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连山归藏
作者:郑同 校
作者简介:《连山》、《归藏》二书皆为传自上古的文献,作者无考。整理者郑同,郑同,易学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易学研究,主持出版并参与整理《九州易学丛刊》三十余种,先后主持点校出版术数类古籍30余种,广受国内外易学界的好评。
内容简介:按《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这里所说的《连山易》、《归藏易》,二书在汉初亡佚,现无据可考,难度其详。从此,《连山》与《归藏》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考察百家记述,辑《连山》《归藏》二书传世,较前人王谟《汉魏遗书钞》本和观沫道人《闰竹居丛书》本更为完备,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因三易之法,仅有《周易》传世,当世学者,难知其他二易之详,故郑同先生以《玉函山房》本为底本,校诸他本而整理出版合刊二书,可以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提供一个完善的文献。
- -_- -墨香氤氲,纸韵悠长。初见这《连山归藏》,便被其古朴的外表所吸引。宣纸的温润质感,线装的雅致装帧,无不透着一股历经岁月洗礼的沉静与厚重。翻开书页,那细腻的纹理仿佛能将人带回千百年前的时光,感受先贤智慧的脉络。每一个字,每一划,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传递着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从选纸到装帧,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仿佛在诉说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传承。捧在手中,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分量,不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的重量。那种触感,那种视觉上的享受,足以让人沉醉其中,暂时忘却外界的喧嚣。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却散发出一种强大的磁场,吸引着每一个对古籍有着深厚情感的人。
评分这《连山归藏》的装帧,可谓是集传统工艺之大成。那泛着淡淡米黄的宣纸,触手温和,纸质细密却又坚韧,书写其上的文字,仿佛自带一种古朴的生命力,跃然纸上。线装的工艺更是精妙绝伦,每一针一线都紧密地将书页连缀起来,既保证了翻阅的便利,又增添了几分古色古香的韵味。边缘的裁切整齐划一,却又保留着手工的些微痕迹,这种“不完美”恰恰是它最动人之处。捧在手里,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独特的纸张摩擦声,以及略微带着弹性的书页,仿佛在与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装订的线头,或红或金,如同一条条流动的丝带,勾勒出书籍的轮廓,又仿佛是历史的丝线,将散落的智慧串联起来。它并非冰冷的印刷品,而是带着温度的文化载体,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对经典的尊重与守护。
评分《连山归藏》的宣纸线装,让我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古老的印刷和装帧方式,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宣纸的质感,其细腻程度和透光性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文字在上面显得清晰而隽永。线装的工艺,每一针都仿佛是经过仔细计算和反复打磨的,既保证了书籍的牢固性,又增添了独特的审美价值。那种将书页小心翼翼地缝合起来的感觉,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经典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一件阅读工具,更是一件凝聚着匠心与传承的艺术品,适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感受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与人文情怀。
评分这套《连山归藏》,简直就是为钟情于传统文化的人量身打造的。宣纸的独特质感,是现代纸张所无法比拟的,它自带一种温润的光泽,以及那种纤维交织形成的天然纹理,使得书页上的文字显得格外清晰而有力量。线装的装帧方式,更是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在老家书房里看到的那些古籍,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书页的边缘没有进行过度的打磨,保留着一种自然的、略带毛边的状态,这恰恰是它未经雕琢的真实写照。每一页的折叠和缝线都一丝不苟,体现了匠人的严谨与专注。捧在手里,能感受到一股清雅的书卷气,仿佛能闻到淡淡的墨香,让人心旷神怡。
评分《连山归藏》的整体呈现,给我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感。它没有华丽的封面,也没有浮夸的宣传,仅仅是那质朴的宣纸和精巧的线装,便足以吸引人。翻阅之间,纸张的沙沙声,本身就是一种动听的旋律。那种略微粗糙却又细腻的触感,传递着一种质朴的力量。书页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有着恰到好处的分量,既不会觉得沉重,也不会显得轻飘。线的颜色与纸张的颜色搭配得当,既不会喧宾夺主,又恰到好处地点缀了整体的古朴气质。它就像一位沉静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那里,用他独特的方式,向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讲述着那些古老的故事。那种纯粹的美,不需要任何修饰,便足以打动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