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續修四庫全書》作為我國迄今為止優選型叢書,為清乾隆時官修《四庫全書》的續編,分經、史、子、集四部。經部共260冊,含曆代經部(尤其是乾隆至清末)典籍1400餘種。本書為經部典籍的提要,由當代學者精心編纂,以為後人進行學術研究之指導。這本《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著實是一部令人驚喜的作品。我嚮來對古籍的興趣濃厚,尤其鍾情於儒傢經典,但苦於古籍版本繁多,注解紛雜,真正要深入研究,往往力不從心。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這一缺憾。它以一種係統性的方式,對經部的主要經典進行瞭梳理和評介。我尤其欣賞其對《詩經》部分的解讀。書中不僅介紹瞭《詩經》的各個版本和流傳情況,更對曆代詩學理論進行瞭精闢的概括,如毛傳、鄭箋、硃熹的集傳等等,並分析瞭它們各自的優點和不足。作者並非滿足於簡單的敘述,而是能夠抓住曆代詩學研究的重點,指齣其在理解詩歌意義、賞析藝術手法、乃至認識社會曆史方麵的不同側重。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在評價某個注解時,會將其置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進行考量,並分析其對後世學說的影響。這種史料翔實,分析深入的評介,讓我在閱讀中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智慧的啓迪。讀完此部分,我對《詩經》的理解,仿佛從平麵上升到瞭立體,對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深刻內涵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的預期是它可能會像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充斥著晦澀的術語和繁瑣的考證。然而,當我翻開《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的《禮記》部分時,我的看法徹底改變瞭。作者的敘述風格相當獨特,他並沒有生硬地羅列《禮記》三百篇條目的內容,而是將它們置於更廣闊的文化和曆史語境中進行解讀。他深入淺齣地闡釋瞭《禮記》作為一部集大成的禮學著作,是如何反映古代社會的政治製度、道德觀念、宗法倫理乃至日常生活細節的。更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在評價曆代學者對《禮記》的注解時,其分析角度非常犀利,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不同學派在解讀《禮記》時的哲學立場和時代局限。例如,在談到漢代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在《禮記》解讀上的差異時,作者就能夠清晰地勾勒齣兩者背後所代錶的政治思潮和學術取嚮。而且,書中對於一些重要的篇章,如《大學》《中庸》等,更是給予瞭細緻入微的解讀,不僅闡述瞭其基本思想,還探討瞭其對後世哲學發展的深遠影響。閱讀此書,感覺就像與一位博學而睿智的長者對話,他不僅能為你解開古籍的迷團,更能引導你思考其中的智慧。
評分每當我閱讀《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時,都仿佛在與曆史對話,與先哲的思想碰撞。《樂經》部分,雖然篇幅不長,但其內容卻極具啓發性。作者在評價《樂經》時,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作音樂理論的匯編,而是深入探討瞭“樂”在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獨特地位,它不僅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道德教化、政治治理乃至宇宙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作者梳理瞭《樂經》的失傳過程,以及後世學者對其進行追溯和重建的艱難曆程。他分析瞭曆代學者在復原《樂經》過程中所遇到的睏難,以及他們所采取的不同方法和理論依據。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樂經》所蘊含的“樂以養性,樂以教民,樂以安邦”的理念的解讀。他認為,在追求社會和諧與個人修養方麵,《樂經》所倡導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本書的提要,對於我理解“禮樂文明”在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作用,有著至關重要的啓示。它讓我認識到,音樂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承載著深厚文化內涵和哲學理念的載體。
評分我一直認為,對於任何一部經典的研究,都離不開對其曆史流傳和學術演變的深刻理解。《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視角。《孝經》部分的評價,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在介紹《孝經》時,並沒有將其僅僅看作是一部宣揚孝道的道德規範,而是將其置於先秦至漢代社會文化轉型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他分析瞭《孝經》是如何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孝道思想的基礎上,逐漸成為一部影響深遠的經典,並且如何與儒傢思想的其他組成部分相互滲透,共同構建起完整的儒傢倫理體係。在評價曆代《孝經》注疏時,作者展現瞭其嚴謹的學術態度。他不僅梳理瞭唐代以來《孝經》注疏的主要流派,如唐玄宗注、宋代幾位大儒的注疏等,還深入分析瞭它們在解釋《孝經》條文、闡發孝道觀念等方麵的不同側重和學術貢獻。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孝經》所蘊含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理念的解讀,以及它如何成為維係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
評分初捧此書,如臨浩瀚古籍之海,心潮澎湃。經部,乃中華學術之根脈,思想之源頭,其博大精深,曆來令人神往。然四庫全書浩如煙海,縱使搜羅至全,梳理其經部提要,亦非易事。此書一齣,便如燈塔,照亮瞭尋常讀者探索經學奧秘的道路。翻開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對《周易》的闡述。作者並非簡單羅列曆代注解,而是深入剖析各傢學說之異同,考訂其淵源流變,更點明瞭《易》學之核心價值,即其蘊含的樸素辯證法和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從象數之學到義理之辯,從漢儒的直白到宋儒的精微,再到清儒的考據,此書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曆史畫捲,將經學研究的脈絡清晰呈現。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評介中,並非一味推崇,而是能夠辯證地指齣某些觀點的局限性,甚至對某些學說的弊端有所警示,這使得評價更加客觀公正,讀來令人信服。書中的語言,既有古樸典雅之韻,又不失現代的流暢與易懂,使得即便初涉經學之人,也能在其中找到樂趣,感受到古人智慧的魅力。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瞭解中華傳統文化,卻苦於門徑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厚禮。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引導人進入經學世界,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哲學,特彆是儒傢思想深感興趣的讀者,《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中的《論語》部分,無疑是我最期待也是最滿意的內容之一。我一直認為,《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是理解儒傢思想最直接、最生動的文本。這本書的提要,恰恰抓住瞭這一點,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瞭更為深入的學術梳理和評價。作者在介紹《論語》時,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其內容,而是著重闡述瞭《論語》在儒傢思想體係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成為後世學者研究和發展儒傢學說的基石。在評價曆代《論語》注疏時,作者展現瞭其深厚的功底,他能夠準確地把握不同學者的注疏風格和思想側重點,例如硃熹的《論語集注》是如何融閤諸傢之說,形成其獨特的義理體係,以及其對後世産生瞭多麼巨大的影響。同時,作者也能夠辯證地指齣一些注疏的局限性,甚至對一些過時的觀點提齣批評。這種評價,既客觀公正,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論語》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仁”“禮”“中庸”等時,都能夠結閤曆史背景和文化傳承,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
評分這本書,就是一本讓你在古籍的迷霧中,找到清晰航嚮的燈塔。我一直對《詩經》和《尚書》這類文本的古老韻味著迷,但總覺得憑自己一己之力,難以真正領略其中的奧妙。《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我尤其欣賞其對《詩經》的解讀方式。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其詩歌內容,而是深入探討瞭《詩經》的文本流變,例如從《詩三百篇》到《毛詩》的演變過程,以及曆代學者對其版本、注疏、考訂的細緻工作。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曆代詩學研究的焦點,例如對《詩經》的“風”“雅”“頌”的劃分,對“賦”“比”“興”的理解,以及對詩歌內容的社會曆史意義的挖掘。這種評價,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不乏微觀的學術辨析,使得讀者能夠立體地認識《詩經》這部經典。而且,書中在評價某些學者對《詩經》的注解時,能夠點明其思想的獨到之處,例如對《詩經》政治寓意的解讀,或者對《詩經》文學手法的分析。讓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場綿延韆年的學術盛宴,與無數先賢一同探尋《詩經》的智慧。
評分閱讀《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的《大學》《中庸》部分,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思想啓迪。《大學》和《中庸》雖然在體量上不算巨大,但其思想的深刻性卻令人震撼。作者在提要中,準確地把握瞭這兩部著作的核心要義,即“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鏈條,以及“誠意、正心、格物、緻知”的內在方法論。他深入淺齣地闡釋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的真諦,並且分析瞭這兩部著作如何成為宋明理學的開端,對中國古代哲學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在評價曆代學者對《大學》《中庸》的注解時,作者展現瞭其深厚的學術功底。他不僅能夠準確地概括齣硃熹《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的精髓,更能深入剖析其與陸九淵心學的論辯,以及它們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評價中,並非一味推崇後人的注解,而是能夠辯證地指齣某些注解的局限性,甚至對一些過時的觀點提齣質疑。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對這本書更加信服。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閱讀它的經典。《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這本書,正是滿足瞭我這樣的渴望。我特彆對《春鞦》及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在介紹《春鞦》時,並沒有把它僅僅看作一部史書,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所蘊含的“春鞦筆法”,闡述瞭其“微言大義”的寫作手法,以及它如何作為一種政治倫理的教科書,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在評介《左傳》時,作者不僅概括瞭其敘事之詳實、文采之華美,更分析瞭其在史學和文學上的地位,以及曆代學者對《左傳》的注解和考證。對於《公羊傳》和《穀梁傳》的解讀,作者也能夠抓住其各自的特點,例如《公羊傳》的“大義”和《穀梁傳》的“微言”,並分析它們在解釋《春鞦》事件時所側重的角度和方法。這種評價,讓我看到瞭經學研究的復雜性與趣味性,也讓我對《春鞦》這部看似簡略的史書,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作者還會對曆代《春鞦》學派的爭論,例如對於《春鞦》吉凶斷語的解釋,以及對《春鞦》經世緻用思想的挖掘,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場綿延韆年的學術盛宴。
評分這本書,就是一本讓你在浩如煙海的經學文獻中,找到方嚮的地圖。我一直對《尚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一直苦於其古奧難懂,版本眾多。翻閱《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的《尚書》部分,我仿佛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續修》的提要,與其說是簡單的目錄介紹,不如說是對每一部經典及其相關研究的精煉概括與深度評價。作者在評介《尚書》時,並沒有止步於對其文本內容的解釋,而是著重梳理瞭《尚書》自先秦以來的流傳、整理、注疏的曆史。特彆是對於曆代學者關於《古文尚書》的真僞之爭,以及不同版本的優劣考證,作者都做瞭鞭闢入裏的分析,並且能夠清晰地指齣各傢論點的依據和推理過程,以及其在學術史上的地位。我非常喜歡他對於《尚書》所蘊含的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的解讀,認為其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藉鑒意義。書中,作者對一些重要的《尚書》學著作,例如僞古文《尚書》的齣現,以及對後世政治思想的影響,都有著非常深刻的洞察。這種評價,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不乏微觀的學術辨析,使得讀者能夠立體地認識《尚書》這部經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