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概.論
1.1 PNF觀念在現代整體治療中的位置
1.1.1.ICF模式
1.1.2.治療和PNF觀念: 基本原理和技術
1.1.3.學習的階段
1.1.4.運動控製和運動學習
1.2 PNF:定義,理念,神經生理學基礎
1.2.1.定義
1.2.2.理念
1.2.3.基本神經生理學原理
1.3 知識測試:問題
深入閱讀
參考文獻
2.促進技術的基本程序
2.1 佳阻力
2.2 擴散與強化
2.3 觸覺刺激(手法接觸)
2.4 身體位置和身體力學
2.5 語言刺激(指令)
2.6 視覺刺激
2.7 牽引和擠壓
2.8 牽拉
2.9 時序
2.10 模式
2.11 知識測試:問題
深入閱讀
參考文獻
3.PNF治療技術
3.1 導論
3.2 節律性起始
3.3 等張組閤
3.4 拮抗肌的反轉
3.4.1.動態反轉(包括緩慢反轉)
3.4.2.穩定性反轉
3.4.3.節律性穩定
3.5 反復牽拉(反復收縮)
3.5.1.起始範圍的反復牽拉
3.5.2.全範圍的反復牽拉(舊稱:反復收縮)
3.6 收縮-放鬆
3.6.1.收縮-放鬆:直接治療
3.6.2.收縮-放鬆:間接治療
3.7 保持-放鬆
3.7.1.保持-放鬆:直接治療
3.7.2.保持-放鬆:間接治療
3.8 復製
3.9 PNF技術及其目標
3.10 知識測試:問題
深入閱讀
參考文獻
4.對患者的治療
4.1 導論
4.2 評價
4.2.1.身體功能和身體結構
4.3 假設
4.4 測試損傷和活動限製的原因
4.5 治療目標
4.6 治療計劃和治療設計
4.6.1.具體的患者需求
4.6.2.設計治療
4.6.3.直接治療和間接治療
4.7 再測試損傷和活動限製的原因
4.8 治療範例
4.9 知識測試:問題
深入閱讀
參考文獻
5.促進的模式
5.1 導論
5.2 PNF模式
5.3 知識測試:問題
深入閱讀
參考文獻
6.肩胛和骨盆
6.1 導論
6.2 應用
6.3 基本程序
6.4 肩胛的對角運動
6.4.1.具體的肩胛模式
6.4.2.肩胛模式的具體應用
6.5 骨盆的對角運動
6.5.1.具體的骨盆模式
6.5.2.骨盆模式的具體應用
6.6 對稱鍛煉,相反鍛煉,不對稱鍛煉
6.6.1.對稱-相反鍛煉
6.6.2.不對稱鍛煉
6.7 知識測試:問題
深入閱讀
參考文獻
7.上肢
7.1 導論
7.2 基本程序
7.3 屈-外展-外鏇
7.3.1.屈-外展-外鏇伴肘關節屈
7.3.2.屈-外展-外鏇伴肘關節伸
7.4 伸-內收-內鏇
7.4.1.伸-內收-內鏇伴肘關節伸
7.4.2.伸-內收-內鏇伴肘關節屈麯
7.5 屈-內收-外鏇
7.5.1.屈-內收-外鏇伴肘關節屈
7.5.2.屈-內收-外鏇伴肘關節伸
7.6 伸-外展-內鏇
7.6.1.伸-外展-內鏇伴肘關節伸
7.6.2.伸-外展-內鏇伴肘關節屈
7.7 推齣和縮迴組閤
7.7.1.尺側推齣與縮迴
7.7.2.橈側推齣和縮迴
7.8 雙臂模式
7.9 改變患者的體位
7.9.1.側臥位時的手臂模式
7.9.2.肘支撐俯臥位的手臂模式
7.9.3.坐位的手臂模式
7.9.4.四足跪位的手臂模式
7.9.5.跪位的手臂模式.
7.10 知識測試:問題
深入閱讀
8.下.肢
8.1 導論
8.2 基本程序
8.3 屈-外展-內鏇
8.3.1.屈-外展-內鏇伴膝關節屈
8.3.2.屈-外展-內鏇伴膝關節伸
8.4 伸-內收-外鏇
8.4.1.伸-內收-外鏇伴膝關節伸
8.4.2.伸-內收-外鏇伴膝關節屈
8.5 屈-內收-外鏇
8.5.1.屈-內收-外鏇伴膝關節屈
8.5.2.屈-內收-外鏇伴膝關節伸
8.6 伸-外展-內鏇
8.6.1.伸-外展-內鏇伴膝伸
8.6.2.伸-外展-內鏇伴膝屈
8.7 雙腿模式
8.8 改變患者的體位
8.8.1.坐位的腿模式
8.8.2.俯臥位的腿模式
8.8.3.側臥位的腿模式
8.8.4.四足跪位的腿模式
8.8.5.站立位的腿模式
8.9 知識測試:問題
參考文獻
9.頸部
9.1 導論
9.2 基本程序
9.3 指徵
9.4 屈嚮左,伸嚮右
9.4.1.屈-左側屈-左鏇
9.4.2.伸-右側屈-右鏇
9.5 用頸部促進軀乾
9.5.1.用頸部促進軀乾屈和伸
9.5.2.用頸部促進軀乾側屈
9.6 知識測試:問題
參考文獻
10.軀乾
10.1 導論
10.2 治療程序
10.3 斜砍和上抬
10.3.1.斜砍
10.3.2.上抬
10.4 用雙腿模式促進軀乾
10.4.1.雙下肢屈,伴膝屈,促進下部軀乾屈
10.4.2.雙下肢伸,伴膝伸,促進下部軀乾伸
10.4.3.軀乾側屈
10.5 用組閤模式促進軀乾
10.6 知識測試:問題
參考文獻
11.墊上活動
11.1 導論:為什麼做墊上活動
11.1.1.治療目標
11.2 基本程序
11.3 技術
11.4 墊上活動
11.4.1.翻身
11.4.2.肘支撐(前臂支撐)俯臥位
11.4.3.側坐
11.4.4.四足跪
11.4.5.跪
11.4.6.半跪
11.4.7.從手-足立位(四肢支撐弓背位)至站立位,再迴到手-足立位
11.4.8.坐位的鍛煉
11.4.9.橋式運動
11.5 墊上活動的病例
11.6 知識測試:問題
深入閱讀
參考文獻
12.步態訓練
12.1 導論:步行的重要性
12.2 正常步態的基礎
12.2.1.步態周期
12.2.2.正常步態中的軀乾和下肢關節運動
12.2.3.正常步態中的肌肉活動
12.3 步態分析:觀察和徒手評估
12.4 步態訓練的理論
12.5 步態訓練的程序
12.5.1.擠壓和牽拉
12.5.2.使用擠壓和牽拉反射
12.6 實用步態訓練
12.6.1.坐位的準備階段
12.6.2.站起和坐下
12.6.3.站立
12.6.4.步行
12.6.5.其他活動
12.7 步態訓練的患者病例
12.8 知識測試:問題
深入閱讀
參考文獻
13.生命功能
13.1 導論
13.1.1.刺激與促進
13.2 麵部肌肉
13.3 舌的運動
13.4 吞咽
13.5 言語障礙
13.6 呼吸
13.7 知識測試:問題
深入閱讀
14.日常生活活動
14.1 導論
14.2 轉移
14.3 穿衣和脫衣
14.4 知識測試:問題
深入閱讀
15.知識測試:問題和答案k
附錄.詞匯錶 前 言
譯者序
《實用PNF治療》(PNF in Practice)是康復治療方法的經典著作之一。本書於1993年齣版英文版,2000年齣版第二版,2008年齣版第三版,2014年齣版第四版。本書不斷再版和更新,正說明瞭其具有的活力和巨大的應用價值。本書第二版的中文版於2003年在大陸齣版(但隻印刷瞭2000本,不能滿足廣大康復工作者的需要),第三版的中文版於2010年在中國颱灣齣版。現在本書第四版的中文版也要麵世瞭。希望它能對廣大康復工作者,尤其是康復治療師學習、使用PNF方法有所幫助。
PNF技術早期常用於治療脊髓灰質炎後遺癥和腦癱的患者,後來被證明可以用來幫助在肌力、運動控製、平衡和耐力等方麵有問題的患者進行康復。現在,PNF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除瞭用於治療偏癱、腦癱、截癱、帕金森病、骨關節病等,還常用於健康人、運動員的訓練。正如我的老師貝維斯(Sheila Purves,香港復康會項目主任)在第二版序中所說:“每位治療師都應該學會使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法,因為不論是用於運動員、骨摺的年輕人,還是腦卒中後的老年人,它都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
為便於讀者理解,現將翻譯中的一些譯法在此進行說明。
書中治療師有時用“你”代替,“他”或“她”常指患者。“肩胛”和“肩胛骨”同義。“關節活動範圍”和“關節活動度”同義,本書采用“關節活動範圍”。“reciprocal”過去常譯為“交互的”,比如“交互抑製”、“交互支配”,本書譯為“相反的”,比如“相反抑製”、“相反支配”、“相反模式”,這樣可能更好理解。用“受纍側”取代“患側”。“flexion”一般譯為屈,少數用“屈麯”,“extension”譯為“伸”,取代過去的譯法“伸展”,因為“伸”和“展”是兩個動作的結閤,“展”是“外展”的意思。在解剖書中,描述人體運動動作的用詞為“屈、伸、內收、外展、內鏇、外鏇、鏇前、鏇後、內翻、外翻”。故用“伸”取代“伸展”的譯法。“upright reaction”本書譯為“直立反應”,而在某些書中譯為“翻正反應”。“mass movement”過去譯為“粗大運動”,在此譯為“整體運動”。英語中,常用“踝背屈”(ankle dorsiflex),嚴格地講應該是“踝背伸”,書中“手指”(fingers)通常是指除拇指之外的其餘四個手指,而thumb單指拇指,偶爾也用“手指”代錶全部手指。這是英語習慣。書中常有“你的體重(your weight)嚮前或嚮後移動”,而沒有用“重心”(center of gravity或center of mass),所以我們尊重原文用“體重”。
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為求更加準確地把書中意思錶達齣來,我多次請教瞭貝維斯老師,得到她及時指點,在此嚮她錶示衷心感謝。後要感謝華夏齣版社為本書的齣版所做的努力和付齣。本書的讀者——康復工作者,尤其是康復治療師們,如果對本書內容有疑問,需要與譯者探討或提齣寶貴意見,可緻譯者電郵:liuqingang005@sina.com。謝謝。
劉欽剛
2017年3月9日於大連
前言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法(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治療觀念。PNF理念是永恒的,其觀念仍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本書第四版經過完全修訂並具有全彩色圖錶,更為讀者進行瞭友好型的設計,綜閤瞭新的進展,旨在支持其觀念的發展。章是新撰寫的,描述瞭PNF觀念在現代整個治療領域中的位置。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PNF已經成為物理治療中得到多公認的治療觀念之一。Kabat和Margaret (Maggie) Knott醫生在1947年搬到加利福尼亞的瓦列霍(Vallejo, California)後開始並不斷充實和發展該治療技術和程序。1953年在Dorothy Voss加入該團隊之後,Maggie和Dorothy撰寫瞭部PNF著作,並於1956年齣版。
初,用PNF方法治療的大部分是多發性硬化和脊髓灰質炎患者。經驗顯示,此種治療方法對許多疾病都有效。今天,神經科、創傷科以及骨科患者都在用此觀念進行治療。
20世紀50年代他們在瓦列霍開始舉辦3個月和6個月的PNF課程班。來自世界各地的物理治療師到瓦列霍學習PNF觀念的理論和實踐。另外,Knott和Voss還穿行於美國各地和世界各地講授PNF課程的觀念。
1978年Maggie逝世,她在瓦列霍的工作由CarolynOei Hvistendahl接替。HinkMangold接替瞭Carolyn的PNF項目主任工作。Sue Adler,Gregg Johnson及Vicky Saliba作為PNF觀念的教師繼續從事Maggie生前的工作。Sue Adler設計瞭國際PNF協會(IPNFA)的高級班和教師班課程。
我們衷心感謝這些優秀的人,以及所有國際PNF協會(IPNFA)成員,並希望這本書能鼓勵其他人繼續從事這項工作。
PNF觀念的發展得到瞭全世界的密切關注。在很多國傢現在都能參加由閤格的PNF教師進行教學的訓練班。目前已有一些闡述PNF方法的優秀圖書,但是我們認為仍需要一本圖文並茂、全麵囊括實用技術的書。本書可以看作是一本實用指南,並應與現存的教科書結閤使用。
本書包含瞭PNF的程序、技術和模式,並充分討論瞭這些程序、技術和模式在患者治療方麵的應用,特彆是墊上活動、步態和自理方麵。本書的重點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建立對PNF原則的理解,二是更多地通過圖示而不是文字來展示如何完成PNF模式和活動。應用PNF的原則和實踐來治療患者的技能不可能僅從一本書中學習。我們推薦將閱讀與課堂練習相結閤,以及在技術熟練的PNF從業者的指導下進行患者的治療。
運動是我們與環境互動的途徑。這種互動是以運動學習為導嚮的。運動學習原則的整閤包括從上手治療(hand-on)到離手治療(hand-off)的過程;它包括以目標為導嚮的功能性活動和獨立。根據“所有患者都存在未被開發的潛力”這一理論,治療師總是把注意力放在調動殘留的功能上,以達到高的功能水平,尤其是在運動控製的初期和認知階段,治療師的手法促進將是達到此目標的有用手段。這包括在身體結構水平的目標,以及在活動水平的目標和參與水平的目標(ICF)。
本書第四版重新修訂的內容包括對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原則的描寫,及運動學習和運動控製方麵(從“上手治療”到“離手治療”的管理)在現代PNF評估和治療中的應用。在第14章日常生活活動一章使用瞭全新的彩色圖片和深入的文字描寫對內容進行瞭充分的擴展。新的設計和布局清晰地突齣瞭PNF的理念、基本程序和治療模式的結構路徑。因此,這本教科書提供瞭一個係統化的且容易使用的學習和理解PNF的指南及臨床實踐工具,並用它來充分影響對患者的治療。
特彆要感謝我們在亨斯布魯剋(Hoensbroek)(荷蘭)Adelante康復中心的指導和從事物理治療的同事,Lisan Scheepers 擔任模特,Ben Eisermann繪圖。
我們要感謝我們的同事,在瑞士的PNF教師,LaurieBoston,感謝她對本書稿的翻譯並對內容進行校對的所有支持。
我們還要感謝我們的其他所有同事、PNF教師和國際PNF協會成員,感謝他們的協作、對知識的分享、教學和繼續發展這種觀念的決心。
重要的是我們要專門感謝我們的患者:如果沒有他們,就不會有這本著作。
緻敬Maggie Knott,我們的老師和朋友。
專心於她的患者,
奉獻於她的學生,
職業的先鋒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