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 | 每天5分钟国学艺术胎教 | ||
| 作者: | 阳光育儿编辑部 | 开本: | |
| : | 39.8 | 页数: | |
| 现价: | 见顶部 | 出版时间 | 2014-07-01 |
| 书号: | 9787501997329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轻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孕1月(0~4周)
第1~3天“人”之初
第4~5天古人的胎教智慧
第6~7天中国风《良宵》
第8~9天《三字经》片段
第10~11天故事中的“春天”
第12~13天民间艺术——虎头鞋
第14天有趣儿的斗草游戏
第15~16天盘古开天辟地
第17~18天年的由来
第19~20天过年要吃饺子
第21天唐诗《江雪》
第22~23天音乐欣赏《梅花三弄》
第24~25天龟壳上的奇怪图案
第26~27天成语故事——言而有信
第28天名画欣赏《秋庭戏婴图》
孕2月(5~8周)
第29~30天《百家姓》的由来
第31~32天仓颉造字
第33~35天高山流水遇知音
第36~37天《诗经·蒹葭》
第38~39天民间艺术——剪纸
第40~41天欢天喜地度元宵
第42天汤圆的美好寓意
第43~44天成语故事——上善若水
第45~46天音乐欣赏《二泉映月》
第47~48天《论语》精选
第49天中国风——黄梅戏
第50~51天倒贴“福”字的传说
第52~53天诸葛亮“做”馒头
第54~55天趣味京剧脸谱
第56天名画欣赏《蕉荫击球图》
孕3月(9~12周)
第57~58天“家”字的由来
第59~60天嫁娶之礼
第61~62天民间艺术——皮影
第63天路温舒的“蒲草书”
第64~66天《诗经·鹿鸣》
第67~68天绚丽的敦煌壁画
第69~70天中国风——汉服
第71~72天吃了年糕年年高
第73~74天《道德经》片段
第75~76天古筝中的秘密
第77天成语故事——买椟还珠
第78~79天风筝从哪里飞来
第80~81天《弟子规·泛爱众》
第82~83天奇妙的“孕”字
第84天名画欣赏《荷亭儿戏图》
孕4月(13~16周)
第85~86天十二生肖的由来
第87~88天唐太宗纳谏
第89~90天起名的学问
第91天刘禹锡《竹枝词》
第92~94天立春吃春卷
第95~96天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第97~98天民间艺术——脸谱葫芦
第99~100天吉祥的中国结
第101~102天中国风——古琴
第103~104天《诗经·桃夭》
第105天成语故事——韦编三绝
第106~107天音乐欣赏《平沙落雁》
第108~109天《南朝乐府·西洲曲》
第110~111天密的“乳”字
第112天书法欣赏《兰亭序》
孕5月(17~20周)
第113~114天古时的诞生礼
第115~116天古人对年龄的称呼
第117~118天宋太宗雪中送炭
第119天宋词《清平乐·村居》
第120~122天数九寒天里的《九九歌》
第123~124天中国风——竹笛
第125~126天民间艺术——捏面人
第127~128天《汉乐府·江南》
第129~130天茶的传说
第131~132天音乐欣赏《彩云追月》
第133天端午节吃粽子
第134~135天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第136~137天唐诗《山居秋暝》
第138~139天柔畅而丰腴的“母”字
第140天名画欣赏《清明上河图》
孕6月(21~24周)
第141~143天古时过满月的礼仪
第144~145天小宝宝“过百岁”
第146~147天解铃还需系铃人
第148~149天宋词《定风波》
第150~151天三伏天儿里要吃面
第152~153天中国风——越剧
第154天民间艺术——安代舞
第155~156天趣说养玉
第157~158天成语故事——刮目相看
第159~160天嫘祖养蚕成丝
第161天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162~163天好玩的抓周礼
第164~165天扇子里的学问
第166~167天“养”字的演变
第168天名画欣赏《玉堂富贵图》
孕7月(25~28周)
第169~170天张英让墙
第171~172天男孩的成年礼——冠礼
第173~174天女孩的成年礼——及笄之礼
第175天唐诗《枫桥夜泊》
第176~177天七月七日“乞巧节”
第178~179天对对子
第180~181天《笠翁对韵》里的对对歌
第182天民间艺术——年画
第183~184天中国风——琵琶
第185~186天《千字文》片段
第187~189天古典音乐《深山禅林》
第190~191天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第192~193天清明时节荡秋千
第194~195天“人”字的起源
第196天书法欣赏——颜真卿碑刻
孕8月(29~32周)
第197~198天汉字一到十的神秘意思
第199~200天古代有趣的投壶游戏
第201~202天千里送鹅毛
第203天《牡丹亭》片段
第204~206天咬秋解暑气
第207~208天民间艺术——刺绣
第209~210天中国风——茶道
第211~212天门神的传说
第213~214天成语故事——孺子可教
第215~216天古时各种花的美好寓意
第217天唐诗《长干行》
第218~219天中秋节吃月饼
第220~221天古典音乐《紫竹调》
第222~223天多变的“父”字
第224天书法欣赏——柳公权《金刚经刻石》
孕9月(33~36周)
第225~226天古代的见面礼仪
第227~228天古时“曲水流觞”游戏
第229~230天重阳节登高
第231天孔子学琴
第232~233天北朝民歌《敕勒歌》
第234~235天中国风——插花
第236~237天美丽瓷器的故事
第238天民间艺术——布老虎
第239~240天古典音乐《渔樵问答》
第241~242天神奇的变戏法
第243~245天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第246~247天《礼记·善学者》
第248~249天小黄香温席的故事
第250~251天甜蜜的“爱”字
第252天名画欣赏《豪家仕乐图》
孕10月(37~40周)
第253~254天古代纽扣里的情谊
第255~256天射覆游戏
第257~258天谁是巾帼英雄
第259天《幼学琼林》片段
第260~261天腊八节里喝腊八粥
第262~263天中国风——生旦净末丑
第264~266天民间艺术——蜡染
第267~268天大红灯笼高高挂
第269~270天成语故事——完璧归赵
第271~272天古典音乐《阳春白雪》
第273天古时书房里的四件宝贝
第274~275天《春江花月夜》片段
第276~277天鼓的由来
第278~279天“生”与“育”的演变
第280天名画欣赏《花卉图》
附录
胎教要这样做
出生后别忘巩固胎教成果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按摩。我平时工作压力很大,阅读常常成为一种负担,但拿起这本书时,却能立刻感受到一种放松和愉悦。这可能归功于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高超技巧——句式富于变化,词汇选择精准而富有美感,读起来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感。它没有强行灌输观点,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案例,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认知。我发现自己经常会为了细细品味某一段精彩的论述,而不得不停下来,回味许久。这种阅读的“慢节奏”恰恰是现代人最稀缺的奢侈品。这本书成功地将“教化”这件事,转化成了一种令人享受的审美过程,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严肃、可能有些晦涩难懂的“大部头”,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且富有画面感,仿佛能带领读者瞬间穿越时空,亲历那些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古代文人生活情境的描摹,那些细节——比如他们如何焚香、如何品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写得活灵活现,让人心生向往。阅读的过程非常治愈,它提供了一个逃离日常喧嚣的出口,让我的心绪渐渐沉静下来。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读完后会让人陷入沉思很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引导,它教会我们如何慢下来,去欣赏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致的装帧和纸张的质感所吸引。内页的排版设计得非常考究,无论是文字的字体选择,还是插图的风格布局,都透露出一种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韵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匠心独运,虽然主题宏大,但叙述起来却娓娓道来,不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比如,在阐述某个历史典故时,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和对现代人思维方式的启示。这种将深奥的学问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能力,实属难得。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漫游,每翻开一页,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对于那些希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一份宁静和精神滋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绝佳的礼物。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和珍藏。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一向持保留态度,总担心内容会过于肤浅或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在保持可读性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学术的严谨性,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清晰透彻,引用了大量的经典文献作为支撑,显示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我尤其欣赏它所采取的跨学科视角,它巧妙地将历史、哲学、美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知识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和吸收。对于我个人而言,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框架和思维模式。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学到东西”的优质读物。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真正引发我思考的读物,而这本绝对是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佼佼者。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敢于触及一些相对宏大而又常被大众忽视的文化议题,并且能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这些议题阐释清楚。书中许多观点都极具启发性,它们挑战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些固有认知,促使我不断地去质疑和反思。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智力上的交锋,充满了新鲜的刺激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平衡和客观,既不偏激也不回避,而是引导读者自行去探寻真相。对于那些渴望精神成长,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不仅仅是一本书籍,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在陪伴你探索知识的广袤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