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感谢上帝:我们又活过了一年!”
而如果能在与花花草草的对话中,解放自己的位置感,听到世界其他角落传来的声音,更是难得。
在去瓦尔登湖前4年,梭罗曾在一则日记里写道:“夜的一缕细声引我侧耳倾听,令生命有说不出的沉静与庄严。”而在哲学家哈特穆特·罗萨看来,主要由城市化、科技化组成的现代史,是越来越加速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世界越来越变得无声”的历史:都市人已经听不到世界发出的声音了。他提出要恢复人与世界的“共鸣”。这个“共鸣”也是基于上述信奉节律同步的假设。
加里·斯奈德是一个自信能听到这种“细声”与“共鸣”的人。他一生像流浪者一样游历了很多地方,但他认为探究和远足的目标还是能够返回低地,“环顾一下我们周围所有的土地,诸如农业用地、郊区地方、都市地盘等……这些所用之地可被修复”。他在《禅定荒野》里写道,“他们或者在海上航行,在海湾里及河流中驾着爱斯基摩皮艇,或者悉心打理花园,剥着洋葱,甚至只是喜欢坐在打坐的蒲团上。关键在于他们与真实的世界、真
实的自我有着亲密的接触。‘神圣’旨在帮助我们(不仅仅指人类)剔除小我,融进山河并存的曼荼罗宇宙之中”。
不过,这组专题没有这么严肃和单一。我们借助花梳理了东西方人的审美和自然观,更讲述了几十个人与花的小故事。它们都是如此微妙、多义,正应了那句“一花一世界”。
而且,选择讲这样一组故事,与其说是因为花给了我们很多好处,不如说是通过对它们的爱,我们给了自己以自由。这是一个挺不错的嗜好,对吧?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里说:“让人满足的嗜好必须在很大程度上是没用处、没效率、费时费力或落后于潮流的。”在手工时代制造机器,和在今天的机器时代迷恋手工,都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好玩的是,他写完这段分析后,就不愿继续了,因为这样分析太过严肃,“而变得严肃对有嗜好的人来说是个严重错误……愿意去做,这就是充分的理由……举哑铃不属于嗜好,那只是在表示自己要做于己有益的事,却不是在坚持自由”。
希望这本特辑,能贮存你的自由。
……

这是中国的一本杂志。没有之一。

——陈丹青(画家、作家)

我自己花钱订这本杂志, 其他杂志都是别人送的。

——吴敬琏 (经济学家)

这是我全本读完并收藏的杂志。

——刘树勇(老树画画;文化学者)

世界观改变世界。Lens是一本推动世界观变革的杂志。

——梁冬

我来大陆,有两个惊喜。一是看到一本报纸叫南方周末,另一个是遇见一本杂志叫 Lens。

——吴念真(导演、作家)

一本帮助高端人群发现更大世界的读物。

——张亮(知乎创始人)

我喜欢这本杂志,我是 Lens 的读者。

——周迅(演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