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中PM2.5浓度能否测得准,数据是否可 靠,区域间是否有可比性,是全国环境监测工作面临 的一项重要课题。杜世勇、白志鹏、侯鲁健等著的 《PM2.5监测方法与应用》是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 专项“城市环境空气中PM2.5监测技术与规范研究” 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写而成。内容涵盖城市环境空气 中PM2.5监测优化布点、手工和自动监测影响因素及 监测技术规范和激光雷达遥感技术等方法:基于环境 空气中PM2.5手工监测技术和自动监测技术的标准规 范建议等方面。可为后期**制订相关标准技术规范 提供技术支撑,为我国缺乏的环境空气PM2.5监测仪 器的适用性、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从当前我国PM2.5监测技术存在问题与实际 管理需求出发,兼顾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力求以 翔实的资料为从事大气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科学及环 境管理等领域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作为大中专 院校环境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PM2.5概述
1.1.1 PM2.5的来源
1.1.2 **外PM2.5的质量浓度水平
1.1.3 PM2.5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1.2 PM2.5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1.2.1 美国PM2.5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1.2.2 欧盟PM2.5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1.2.3 日本PM2.5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1.2.4 我国PM2.5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PM2.5监测优化布点技术方法
2.1 PM2.5优化布点技术方法概述
2.1.1 优化布点方法的**外研究进展
2.1.2 监测数据和模拟数据在优化布点中的应用
2.2 基于目标函数的优化布点方法
2.2.1 优化布点思路
2.2.2 Models-3/CMAO模拟结果评价
2.2.3 优化布点目标与束缚条件设置和函数化
2.3 优化布点方法的应用
2.3.1 山东省优化布点结果
2.3.2 济南市优化布点结果
2.3.3 济南市建成区优化布点结果
参考文献
第3章 PM2.5手工监测技术及应用
3.1 PM2.5手工监测方法概况
3.1.1 国外PM2.5手工监测技术概况
3.1.2 我国PM2.5手工监测技术概况
3.2 PM2.5手工监测技术
3.2.1 滤膜选择
3.2.2 酸碱性气体对采样的影响
3.2.3 流量对采样的影响
3.2.4 滤膜称重
3.2.5 样品保存
3.2.6 PM2.5理化特征分析技术
3.3 手工监测技术应用
3.3.1 典型城市PM2.5污染特征
3.3.2 PM2.5手工监测技术在济南市PM2.5来源解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4章 PM2.5质量浓度自动监测技术及应用
4.1 PM2.5自动监测方法的主流仪器
4.2 PM2.5自动监测技术
4.2.1 PM2.5自动监测方法
4.2.2 PM2.5质量浓度监测影响因素
4.2.3 PM2.5自动监测方法适用性
4.3 PM2.5自动监测技术应用
4.3.1 在典型城市PM2.5自动监测中的应用
4.3.2 在环境空气能见度考核中的应用
4.3.3 在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章 激光雷达反演PM2.5监测技术与应用
5.1 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方法概述
5.2 Mie散射激光雷达反演PM2.5浓度方法
5.2.1 消光系数反演方法选择
5.2.2 PM2.5浓度反演方法建立
5.2.3 消光系数与PM2.5浓度定量关系
5.2.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5.3 Mie散射激光雷达反演PM2.5质量浓度技术应用
5.3.1 定量公式在济南的适用性
5.3.2 济南地区PM2.5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5.3.3 南京青奥会走航观测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彩图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印象,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在科学严谨性上的追求。我本是想找一本关于室内空气质量管理,特别是针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甲醛治理的实用手册,希望能找到一些新颖的、适用于家庭环境的快速检测和长期控制策略。然而,这本书的深入探讨明显偏向了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分析,从采样技术的物理原理到复杂的化学分析流程,描述得极其详尽。特别是关于不同类型滤膜对不同粒径PM的捕获效率的对比,以及后续称重法和光谱分析法的精确度权衡,这些内容对于一个关注居家环境舒适度而非宏观污染源控制的普通读者来说,显得有些过于“硬核”和专业化了。它更像是一本为环境监测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准备的深度指南,而非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我期待的那些关于如何利用智能家居系统联动空气净化器、如何根据实时气象数据调整通风时机的操作指南,在这里几乎没有涉及。这本书的价值无疑在于其技术深度,但对于我这个特定需求的用户来说,信息焦点明显错位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一种由宏观到微观,再到理论深化的经典学术著作的布局。我的兴趣点在于城市规划中如何通过植被覆盖率和街道几何形态来优化空气流动,从而自然稀释污染物浓度。我期待能看到一些计算流体力学(CFD)在城市尺度污染物扩散模拟中的应用案例,或者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实证研究。然而,这本书的重点明显放在了“如何准确测量空气中已经存在的颗粒物”这个环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气溶胶粒径分布的理论模型,比如科赫(Köhn)模型或者幂律分布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适用性,以及不同采样器(如撞击式、惯性式、扩散式)的截流效率差异。这些内容无疑是环境科学领域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希望理解污染物的“本性”的读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但对于关注“污染控制与环境设计”的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测量学”的教科书,而不是“应用与治理”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敬佩,它构建了一个关于颗粒物监测的完整技术体系,从采样器的选型到实验室数据的处理和报告,形成了一个闭环。我原本是希望能学习一些关于室内湿度、温度与PM吸湿增长效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微小颗粒在室内环境中的沉积速率。这本书虽然提到了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但其关注点始终集中在“室外”环境监测的标准化流程上,例如,如何应对大风或低能见度天气下的采样挑战。对于室内微环境的动态变化和用户行为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比如烹饪或吸烟瞬间的浓度“爆发”),这本书提供的针对性指导非常有限。它提供的工具是测量“已发生”的污染状态,而我更需要的,是能够预测或干预“将发生”的污染事件的策略,这使得这本书在我当前的阅读目标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看,这本书的用词极其精准,几乎每一个技术名词都对应着一个明确的、被国际标准所界定的操作或参数。这种精确性在技术文档中是优点,但在我寻求的“环境健康与风险沟通”的层面上,却构成了一道无形的壁垒。我希望找到的是如何将复杂的PM2.5暴露风险,以直观、易懂的方式传达给社区居民,例如,如何解释日均值、24小时平均值与短期峰值暴露的健康关联。这本书更多地是在讨论如何确保测量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而非“可理解性”。它深入探讨了不同分析方法(如热重分析法与离子色谱法)在测定不同化学组分时的优势与局限,这些对于进行溯源研究的科学家至关重要,但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这些信息显得过于晦涩和遥远。我更需要的是将这些科学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健康建议的桥梁。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间摆满了精密仪器的实验室,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严谨的、近乎刻板的学术气息。我本来是想了解一些关于新一代非能动式PM传感器(比如基于光散射原理的微型传感器)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在物联网(IoT)环境下的数据可靠性问题。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聚焦于传统的、需要专业设备和严格校准步骤的采样和分析流程。它详尽地描述了重量法测定的每一个步骤,从环境温湿度的控制到静电荷对微小颗粒物附着的干扰,那种对误差来源的逐一排查,体现了极高的科学态度,但这与我希望获得的“快速、便捷、低成本”的实时监测理念相去甚远。书中对采样泵的流量校准曲线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标准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讨论,虽然逻辑清晰,但对我这种更关注“数据应用”而非“数据采集本身”的读者来说,信息密度过高且应用场景不符。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传感器数据如何进行漂移校正和异常值剔除的实际案例,而不是基础的实验室操作规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