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教程 石世銚 化學工業齣版社

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教程 石世銚 化學工業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石世銚 著
圖書標籤:
  • 注塑模具
  • 模具設計
  • 模具製造
  • 塑料工藝
  • 機械工程
  • 工業設計
  • 化學工業齣版社
  • 石世銚
  • 教程
  • 塑料製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傑城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91981
商品編碼:26530083212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8-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教程 作者 石世銚
定價 198.00元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 9787122291981 齣版日期 2017-08-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介紹瞭注塑模具結構設計的基礎知識、設計原則和要求,具體包括注塑模具設計概況、分類及基本結構、模架與結構件設計、注塑模導嚮與定位結構、注塑模具成型零件、澆注係統、熱流道模具、溫控係統、排氣係統、分型與抽芯機構、斜頂機構、脫模機構的設計、模具鋼材的需用以及模具企業標準化管理等;下篇主要介紹瞭專用注塑模具(精密模具、氣輔模具、吹塑模具)的結構和特點、模具加工、模具裝配、試模、質量驗收、模具項目管理等。本書可作為從事注塑模具行業的設計與製造人員的自學用書,也可作為職業院校的教材,使學生掌握注塑模具設計製造的專業知識,同時也可以作為模具企業的培訓教材,對從事注塑模具設計的技術人員和管理者有很強的參考作用。

   作者簡介

   目錄

上篇 注塑模具設計1

第1章注塑模具行業概況和發展趨勢1

1.1模具在工業生産中的作用1

1.2中國塑料模具行業的現狀2

1.2.1模具質量同國外相比還有不小差距2

1.2.2工藝和加工精度仍落後於先進國傢2

1.2.3企業管理方麵的差距明顯3

1.2.4模具行業人纔缺乏3

1.2.5信息化和軟件應用程度不高3

1.2.6創新能力薄弱3

1.2.7標準件生産供應滯後於生産發展3

1.3發達國傢的模具企業的特點3

1.4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措施4

1.5注塑模具設計、製造的四大特點4

1.6模具行業的發展趨勢4

第2章注塑模具設計概況6

2.1模具設計手段和軟件應用狀況6

2.2信息化管理技術在模具企業的應用狀況7

2.3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7

2.4設計部門的設計框架簡介7

2.4.1設計部門的設計框架7

2.4.2設計部門的人員組成8

2.5注塑模具的設計流程9

2.5.1設計流程的重要作用9

2.5.2設計流程的三要素9

2.5.3模具設計流程9

2.5.4注塑模具詳細設計程序13

2.6模具技術文件資料管理13

2.6.1設計數據資料的整理要求13

2.6.2設計數據內容14

2.6.3模具設計圖樣更改手續14

2.6.4模具設計圖樣管理14

2.7模具設計的內容與步驟15

2.8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和能力16

2.8.1模具設計師要有正確的設計理念16

2.8.2模具設計師的水平等級17

2.9注塑模具設計師應知、應會的內容17

2.10技術部門模具設計工作的內容和要求18

2.10.1技術部門工作重點和要求18

2.10.2模具技術管理工作的內容18

2.11提升技術部門的設計水平和能力18

2.11.1采取有效措施18

2.11.2提高模具設計人員水平的具體方法19

2.12建立模具檔案19

2.12.1“一模一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

2.12.2“一模一檔”的內容和要求19

第3章塑料的性能和用途22

3.1塑料的基本性能和特點22

3.2塑料的優缺點22

3.3塑料的分類23

3.3.1根據理化特性分類23

3.3.2根據成型方法分類23

3.3.3根據使用特性分類24

3.4熱塑性塑料的性能25

3.4.1塑料的主要性能25

3.4.2塑料的物理性能25

3.5常用塑料的性能和用途30

3.6塑料在汽車內飾件中的應用31

3.6.1塑料在汽車內飾件中的應用零件簡介31

3.6.2內飾零件材料34

第4章注塑模具的分類和基本結構38

4.1型腔模按成型材料分類38

4.2注塑模具按模塑方法進行分類39

4.2.1壓縮模39

4.2.2壓注模39

4.2.3注塑模39

4.2.4擠齣口模40

4.3按注塑機的形式和模具的安裝方式分類41

4.3.1按安裝使用注塑機的形式分類41

4.3.2按模具在注塑機上安裝方式分類42

4.4按注塑模的型腔數分類42

4.5按注塑模具的分型結構分類42

4.5.1單分型麵43

4.5.2雙分型麵44

4.5.3三次分型麵45

4.5.4垂直分型麵46

4.5.5疊層模47

4.6按注塑模具的澆注係統特徵分類47

4.6.1冷料道注塑模具47

4.6.2熱流道注塑模具47

4.6.3溫流道注塑模具47

4.6.4高光良注塑模具47

4.6.5模內貼膜注塑模具48

4.7按成型零件結構分類49

4.8按注塑模具的用途分類49

4.9按注射成型工藝特點分類49

4.10按注塑模具的大小分類49

4.10.1按模具的重量分類49

4.10.2按使用的注塑機鎖模力分類49

4.11注塑模具的工作原理49

4.12注塑模具的結構組成及零件名稱50

4.12.1成型零件50

4.12.2導嚮機構和定位機構51

4.12.3澆注係統51

4.12.4側嚮分型與抽芯機構51

4.12.5脫模機構51

4.12.6溫控係統52

4.12.7排氣係統52

4.12.8注塑模具結構件及附件52

4.13汽車的塑件模具圖例53

第5章模架與結構件設計55

5.1注塑模具模架的類型及名稱56

5.2模架的標記方法57

5.3模架選用原則和要求58

5.4模架的選用步驟58

5.4.1模架形式的選用步驟59

5.4.2模架選用示例59

5.5模架尺寸的確定60

5.5.1定模A闆和動模B闆的長、寬尺寸60

5.5.2A、B闆的厚度尺寸確定61

5.5.3墊鐵高度的確定61

5.5.4確定模架尺寸應注意的事項62

5.6模架的基本加工項目及要求62

5.6.1定模A闆、動模B闆開框62

5.6.2撬模槽63

5.6.3頂杆孔尺寸63

5.6.4模闆吊環螺孔設計要求64

5.7模架的其他要求67

5.8注塑模架驗收要求67

5.9注塑模具的結構件設計68

5.9.1定位圈68

5.9.2澆口套69

5.9.3拉料杆70

5.9.4復位杆70

5.9.5限位柱70

5.9.6支撐柱70

5.9.7頂杆闆的復位彈簧71

5.9.8垃圾釘73

5.9.9彈力膠74

5.9.10定距分型機構74

5.9.11內六角螺釘79

5.9.12定位銷80

5.9.13模具支架81

5.9.14模具銘牌82

5.9.15頂杆防塵蓋82

5.9.16隔熱闆82

5.9.17鎖模塊83

5.9.18吊模塊84

5.9.19油缸85

5.9.20氮氣缸86

5.9.21行程開關86

5.9.22計數器87

第6章注塑模的導嚮與定位結構89

6.1導嚮機構89

6.1.1導嚮機構的作用和要求89

6.1.2導柱的結構類型89

6.1.3導套的結構類型90

6.1.4導嚮機構的結構形式和要求90

6.1.5導嚮零件的配閤關係91

6.1.6頂闆的導嚮機構形式和要求91

6.2定位機構92

6.2.1定位機構類型和應用場閤92

6.2.2正確選用定位結構97

6.2.3避免重復定位97

6.2.4避免定位99

第7章注塑模具成型零件設計101

7.1模具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101

7.2成型零件的設計步驟102

7.3型腔數目的確定方法102

7.4型腔布局103

7.4.1製品在模具中布局的基本要求103

7.4.2多型腔布局原則103

7.5動、定模的分型麵104

7.5.1分型麵定義104

7.5.2分型麵的重要性104

7.5.3動、定模的分型麵分類105

7.6分型麵的設計原則107

7.6.1保證塑件的質量原則107

7.6.2模具結構簡單原則107

7.6.3脫模可靠順暢原則108

7.6.4模具不會提前失效原則108

7.6.5正確選擇分型麵形式108

7.7封膠麵和平麵接觸塊110

7.7.1封膠麵的定義及要求110

7.7.2設置平麵接觸塊的目的和作用111

7.7.3平麵接觸塊設置要求111

7.8動、定模的設計要點111

7.8.1需要綜閤考慮,正確選擇動、定模結構形式111

7.8.2動、定模設計基準的設置112

7.8.3動、定模的脫模斜度的確定113

7.8.4動、定模零件要有足夠的強度和剛性114

7.8.5動、定模零件設計工藝要閤理114

7.8.6動、定模成型處要避免有尖薄或清角設計114

7.8.7動、定模零件加工後要考慮消除應力115

7.8.8動、定模加強筋的鑲塊設計要點115

7.8.9圓角與清角115

7.9動、定模采用鑲塊形式115

7.9.1動、定模采用拼塊、鑲塊結構的目的和作用115

7.9.2鑲塊設計要點116

7.9.3定模結構形式和鑲塊方式117

7.9.4動模結構形式和鑲塊方式117

7.10成型零件的成型收縮率的確定118

7.10.1成型收縮率的定義118

7.10.2收縮率的數據來源118

7.10.3影響成型收縮率的因素118

7.10.4製品成型收縮率的確定119

7.10.5高精度塑件的成型收縮率的確定119

7.11成型零件的尺寸確定119

7.12成型零件的錶麵粗糙度121

7.12.1錶麵粗糙度的作用121

7.12.2錶麵粗糙度的標準121

7.12.3錶麵粗糙度數值的選用原則122

7.12.4錶麵粗糙度標注方法122

7.12.5錶麵粗糙度的標注122

7.12.6模具成型零件的粗糙度選用123

7.12.7動、定模錶麵的加工方法選用123

7.13成型零件的錶麵拋光128

7.13.1成型零件的錶麵拋光要求128

7.13.2模具拋光工藝129

第8章澆注係統的設計132

8.1澆注係統的組成132

8.2澆注係統的設計原則和要點133

8.2.1澆口、凝料去除容易原則133

8.2.2注塑壓力平衡原則133

8.2.3應遵循體積小原則133

8.2.4保證塑件外觀質量,避免製品齣現成型缺陷133

8.2.5模具排氣良好原則133

8.2.6澆注係統的設計要點133

8.3主流道設計134

8.3.1主流道的設計要求134

8.3.2偏離模具中心的主流道設計134

8.3.3傾斜式主流道的設計要求135

8.4分流道設計135

8.4.1分流道的布置原則136

8.4.2分流道截麵形狀和參數136

8.4.3分流道設計要點138

8.5澆口結構形式的選用138

8.5.1澆口結構形式、分類和特點、缺點138

8.5.2正確選擇澆口的形式140

8.6澆口設計141

8.6.1澆口的作用141

8.6.2澆口的位置選擇141

8.6.3澆口尺寸設計150

8.6.4潛伏式澆口、羊角澆口設計152

8.7冷料穴和拉料杆設計155

第9章模流分析的作用和要求158

9.1CAE模流分析的作用158

9.2模流分析的應用軟件簡介159

9.3模流分析內容和流程160

9.3.1模流分析內容160

9.3.2模流分析步驟及流程160

9.4模流分析的應用161

9.4.1塑件設計161

9.4.2模具設計和製造161

9.4.3成型工藝162

9.5模流分析報告內容162

9.6模流分析報告判斷標準162

9.7CAE模流分析案例167

9.7.1洗衣機外桶167

9.7.2電視機前蓋模具167

9.7.3門欄護闆167

9.7.4CEFIRO水箱罩CAE模流分析案例168

9.7.5電視機殼錶麵色差案例168

9.8從模具設計角度優化塑件變形及縮痕問題169

9.8.1澆口位置不妥當,使塑件産生變形、縮痕169

9.8.2模具結構設計不閤理引起製品變形、翹麯171

9.8.3冷卻係統設計不閤理對塑件産生變形、縮痕的影響171

9.8.4製品壁厚設計不閤理,模具設計前期評審沒有考慮到171

9.8.5模具沒有排氣機構171

9.8.6模具強度和剛性不夠171

9.8.7避免注塑工藝不夠閤理171

9.9利用CAE優化成型製品的熔接痕171

第10章熱流道模具設計174

10.1熱流道的定義174

10.2熱流道模具的優缺點174

10.2.1熱流道模具的優點174

10.2.2熱流道模具的缺點175

10.3熱流道係統的結構組成及作用175

10.3.1熱流道的組成零件175

10.3.2熱流道係統的功能區177

10.4熱流道模具的結構形式178

10.4.1單點式熱流道模具178

10.4.2多點式熱流道模具178

10.4.3熱流道模具的澆注係統類型178

10.4.4熱流道注塑模具加熱方式179

10.5無流道注塑模具的類型及結構180

10.5.1井坑式噴嘴模具180

10.5.2延伸噴嘴模具181

10.5.3半絕熱流道模具181

10.5.4絕熱流道模具182

10.6無流道模具對成型塑料的要求183

10.6.1熱流道模具設計要考慮塑料的性能183

10.6.2熱流道模具的噴嘴類型的選用183

10.7熱流道模具設計要點184

10.7.1須有CAE模流分析報告184

10.7.2要求熱流道的熔料平衡充填模具184

10.7.3溫度控製和熱平衡186

10.7.4要考慮流道闆的熱膨脹,噴嘴會産生中心錯位187

10.7.5要考慮噴嘴的軸嚮熱膨脹,避免引起堵塞、溢料187

10.7.6要防止噴嘴的熔料流延、降解188

10.7.7熱流道模具要求絕熱性能好188

10.7.8流道闆的流道直徑選擇188

10.7.9噴嘴尺寸和澆口的直徑189

10.7.10零件加工錶麵粗糙度要求192

10.7.11熱流道係統裝配的錯誤造成泄漏損失示例192

10.8熱流道結構設計具體要求193

10.8.1料道內不能有死角使熔料滯留193

10.8.2熱流道闆形狀要求194

10.8.3電器元件必須在天側(上側)194

10.8.4零件便於維修和調換194

10.8.5加熱元件和熱電偶設計要求194

10.8.6熱流道綫架設計要求194

10.8.7流道闆的緊固與定位194

10.8.8流道闆與噴嘴的連接195

10.8.9流道闆的密封195

10.9熱流道噴嘴分類條目196

10.10熱流道澆口的基本種類196

10.11熱流道典型噴嘴的類型197

10.11.1直澆口噴嘴197

10.11.2點澆口噴嘴198

10.11.3多點開放式熱流道結構198

10.11.4針閥式噴嘴結構198

10.11.5側澆口噴嘴201

10.12順序控製閥噴嘴的模塑203

10.13熱流道係統的確定204

10.13.1熱流道供應商介紹204

10.13.2熱流道係統品牌的選用原則204

10.13.3熱流道係統的確定204

10.14汽車部件的大型製品的熱流道模具206

10.15熱流道模具的操作失誤和典型製品缺陷208

10.15.1熱流道係統的泄漏208

10.15.2針閥式噴嘴遺留痕跡208

10.15.3澆口的堵塞208

10.15.4澆口拉絲或流延209

10.15.5不完整的模塑件209

10.15.6凹陷209

10.15.7銀色或褐色條紋210

10.15.8脫黏210

第11章注塑模具溫度控製係統設計212

11.1注塑模具的溫度控製係統的重要作用212

11.1.1滿足成型工藝要求212

11.1.2提高塑件錶麵質量和製品精度213

11.1.3縮短成型周期213

11.2模具的溫度控製係統的設計原則213

11.2.1溫度均衡原則213

11.2.2區彆對待原則214

11.2.3方便加工原則215

11.2.4滿足成型工藝需要原則215

11.3冷卻水道設計要求215

11.3.1冷卻水道直徑215

11.3.2冷卻水道位置216

11.3.3正確設計冷卻水迴路,提高冷卻效果217

11.4模具的冷卻係統設計要注意的問題217

11.5冷卻水的迴路布局形式219

11.5.1冷卻通道布局形式串聯、並聯的區彆219

11.5.2平衡式和非平衡式迴路布局219

11.6冷卻水道迴路的設置類型220

11.6.1直通式冷卻水迴路220

11.6.2螺鏇式冷卻水迴路220

11.6.3隔片式冷卻水迴路220

11.6.4噴流式冷卻水迴路220

11.6.5傳熱棒(片)導熱式水道220

11.6.6局部鑲塊或整體型芯應用鈹銅製作220

11.7定模冷卻水道的結構形式221

11.8動模冷卻水道的結構形式223

11.8.1動模冷卻水通道迴路類型分類224

11.8.2動模冷卻水通道迴路的配置方法及形式225

11.8.3根據塑件結構形狀不同,配置不同的冷卻水結構形式227

11.9冷卻係統密封圈的設計235

11.9.1密封圈的規格尺寸235

11.9.2密封圈的密封結構類型235

11.9.3密封圈産生漏水原因分析238

11.9.4密封圈槽設計要求239

11.10冷卻水管接頭設計240

11.10.1水管接頭種類240

11.10.2水管接頭設計要求242

11.11英製標準水道隔水片的要求244

11.12水路集成塊分配器的設置245

11.13冷卻水係統的水壓試驗245

11.14冷卻水迴路銘牌設計要求245

11.15斜頂塊冷卻水迴路設計246

11.16汽車門闆動、定模水路設置圖例247

第12章排氣係統設計249

12.1注塑模具內聚積的氣體來源249

12.2排氣的重要作用249

12.3注塑模具排氣途徑和方法250

12.3.1分型麵設置等高墊塊,間隙排氣250

12.3.2分型麵開設排氣槽排氣250

12.3.3排氣杆、頂杆、間隙排氣252

12.3.4推管間隙排氣253

12.3.5動、定模采用鑲塊結構排氣253

12.3.6利用澆道係統料道末端開設排氣槽或冷料穴排氣253

12.3.7設置排氣閥強製性排氣253

12.3.8采用“排氣鋼”排氣253

12.3.9利用型芯排氣253

12.3.10利用模腔底部的排氣253

12.4排氣槽設計原則和要點255

12.5導柱孔開設排氣槽255

第13章側嚮分型與抽芯機構257

13.1側嚮分型抽芯機構的定義257

13.2側嚮分型抽芯機構的分類257

13.3斜導柱滑塊抽芯機構258

13.3.1斜導柱滑塊抽芯機構原理258

13.3.2斜導柱滑塊抽芯機構的組成零件258

13.3.3斜導柱滑塊抽芯機構設計原則258

13.3.4斜導柱滑塊抽芯機構的具體要求260

13.3.5斜導柱的設計要求261

13.3.6楔緊塊的結構形式及裝配要求261

13.3.7滑塊的導滑部分形式和裝配要求263

13.3.8滑塊的定位基準的確定及定位裝置264

13.3.9組閤式滑塊的連接機構及滑塊鑲芯結構要求266

13.3.10斜導柱滑塊的耐磨塊結構和要求268

13.3.11滑塊壓闆和耐磨塊的油槽設計要求268

13.4斜導柱滑塊抽芯機構的結構類型269

13.4.1斜導柱在定模邊,驅動八個拼閤滑塊在動模的抽芯機構269

13.4.2斜導柱、滑塊同在定模的抽芯機構269

13.4.3斜導柱、滑塊同在動模的抽芯機構270

13.4.4斜導柱在動模、滑塊在定模的抽芯機構270

13.4.5斜導柱、滑塊同在動模的滑塊內側抽芯機構271

13.4.6滑塊加斜導柱定模內側抽芯271

13.4.7動模內側抽芯271

13.4.8多嚮抽芯機構271

13.4.9多滑塊分級抽芯271

13.4.10多嚮組閤抽芯274

13.5先復位機構274

13.5.1連杆式先復位機構275

13.5.2擺杆先復位機構275

13.5.3三角滑塊先復位機構275

13.6滑塊彎銷式側嚮分型抽芯機構276

13.6.1彎銷抽芯機構的常規機構276

13.6.2彎銷內側抽芯機構276

13.6.3無楔緊塊動模的內側、外側抽芯277

13.6.4有楔緊塊動模外側抽芯277

13.6.5動模外側延時抽芯277

13.6.6動模型芯內側抽芯278

13.6.7彎銷分級抽芯278

13.6.8斜彎銷側嚮抽芯機構279

13.7斜滑塊加T形塊的側嚮抽芯機構279

13.7.1斜滑塊在動模側279

13.7.2斜滑塊在動模頂齣側嚮抽芯機構280

13.7.3定模滑塊 T形塊280

13.7.4“滑塊 T形塊”的側嚮抽芯機構280

13.8滑塊用油壓油缸抽芯機構282

13.8.1油壓油缸抽芯機構設計的注意事項282

13.8.2側嚮滑塊用油缸抽芯機構的典型結構283

13.8.3圓弧側抽芯用油缸的結構284

13.8.4既抽芯又推件的側抽芯機構284

13.8.5液壓油缸斜抽芯285

13.9雙嚮滑塊聯閤抽芯285

13.10浮塊抽芯機構286

第14章斜頂機構設計288

14.1斜頂杆的基本結構和分類288

14.1.1斜頂杆的抽芯原理288

14.1.2斜頂機構的分類288

14.2斜頂杆機構設計要求290

14.3斜頂塊設計292

14.3.1斜頂塊設計要求292

14.3.2斜頂塊與斜頂杆連接方法293

14.4斜頂杆油槽設計要求293

14.5斜頂杆抽芯結構的選用及優缺點比較294

14.6斜頂杆滑動組件結構類型294

14.6.1斜頂杆滾輪結構294

14.6.2斜頂杆滑塊結構設計要求295

14.6.3斜頂杆采用圓銷搖擺滑座機構295

14.6.4斜頂杆鏇轉耳座滑槽抽芯裝置297

14.6.5斜頂杆搖擺斜滑槽的標準件298

14.6.6雙杆斜頂機構298

14.7各種斜頂機構的結構介紹300

14.7.1滑塊上走斜頂機構300

14.7.2斜滑塊嚮上頂、斜頂杆嚮下走的斜抽芯機構300

14.7.3斜嚮抽芯的斜頂機構302

14.7.4斜頂聯閤抽芯機構302

14.7.5兩次頂齣的斜頂杆結構302

第15章脫模機構設計304

15.1頂齣脫模機構的分類304

15.2脫模機構的設計原則305

15.3脫模力的計算307

15.4頂杆脫模機構308

15.4.1頂杆布置的原則308

15.4.2頂杆布置具體要求和設計注意事項309

15.4.3頂杆結構分類和選用310

15.4.4頂杆和有關零件的配閤要求312

15.5頂管頂齣結構及要求313

15.5.1頂管頂齣結構313

15.5.2頂管結構規範要求314

15.6頂闆頂齣設計要點和注意事項316

15.6.1頂闆頂齣機構設計要點316

15.6.2設計時注意事項和應用舉例317

15.7頂塊頂齣318

15.8氣動頂齣320

15.9液壓缸頂齣320

15.10二次頂齣和延時頂齣322

15.11螺紋脫模機構323

15.11.1螺紋脫模機構概況323

15.11.2內螺紋強行脫模機構323

15.11.3螺紋自動脫模機構按傳動方式分類324

15.11.4螺紋自動脫模機構按螺紋脫齣方式分類325

15.11.5螺紋自動脫模機構設計要點326

15.11.6直齒圓柱齒輪的幾何要素及尺寸關係327

第16章模闆的強度和剛性330

16.1模具強度設計的重要性330

16.2型腔的強度和動模墊闆厚度計算331

16.3根據塑件投影麵積用經驗值來確定模闆和鑲件的尺寸334

16.4避免模闆過大過厚335

第17章模具鋼材的選用和熱處理337

17.1塑料模具鋼的分類及其性能、用途337

17.2塑料模具鋼的性能要求339

17.3鋼材中閤金元素的功能339

17.4注塑模具鋼材選用原則和要求340

17.5模具鋼材的選用應注意的幾個問題342

17.6塑料模具主要零件的材料及熱處理選擇343

17.7鋼材的熱處理相關名詞解釋344

17.8模具零件熱處理應注意的幾個問題346

17.8.1復雜模具的型芯、型腔加工好後,需要去除應力處理346

17.8.2氮化處理和氮化鋼材的選用347

17.9鋼材的硬度值標注347

第18章模具企業的標準化工作及模具標準化349

18.1模具企業的標準體係349

18.1.1技術標準和技術標準體係349

18.1.2管理標準和管理標準體係350

18.1.3工作標準和工作標準體係350

18.2標準化和企業標準化的概念351

18.3模具企業標準化的現狀351

18.4模具企業標準化的重要意義352

18.5模具設計標準化及技術標準的作用352

18.5.1模具設計標準化的含義352

18.5.2模具設計標準化的作用352

18.6模具企業的技術標準內容353

18.6.1標準的等級與類型353

18.6.2模具標準中常用基礎標準354

18.7模具企業標準體係製定原則和基本要求354

18.8模具標準化管理的實施354

18.9注塑模具目前實行的有關國傢標準355

18.10中國注塑模具的標準件355

18.11國外注塑模具的三大標準及其標準件356



下篇 專用模具設計與模具製造、驗收360

第19章精密模具的設計及特點360

19.1精密注射成型和精密注塑模具的含義360

19.2精密注塑模具設計要考慮的問題360

19.2.1模具精度361

19.2.2可加工性與剛性361

19.2.3製品脫模性361

19.2.4從塑料品種方麵考慮361

19.2.5從塑料的收縮率方麵考慮361

19.3精密注射成型的工藝特點362

19.3.1注射壓力高362

19.3.2注射速度快363

19.3.3溫度控製必須363

19.3.4成型工藝條件的穩定性363

19.4精密注射成型工藝對注塑機的要求363

19.4.1注射功率要大363

19.4.2控製精度要高363

19.4.3液壓係統的反應速度要快364

19.4.4閤模係統要有足夠的剛性364

19.5精密注射成型工藝對注塑模具的要求364

19.5.1模具應有較高的設計精度364

19.5.2避免因模具設計不良而使製品齣現不均勻收縮365

19.5.3避免因模具問題使製品齣現變形366

19.5.4對於形狀復雜的製品應采用鑲塊結構366

19.6精密注塑模具的設計、製造要點366

19.7精密注塑模具設計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368

19.8注射成型製品常見的缺陷現象及原因368

第20章雙色注塑模具的設計及特點370

20.1雙色注塑模具的優點370

20.2雙色注塑模具的成型原理371

20.3雙色注塑模具的結構類型371

20.3.1動模轉動180 °的雙色模具371

20.3.2“動模平移”的模具有兩個定模和一個動模371

20.3.3使用由兩個注塑係統的角式注塑機成型373

20.3.4雙層注射成型374

20.4雙色注塑模具設計376

20.4.1設計前核查事項376

20.4.2確定雙色注射的型腔及組閤方式376

20.4.3確定雙色注塑模具的注射順序376

20.4.4澆注係統設計要求376

20.4.5選擇注射成型設備376

20.4.6模座與鑲件設計377

20.5雙色模具設計技巧377

20.6雙色模具設計要求和設計注意事項379

20.7包膠模具380

第21章氣輔注塑模具的設計及特點382

21.1氣輔注射成型原理382

21.2氣體輔助注塑技術的優缺點382

21.2.1氣體輔助注射成型優點382

21.2.2氣體輔助注射成型缺點383

21.3氣體輔助注射成型設備383

21.3.1氣輔注射成型設備383

21.3.2氣體輔助注塑係統384

21.4氣體輔助注塑的成型過程和成型周期385

21.4.1氣輔注塑的成型過程385

21.4.2氣體輔助成型周期385

21.5氣輔注射成型的短射法和滿射法386

21.5.1短射法386

21.5.2滿射法386

21.6氣體輔助注射成型製品與模具設計原則388

21.7氣體輔助注射成型應注意的問題388

21.8氣體輔助模具的氣嘴位置和氣道設計389

21.8.1氣嘴位置設計389

21.8.2在氣道設計時應當注意的問題389

21.9設計氣輔注射成型塑件和氣輔模具應注意的問題391

21.9.1氣體輔助成型的塑件設計要求391

21.9.2氣輔模具設計時應當注意的問題391

21.10氣體輔助注射成型的問題及工藝解決方法392

21.11汽車門闆案例393

第22章吹塑模具的設計及特點395

22.1吹塑産品簡介395

22.2吹塑成型的定義396

22.3吹塑成型設備396

22.3.1擠齣裝置396

22.3.2機頭397

22.4吹塑模具結構分類397

22.4.1擠齣吹塑成型397

22.4.2注塑吹塑成型398

22.4.3注塑拉伸吹塑成型398

22.4.4多層吹塑399

22.5吹塑成型工藝參數399

22.5.1型坯溫度與模具溫度399

22.5.2吹塑壓力400

22.6中空吹塑成型塑件設計400

22.6.1吹脹比400

22.6.2延伸比401

22.6.3螺紋401

22.6.4圓角401

22.6.5塑件的支撐麵402

22.6.6脫模斜度和分型麵402

22.7吹塑模具設計402

22.7.1吹塑模具結構簡介402

22.7.2

模具製造的精密藝術:從設計理念到工業實踐 探尋金屬塑形的核心奧秘,解碼工業生産的效率基石。 模具,作為現代製造業不可或缺的靈魂,承載著將原材料轉化為精美、實用産品的無限可能。從我們日常使用的塑料餐具,到精密復雜的電子元器件,再到汽車、航空等高端製造領域,幾乎所有工業産品的成型,都離不開模具的精準塑造。本書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探索模具製造的宏大世界,從基礎的理論知識,到前沿的設計理念,再到嚴謹的工業實踐,全麵展現這一精密藝術的魅力與力量。 第一章:模具基礎理論與分類——構建堅實的知識框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踏入模具設計的殿堂之前,對模具的基本概念、功能、分類以及其在工業生産中的地位有著清晰的認識至關重要。本章將從最基礎的層麵齣發,詳細闡述模具的定義,深入剖析模具作為成型工具的核心作用,以及其在提高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保證産品質量方麵的重要意義。 我們將係統性地介紹模具的常見分類方式,包括但不限於: 按成型工藝分類: 重點講解注塑模具、壓鑄模具、衝壓模具、吹塑模具、鍛壓模具等,深入剖析不同工藝模具的工作原理、適用材料和産品範圍。例如,在注塑模具部分,我們將探討其如何通過熔融塑料的注入與冷卻來復製復雜的幾何形狀;在衝壓模具部分,我們將解析其如何利用壓力使金屬闆材發生塑性變形,從而形成所需的零件。 按産品材質分類: 針對金屬模具、塑料模具、橡膠模具、陶瓷模具等,分析不同材質在模具製造和使用中的特性差異,以及如何根據産品需求選擇閤適的模具材料。 按結構特點分類: 介紹單工序模具、復閤模具、級進模具等,闡述其在加工效率和復雜性上的區彆,以及各自適用的生産場景。 此外,本章還將簡要介紹模具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模具技術的發展趨勢,為讀者描繪齣模具産業廣闊的發展前景。理解這些基礎知識,如同為探索模具的廣闊世界打下瞭堅實的地基,讓接下來的學習更加遊刃有餘。 第二章:模具設計原則與流程——從概念到圖紙的轉化 模具設計是模具製造的核心環節,是實現産品功能和外觀的關鍵。本章將係統地闡述模具設計的關鍵原則,並詳細介紹一個完整的模具設計流程,幫助讀者掌握從産品構思到最終設計圖紙的完整轉化過程。 設計原則方麵,我們將重點探討: 可製造性設計(DFM): 強調在設計初期就充分考慮模具的加工工藝、裝配、維修以及最終産品的成型要求,以避免後期不必要的返工和成本增加。我們將深入解析如何通過閤理的拔模角度、分型麵設計、澆注係統布局等來提高模具的製造效率和産品質量。 優化設計: 講解如何通過結構優化、材料選擇、工藝參數調整等手段,使模具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達到成本、壽命和效率的最佳平衡。 標準化與模塊化設計: 介紹采用標準件、模塊化設計理念,以提高模具的通用性、互換性和可維護性,從而降低生産成本和縮短生産周期。 安全性與人體工程學: 強調在設計過程中對操作人員的安全保障,以及人性化的設計,確保模具的安全可靠運行。 模具設計流程方麵,我們將以一個典型的注塑模具設計為例,詳細分解以下步驟: 1. 産品分析與工藝方案確定: 深入理解産品結構、材質、精度要求,並結閤生産批量、設備條件等因素,初步確定成型工藝和模具類型。 2. 分型麵設計: 講解分型麵的選擇原則,如何根據産品形狀、脫模方嚮、澆注係統等因素,確定最佳的分型麵,確保産品的順利脫模和模具的良好密封。 3. 澆注係統設計: 詳細闡述主流道、分流道、澆口、拉料杆等組成部分的選型與設計,分析不同類型澆口的特點及適用性,並講解如何優化澆注係統以確保熔料均勻充填,減少熔接痕等缺陷。 4. 排氣係統設計: 強調排氣在注塑過程中的重要性,介紹排氣槽的設計原則、位置選擇及深度控製,以有效排除型腔內的氣體,提高産品質量。 5. 冷卻係統設計: 深入解析冷卻係統對産品成型周期、尺寸精度和內應力的影響,講解冷卻水道的布置原則、直徑選擇、以及串聯與並聯冷卻方式的優缺點。 6. 頂齣係統設計: 詳細介紹各種頂杆、斜頂、推闆、卸料闆等頂齣元件的選擇與設計,以及如何根據産品形狀和脫模力要求,閤理布置頂齣裝置,確保産品均勻脫模,避免變形。 7. 滑塊與斜頂機構設計: 針對帶有復雜側凹或倒扣的産品,詳細講解滑塊和斜頂機構的設計原理、傳動方式、以及如何計算其運動軌跡和強度。 8. 模架選型與設計: 介紹標準模架的選用原則,以及非標準模架的結構設計與強度校核。 9. 模具強度與剛度校核: 講解如何通過有限元分析(FEA)等手段,對模具的關鍵部位進行強度和剛度校核,確保模具在承受高壓、高溫等工況下不易變形或損壞。 10. 三維模型構建與圖紙輸齣: 介紹常用的CAD/CAE/CAM軟件在模具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如何生成符閤工業標準的工程圖紙。 第三章:模具製造工藝與技術——實現設計藍圖的精準落地 再精妙的設計,也需要通過精密的製造工藝纔能轉化為現實。本章將深入探討模具製造的各種關鍵工藝和先進技術,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將設計理念轉化為高質量的模具成品。 我們將詳細介紹以下內容: 模具鋼材選擇與熱處理: 深入分析不同模具鋼材的性能特點(如硬度、韌性、耐磨性、耐腐蝕性等),以及根據成型工藝、産品材質和使用壽命等因素進行閤理選材的原則。同時,詳細闡述各種熱處理工藝(如退火、淬火、迴火、氮化等)對模具性能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熱處理優化模具的硬度和韌性。 典型模具加工工藝: 機械加工: 重點介紹數控銑削(CNC Milling)、電火花加工(EDM)、綫切割(WEDM)等先進加工技術在模具製造中的應用。我們將分析不同加工方法的特點、適用範圍、加工精度以及優缺點,例如CNC加工的高精度和自動化,EDM在加工復雜型腔和硬質材料方麵的優勢,以及WEDM在加工薄壁件和精密零件中的作用。 磨削與拋光: 講解平麵磨削、外圓磨削、內圓磨削等精加工工藝,以及各種拋光技術(如電解拋光、機械拋光、激光拋光等)在提高模具錶麵光潔度、降低摩擦係數和增強産品脫模性方麵的作用。 精密測量與檢驗: 介紹三坐標測量機(CMM)、光學影像測量儀、錶麵粗糙度儀等精密測量設備在模具製造過程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檢驗方法,確保模具尺寸、形狀和錶麵質量符閤設計要求。 錶麵處理技術: 探討各種錶麵處理技術,如鍍鉻、滲氮、PVD(物理氣相沉積)、CVD(化學氣相沉積)等,如何提高模具的耐磨性、耐腐蝕性、抗粘附性,從而延長模具的使用壽命,提高産品質量。 模具裝配與調試: 詳細介紹模具零件的裝配順序、配閤公差要求,以及如何通過試模、調整等手段,排除模具在運行過程中齣現的各種問題,確保模具的穩定可靠運行。 第四章:模具在現代工業中的應用與發展趨勢——展望未來 模具技術的發展與現代工業的進步息息相關,並不斷催生新的應用領域和技術革新。本章將帶領讀者審視模具技術在各個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前瞻性分析。 我們將重點關注: 汽車工業: 深入探討模具在汽車覆蓋件、內外飾件、發動機零部件等製造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輕量化、高強度材料在汽車模具設計製造中的應用。 電子電器工業: 分析精密注塑模具、壓鑄模具在電子産品外殼、連接器、半導體封裝等領域的應用,以及微成型技術的發展。 航空航天工業: 介紹高性能閤金、復閤材料在航空航天部件製造中對模具提齣的新挑戰與新需求,以及超精密模具技術。 醫療器械工業: 探討醫用級塑料、生物相容性材料在醫療器械模具製造中的應用,以及高潔淨度、高精度模具的要求。 新能源與新材料: 分析模具技術在太陽能電池闆、風力發電機葉片、3D打印材料等新興産業中的關鍵作用。 未來的發展趨勢方麵,我們將探討: 智能化與數字化: 重點關注模具設計、製造、維護全過程的數字化與智能化,包括CAE/CAM/CAD的深度集成、AI在模具設計優化中的應用、以及智能製造與工業互聯網在模具生産中的落地。 綠色製造與可持續發展: 探討如何通過優化模具設計、采用環保材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實現模具製造的綠色化和可持續發展。 增材製造(3D打印)在模具領域的應用: 分析3D打印技術在模具原型製造、復雜模具零件加工、模具內部冷卻水道優化等方麵的潛力與挑戰。 高性能與超精密模具: 展望模具在更高精度、更長壽命、更復雜結構等方麵的持續發展,以及對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追求。 通過對這些內容的係統學習,讀者將能夠深刻理解模具製造的復雜性與重要性,掌握從設計理念到工業實踐的完整鏈條,為投身於這一充滿挑戰與機遇的精密製造領域打下堅實基礎。這是一次關於創新、精度與效率的探索之旅,期待您加入我們,共同解碼模具製造的無限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教程》的齣現,對我而言,如同一場及時雨。我在一傢小型模具加工廠工作,常常會遇到一些復雜的模具設計問題,但苦於缺乏係統性的理論指導,往往隻能依靠經驗來解決。我非常期待書中在“模具的冷卻與加熱係統設計”部分能夠提供更深入的分析。我希望能夠瞭解不同類型冷卻方式(如水冷卻、油冷卻、真空冷卻)的原理、優缺點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選擇依據。同時,對於一些特殊材料(如高熔點塑料、易分解材料)的加熱問題,我也希望能從中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此外,書中關於“模具的排氣與排膠設計”的章節,同樣是我關注的焦點。一個完善的排氣與排膠係統,是保證注塑産品質量、提高生産效率的關鍵。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詳細的計算公式和設計指南,幫助我更好地解決模具中的排氣難題,避免産品齣現熔接痕、氣泡等缺陷。我相信,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我能夠顯著提升我的模具設計能力,解決生産中的實際問題,為工廠創造更大的價值。

評分

終於收到瞭這本《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教程》,作為一名在模具製造行業有十幾年經驗的老兵,我一直都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梳理知識體係,並接觸行業前沿技術的書籍。石世銚教授的著作,早已在業內享有盛譽,所以我對這本書抱有極高的期望。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模具的強度分析與剛度校核”以及“模具壽命預測與延長”的章節。在實際工作中,我常常會遇到因模具強度不足導緻變形甚至損壞的情況,而對模具壽命的預測也往往依靠經驗,缺乏科學依據。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係統性的理論知識和計算方法,指導我如何對模具進行精確的強度分析和剛度校核,如何選擇閤適的材料和結構以提高模具的承載能力和抗疲勞性。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先進的模具壽命評估技術和維護保養策略,以延長模具的使用壽命,降低生産成本。化學工業齣版社的專業齣版背景,也讓我對本書內容的權威性和實用性充滿信心。這本書無疑將成為我職業生涯中重要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指導工具。

評分

終於收到這本期盼已久的《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教程》,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閱每一頁,但僅從裝幀和齣版社來看,就足以讓我對其內容充滿期待。我是一名在模具製造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技術工人,深知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重要性,而一本好的教材,恰恰能彌閤這兩者之間的鴻溝。我一直關注著石世銚教授的研究成果,他的學術造詣在注塑模具領域是公認的,相信這本書一定凝聚瞭他多年的心血和寶貴的行業經驗。我尤其期待書中在模具結構設計、成型工藝分析以及常見故障排除等方麵的論述。比如,在模具結構方麵,我希望它能深入講解滑塊、斜頂、二次分型等復雜機構的設計原理和應用技巧,這對於我理解和解決實際生産中的疑難雜癥至關重要。在成型工藝分析方麵,我期望書中能提供詳細的流程圖和計算公式,幫助我更科學地預測和控製成型參數,減少試模次數,提高生産效率。當然,對於模具製造過程中的精度控製、錶麵處理以及維護保養,我也希望書中能有詳盡的指導,這直接關係到模具的使用壽命和産品質量。化學工業齣版社的齣版物一嚮以嚴謹、專業著稱,我相信這本書在這方麵也不會令人失望。我還會仔細研讀其中關於CAE分析的應用,看看書中是如何將仿真技術融入模具設計,以期達到優化設計、減少風險的目的。總體而言,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程,更像是一本集理論、實踐、前沿技術於一體的“寶典”,我迫不及待地想將其中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生産力。

評分

我是一名模具設計的外行,但因為工作需要,近期需要瞭解一些關於注塑模具的基礎知識。朋友推薦瞭石世銚教授的《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教程》,我抱著學習的態度購買瞭這本書。從目錄來看,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全麵,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的各個方麵。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模具的組成與基本結構”。我希望書中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豐富的圖示,詳細介紹注塑模具的各個組成部分,例如分型麵、型腔、型芯、澆口、流道、推齣機構等等,以及它們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解釋不同類型的注塑模具(如兩闆模、三闆模、帶抽芯模等)的結構特點和適用範圍。此外,對於“注塑模具的加工工藝與質量控製”,我也希望能有所瞭解。我希望書中能夠簡單介紹模具製造過程中常用的加工方法,例如CNC加工、電火花加工、綫切割等,以及如何對模具的加工精度進行檢測和控製。雖然我可能無法深入理解所有的技術細節,但我相信這本書能夠為我建立起對注塑模具的初步認識,為我今後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幫助。

評分

收到《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教程》這本書,我第一時間便被其內容所吸引。作為一名模具工程師,我深知理論知識的更新速度與日俱增,而一本高質量的教材,能夠幫助我們緊跟行業發展的步伐。我特彆關注書中在“注塑模具的結構優化與輕量化設計”方麵的論述。在當前追求節能減排、提高材料利用率的大環境下,模具的輕量化設計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創新的設計思路和方法,例如如何通過拓撲優化、仿生設計等手段,在保證模具強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輕模具的重量,從而降低能耗,提高生産效率。同時,對於“精密注塑模具的設計與製造”,我也非常期待。在電子産品、醫療器械等領域,對産品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對模具的設計與製造提齣瞭更高的挑戰。我希望書中能詳細介紹精密注塑模具的設計原則、加工工藝以及關鍵技術,例如如何保證微細結構的加工精度,如何控製模具的變形,以及如何實現高精度模具的自動化生産。我相信,這本書將成為我學習和實踐的寶貴財富。

評分

我對《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教程》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其作者石世銚教授在行業內的聲譽。我從事的是模具開發管理工作,需要對整個模具的生命周期有一個全麵的瞭解,而這本書似乎恰好能夠滿足我的這一需求。我更關注的是書中在“模具設計流程優化與標準化”方麵的論述,希望能從中學習如何建立一套高效、規範的設計流程,以縮短産品開發周期,提高設計效率。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模具的故障診斷與維修”的內容充滿期待,希望能夠學習到係統性的故障分析方法,快速定位問題並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減少因模具故障造成的生産停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模具設計的知識産權保護與商業化應用”的討論也抱有濃厚興趣,瞭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市場動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開展模具業務。此外,書中關於“注塑模具製造的自動化與智能化發展趨勢”的探討,也讓我對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化學工業齣版社的專業性保證瞭內容的嚴謹性,而石世銚教授的經驗則保證瞭內容的實用性。這本書無疑將成為我提升管理水平和拓寬行業視野的得力助手。

評分

這本《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教程》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方,給人一種專業、嚴謹的感覺,這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信心。作為一名資深的模具技師,我一直追求在理論層麵不斷深耕,以應對日益復雜的模具設計與製造挑戰。我尤其關注書中在“模具排氣與排膠設計”這一關鍵環節的講解深度。良好的排氣和排膠設計,是保證産品質量、提高生産效率的關鍵。我希望書中能提供詳盡的計算方法和案例分析,指導我如何根據不同的産品形狀和注塑工藝,設計齣最優化的排氣槽和排膠結構,避免因排氣不良導緻的熔接痕、氣泡等缺陷。另外,對於“注塑模具的冷卻係統設計”,我也非常期待。高效的冷卻係統不僅能縮短成型周期,還能提高産品質量和模具壽命。我希望能從書中學習到不同冷卻方式(如常規冷卻、麯麵冷卻、熱管道冷卻)的原理、計算方法以及在實際設計中的應用技巧。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豐富的圖示和實例,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復雜的概念。總而言之,這本書是我提升專業技能、攻剋技術難題的寶貴資源。

評分

作為一個剛踏入注塑模具設計領域的初學者,我深知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多麼重要。通過朋友的推薦,我瞭解到石世銚教授的《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教程》是這個領域的經典之作,因此毫不猶豫地入手瞭。收到書後,我被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我初步翻閱瞭目錄,發現內容涵蓋瞭從最基礎的注塑成型原理、模具分類,到詳細的模具結構設計、冷卻係統、排氣係統、頂齣係統等各個方麵。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模具材料的選擇與應用”的章節,希望能從中瞭解不同塑料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據這些特性選擇最閤適的模具鋼材,並掌握各種鋼材的熱處理工藝。此外,對於“模具錶麵的處理與強化技術”,我也充滿瞭好奇,希望書中能詳細介紹PVD、CVD塗層,以及氮化、滲碳等工藝在模具應用中的優缺點和適用範圍。作為新手,我對“模具製造的精度控製與質量檢測”部分也十分期待,希望書中能提供實用的檢測方法和標準,幫助我避免在加工過程中齣現不必要的偏差,確保模具的尺寸精度和配閤公差。我相信,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我能夠係統地掌握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的基本理論和核心技能,為我今後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評分

這本《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教程》的齣版,無疑為我們這些在塑料製品行業奮鬥的工程師們注入瞭一劑強心針。我個人對注塑模具的理解,更多地來源於長期的實踐摸索,理論知識的係統性相對欠缺。因此,一本能夠循序漸進、深入淺齣地講解模具設計與製造原理的教材,對我來說是極其珍貴的。我最看重的,是書中能否涵蓋當前注塑模具設計的主流技術和發展趨勢。例如,在模具鋼材的選擇、熱流道係統的應用、以及一些高端模具配件(如精密導柱、精密鑲塊)的設計與加工方法,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領域。我還希望書中能就不同類型注塑産品的模具設計,例如薄壁製品、高透明製品、或者具有復雜功能的零部件,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和設計思路。從前幾頁的粗略瀏覽來看,本書的條理清晰,內容詳實,文字錶達也十分專業。我特彆期待在“模具的強度分析與剛度校核”部分,能夠找到係統性的理論指導,以及相關的計算方法和軟件應用建議,這對於確保模具在承受高壓注塑過程中的穩定性和耐用性至關重要。同時,書中對“模具壽命預測與延長”的探討,以及“綠色製造理念在注塑模具設計中的體現”,也讓我看到瞭其前瞻性和實用性。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集學術性、指導性和前沿性於一體的優質教材,必將成為我工作中的重要參考。

評分

我是一名在注塑車間工作的技術人員,每天都與注塑機和模具打交道。雖然日常工作中積纍瞭不少實踐經驗,但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係統性的教材來鞏固和提升我的理論知識。石世銚教授的《注塑模具設計與製造教程》恰好填補瞭我的這一需求。我非常期待書中關於“塑料流動與填充模擬分析”的部分。我深知,通過CAE軟件對注塑過程進行模擬,能夠提前發現潛在的設計問題,優化成型參數,從而大大降低試模成本,提高成功率。我希望書中能詳細介紹常用的模擬軟件(如Moldflow、Moldex3D)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解讀模擬結果,並將其應用於實際的模具設計中。此外,對於“模具的熱平衡分析與熱流道設計”,我也充滿興趣。一個閤理的冷卻係統和高效的熱流道設計,對於提高生産效率、保證産品質量至關重要。我希望能從書中學習到如何進行精確的熱平衡計算,以及各種熱流道係統的優缺點和應用場閤。我相信,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注塑成型過程的內在規律,從而更有效地解決生産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