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这本年鉴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提供了时间序列的可比性。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论相对稳定(至少在同一年鉴内是如此),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进行跨年度的趋势分析。我曾经用2017年的数据与前几年的数据进行比对,重点分析了“棚户区改造”政策对城市居住密度和人均住房面积的具体影响。这种自上而下的、基于官方确认的数据进行的量化分析,是任何定性研究都无法替代的。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个持续的“查询”和“验证”过程。它不是用来消遣的,它是用来构建论证的骨架。翻阅时,我能感受到编纂者在处理海量、异构数据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确保了指标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它就像是一张巨大的、高度精确的城市运行地图,标注着每一个关键节点在2017年的精确坐标和状态。
评分这套年鉴的出版时间点也很有意思,2017年的数据,正好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十二五”规划收官后,新一轮经济转型期初期表现的一个快照。我利用它来做一项关于人才回流和流失趋势的研究。年鉴中关于高校毕业生留存率、高级人才引进数量的统计,虽然分散在不同的篇章中,但通过交叉引用,就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人才争夺战图景。我尤其对那些二三线城市在吸引和保留高素质劳动力方面的努力表现出浓厚兴趣,对比一线城市的饱和与压力,这些“新一线”城市的数据变化尤为显著。精装版本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其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远超出了其外在的装帧。它要求读者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去检索,否则,很容易迷失在这庞大的信息迷宫之中,但一旦找到了突破口,所获得的洞察力是令人振奋的。
评分我一直对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7》无疑为我提供了最坚实的数据基石。我特别欣赏它在环境指标上的收录力度。在许多地方志或普通年鉴中,环境数据往往被弱化或过于笼统,但在这里,我找到了关于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污水处理率,甚至细致到城市绿化覆盖率的多年同期对比数据。这些指标对于评估一个城市的发展质量,而非仅仅是速度,提供了关键的量化依据。我曾试图利用这些数据构建一个“宜居城市指数模型”,通过对不同指标的加权处理,来衡量城市在经济繁荣背后的环境代价。精装本的装帧也让人放心,因为这种包含海量信息、需要频繁翻阅的工具书,如果纸张和装订质量不好,很快就会散架。这本年鉴的扎实做工,保证了它能陪伴我度过长期的研究生涯,成为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打开这本年鉴时,那种扑面而来的表格和数字确实让人有些不知所措,它完全不是那种可以轻松阅读的小说或散文集,它是一部需要“解码”的工具书。但正是这份详尽到近乎“偏执”的全面性,才体现了其作为官方统计成果的权威性。我关注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社会服务和公共卫生领域。例如,不同城市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以及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情况。通过对比这些数据,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在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中所面临的巨大鸿沟。一个城市的统计数据背后,隐藏着无数居民的切身感受和政策制定的有效性。我发现有些城市的公共交通覆盖率非常高,但其医疗资源的分布却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化倾向,这为我们研究城市内部的公平性问题提供了实证基础。要真正读懂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基础和对城市运营逻辑的了解,它更像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数据宝藏”。
评分这本厚重的统计年鉴,光是掂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沉甸甸的数据分量。我当初购入它,主要是冲着它“中英文对照”这个特点去的,因为我的研究方向需要经常对比不同年份和不同城市间的发展指标,无论是中文语境下的官方表述,还是英文语境下的国际通用语汇,对我来说都至关重要。然而,真正深入翻阅后,我发现它的价值远不止于语言的便利。它像是一个微缩的中国城市发展史诗,用冰冷的数字勾勒出了过去一年里,从东部沿海的超级都市到西部内陆的新兴增长极,每一个角落都在发生着怎样深刻的变革。那些关于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流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详尽数据,不仅仅是报表,它们是城市脉搏的真实记录。比如,当你对照着不同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时,你能清晰地看到哪些城市正在成功地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而哪些城市可能还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巨大挑战。这种宏观视野下的细节捕捉能力,是其他非官方或简略报告难以企及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