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本草(第二卷) 朱兆云,王京昆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滇南本草(第二卷) 朱兆云,王京昆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兆云,王京昆 著
图书标签:
  • 滇南本草
  • 中医药
  • 植物药
  • 云南
  • 民族医药
  • 本草学
  • 药用植物
  • 朱兆云
  • 王京昆
  •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煜城弘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1634413
商品编码:2645487977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9-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滇南本草(第二卷)
作者 朱兆云,王京昆
定价 280.00元
出版社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41634413
出版日期 2009-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1.544Kg

   内容简介
本书为《滇南本草》第二卷,收载161种,对每种药物在保留《滇南本草》各历史版本(范本、务本、于本、从本、琴本)的内容和格式的基础上,根据历史版本的药物名称、绘图和文字描述等内容,将所指药物,科学的鉴定出该药物的科、属、种,并加以拉丁学名、形态描述、生境、分布地区、药用部位及附注等内容,对所描述的药物附有墨线形态图。因此整理版本的问世,使《滇南本草》这一云南医药历史名著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

   作者简介

   目录
石椒草
香橼叶香橼
佛手柑
橘子皮橘子叶
橙子理皮
苦楝子
龙眼
荔枝
皮哨子
五加皮
马蹄草
白芷
杏叶防风
竹叶防风
白花防风
串枝防风
土千年健
柿花
羊耳朵
白龙须
栀子花
紫参
金银花
续断鼓槌草
大蓟
大一支箭
小一支箭
旋覆花水朝阳草
威灵仙
臭灵丹
苦马菜
九里光
蛤蚂草车前子
大枫草
沙参
荠苊
兰花参

地骨皮
酸浆草
刺天茄
天天茄
土瓜
金钟茵陈
乌药
夏枯草(白花夏枯)
夏枯草(益母夏枯)
接骨草
绣球防风
麦穗夏枯草
黄芩
马尿花
良姜
草果药
金针菜
漏芦
鹿竹
葳参
重楼
白芨
山稗子
香附
必提珠
甘蔗
凤尾草
过山龙穿山藤
过江龙
蕨菜
山胡椒
虎掌草
升麻
木通风藤草
苤蓝
白菜
青菜
黄芽白菜
荠菜
萝卜莱菔子白(红)萝卜秆叶
小九牯牛
鹅肠菜
中文笔画索引
汉语拼音索引
拉丁学名索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本草拾遗》 作者:陈藏器 概述 《本草拾遗》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由唐代孙思邈的学生陈藏器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完成。这部著作是对《神农本草经》的补充和发展,内容详实,考证严谨,对于后世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共五卷,收载药物九百二十一种,其中新增药物三百零七种,附图一百余幅。其内容涵盖了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炮制、用法等方面,并对许多药物的产地、形态、采集、鉴别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成书背景与价值 唐朝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医学成就斐然,药物知识也日益丰富。《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的基本理论,但随着医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许多新发现的药物以及一些民间流传的验方需要被系统地整理和记载。《本草拾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陈藏器作为名医孙思邈的弟子,继承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广泛收集民间验方、道家方药以及当时的医药学知识,经过精心的整理和编撰,最终完成了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本草学著作。 《本草拾遗》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填补本草学空白: 《神农本草经》收载的药物数量有限,《本草拾遗》新增了大量药物,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药物学知识体系,填补了本草学研究的空白。 实践性强: 作者在编撰过程中,不仅参考了前代著作,更注重实际的临床应用和民间经验,因此书中收录的许多药物和方剂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科学性与辨识度: 对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炮制等方面的描述更加细致和科学,并对一些药物的形态、产地、采集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辨识,有助于后人准确地认识和使用药物。 促进本草学发展: 《本草拾遗》的问世,为后来的本草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推动了本草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后世的《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著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保存古代医学信息: 书中记载的许多药物和疗法,反映了唐代乃至更早时期的医学水平和民间用药习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主要内容与特点 《本草拾遗》全书共五卷,按照药物的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 卷一:草木部 此部分主要收录了各种草本植物类药物,是对《神农本草经》草部药物的补充和扩展。作者对每种草木药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采集季节、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配伍禁忌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例如,书中对一些具有独特疗效的草药进行了重点介绍,并提供了具体的用药方法和验案。 卷二:菜部 此卷收录了具有药用价值的蔬菜类药物。这些蔬菜不仅是日常的食物,在古代也常被用作治疗疾病的药物。陈藏器在此部分详细阐述了这些蔬菜的药用功效,如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健脾开胃等,并指出了其适用症和使用剂量。 卷三:果部 本卷收录了具有药用价值的水果类药物。作者对这些果实的性味、功效、主治以及食用禁忌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例如,一些水果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益气养血等功效,在治疗相应的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卷四:谷食部 此卷主要收录了具有药用价值的谷物和粮食类药物。这些谷物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也常常被用于食疗和药用。书中阐述了它们的药用价值,如健脾益气、补中和胃、安神养心等。 卷五:虫兽部 本卷收录了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类药物,包括昆虫、爬行动物、鸟类、兽类等。作者对这些动物类药物的来源、形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用法用量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一些珍贵的动物药材,如鹿茸、麝香等,书中也有详细的描述。 《本草拾遗》的特点 1. 新增药物多: 《本草拾遗》新增了三百多种药物,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 2. 重视民间验方: 作者广泛搜集了民间流传的验方和单方,并将其收录书中,体现了实践医学的宝贵经验。 3. 考证严谨: 作者在辨识药物时,力求真实,对药物的形态、产地、采集时间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助于后人准确辨别。 4. 图文并茂: 书中附有百余幅药物插图,形象生动,有助于读者直观地认识药物,增强了药物的辨识度。 5. 论述详实: 对每味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炮制、用法用量以及禁忌等都有较为详尽的阐述。 6. 注重应用: 书中不仅描述了药物的药理作用,还提供了具体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方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后世的影响 《本草拾遗》的问世,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修本草》的编纂: 《新修本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主持编纂的药典,其编纂过程中,《本草拾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草纲目》的成就: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本草学之大成,《本草拾遗》中的许多内容被吸收和继承。 传统中医药的传承: 《本草拾遗》中的许多药物和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应用,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中医药国际交流: 《本草拾遗》作为一部重要的古代医药文献,也为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结 《本草拾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它在继承《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药物的种类,拓展了药物的应用范围,并在药物的辨识、考证和应用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陈藏器以其毕生的心血,为我们留下了这部珍贵的医药宝典,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指导现代临床用药的宝贵参考。这部著作所体现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地域性的本草著作,像是《滇南本草》这样的,往往蕴含着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民间智慧。相较于一些更宏观的药学典籍,地方性的本草更注重那些生长在我们身边、或许不为人知的植物的药用价值。我尤其好奇,第二卷在第一卷的基础上,是否拓展了更多更细致的草药介绍,例如在采集中药材的时节、部位选择,甚至是炮制方法上,会不会有更具地方特色的传承和创新?云南那样的复杂地形,必然孕育出形态各异、功效也可能截然不同的草药,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梳理这些差异的,比如同一味药在不同地域的俗名、炮制手法上的细微变化,或者它们各自所适用的病症。这种细致的地域性区分,对于理解中药的精髓至关重要,也更能体现编著者在实地考察和经验总结上的功力。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中医药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除了药材的性味、功效、主治等技术层面的信息,我更希望能在这本《滇南本草(第二卷)》中感受到编著者对生命、自然以及人类健康的深刻思考。也许,在一些药材的介绍中,会穿插一些关于它们来源地的风土人情,或者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又或者是使用这些药材治愈疾病的医案片段。这些看似“非核心”的内容,恰恰能让一部医学著作变得更加生动、有温度,也更能体现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如果书中还能在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禁忌方面有所阐述,那就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了,让人不仅学会“是什么”,更能懂得“为什么”。

评分

这本《滇南本草(第二卷)》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沉静而古朴的气息,装帧精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捧在手里感觉分量十足,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医药,尤其是云南地区特有的草药知识很感兴趣,总觉得那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民族医药传统孕育出了许多独一无二的宝藏。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熟悉的、略带泛黄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潜心研究草药的年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严谨与细致,让我感受到编著者朱兆云先生和王京昆先生在整理和编写这部巨著时付出的心血。从书的体例上看,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谱,更像是一部系统性的草药学著作,涵盖了相当广泛的知识领域,令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图文结合方式非常关注。药材的识别,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是最大的挑战之一。一本优秀的本草著作,必须要有清晰、准确、富有代表性的插图,能够直观地展现药材的形态特征。我希望《滇南本草(第二卷)》在这一点上能做得非常出色,不仅要图文并茂,更要图片精美,细节丰富,能够让读者即使身处异地,也能通过图谱准确辨认出目标药材。当然,光有图还不够,文字的描述也至关重要,需要精准地概括出药材的关键识别特征,比如叶子的形状、边缘、脉络,茎的颜色、质地,花的颜色、形状,果实的形态等等,甚至可以包含一些容易混淆的近缘种的鉴别要点。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药炮制技艺抱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我非常期待在这本《滇南本草(第二卷)》中能够找到更多关于药材炮制的深度解析。我知道,炮制是中药发挥其药效的关键环节,许多药材的毒性、疗效,甚至性味都会因为炮制的差异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云南地区有着独特的炮制习俗和技术,或许会涉及到一些其他地区不常见的技法,比如利用当地特有的香料、酒类,或者采用特定的火候和时间来处理药材。我希望书中不仅能给出药材的基本炮制方法,更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一种炮制方法的原理,以及它们对药材药理作用的影响。如果还能提供一些经验性的提示,比如如何判断炮制是否到位,或者不同炮制方式的优缺点,那就更难能可贵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