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孩子,你要学会保护自己 |
| 作者 | 张春霞著 |
| 定价 | 29.80元 |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092573 |
| 出版日期 | 2014-08-01 |
| 字数 | 145000 |
| 页码 | 194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目前孩子的安全问题成了社会热点问题,备受关注,如何让孩子掌握自救知识是父母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契合了社会热点,适应市场需求。父母关心孩子的安全,也应该将安全自救知识传授给孩子。本书内容详细,涵盖了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以及避免方法。 |
| 作者简介 | |
| 张春霞,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士学位,一直致力于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的研究,曾出版过多部青少年教育类图书,如《遇到危险怎么办》《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书》《培养真正的男子汉》等。 |
| 目录 | |
| 章:呵护孩子的小心灵,给孩子一份身心保护的“备忘本” “身体是属于自己”,如何保护隐私部位 学会分辨对错和好坏 不要为坏人和陌生人保守秘密 相信身体的感觉拒绝恶意接触 不能碰触别人的隐私位置 孩子需要尊重,让孩子学会说“不” 必要的时候,要大声呼叫求救 时刻叮嘱,孩子出门一定要事事小心 不要随便接受陌生人的“善意” 不能侵犯别人,也不能让别人侵犯自己 第二章:校园安全要时刻谨记,让孩子建立“自护网” 不轻易和陌生人有身体接触,避免性骚扰 在校遭遇“体罚”,要及时告知家长和老师 被同学欺负,首先向家长求助 不随意回复莫名其妙的手机短信 遇上校园欺凌,要让学校和家庭知晓 和同学打架,要坦诚并向老师求助 实验课上如何避免常见伤害 体育课中常见伤害的 休息时间里注意安全,避开安全隐患 运动赛场上的安全问题 不长时间戴耳机,因为有害听力 擦伤、切伤、刺伤该如何自救 脱臼、手指挫伤、撞伤的自救方法 运动时肌肉拉伤、抽筋,先按摩然后到医务室 轻松对付手泡、鼻血 感觉有中暑迹象,赶紧喝水后求救 第三章:给孩子坚定的意志,对抗网络上的不良“荼毒” 严词拒绝网友的吸毒诱惑 不在网络上泄露个人信息 论坛、微博上不乱发帖,要遵守规范 避免网路上的不良信息妙法 为自己制定时间表,不沉迷网络游戏 不沉迷,避免虚拟游戏的金钱诈骗 绝不通宵上网,避免网瘾致猝死 进入网吧,好先让父母家人知道 在网吧遇上火警,用湿毛巾捂鼻不能一窝蜂拥挤 网友会面要小心,不和网友进入静僻的地方 网购商品欺诈多,购物多“三思”可以防骗子 加强手部运动,谨防出现“鼠标手” 单次上网时间不超过两小时,避免“头昏头疼” 第四章:爸妈不能总在身旁,孩子要学会独立面对小困难! 不小心被小刀割伤了,首先要消毒 不能湿着手触摸电器哦 看到“闪电”一样的高压标志,要远离 妈妈告诉你,为何火警时不能坐电梯 烫伤的时候,用冷水反复来冲洗 不能随便玩弄烟花爆竹 发现火灾发生,要及时拨打“119” 不能随便吃药,要依据爸妈和医生的指引 不小心滑倒了,及时冷热敷可以避免“青紫” 刺激油水溅入眼,快速用清水冲洗 被宠物咬伤出血,先用酒精消毒然后紧急求医 电热毯好舒服,但要懂得避免触电的好办法 被钉子刺到不能得过且过,尽快消毒避免破伤风 不小心鱼刺鲠喉,不能急于咽下鱼刺 吃东西噎住了,要急救按压小肚子 第五章:户外 “危险”时时有,孩子要懂得的自护法则 沙尘入眼请,要紧闭眼睛催眼泪不要用手揉 经常喝水降温避免户外活动防中暑 雷电交加的时候,尽量往低地走 运动前一定要先热身,避免拉伤 如果韧带关节扭伤,首先要马上停止活动 坐车的时候不能贪玩,千万不能把头伸出车窗 游泳的时候感觉抽筋了,立马揉揉肌肉 被毒虫叮咬,及时涂药油不要随便抓痒 不要随便凑热闹,避免人群哄踩踏伤 迷路不要慌,妈妈教你各种自救方式 独自出行的交通安全百宝箱 忽然遇上台风不要急,先找安全避免地 遇上森林火,要沿河逃生快报警 如果深陷泥潭,可用仰泳姿势脱险 在脆弱冰面会落水,可以伏在地上慢慢爬 第六章:教育孩子以小头脑机智对付生活安全隐患 乘坐交通工具使,财物藏好不外露避免车上有小偷 不能吃喝陌生人送的饮料食物,以防麻醉药 一个人在家,不给陌生人轻易开门 晚上睡觉前门窗要锁好,避免盗劫撬窗 不要向故意搭讪的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 天降“横财”不能贪,远离诈骗分子 外出时,谨记将包包护在胸前 避免夜间独自外出 遇上抢劫不强争,保护好自己再报警 骑自行车摔伤的话,要时间处理伤口 自行车落水,时间要弃车自救 坐车的时候遇上汽车着火,敲破车窗逃离 遇上地铁火警时,一定要沿安全通道逃生 第七章:教孩子写本“心理自救”日记本,扫清心理上的健康隐患 上课意识易溃散,要找原因和参与放松活动 和同学发生口角,可以以“坦诚”来心情郁闷 懒惰拖拉是个坏习惯,制定计划可救治 要积极交友,避免陷入孤独症 想借就借,避免小偷小摸 转学不适,可以开朗攀谈交朋友 考试挫败,要善于调整心态 生活上多谅解,朋友同学才能和睦 考前压力大,自我缓解很重要 改掉认识危险,不能凡事靠别人 不要被意外吓怕自己,意外时时有 乐观能克服沮丧,别让心里蒙上阴影 远离“优柔寡断”的小妙招 转移注意力,避免自卑心日盛 |
| 编辑 | |
| 保护自己,让自己远离危难,化险为夷……孩子具备这些*基本的生存本领吗?保护自己是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的生存本领,但却一直被家长忽视。这本书就是将家长拉回到*关键也是*基本的生存问题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障孩子的安全,才是*重要的。目前孩子的安全问题成了社会热点问题,备受关注,如何让孩子掌握自救知识是父母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将严肃的主题包裹在一层温暖而坚韧的外衣之下。作者似乎完全避开了那种冷冰冰的、充满法律术语的说教腔调,而是采用了大量生动的故事和类比。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情绪管理”与“自我保护”关系时的那段文字,她将恐惧比作一个巨大的、会吞噬理智的黑洞,而学会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就是点燃一盏灯,照亮黑洞的边界。这种文学化的表达,不仅提高了阅读的愉悦感,更重要的是,它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内化那些抽象的情感概念。它没有把保护自己塑造成一场充满硝烟的战争,而是将其描绘成一场需要智慧、勇气和良好沟通技巧的“生活游戏”。读起来,感觉就像听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娓娓道来,既能感受到知识的重量,又不失阅读的轻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安全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情景模拟——应对策略——心理建设”的三段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每一个章节末尾设置的“反思时刻”环节。这些反思问题设计得极具穿透力,它们迫使读者跳出现有的思维定式,去审视自己过去在类似情境下的处理方式。例如,当谈到网络交友的风险时,书里没有直接批判交友本身,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轻易地向虚拟身份敞开心扉?”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是什么?”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索,比单纯告诉你“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有效得多。它触及了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整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紧凑有力,像进行一次实战演练;时而舒缓平和,像在午后咖啡馆里进行一次深刻的哲学探讨。阅读体验非常沉浸,让人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私人教练,全程陪伴你完成这场自我成长的挑战。
评分我作为一个已经工作多年的成年人,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依然感到受到了极大的启发,这充分说明了“保护自己”的课题是终身的,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思维工具箱”,而不是一堆固定的“行动脚本”。它教导的不是“遇到A情况做B”,而是“当你面对任何让你感到不适的情境时,停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我真正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我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这种引导性的提问模式,远比死记硬背的自卫术来得有效和持久。作者巧妙地将现代社会中层出不穷的新型风险,如信息泄露、情感操控等,融入到传统的安全教育框架中,使其具备了极强的时代适应性。它成功地将“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赋权”,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成为自己人生航道上最坚定的舵手。
评分从内容深度和专业性来看,这本书远远超出了市面上许多同类读物的水平。它不仅仅停留在教导孩子们“不要和陌生人走”、“不要随便接受礼物”这种基础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权力不对等”和“隐性胁迫”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研究不同年龄段孩子(从幼儿到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并针对性地给出了不同层次的沟通建议。比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强调的是“身体自主权”的建立,比如“你的身体是你的,你有权说不”。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则侧重于“社交压力下的自我坚持”和“如何处理同伴间的霸凌与排挤”。这种精准的年龄适配性,使得书中的建议落地性极强,家长和孩子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号入座,进行有效的实践。我甚至发现一些成年人在阅读后,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在职场或人际关系中处理冲突的方式,可见其普适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或者一位知心大姐,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与年轻一代进行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话题时的那种拿捏得当的分寸感。她没有过度渲染危险,避免给读者制造不必要的恐慌,而是着重于构建一个积极、自信的“自我保护”框架。比如,在讲述如何识别潜在的危险信号时,她会结合大量的日常生活场景,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边界感”的建立,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把人的心理边界比作房屋的门窗,什么时候该敞开,什么时候需要关上,以及如何礼貌而坚定地告诉别人“请勿打扰”。这种细腻的观察和巧妙的比喻,让原本枯燥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心理按摩,不仅学到了实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内心建立起了一种坚实的底气。那种“我能行”、“我值得被尊重”的力量感,远比一堆生硬的规章制度来得更有用。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赋能,让人从内心深处学会尊重自己,进而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