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崔龙哲和李社锋共同主编的《污染土壤修复技 术与应用》一书在介绍土壤污染的特点和修复原理、 土壤污染政策法规标准的基础上,依次介绍了土壤污 染调查与风险评价、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土壤物理化学修复技术、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污 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实施与管理等内容,编写中注意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使本书内容具有*强的指导性 。*后一章介绍了我国污染土壤修复面临的问题和发 展趋势,对土壤修复科研工作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科研工作 者和相关从业者使用、参考。
第1章 概论
1.1 土壤及其组成、性质和功能
1.1.1 土壤
1.1.2 土壤的组成
1.1.3 土壤的性质
1.1.4 土壤环境质量及其功能
1.2 土壤污染
1.2.1 土壤污染的定义与特点
1.2.2 土壤污染物
1.2.3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
1.2.4 土壤污染典型事件
1.2.5 我国土壤污染概况
1.3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1.3.1 土壤污染修复概述
1.3.2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1.3.3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1.3.4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土壤污染政策法规标准
2.1 政策概况
2.2 土壤污染法律法规
2.2.1 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
2.2.2 国外土壤污染防治法律
2.2.3 我国现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2.3 土壤质量相关标准
2.3.1 国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概况
2.3.2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概况
2.3.3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
2.4 我国土壤污染的导则与指南
2.4.1 污染场地术语
2.4.2 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
2.4.3 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
参考文献
第3章 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
3.1 土壤污染调查
3.1.1 土壤调查概述
3.1.2 土壤环境监测
3.1.3 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
3.1.4 土壤调查的**外研究进展
3.2 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
3.2.1 风险评价概述
3.2.2 土壤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
3.2.3 土壤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
3.2.4 **外污染土壤风险评估进展
3.3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价
3.3.1 风险评价基本框架
3.3.2 土壤重金属污染途径与暴露分析
3.3.3 生态风险评价
3.3.4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3.3.5 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3.4 有机物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价——以农药为例
3.4.1 风险评价基本框架
3.4.2 土壤农药污染途径与暴露分析
3.4.3 生态风险评价
3.4.4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3.5 污染土壤防范及**外土壤管理
3.5.1 减少危害的防范措施
3.5.2 应急措施预案
3.5.3 国外污染土壤管理
3.5.4 对中国污染土壤管理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4章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
4.1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形态
4.1.1 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
4.1.2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形态
4.1.3 典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与分布
4.1.4 典型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形态与分布
4.2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
4.2.1 机械迁移
4.2.2 物理-化学迁移
4.2.3 生物迁移
4.3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
4.3.1 物理转化
4.3.2 化学转化
4.3.3 生物转化
4.4 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转化的因素
4.4.1 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转化的因素
4.4.2 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转化的因素
4.5 典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
4.5.1 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4.5.2 砷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4.5.3 铅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4.5.4 镉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4.5.5 铬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4.6 典型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4.6.1 有机氯农药
4.6.2 有机磷农药
4.6.3 多环芳烃
4.6.4 石油烃
4.6.5 多氯联苯
参考文献
第5章 污染土壤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5.1 土壤气相抽提技术
5.1.1 基本原理
5.1.2 系统构成
5.1.3 影响因素
5.1.4 适用性
5.1.5 费用
5.1.6 应用概况与理论研究进展
5.1.7 气相抽提增强技术
5.2 土壤淋洗技术
5.2.1 基本原理
5.2.2 技术分类
5.2.3 影响因素
5.2.4 适用性
5.3 电动修复技术
5.3.1 基本原理
5.3.2 系统构成
5.3.3 影响因素
5.3.4 适用性
5.3.5 改进技术工艺
5.4 化学氧化技术
5.4.1 技术概要
5.4.2 系统构成和主要设备
5.4.3 影响因素
5.4.4 常用氧化剂
5.4.5 适用性
5.5 溶剂萃取技术
5.5.1 基本原理
5.5.2 系统构成
5.5.3 影响因素
5.5.4 适用性
5.5.5 工艺举例
5.6 固化/稳定化技术
5.6.1 基本原理
5.6.2 常用系统
5.6.3 影响因素
5.6.4 固化/稳定化工艺
5.6.5 技术应用
5.6.6 固化/稳定化优缺点
5.7 热脱附技术
5.7.1 基本原理
5.7.2 系统构成和主要设备
5.7.3 影响因素
5.7.4 适用性
5.7.5 热脱附技术的工程应用
5.8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
5.8.1 基本原理
5.8.2 系统构成和主要设备
5.8.3 影响因素
5.8.4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工艺
5.8.5 技术应用
5.9 其他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5.9.1 物理分离技术
5.9.2 阻隔填埋技术
5.9.3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参考文献
第6章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6.1 生物修复简介
6.2 微生物修复
6.2.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6.2.2 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6.3 植物修复
6.3.1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6.3.2 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参考文献
第7章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实施与管理
7.1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实施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7.1.1 修复工程实施的特点
7.1.2 修复工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7.2 修复工程实施流程与工作内容
7.2.1 实施流程
7.2.2 工作内容
7.3 土壤修复工程技术筛选及方案制订
7.3.1 目的及意义
7.3.2 基本原则
7.3.3 工作程序和内容
7.3.4 确定修复策略及修复模式
7.3.5 修复技术筛选与评估
7.3.6 形成修复技术备选方案与方案比选
7.3.7 制订环境管理计划
7.3.8 编制修复方案
7.4 土壤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仪器设备
7.4.1 现场检测仪器设备
7.4.2 实验室仪器设备
7.4.3 工程修复设备
7.5 土壤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药剂
7.5.1 稳定固化药剂
7.5.2 化学淋洗药剂
7.5.3 化学氧化还原药剂
7.5.4 生物修复药剂
7.6 土壤修复工程项目管理
7.6.1 项目组织结构
7.6.2 施工组织及过程管理
7.6.3 安全保障
7.6.4 二次污染控制
7.6.5 监理
7.7 典型案例——广州某工业退役地块固体废物污染治理项目典型案例
7.7.1 项目基本情况
7.7.2 场地状况
7.7.3 治理修复
7.7.4 修复环境监理
7.7.5 修复验收
7.7.6 案例特色
7.7.7 案例总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展望
8.1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8.1.1 土壤污染详细情况有待进一步摸清
8.1.2 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标准亟须完善
8.1.3 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研究基础薄弱
8.1.4 土壤污染修复设备化、工程化、产业化研究滞后
8.1.5 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资金不明确
8.1.6 土壤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
8.1.7 土壤环境保护产业化链条尚未形成
8.2 我国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局限性
8.3 我国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发展趋势
8.3.1 向绿色与环境友好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发展
8.3.2 从单项向协同、联合的土壤综合修复技术发展
8.3.3 从异位向原位的土壤修复技术发展
8.3.4 基于环境功能修复材料的土壤修复技术发展
8.3.5 基于设备化的快速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
8.3.6 从土壤修复向土壤�菜�体联合修复
8.3.7 从点源污染场地修复向流域生态修复发展
8.3.8 土壤修复决策支持系统及后评估技术发展
8.4 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建议
8.4.1 第三方治理和PPP模式
8.4.2 几种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建议
8.5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代表性单位介绍
8.5.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8.5.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8.5.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污染与控制研究室
8.5.4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与土壤环境研究所
8.5.5 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8.5.6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
8.5.7 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
8.5.8 上田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8.6 我国土壤修复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我必须承认,是偏向于学术严谨和技术导向的,但它又巧妙地融入了对工程实施细节的考量。例如,在阐述“植物修复技术”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常见的超富集植物列表上,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土壤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对植物吸收效率的影响,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以及土壤水力传导系数等物理化学参数对根系生理活性的制约。书中甚至对不同修复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对重金属络合能力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这需要非常精密的实验设计才能得出。我特别欣赏它对“修复成本效益分析”的独立章节,它平衡了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讨论了不同修复技术在不同投资回报周期下的优劣权衡,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的“最优解”,而是更贴近现实工程中的“可接受解”。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它在众多纯理论著作中脱颖而出。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最先探究的是它关于“土壤质量标准与风险评估”的部分。这部分内容的处理,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技术手册范畴,更像是一部严谨的法规与科学结合的指南。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壤污染标准体系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特别是在风险表征模型方面,作者似乎采用了最新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进行了动态模拟。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健康风险阈值确定”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仅罗列了标准值,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敏感人群(如儿童与孕妇)暴露情景下的风险因子权重分配,这种人文关怀与科学严谨性的融合,让这本书的厚度瞬间增加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污染多少算超标”,而是告诉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个超标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具体、量化的威胁”。此外,书中对风险评估软件的使用流程也做了相当详尽的图解说明,这对初入此行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及时的雨露。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我看来,是对“场地污染的复杂性与多尺度响应”的深刻理解。作者似乎深知,现实中的污染场地绝非均匀介质,而是充满了尺度效应和边界条件的影响。在讨论“热力学修复”时,他对不同加热深度、加热速率以及热量在不同含水率土壤中的扩散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的展示,这些图表和模型参数的选择,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背景。他没有回避技术在复杂场地(比如高粘土层或地下水位波动区)的应用瓶颈,反而坦诚地指出了当前技术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特别是针对“异质性介质中的污染物垂直迁移”这一难题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土壤修复的理解不再是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一种面对复杂系统时,需要运用多学科交叉思维去构建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工程。
评分这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应用》的封皮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沉的绿色调,仿佛直接将人带到了一个被环境问题困扰的现场,但同时,封面中央那几抹醒目的、象征着新生的嫩芽,又传递出一种坚定的希望。我当时在书店里,只是随意地翻阅了一下目录,就被其中对“新型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深入剖析所吸引。特别是关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固定化策略,作者似乎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野外案例和实验室数据,详尽地阐述了不同微生物菌株在特定土壤类型中的表现差异。书中对酶促反应在有机污染物降解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得尤为细致,甚至详细描绘了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特定脱氯酶活性的变化曲线。对于一个长期关注环境工程实践的人来说,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是非常难得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提供了从宏观污染评估到微观分子调控的全景视角。我特别喜欢它在“多相修复系统集成”那一章节中的论述,那种将物理、化学、生物手段有机结合的思路,非常具有前瞻性。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作者对“过程控制与长期监测”的重视程度几乎达到了偏执的程度。在涉及化学钝化技术的那一章中,作者花了相当的篇幅来探讨钝化剂的长期稳定性问题。他引用了多个十年以上的监测数据,来佐证磷酸盐和类沸石材料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抵抗淋溶和反向解吸的能力。书中关于“钝化效果的降级速率模型”的构建逻辑非常清晰,让人不得不信服。不同于一些只关注修复初期效果的文献,这本书非常强调“修复后的土壤质量保持”这一长尾问题。此外,它还详细介绍了多种在线监测技术,如微电极技术在土壤孔隙水中的应用,以及基于遥感和无人机技术对修复区域植被健康度的非侵入性监测方法,这些现代化的手段被整合进传统的修复流程中,展现出极高的技术整合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