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李燕 著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社科文献

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李燕 著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燕 著
图书标签:
  • 苏联共产党
  • 基层党组织
  • 党建
  • 苏联史
  • 政治史
  • 社科文献
  • 国家社科基金
  • 李燕
  • 历史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9866
商品编码:264400152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按照时间顺序,系统梳理苏共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指导,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结构、职能、发挥作用情况,列举当时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分析其原因;从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共基层党组织职能、发挥作用情况入手,分析苏共高层改革以及各项政策、改革时期社会问题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影响,理顺基层党组织的演变过程;分析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关系,总结苏共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及其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启示。

作者简介

  李燕,女,1966年生,黑龙江东宁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史学博士。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理论,学术专长为苏联历史、苏共党史、当代俄罗斯问题。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题组主要成员,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苏联1932-1933年饥荒与当代乌俄两国关系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成就与缺失——以苏联和中国为例”“2010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命题实践’带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历史的风——俄罗斯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 “世界社会主义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和写作。

目录

绪 论/1
一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1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9
三 苏共基层党组织的概念内涵及其组织结构与主要职能/21
四 研究时段与研究范围/36
五 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38
六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40
第一章 苏共早期:基层党组织是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先锋队/44
第一节 列宁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44
一 列宁的党建理论与布尔什维克党早期基层组织建设/45
二 列宁的革命实践与基层党组织在十月武装起义中的作用/51
三 苏共执政初期列宁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59
第二节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先锋队/68
一 基层党组织发起和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69
二 广大党员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76
三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组织者和参加者/100
四 苏联前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104
第三节 基层党组织是保卫国家的战斗堡垒/120
一 苏联前期的军队基层党组织建设/121
二 伟大卫国战争中党员队伍的扩大/124
三 基层党组织在前线组织抗击德国侵略军/132
四 基层党组织在敌占区领导游击战争和宣传工作/139
五 基层党组织是后方生产活动的主要组织者/143
本章小结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先锋队:不可忘却的历史/150
第二章 从苏共20大到20世纪80年代初基层党组织建设/153
第一节 苏共20大给苏联社会政治生活带来重大变化/154
一 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批判:从苏共20大到22大/154
二 “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的提出/158
三 苏共在管理体制上的变动及社会影响/160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苏联的社会思潮/163
一 苏共20大在基层党员群众中引起的波动/164
二 “解冻文学”与自由化思潮/167
三 “持不同政见者”运动/169
第三节 20世纪50~80年代的苏共基层党组织/173
一 党的队伍扩大,基层党组织结构和工作内容调整/173
二 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182
三 20世纪中后期农业政策调整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加强/210
四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苏联军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224
本章小结 执政党必须不断完善自身/229
第三章 戈尔巴乔夫时代基层党组织:先锋队的蜕变/236
第一节 改革前期:基层党组织是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参加者/236
一 从安德罗波夫到戈尔巴乔夫继任之初的干部调整/237
二 “加速战略”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基层党组织/242
第二节 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前后:党的队伍不稳定/248
一 “民主化”“公开性”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249
二 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与全国性的苏维埃选举/261
第三节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与多党制:基层党组织职能转变/269
一 苏共28大:苏共由执政党变为“议会党”/269
二 基层党组织:从改革和建设先锋队到多党制下的选举力量/271
三 党员的流失与基层党组织的困境/274
四 戈尔巴乔夫军事改革与苏联军队的瓦解/281
五 “8·19事件”与苏共被停止活动/287
本章小结 正确的改革路线是基层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的保证/290
第四章 苏共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苏联解体关系分析/296
第一节 苏联历史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成就与问题/296
一 苏共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297
二 苏共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303
第二节 苏共基层党组织与苏联解体关系分析/337
一 基层党组织职能与作用的有效发挥体现了党的活力/338
二 削弱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与作用动摇了党的根基/339
三 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苏共失败的根本原因/341
四 苏联共产党失败使苏维埃联盟失去了维系基础/344
第三节 苏共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与启示/346
一 苏共历史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346
二 苏共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教训/350
三 苏共历史经验教训对执政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启示/353
结束语 男儿为何不抗争/358
附录一 苏共党员人数变化/368
附录二 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发展情况/370
附录三 当代俄罗斯学者评析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371
附录四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的苏联社会思潮/395
参考文献/409
索 引/424
后 记/435

《红色摇篮:探索中国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 [此处应为虚拟作者名,例如:陈明] 出版社: [此处应为虚拟出版社名,例如:人民出版] 内容简介: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史画卷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是其最闪耀的篇章之一。这些根据地不仅是武装斗争的战略基地,更是孕育和锻造中国共产党自身力量的熔炉。《红色摇篮:探索中国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一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中国革命根据地基层党组织的形成、发展、壮大及其在革命胜利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聚焦于1927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特别是井冈山、中央苏区、陕北苏区等典型区域,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基层党组织在极其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下,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演变过程。 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力求从微观的组织肌理入手,揭示宏观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作者深入挖掘档案文献、回忆录、地方史志等一手资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党的历史发展规律,对革命根据地基层党组织的以下几个核心维度进行了深入阐释: 第一部分:播撒火种——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的萌芽与创立 这一部分将重点考察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将党的组织触角延伸到农村,建立起初步的基层党组织。我们将审视: 组织起源与早期形态: 探讨党的早期组织如何在农村地区秘密建立,其构成人员、活动方式以及面临的初步挑战。分析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等革命武装斗争对建立农村党组织的影响,以及早期党组织如何在工农运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 政治动员与思想引导: 深入分析党如何通过土地革命、宣传教育等手段,将广大贫苦农民和失地农民组织起来,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确立党的政治方向。考察党在根据地内如何开展思想建党工作,克服旧社会残余思想的影响。 组织机构的初步探索: 审视早期根据地党组织在建立支部、区委、县委等层级机构方面的初步尝试,以及在缺乏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二部分:淬火重生——根据地党组织在斗争中的成长与成熟 根据地斗争的残酷性,正是锻炼和成熟党组织最好的熔炉。本部分将聚焦根据地斗争的艰苦岁月,分析党组织如何在枪林弹雨、经济封锁、思想困扰中不断壮大和成熟: 支部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详细研究根据地基层党支部在不同历史时期(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在组织发展、党员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例如,如何根据根据地人口密度、地理环境等特点,灵活设置党支部,如何在新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组织生活制度的创新。 党员队伍的构成与教育: 深入分析根据地党组织中党员的成分构成,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手工业者等,以及党如何针对不同成分的党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考察“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在根据地是如何被实践和强化的。 战斗堡垒的铸造: 阐释根据地基层党组织如何在武装斗争、经济建设、社会动员、情报侦察、统一战线等各个方面,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例如,党员如何在反“围剿”斗争中英勇作战,如何在根据地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如何在根据地内开展群众工作,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探讨根据地党组织如何实践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如何通过整风运动等形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分析党在根据地内如何处理思想斗争与组织斗争的关系。 第三部分:星火燎原——根据地党组织的辐射与影响 革命根据地的力量,最终汇聚成燎原之火,席卷全国。《红色摇篮》的第三部分将着眼于根据地党组织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与互助: 考察不同革命根据地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组织等方面的联系与互动,分析它们如何相互支援、共同发展,形成中国革命的战略大后方。 向全国扩展的战略指导: 分析根据地党组织如何为党中央制定走向全国的战略方针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例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如何在根据地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的。 红色政权的建设与治理: 探讨根据地党组织如何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如何在根据地开展各项社会建设,如土地改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社会基础。 对后世的启示与借鉴: 总结根据地党组织建设的宝贵经验,例如,坚持群众路线、思想建党、组织建党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工作,严守党的纪律等,分析这些经验对于当今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红色摇篮:探索中国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一书,旨在通过对中国革命根据地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一重要课题的深入研究,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依靠坚强的组织力量,团结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组织力量以及革命精神的深刻体悟,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认识党的执政基础,以及在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适合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组织学、政治学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这个标题,让我联想到我在大学里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时遇到的种种困惑。当时,我们更多地是从宏观层面去理解计划经济和党的领导,但对于这些政策是如何一层层渗透到最基层的,以及基层党组织在执行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却了解得不够深入。李燕教授的书,如果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它能详细梳理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的发展脉络,从早期建党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甚至可能涉及后期的一些变化。研究的重点,我想会放在组织架构、党员发展、思想教育、活动开展以及与国家机器的衔接等方面。我尤其好奇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点和面临的挑战有何不同?是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或者地域性的差异?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作为佐证,让我们的理解更加客观和严谨?

评分

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了。这本书的书名直接切中了我在学习苏联史时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一个核心问题:苏联共产党这个庞大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如何运作的。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党中央的决策,关于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但那些指令和思想是如何被翻译成基层党员的行动,又是如何触及到每一个苏联公民的日常生活的?李燕教授的研究,如果能聚焦于此,无疑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接地气的视角。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基层党组织的具体工作内容,比如如何进行政治宣传,如何组织群众运动,如何在单位和社区中发挥作用,甚至是如何处理内部的矛盾和纠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突破对苏联共产党的脸谱化描绘,展现其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揭示出基层党组织在维系社会稳定、推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真实挑战和可能采取的各种策略。

评分

《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这本书的书名,对于我这样长期关注俄罗斯和东欧政治变迁的读者来说,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苏联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可以被看作是那个庞大国家机器最基础的细胞,理解了这些细胞的运作,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整个肌体的健康状况。李燕教授的研究,我希望能深入到基层党组织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去,探讨其在动员群众、传递信息、执行政策、监督党员等方面的实际功能。我想知道,这些基层组织是如何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与工厂、学校、社区等单位紧密结合的?它们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否发生过演变?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基层党组织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展现其运作的复杂性,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应对策略。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苏联基层干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员管理等方面的细节,那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苏联社会结构的认知。

评分

读到《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苏联历史的画面。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总觉得,理解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曾经影响深远的国家,必须要深入其最基础的社会单元。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庞大的政治组织,其基层力量的建设和运作,必然是理解其兴衰的关键。李燕教授的研究,如果能触及到普通党员的生活,基层党支部如何与群众互动,如何处理日常的社会矛盾,如何在思想上引导民众,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些生动的案例,而不是枯燥的理论阐述。比如,在某个工厂的党支部,如何组织生产竞赛?在某个农村的党小组,如何推广农业技术?在某个社区的党委会,如何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这些鲜活的细节,或许更能揭示出苏联共产党基层组织的生命力与局限性,也更能帮助我构建一个立体、真实的苏联社会图景,而非一个扁平化的宣传机器形象。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苏联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苏联的历史以及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支撑起庞大国家机器的基层组织,它们是如何运作、如何凝聚人心、如何执行政策的?李燕教授的这部作品,通过“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标签,似乎预示着其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入性,而“社科文献”出版社更是国内社科类图书的重镇,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基层党组织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以及意识形态传播中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它们与普通民众的关系又是如何构建的?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或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苏联共产党的运作机制?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苏联历史,不仅仅停留在宏大叙事层面,而是想探究其肌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探索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走进那个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