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華為交換機學習指南
定價:128.00元
作者:王達 主編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15333582
字數:1422000
頁碼:93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推薦組閤購買:HCNA網絡技術實驗指南華為路由器學習指南 華為交換機學習指南是“華為認證培訓係列叢書”,有一定的品牌的影響力,對圖書銷售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華為交換機學習指南內容經過瞭華為公司的嚴格審核,具有相當的性; 華為交換機學習指南內容非常豐富、實用,條理清晰,可讀性和經驗性也非常強,讀者通過這一本書就可以很全麵地瞭解華為S係列交換機的各功能配置與管理方法,並通過大量的配置示例可方便應用到自己的企業網絡中。
目錄
第1章 華為園區交換機的選型和應用
1.1 華為園區交換機基礎
1.1.1 華為園區交換機概述
1.1.2 華為園區交換機的用戶定位
1.1.3 華為園區交換機的命名規則
1.2 S1700係列交換機的選型與應用
1.2.1 S1700係列機型及基本配置
1.2.2 S1700係列交換機的規格
1.2.3 S1700網管型交換機的主要特性
1.2.4 S1700係列交換機的主要應用
1.3 S2700係列交換機的選型與應用
1.3.1 S2700係列機型及基本配置
1.3.2 S2700係列交換機規格及主要特性
1.3.3 S2700係列交換機的主要應用
1.4 S3700係列交換機的選型與應用
1.4.1 S3700係列機型及基本配置
1.4.2 S3700係列交換機規格及主要特性
1.4.3 S3700係列交換機的主要應用
1.5 S5700係列交換機的選型與應用
1.5.1 S5700係列交換機的機型及基本配置
1.5.2 S5700係列交換機規格及主要特性
1.5.3 S5700係列交換機的主要應用
1.6 S6700係列交換機的選型與應用
1.6.1 S6700係列機型及基本配置
1.6.2 S6700係列交換機的規格及主要特性
1.6.3 S6700係列交換機的應用
1.7 S7700/9300/9700係列交換機的選型與應用
1.7.1 S7700/9300/9700係列交換機規格
1.7.2 S7700/9700係列交換機的主要特性
1.7.3 S7700係列交換機的應用
1.7.4 S9300/9700係列交換機的主要應用
第2章 VRP係統基礎及基本使用
2.1 VRP係統基礎
2.1.1 VRP係統概述
2.1.2 VRP命令行格式約定
2.1.3 VRP命令行視圖
2.1.4 VRP命令級彆與用戶級彆
2.1.5 VRP命令行編輯
2.1.6 VRP命令行在綫幫助
2.1.7 VRP命令行的通用錯誤提示
2.1.8 VRP undo命令行
2.1.9 查看曆史命令
2.2 查看命令行顯示信息
2.2.1 查詢命令行的配置信息
2.2.2 控製命令行顯示方式
2.2.3 過濾命令行顯示信息
2.3 VRP文件係統管理
2.3.1 VRP文件係統概述
2.3.2 目錄管理
2.3.3 文件管理
2.3.4 存儲器管理
2.4 VRP係統的組成
2.4.1 VRP係統軟件
2.4.2 VRP係統配置文件
2.4.3 VRP係統補丁文件
2.4.4 啓動BootROM軟件
2.5 管理VRP配置文件
2.5.1 保存配置文件
2.5.2 備份配置文件
2.5.3 恢復配置文件
2.5.4 比較配置文件
2.5.5 清除配置文件
2.6 交換機啓動管理
2.6.1 配置係統啓動文件
2.6.2 重新啓動交換機
第3章 VRP係統登錄及遠程文件管理
3.1 VRP係統首次登錄
3.1.1 通過Console口登錄
3.1.2 通過MiniUSB口登錄
3.2 交換機基本配置的配置
3.2.1 配置交換機時間和日期
3.2.2 配置交換機名稱和IP地址
3.2.3 設置標題文本
3.3 用戶界麵
3.3.1 用戶界麵概述
3.3.2 用戶界麵的編號
3.3.3 用戶界麵的用戶驗證和優先級
3.4 Console用戶界麵配置與管理
3.4.1 配置Console用戶界麵的物理屬性
3.4.2 配置Console用戶界麵的終端屬性
3.4.3 配置Console用戶界麵的用戶優先級
3.4.4 配置Console用戶界麵的用戶驗證方式
3.4.5 Console用戶界麵管理
3.5 VTY用戶界麵配置與管理
3.5.1 配置VTY用戶界麵的個數
3.5.2 配置VTY用戶界麵的基於ACL的登錄限製
3.5.3 配置VTY用戶界麵的終端屬性
3.5.4 配置VTY用戶界麵的用戶優先級
3.5.5 配置VTY用戶界麵的用戶驗證方式
3.5.6 VTY用戶界麵管理
3.6 用戶登錄配置與管理
3.6.1 用戶登錄概述
3.6.2 配置用戶通過Telnet登錄交換機
3.6.3 通過Telnet登錄交換機的配置示例
3.6.4 配置用戶通過STelnet登錄交換機
3.6.5 通過STelnet登錄交換機的配置示例
3.6.6 配置用戶通過HTTP Web網管登錄交換機
3.6.7 通過HTTP Web網管登錄交換機的配置示例
3.6.8 配置用戶通過HTTPS Web網管方式登錄交換機
3.6.9 通過HTTPS Web網管登錄交換機的配置示例
3.6.10 登錄後的常用管理操作
3.6.11 常見配置錯誤分析與排除
3.7 遠程文件管理
3.7.1 文件管理方式的支持
3.7.2 通過FTP進行文件操作
3.7.3 通過FTP進行文件操作的配置示例
3.7.4 通過SFTP進行文件操作
3.7.5 通過SFTP進行文件操作的配置示例
3.7.6 通過SCP進行文件操作
3.7.7 通過FTPS進行文件操作
3.7.8 通過FTPS進行文件操作的配置示例
第4章 接口及以太網鏈路配置與管理
4.1 交換機接口及基礎配置
4.1.1 接口分類
4.1.2 物理接口編號規則
4.1.3 接口基本參數配置
4.1.4 接口配置管理
4.2 以太網接口屬性
4.2.1 以太網接口特性
4.2.2 以太網端口組配置與管理
4.2.3 以太網接口基本屬性配置與管理
4.2.4 接口頻繁Up/Down故障分析與排除
4.3 端口隔離
4.3.1 端口隔離配置與管理
4.3.2 端口隔離配置示例
4.4 邏輯接口配置與管理
4.4.1 以太網子接口配置與管理
4.4.2 Loopback接口配置與管理
4.4.3 配置NULL接口
4.5 以太網鏈路聚閤
4.5.1 鏈路聚閤特性及産品支持
4.5.2 手工負載分擔模式鏈路聚閤配置任務
4.5.3 手工負載分擔模式鏈路聚閤配置與管理
4.5.4 手工負載分擔模式鏈路聚閤配置示例
4.5.5 LACP模式鏈路聚閤配置任務
4.5.6 LACP模式鏈路聚閤配置與管理
4.5.7 LACP模式的鏈路聚閤配置示例
4.6 Eth-Trunk接口本地流量優先轉發
4.6.1 使能Eth-Trunk接口本地流量優先轉發功能
4.6.2 Eth-Trunk接口本地流量優先轉發配置示例
4.7 E-Trunk
4.7.1 E-Trunk配置任務
4.7.2 E-Trunk配置與管理
4.8 Eth-Trunk子接口配置與管理
第5章 交換機堆疊和集群配置與管理
5.1 iStack基礎
5.1.1 iStack概述
5.1.2 iStack特性的産品支持
5.2 iStack配置與管理
5.2.1 iStack堆疊配置任務
5.2.2 配置iStack堆疊
5.2.3 iStack堆疊管理
5.2.4 iStack堆疊配置示例
5.2.5 雙主檢測配置與管理
5.2.6 直連檢測方式的DAD配置示例
5.2.7 Relay代理檢測方式的DAD配置示例
5.3 CSS基礎
5.3.1 CSS基本概念
5.3.2 CSS特性的産品支持
5.4 CSS集群配置與管理
5.4.1 配置注意事項及缺省配置
5.4.2 CSS集群配置任務
5.4.3 配置CSS集群
5.4.4 CSS集群管理
5.4.5 集群卡連接方式CSS配置示例
5.4.6 業務口連接方式CSS集群配置示例
5.4.7 CSS集群直連方式DAD配置示例
5.4.8 CSS集群Relay代理方式DAD配置示例
第6章 基本VLAN特性配置與管理
6.1 VLAN基礎
6.1.1 VLAN概述
6.1.2 理解VLAN的形成原理
6.1.3 VLAN標簽
6.1.4 主要VLAN特性及産品支持
6.2 基於端口劃分VLAN
6.2.1 二層以太網端口
6.2.2 二層以太網鏈路
6.2.3 配置基於端口劃分VLAN
6.2.4 基於端口劃分VLAN的配置示例
6.3 基於MAC地址劃分VLAN
6.3.1 配置基於MAC地址劃分VLAN
6.3.2 基於MAC地址劃分VLAN的配置示例
6.4 基於子網劃分VLAN
6.4.1 配置基於IP子網劃分VLAN
6.4.2 基於IP子網劃分VLAN配置示例
6.5 基於協議劃分VLAN
6.5.1 配置基於協議劃分VLAN
6.5.2 基於協議劃分VLAN的配置示例
6.6 基於策略劃分VLAN
6.6.1 配置基於策略劃分VLAN
6.6.2 基於策略劃分VLAN的配置示例
6.7 VLAN配置管理和典型故障分析與排除
6.7.1 常見VLAN管理命令
6.7.2 典型故障分析與排除
6.8 GVRP配置與管理
6.8.1 GVRP基礎
6.8.2 GVRP工作原理
6.8.3 使能GVRP功能
6.8.4 配置GVRP端口注冊模式
6.8.5 配置GARP定時器參數值
6.8.6 GVRP配置管理
6.8.7 GVRP配置示例
6.9 VLAN間通信配置與管理
6.9.1 兩種VLAN間通信方式
6.9.2 VLAN間通信方案及實現原理
6.9.3 配置通過VLANIF接口實現VLAN間通信
6.9.4 通過VLANIF接口實現VLAN間通信的配置示例
6.9.5 通過VLANIF接口實現跨越三層網絡通信的配置示例
6.9.6 配置通過子接口實現VLAN間通信
6.9.7 通過子接口實現VLAN間通信的配置示例
6.9.8 配置通過VLAN Switch實現VLAN間通信
6.9.9 通過VLAN Switch實現VLAN間通信的配置示例
6.9.10 VLAN間通信配置管理
6.10 管理VLAN的配置與管理
第7章 擴展VLAN特性配置與管理
7.1 VLAN聚閤配置與管理
7.1.1 普通VLAN部署的不足
7.1.2 VLAN聚閤及優勢體現
7.1.3 Sub-VLAN通信原理
7.1.4 VLAN聚閤配置思路
7.1.5 配置Sub-VLAN
7.1.6 配置Super-VLAN
7.1.7 VLAN聚閤配置示例
7.2 MUX VLAN配置與管理
7.2.1 MUX VLAN概述
7.2.2 配置MUX VLAN
7.2.3 MUX VLAN配置示例
7.3 QinQ基礎
7.3.1 QinQ技術誕生的背景
7.3.2 QinQ封裝和終結
7.3.3 TPID的可調值
7.3.4 QinQ映射
7.4 基本QinQ配置與管理
7.4.1 配置基本QinQ功能
7.4.2 配置外層VLAN標簽的TPID值
7.4.3 配置對Untagged數據幀添加雙層VLAN標簽
7.4.4 基本QinQ配置示例
7.5 靈活QinQ配置與管理
7.5.1 配置基於VLAN ID的靈活QinQ
7.5.2 基於VLAN ID的靈活QinQ配置示例
7.5.3 配置基於802.1p優先級的靈活QinQ
7.5.4 配置基於流策略的靈活QinQ
7.5.5 基於流策略的靈活QinQ配置示例
7.6 QinQ 映射配置與管理
7.6.1 配置1 to 1的QinQ映射
7.6.2 配置2 to 1的QinQ映射
7.7 VLAN映射基礎
7.7.1 VLAN映射原理
7.7.2 VLAN映射特性及産品支持
7.8 配置1 to 1的VLAN映射
7.8.1 配置基於VLAN的1 to 1的VLAN映射
7.8.2 配置基於802.1p優先級的1 to 1的VLAN映射
7.8.3 配置基於流策略的1 to 1的VLAN映射
7.8.4 基於VLAN的1 to 1VLAN映射配置示例
7.9 配置2 to 1的VLAN映射
7.9.1 配置基於VLAN的2 to 1的VLAN映射
7.9.2 配置基於流策略的2 to 1的VLAN映射
7.9.3 基於VLAN的2 to 1的VLAN映射配置示例
7.10 配置2 to 2的VLAN映射
7.10.1 配置基於VLAN的2 to 2的VLAN映射
7.10.2 配置基於流策略的2 to 2的VLAN映射
7.10.3 基於VLAN的2 to 2的VLAN映射配置示例
7.10.4 基於流策略的2 to 2的VLAN映射配置示例
第8章 生成樹協議配置與管理
8.1 STP基礎
8.1.1 STP的由來
8.1.2 STP基本概念
8.1.3 STP的3個定時器
8.1.4 STP BPDU報文
8.1.5 STP的不足之處
8.2 STP拓撲計算原理深入剖析
8.2.1 生成樹初始化階段的角色選舉
8.2.2 拓撲發生變化後的角色選舉
8.3 RSTP對STP的改進
8.3.1 新增三種端口角色
8.3.2 重新劃分端口狀態
8.3.3 BPDU的改變
8.3.4 更加快速的P/A收斂機製
8.3.5 RSTP的其他收斂機製和與STP的互操作
8.4 STP/RSTP配置
8.4.1 STP/RSTP配置任務及缺省配置
8.4.2 配置STP/RSTP基本功能
8.4.3 配置影響STP拓撲收斂的參數
8.4.4 STP配置示例
8.4.5 配置影響RSTP拓撲收斂的參數
8.4.6 配置RSTP保護功能
8.4.7 配置設備支持和其他廠商設備互通的參數
8.4.8 RSTP功能配置示例
8.5 MSTP基礎
8.5.1 MSTP産生的背景
8.5.2 MSTP基本概念
8.5.3 MSTP的端口角色
8.5.4 MSTP的端口狀態與收斂機製
8.5.5 MSTP拓撲計算原理
8.5.6 MSTP BPDU報文
8.6 MSTP配置
8.6.1 MSTP基本功能主要配置任務
8.6.2 配置MSTP基本功能
8.6.3 MSTP多進程基本功能及主要配置任務
8.6.4 配置MSTP多進程基本功能
8.6.5 配置影響MSTP拓撲收斂的參數
8.6.6 配置MSTP保護功能
8.6.7 配置MSTP支持和其他廠商設備互通的參數
8.6.8 MSTP功能配置示例
8.7 STP/RSTP/MSTP配置管理
第9章 ACL配置與管理
9.1 ACL基礎
9.1.1 ACL的分類及主要應用
9.1.2 ACL編號和命名規則
9.1.3 ACL規則編號
9.1.4 ACL規則的匹配順序
9.2 ACL配置
9.2.1 配置基本ACL
9.2.2 配置高級ACL
9.2.3 配置二層ACL
9.2.4 配置用戶自定義ACL
9.2.5 ACL管理
9.3 基於ACL的簡化流策略
9.3.1 基於ACL的簡化流策略概述
9.3.2 配置基於ACL的報文過濾
9.3.3 配置基於ACL的流量監管
9.3.4 配置基於ACL的流鏡像
9.3.5 配置基於ACL的重定嚮
9.3.6 配置基於ACL的重標記
9.3.7 配置基於ACL的流量統計
9.4 ACL配置示例
9.4.1 基本ACL配置示例
9.4.2 高級ACL配置示例
9.4.3 二層ACL配置示例
9.4.4 用戶自定義ACL配置示例
9.5 自反ACL
9.5.1 自反ACL的基本工作原理
9.5.2 配置自反ACL
9.5.3 自反ACL配置示例
第10章 QoS基礎及技術原理
10.1 QoS基礎
10.1.1 QoS概述
10.1.2 二層VLAN幀中的優先級
10.1.3 三層IP報文中的優先級
10.1.4 三種QoS服務模型
10.1.5 DiffServ模型體係結構
10.2 QoS優先級映射
10.2.1 優先級映射
10.2.2 內部優先級與802.1p和入隊列索引的映射關係
10.3 流量監管和流量整形
10.3.1 QoS令牌桶基本工作原理
10.3.2 單速率三色標記算法
10.3.3 雙速率三色標記算法
10.3.4 流量監管
10.3.5 流量整形
10.4 擁塞避免和擁塞管理
10.4.1 擁塞避免
10.4.2 擁塞管理
10.5 流策略
第11章 QoS配置與管理
11.1 QoS優先級映射配置與管理
11.1.1 S2700SI/2700EI/2710SI優先級映射配置與管理
11.1.2 其他S2700/3700、S5700SI/5700EI/5700LI/5700S-LI係列優先級映射配置與管理
11.1.3 優先級映射配置示例(一)
11.1.4 S5700HI/5710EI/6700/7700/9300/9300E/9700係列優先級映射配置與管理
11.1.5 優先級映射配置示例(二)
11.2 流量監管和流量整形配置
11.2.1 流量監管配置綜述
11.2.2 配置流量監管
11.2.3 配置流量整形
11.2.4 流量監管和流量整形管理
11.2.5 基於接口的流量監管配置示例
11.2.6 流量整形配置示例
11.3 擁塞避免和擁塞管理的配置與管理
11.3.1 尾部丟棄法擁塞避免的配置與管理
11.3.2 SRED擁塞避免的配置與管理
11.3.3 WRED擁塞避免的配置與管理
11.3.4 配置S2700EI係列交換機的擁塞管理
11.3.5 配置其他S係列交換機的擁塞管理
11.3.6 擁塞避免和擁塞管理綜閤配置示例(一)
11.3.7 擁塞避免和擁塞管理綜閤配置示例(二)
11.4 復雜流策略配置與管理
11.4.1 配置流分類
11.4.2 配置流行為
11.4.3 配置流策略
11.4.4 應用流策略
11.4.5 基於復雜流分類的優先級重標記配置示例
11.4.6 基於復雜流分類的流量統計配置示例
11.4.7 基於復雜流分類的報文過濾配置示例
第12章 IP組播基礎及工作原理
12.1 IP組播基礎
12.1.1 IP網絡的3種數據傳輸方式
12.1.2 組播基本概念
12.1.3 典型IP組播模型
12.1.4 IP組播地址
12.1.5 IP組播協議
12.2 IGMP的3個版本及各自工作原理
12.2.1 IGMPv1工作原理
12.2.2 IGMPv2的改進
12.2.3 IGMPv3的改進
12.2.4 IGMP SSM Mapping
12.2.5 IGMP典型應用
12.3 PIM基礎及工作原理
12.3.1 PIM基本概念
12.3.2 PIM-DM基本工作原理
12.3.3 PIM-SM(ASM模型)工作原理
12.3.4 PIM-SM(SSM模型)工作原理
12.3.5 單自治域PIM-SM應用
12.4 MSDP基礎及工作原理
12.4.1 MSDP對等體概述
12.4.2 MSDP對等體建立流程
12.4.3 基於MSDP的Anycast RP
12.4.4 組播源信息在域間的傳遞
12.4.5 SA消息轉發的控製
12.4.6 MSDP的應用
12.5 二層組播基礎及工作原理
12.5.1 二層組播概述
12.5.2 IGMP Snooping/MLD Snooping基本原理
12.5.3 IGMP Snooping Proxy/MLD Snooping Proxy基本原理
12.5.4 二層組播SSM Mapping
12.5.5 組播VLAN
12.6 組播路由管理
12.6.1 組播路由和轉發
12.6.2 RPF檢查
12.6.3 組播靜態路由
12.6.4 組播負載分擔
第13章 IP組播配置與管理
13.1 IGMP配置與管理
13.1.1 IGMP特性的産品支持
13.1.2 配置IGMP基本功能
13.1.3 調整IGMP性能
13.1.4 配置IGMP SSM Mapping
13.1.5 配置IGMP Limit
13.1.6 IGMP管理
13.1.7 IGMP基本功能配置示例
13.1.8 靜態加入組播組配置示例
13.1.9 IGMP SSM Mapping配置示例
13.1.10 IGMP Limit配置示例
13.2 PIM-DM(IPv4)配置與管理
13.2.1 PIM-DM(IPv4)特性的産品支持
13.2.2 配置PIM-DM基本功能
13.2.3 調整組播源控製參數
13.2.4 調整鄰居控製參數
13.2.5 調整剪枝控製參數
13.2.6 調整嫁接控製參數
13.2.7 調整狀態刷新控製參數
13.2.8 調整斷言控製參數
13.2.9 配置PIM Silent
13.2.10 PIM-DM管理
13.2.11 PIM-DM基本功能配置示例
13.3 PIM-SM(IPv4)配置與管理
13.3.1 PIM-SM(IPv4)特性的産品支持
13.3.2 ASM模型PIM-SM的配置任務
13.3.3 配置ASM模型PIM-SM
13.3.4 配置SSM模型的PIM-SM
13.3.5 PIM-SM其他可選功能及參數配置
13.3.6 PIM-SM管理
13.3.7 PIM-SM(ASM模型)配置示例
13.3.8 PIM-SM(SSM模型)配置示例
13.4 IGMP Snooping配置與管理
13.4.1 IGMP Snooping特性的産品支持
13.4.2 IGMP Snooping基本功能配置任務
13.4.3 配置IGMP Snooping基本功能
13.4.4 配置IGMP Snooping Proxy
13.4.5 配置IGMP Snooping策略
13.4.6 配置接口下組播數據過濾
13.4.7 配置丟棄未知組播流
13.4.8 配置成員關係快速刷新
13.4.9 配置IGMP Snooping SSM Mapping
13.4.10 IGMP Snooping管理
13.4.11 IGMP Snooping基本功能配置示例
13.4.12 通過靜態端口實現二層組播的配置示例
13.4.13 IGMP Snooping查詢器的配置示例
13.5 組播VLAN配置與管理
13.5.1 配置基於用戶VLAN的組播VLAN一對多
13.5.2 配置基於接口的組播VLAN功能
13.5.3 基於用戶VLAN的組播VLAN配置示例
13.5.4 基於接口的組播VLAN配置示例
第14章 鏡像配置與管理
14.1 鏡像基礎
14.1.1 基本鏡像原理
14.1.2 鏡像分類
14.1.3 鏡像特性的産品支持
14.2 端口鏡像配置與管理
14.2.1 配置本地端口鏡像
14.2.2 配置遠程端口鏡像
14.2.3 本地端口鏡像配置示例
14.2.4 二層遠程端口鏡像配置示例
14.2.5 三層遠程端口鏡像配置示例
14.3 流鏡像配置與管理
14.3.1 配置本地流鏡像
14.3.2 配置遠程流鏡像
14.3.3 本地流鏡像配置示例
14.4 VLAN鏡像配置與管理
14.4.1 配置本地VLAN鏡像
14.4.2 配置遠程VLAN鏡像
14.4.3 本地VLAN鏡像配置示例
14.5 MAC地址鏡像配置與管理
14.5.1 配置本地MAC地址鏡像
14.5.2 配置遠程MAC地址鏡像
14.5.3 本地MAC地址鏡像配置示例
第15章 基於MAC地址的安全配置與管理
15.1 MAC地址錶概述
15.1.1 MAC地址錶項
15.1.2 MAC地址錶特性及産品支持
15.2 MAC地址錶配置與管理
15.2.1 配置三種MAC地址錶項
15.2.2 配置禁止MAC地址學習功能
15.2.3 配置限製MAC地址學習數量
15.2.4 MAC地址錶配置管理
15.2.5 MAC錶配置示例
15.2.6 基於VLAN的MAC地址學習限製配置示例
15.3 端口安全配置與管理
15.3.1 配置安全動態MAC功能
15.3.2 配置Sticky MAC功能
15.3.3 端口安全配置管理
15.3.4 端口安全配置示例
15.4 其他基於MAC地址的安全功能配置
15.4.1 配置MAC地址防漂移
15.4.2 MAC地址漂移檢測配置與管理
15.4.3 配置MAC-spoofing-defend功能
15.4.4 配置丟棄全零MAC地址報文功能
15.4.5 配置MAC刷新ARP功能
15.4.6 配置端口橋功能
15.4.7 MAC防漂移配置示例
15.4.8 MAC地址漂移檢測配置示例
第16章 ARP安全配置與管理
16.1 ARP安全概述
16.2 配置防ARP泛洪攻擊
16.2.1 配置基於源MAC地址的ARP報文限速
16.2.2 配置基於源IP地址ARP報文限速
16.2.3 配置基於全局、VLAN或者接口的ARP報文限速
16.2.4 配置ARP Miss消息源抑製
16.2.5 配置全局、VLAN和接口的ARP Miss消息限速
16.2.6 配置臨時ARP錶項的老化時間
16.2.7 配置ARP錶項嚴格學習
16.2.8 配置基於接口的ARP錶項限製
16.2.9 配置免費ARP報文主動丟棄
16.3 配置防ARP欺騙攻擊
16.3.1 配置ARP錶項固化
16.3.2 配置動態ARP檢測
16.3.3 配置ARP防網關衝突
16.3.4 配置發送ARP免費報文
16.3.5 配置ARP報文內MAC地址一緻性檢查
16.3.6 配置ARP報文閤法性檢查
16.3.7 配置DHCP觸發ARP學習
16.4 ARP安全配置管理
16.5 配置示例
16.5.1 ARP安全綜閤功能配置示例
16.5.2 防止ARP中間人攻擊配置示例
第17章 AAA配置與管理
17.1 AAA基礎
17.1.1 AAA的基本構架
17.1.2 AAA基於域的用戶管理
17.1.3 RADIUS協議
17.1.4 HWTACACS協議
17.1.5 AAA特性的産品支持
17.2 本地方式認證和授配置
17.2.1 配置AAA方案
17.2.2 配置本地用戶
17.2.3 (可選)配置業務方案
17.2.4 配置域的AAA方案
17.3 RADIUS方式認證、授和計費配置
17.3.1 配置AAA方案
17.3.2 配置RADIUS服務器模闆
17.3.3 RADIUS認證、授和計費配置示例
17.4 HWTACACS方式認證、授和計費配置
17.4.1 配置AAA方案
17.4.2 配置HWTACACS服務器模闆
17.4.3 HWTACACS方式認證、授和計費配置示例
17.5 AAA認證、授和計費配置管理
第18章 NAC配置與管理
18.1 NAC基礎
18.1.1 802.1x認證係統基礎
18.1.2 802.1x認證原理
18.1.3 MAC認證
18.1.4 Portal認證
18.1.5 NAC特性的産品支持
18.1.6 各種NAC認證方式的缺省配置
18.2 802.1x認證配置與管理
18.2.1 使能802.1x認證功能
18.2.2 (可選)配置接口授狀態
18.2.3 (可選)配置接口接入控製方式
18.2.4 (可選)配置用戶認證方式
18.2.5 (可選)使能MAC旁路認證功能
18.2.6 (可選)配置接口允許接入的802.1x認證用戶數
18.2.7 (可選)配置802.1x認證的定時器
18.2.8 (可選)配置802.1x認證的靜默功能
18.2.9 (可選)配置對802.1x認證用戶進行重認證
18.2.10 (可選)配置802.1x在綫用戶握手功能
18.2.11 (可選)配置Guest VLAN功能
18.2.12 (可選)配置Restrict VLAN功能
18.2.13 (可選)配置Critical VLAN功能
18.2.14 (可選)配置802.1x認證的接口Open功能
18.2.15 (可選)配置允許DHCP報文觸發802.1x認證
18.2.16 (可選)配置單播報文觸發802.1x認證
18.2.17 (可選)配置802.1x快速部署功能
18.2.18 (可選)配置用戶組功能
18.2.19 802.1x認證配置管理
18.2.20 802.1x認證配置示例
18.3 MAC認證配置與管理
18.3.1 使能MAC認證功能
18.3.2 (可選)配置用戶名形式
18.3.3 (可選)配置MAC用戶認證域
18.3.4 (可選)配置接口允許接入的MAC認證用戶數
18.3.5 (可選)配置MAC認證定時器
18.3.6 (可選)配置對MAC認證用戶進行重認證
18.3.7 MAC認證配置管理
18.3.8 MAC認證配置示例
18.4 Portal認證配置與管理
18.4.1 配置Portal服務器參數
18.4.2 使能Portal認證功能
18.4.3 (可選)配置與Portal服務器信息交互參數
18.4.4 (可選)配置Portal認證用戶接入控製參數
18.4.5 (可選)配置Portal認證用戶下綫探測周期
18.4.6 (可選)配置Portal認證探測與逃生功能
18.4.7 (可選)配置Portal認證用戶信息同步功能
18.4.8 (可選)配置Portal認證靜態用戶
18.4.9 Portal認證配置管理
18.4.10 內置Portal服務器認證配置示例
18.4.11 外置Portal服務器認證配置示例
內容提要
《華為交換機學習指南》是國內圖書市場本,也是目前為止一本專門介紹華為交換機配置與管理的工具圖書,同時也是華為公司指定的ICT認證係列培訓教材。全書共18章,從基礎的華為S係列園區交換機設備選型、*5.x版本VRP係統的使用與管理,到交換機接口、以太網鏈接、iStack堆疊、CCS集群、各種VLAN、STP和ACL的配置與管理,再到高端應用如QoS、IP組播功能、鏡像功能,以及基於MAC地址的安全管理、ARP安全管理、AAA訪問控製策略、802.1x認證、MAC認證和Portal認證等各種交換機安全功能的配置與管理。
《華為交換機學習指南》內容非常全麵、係統,並附有大量的配置示例,同時結閤瞭筆者20多年的工作經驗,因此,《華為交換機學習指南》無論在專業性方麵,還是在經驗性和實用性方麵均有更好的保障,是相關人員自學或者教學華為交換機配置與管理內容的必選教材。
文摘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拿到這本書,我最看重的是它是否能幫我快速掌握華為交換機的核心技術,尤其是那些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用到的配置和管理技巧。書裏麵確實提到瞭很多關於交換機基礎知識的內容,比如MAC地址錶的工作原理,端口鏡像的功能,以及一些基本的VLAN配置。然而,在我看來,這些內容的講解有點過於理論化,缺乏足夠的實際操作案例來佐證。例如,在介紹STP協議的時候,書裏花瞭很多篇幅講解瞭各種STP類型和其工作流程,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實際網絡中如何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和配置STP,以及如何排查STP可能帶來的網絡環路問題。同樣,在VLAN劃分的部分,雖然也提到瞭創建和刪除VLAN的方法,但對於如何設計閤理的VLAN策略,如何根據業務需求來劃分VLAN,以及VLAN間通信的實現方式,卻涉及得不夠深入。這讓我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教科書,而不是一本能夠指導實際操作的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有吸引力的,一看就知道是關於華為交換機的內容,而且“正版現貨”的字樣也讓人覺得質量有保證。翻開之後,我主要關注的是書裏關於“配置管理”和“應用”的部分。我對書裏提到的華為交換機的命令行界麵(CLI)操作、配置文件的備份與恢復,以及用戶權限的管理這些內容比較感興趣。但實際翻閱過程中,發現關於這塊的篇幅相對較少,很多操作步驟隻是簡單列舉,缺乏足夠的解釋和說明。比如,在講到配置IP地址的時候,隻是給齣瞭命令,但並沒有深入講解為什麼需要配置IP地址,以及IP地址在交換機通信中的作用。對於像我這種初學者來說,這樣的講解方式會讓我感到有些迷茫,不清楚這些配置到底是為瞭解決什麼問題。而且,書中對路由器的應用部分,感覺像是附帶的,沒有占到多少篇幅,也沒有詳細介紹路由器在網絡中的具體角色和常見配置,這讓我有點小小的失望,畢竟我希望能夠全麵瞭解華為的網絡設備。
評分對於我來說,一本好的技術書籍,最重要的是要能有實操性,能夠真正解決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這本書在講到華為交換機的基礎知識方麵,確實涵蓋瞭不少內容,比如端口速率、雙工模式、流量控製等等。但當我翻到關於“配置管理”的部分,卻發現內容有些泛泛而談。比如,在講解設備升級和固件管理的時候,隻是簡單地提瞭一下需要注意的事項,但對於如何進行實際的操作,如何下載固件,如何執行升級命令,以及升級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應對措施,並沒有詳細的步驟和指導。同樣,在網絡安全方麵,雖然提到瞭訪問控製列錶(ACL)和端口安全,但關於如何設計和部署一套有效的安全策略,如何防範常見的網絡攻擊,則沒有深入的探討。這讓我覺得,這本書更像是對華為交換機功能的一個概覽,而不是一個能夠手把手教我如何去做的指南。
評分說實話,我是衝著“華為交換機學習指南”和“華為路由器應用”這幾個關鍵詞來的,想著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深入的配置技巧和應用案例。書裏確實涉及瞭不少交換機的基礎概念,比如MAC地址錶的生成和學習過程,以及STP協議在防止網絡環路中的作用。但是,在具體配置和管理方麵,總覺得有點不夠深入。比如,在講到VLAN聚閤(Trunking)的時候,書裏提到瞭802.1Q協議,也講解瞭如何配置Trunk端口,但對於如何在復雜的多VLAN環境下進行Trunk配置,以及如何排查Trunk端口可能齣現的通信問題,就沒有太多的篇幅瞭。更不用說在路由器的應用方麵,這本書的篇幅非常有限,對於路由協議的講解也比較淺顯,並沒有深入到如何根據實際網絡需求來選擇和優化路由策略。這讓我覺得,這本書更適閤那些對網絡基礎知識完全不瞭解的初學者,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希望進一步提升技能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尋找其他更專業的書籍。
評分剛拿到這本《華為交換機學習指南》的時候,我心裏就燃起瞭一團火,想著趕緊把它啃下來,把那些晦澀難懂的網絡知識融會貫通。不過,打開目錄的那一刻,我的熱情似乎被澆滅瞭一小半。裏麵好多章節講的都是基礎概念,比如OSI七層模型、TCP/IP協議棧,還有各種數據包的封裝解包過程。我承認這些是理解華為交換機運作原理的基石,但說實話,我更期待直接深入到交換機的具體配置和管理上。畢竟,我的目標是能快速上手操作,而不是花大把時間去迴顧那些在學校就學過的理論。而且,書裏對一些高級特性的講解,比如VLAN劃分、STP協議的運行機製,雖然也提到瞭,但感覺像是蜻蜓點水,沒有深入到讓我能完全理解其背後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場景。有時候,讀著讀著就會覺得,這些內容是不是有點“too basic”瞭,對於我這種想在實際工作中快速提升技能的人來說,可能需要一本更側重實踐和案例分析的書籍。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關於真實網絡環境下的故障排查,或者不同業務場景下的配置優化建議,而不是一味地講解理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