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法律实证研究方法 第二版
:48元
作者:白建军 著
出版社:北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301237854
字数:478000
页码:364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和训练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的课程和目标
良好的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
目录
导论: 少一点“我认为”,多一点“我发现”
第1章法律观察
1.1法条也实证?
1.2三部刑法的统计观察
1.3建个数据库来观察你的研究对象
1.4四级罪: 划分与归类
1.5类型化处理的规则: 互斥与周延
1.6除了纯正就是不纯正?
1.6.1不作为犯罪的外延边界
1.6.2法定不作为犯的基本类型
1.6.3法定不作为犯的形式特征
1.6.4法定不作为犯的内容特征
1.6.5法定不作为犯的经验定义及其意义
第2章违法观察
2.1学术研究与证据意识
2.2个案观察与归纳
2.3道德冒险: 从个案观察到全景观察
2.4数与相对数: 法律现象的简单描述
2.5区群缪误: 关于分析单位的常见错误
第3章司法观察
3.1样本意识
3.1.1抽样原理
3.1.2抽样方法
3.1.3误差对策
3.2法官何以说不?
3.2.1变更结果的观察
3.2.2相关因素的观察
3.2.3变更罪名的限制性操作
3.3均值比较
3.3.1均值过程
3.3.2单样本T检验过程
3.3.3独立样本T检验过程
3.3.4配对样本T检验过程
3.4发现法官的集体理性: 裸刑均值研究
3.5找到代表性案例: 量刑参数研究
3.6分类汇总
3.7时间差: 案件持续时间
3.7.1案件平均持续天数
3.7.2案件持续性的地区比较
3.7.3案件持续性的部门比较
第4章法律分析
4.1变量层次: 从定性到定量
4.2交互分析: 实证分析的“AK47”
4.2.1解释与预测
4.2.2相关程度
4.2.3形成新的量化组合
4.3罪名体系的量化组合
4.4罪刑关系的全景量化
4.5生命刑法: 视而不见的法律信息
4.6法社会学: 立法者听谁的?
4.7详析分析: 用交互分析的升级版解读婚姻成败
第5章违法分析
5.1防患于未然
5.1.1违法危害性的量化描述
5.1.2违法规律的发现与利用
5.1.3违法者的个体测量
5.2企业违法的法律风险评估
5.2.1银行诉讼的价值阶梯
5.2.2价值阶梯的量化
5.2.3败诉率与业务环节
5.2.4败诉率与风险来源
5.3金融犯罪的规律与预测
5.3.1得逞率与被害性
5.3.2消极发现率与被害性
5.4问卷调查
5.4.1数据采集方法
5.4.2方法选用原则
5.4.3问卷设计的“九定”
5.5银行职务犯罪问卷调查
5.5.1行为倾向测量
5.5.2主观因素测量
5.5.3受罚预期测量
5.5.4因素影响力测量
第6章司法分析
6.1有利被告的统计数据
6.2司法解释背后
6.3累犯升格: 均值和交互分析的组合运用
6.4logistic回归分析
6.5用logistic分析死刑适用的影响因素
6.5.1死罪圈、死刑圈与死缓圈
6.5.2法律解释观
6.5.3“示范性案例”与分析框架
6.5.4死罪阶梯中的法官释法
6.5.5回到法律解释学
第7章法律检验
7.1应然与实然
7.2罪刑法定: 坚硬的理论,弹性的规则
7.2.1罪刑法定的一个内在矛盾
7.2.2弹性刑法的界定
7.2.3中外刑法中的弹性规则
7.2.4弹性刑法的内在分析
7.2.5弹性刑法的风险分析
7.3妓女与修女: 法的立场
7.3.1怎样观测法的价值倾向
7.3.2假设的理论含量
7.3.3假设的建立与检验
7.4几个盗窃等于一个杀人?
7.4.1转换原理
7.4.2误差原理
7.5罪刑均衡实证研究
7.5.1应然之罪
7.5.2实然之罪
7.5.3均衡性检验的发现
第8章违法检验
8.1P值: “有数”未必可信
8.2相关与回归
8.3作为结果: 犯罪率的归因
8.3.1问题与假设
8.3.2检验逻辑与测算过程
8.3.3结果讨论
8.3.4方法看点: 检验的可重复性
8.4作为原因: 罪对刑的影响
8.4.1罪与刑: 自变量与因变量
8.4.2结果与讨论: 法律并非全部
8.5归纳法: 检验逻辑的精髓
8.5.1量刑情节只是量刑的“辅料”
8.5.2故意杀人案件的量刑
第9章司法检验
9.1操作化: 复杂假设检验方法
9.1.1概念操作化
9.1.2理论操作化
9.2计算变量
9.3大词也量化: 公正的可检验性
9.3.1被害人平等: 报应重于预防
9.3.2受刑人平等: 同案同判
9.3.3原被告平等: 裁判中立
9.3.4结论: 公正在于平等
9.4证券执法实效和制度成本
9.4.1“惩戒实效”的操作化
9.4.2样本的类型分布
9.4.3从违法暗数看惩戒实效
9.4.4从查处速度看惩戒实效
9.4.5从程度均衡性看惩戒实效
9.4.6从再犯率看惩戒实效
9.4.7结论与建议
9.5怎样获得可比性: 量刑情节的幅度
9.6无罪研究: 简单的往往是有力的
9.6.1怎样理解无罪率
9.6.2潜见的形成及其对判决的影响
9.6.3研究样本及分析
9.6.4四类背景信息下的司法潜见
9.6.5从无罪看有罪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讨论如何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全书沿着研究方法(样本观察、关系分析、假设检验)与研究对象(立法问题、违法问题、司法问题)两条线索交互展开,形成"九宫格"内容进阶体系。读者可以从任意"一格"进入,展开法律实证研究。
作者介绍
白建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获北京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曾赴美国纽约大学客座研究、日本新泻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实证分析方法、犯罪学、刑法学、金融犯罪。现任北京大学实证法务研究所主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副主任。
初拿到这本《法律实证研究方法(第二版)》,立刻被它简洁大方的封面和“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创新能力建设丛书”的标识所吸引。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法律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我深知扎实的学术方法是构建严谨学术成果的基石。这本书的出现,恰如其时地为我指明了方向。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一种解决研究问题的路径探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尽阐述如何从海量的法律文献和案例中提炼出研究问题,如何设计有效的实证研究框架,以及如何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规避潜在的偏差。对于法律实证研究,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实践经验尚浅,常常在文献回顾、变量选取、数据来源等方面感到无从下手。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让我能够更自信地投入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用科学的方法去检验和深化对法律现象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和理论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第二版”字样,预示着它可能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有所更新和完善,这对于追求前沿学术的我们来说是件好事。我希望它能够涵盖当前法律实证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方法论创新。例如,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如何将其应用于法律实证研究,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方向。书中是否会介绍相关的工具和技术,以及如何运用它们来处理更复杂、更海量的法律数据,这将是我特别关注的部分。此外,对于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结合,即混合研究方法,我也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如何有效整合这两种方法的指导,以期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洞察。同时,对于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传播,包括如何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我也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实用性的建议,帮助我更好地呈现我的研究成果。
评分作为一名对法律前沿课题充满好奇心的学习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掌握那些能够让我的研究“站得住脚”的工具。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希望。我脑海中构思了无数个需要严谨方法论支撑的研究方向,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方法学训练,总是觉得无从下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从研究问题的界定,到研究方法的选择,再到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解释,一步步引导我完成一个完整的实证研究过程。特别是在如何将复杂的法律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可量化的研究变量方面,我希望能获得启发。此外,我也关注书中对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的强调,这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坚守学术道德,避免不必要的失误,确保研究成果的严谨性和可靠性,从而真正贡献于法律知识体系的拓展。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实证研究方法”这一关键词,让我联想到用数据说话、用事实检验理论的严谨治学态度。在我看来,传统的法律研究往往侧重于法条解释和理论建构,而实证研究则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们能够以更客观、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来审视法律的实际运作效果。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实证研究设计,例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内容分析等,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同时,在数据分析方面,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运用统计学工具来处理法律数据,并从中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和法律解释力的结论。对于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数据可得性、样本代表性、因果关系推断等,我也期待书中能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实践建议,帮助我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真正做到用实证的方法去服务于法律的进步和完善。
评分读过市面上不少法律研究类的书籍,但我发现真正能系统性、操作性地讲解“实证研究方法”的却不多。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作为一名即将投入学术研究的学子,我深知掌握一套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有多么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法律现象出发,提炼出清晰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实证研究方案。尤其是在数据搜集和处理方面,我希望能学习到不同类型数据的获取途径,以及在处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对于如何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如何解读分析结果并将其与法律理论相结合,这一点尤为期待。这本书的“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创新能力建设丛书”的定位,也让我对其学术品质和前沿性充满信心,相信它能为我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培养创新性的研究思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