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第2版)(卷) 作者 董景五 人民卫生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第2版)(卷) 作者 董景五 人民卫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ICD-10
  • 疾病分类
  • 医学统计
  • 健康问题
  • 流行病学
  • 临床医学
  • 公共卫生
  • 诊断
  • 编码
  • 医学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尚佳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99707
商品编码:26680661985
丛书名: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具体描述

 


国际疾病分类(ICD)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与应用展望 引言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一套标准化的疾病、伤害及死亡原因分类系统。自19世纪末首次发布以来,ICD已历经多次修订,成为全球范围内用于疾病统计、流行病学研究、医疗管理、健康监测以及支付决策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本文旨在深入探讨ICD的诞生背景、发展演变、核心理念、不同版本的特点,并对其在当前和未来健康领域的应用潜力进行全面阐述,旨在勾勒出这一全球卫生标准体系的宏大图景。 一、 ICD的诞生背景与早期发展 在现代医学发展早期,对疾病进行系统性分类的需求日益凸显。19世纪,随着人口统计学和公共卫生意识的兴起,各国开始尝试对死亡原因进行统计,以便了解疾病流行状况,制定防控策略。然而,当时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疾病命名和分类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数据无法有效比较和整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著名统计学家和医生约翰·格兰特(John Graunt)为代表的先驱者们,于17世纪就开始尝试对死亡原因进行分类。19世纪后期,威廉·法(William Farr)在英国推动了死亡原因分类的标准化工作,他的工作对后来的国际分类产生了深远影响。 1893年,第一版《国际死亡原因分类》(International List of Causes of Death)在巴黎发布,由雅克·贝登(Jacques Bertillon)主导制定。这份列表主要关注死亡原因,标志着国际疾病分类的正式开端。此后,国际会议定期召开,对分类列表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 ICD的演变与版本迭代 ICD的修订过程是一个持续迭代、不断适应医学进步和卫生需求的过程。每次修订都力求更准确地反映疾病的现状、引入新的医学知识、提升分类的精细度和实用性。 ICD-1 (1893): 主要关注死亡原因,共包含200多个条目。 ICD-2 (1900): 增加了对疾病的统计,并引入了“原因”和“性质”的概念。 ICD-3 (1912): 进一步细化了分类,并开始考虑使用罗马数字作为分类代码。 ICD-4 (1929): 首次在分类中引入了“肿瘤”的详细分类。 ICD-5 (1938): 随着传染病研究的深入,对传染病类别的分类更加详细。 ICD-6 (1948): 这是ICD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ICD-6首次纳入了 morbidity(发病率)的统计,而不仅仅是 mortality(死亡率)。它引入了字母数字混合的代码系统,并增加了大量新类别,如慢性病、精神疾病等。ICD-6的发布标志着ICD作为一个全面的疾病分类工具的形成。 ICD-7 (1955): 在ICD-6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增加了部分类别的细化。 ICD-8 (1965): 引入了更精细的四位数编码,并强调了使用“病因”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对疾病的描述更加详细。 ICD-9 (1975): ICD-9在ICD-8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编码结构更加合理,并增加了对程序(procedures)的分类(ICD-9-CM),使其在医疗服务管理方面更具实用性。ICD-9对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ICD-10 (1990): ICD-10是迄今为止最广泛使用的版本之一。它采用了新的字母数字编码系统(一个字母后跟三个数字,有时后跟小数点和附加数字),提高了编码的灵活性和层级性。ICD-10的修订更加关注疾病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以及临床表现,增加了大量新的疾病类别,例如对艾滋病、精神疾病、伤害等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其结构更加模块化,方便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扩展。ICD-10的国际标准版本于1990年由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并于1994年开始在许多国家实施,包括中国。 ICD-11 (2019): ICD-11是最新一代的国际疾病分类系统,于201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大会批准,并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ICD-11是基于数字编码(每个条目都有唯一的七位数字代码),采用了一个全新的、更灵活和现代化的结构。它强调了电子健康记录的集成,支持多语言,并包含更多与全球健康挑战相关的内容,如抗微生物耐药性、性健康、传统医学等。ICD-11的发布标志着疾病分类向数字化、集成化和全球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 ICD的核心理念与结构特点 ICD的核心理念在于提供一个统一、标准化的框架,以准确、一致地记录、报告和分析疾病、伤害和死亡原因。其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层级性与细致性: ICD系统采用层级结构,从大的章节(Chapter)到大的疾病类别(Block),再到具体的疾病条目(Category),每个条目都分配了一个唯一的代码。这种层级设计使得分类既具有概括性,又能达到相当高的细致度,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2. 编码系统: ICD使用字母数字混合的编码系统(ICD-10)或纯数字编码系统(ICD-11),使得疾病的识别和记录更加便捷。编码的唯一性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标准化术语: ICD致力于使用标准化、易于理解的医学术语,减少医学术语的歧义,从而提高数据质量。 4. 适应性: ICD系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医学科学的进步、疾病谱的变化以及社会卫生需求进行周期性修订。每次修订都力求反映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 5. 互联互通: ICD鼓励各国在其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本地化,以适应本国的具体情况,但同时保持与国际标准的兼容性,便于国际间的数据交流和比较。 四、 ICD-10的特点与应用 ICD-10作为当前广泛应用的疾病分类系统,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编码的灵活性: ICD-10采用了字母数字混合编码,例如“I10”代表原发性高血压,“J06”代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这种编码方式提供了更大的编码空间,允许更细致的分类。 分类条目的丰富性: ICD-10包含了大量疾病条目,覆盖了从传染病到慢性病,从精神疾病到意外伤害等各个领域。 对病因的关注: ICD-10更加强调疾病的病因学,增加了对某些疾病的病因分类,例如特定病毒引起的感染。 对伤害和中毒的详细分类: ICD-10对外部原因(如事故、暴力)导致的伤害和中毒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这对事故预防和伤害监测尤为重要。 支持扩展: ICD-10允许各国在国际版本的基础上增加补充编码或本国特有疾病的代码,以适应国家医疗体系的需求。 ICD-10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 疾病统计与监测: 用于收集和分析人口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掌握疾病流行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流行病学研究: 为研究疾病的分布、决定因素和干预措施提供标准化工具。 医疗保健管理: 用于医疗保险报销、医疗费用控制、医院绩效评估、临床路径开发等。 健康信息系统: 作为国家和国际健康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标准。 公共卫生政策制定: 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健康促进和医疗资源配置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医学教育与科研: 是学习和研究疾病的通用语言。 五、 ICD-11的展望与未来方向 ICD-11的发布代表着疾病分类迈向了一个新时代,其设计充分考虑了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与互联互通: ICD-11的设计更易于集成到电子健康记录(EHR)系统中,支持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直接编码,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基于数字编码: 纯数字编码系统使得机器处理更加便捷,也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 支持多语言: ICD-11的多语言版本支持,有助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卫生信息交流。 关注新兴健康问题: ICD-11包含了对抗微生物耐药性、数字健康、性健康、传统医学等新兴和日益重要的健康问题的分类,更好地反映了现代健康挑战。 科学性和可更新性: ICD-11的结构更加科学,并且建立了一个更易于更新和维护的平台,以应对未来医学的快速发展。 减少编码冗余: ICD-11通过优化分类结构,减少了编码的冗余和歧义。 ICD-11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卫生信息的标准化、互操作性和可比性,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健康目标提供更强有力的数据支撑。随着全球对数据驱动的公共卫生和精准医疗的需求不断增长,ICD-11的应用前景将愈发广阔。 结论 国际疾病分类(ICD)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全球卫生标准,其历史就是一部医学进步与卫生需求不断演进的缩影。从最初关注死亡原因的简单列表,到如今全面、精细、数字化、互联互通的ICD-11,ICD系统始终致力于为全球提供一套通用的语言,以理解、测量和管理人类健康。ICD-10作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版本,为全球卫生统计、疾病监测、医疗管理等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ICD-11的出现,更是预示着疾病分类向着更加智能化、集成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必将为构建更健康、更公平的世界贡献重要力量。理解ICD的发展脉络、核心理念和应用价值,对于把握全球卫生发展趋势,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至关重要。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本工具书的角度来看,《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第2版)(卷)》的价值不言而喻。它就像是医学界的“身份证”,为每一种疾病、每一个健康问题都赋予了一个独特的、国际通用的标识。在我接触过的各种医学参考书中,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权威性无疑是顶尖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疾病名称,而是将疾病按照其性质、病因、解剖部位等因素,进行了科学而精密的分类。这种分类体系,使得在信息检索、数据统计和学术交流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例如,在医院的信息系统中,ICD-10编码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电子病历的管理效率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在公共卫生领域,它更是成为了监测疾病流行、评估医疗资源需求、制定卫生政策的基石。我常常会把它放在手边,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病例时,需要精确查找其诊断编码,以确保医疗记录的规范化。它所提供的权威性,让我对每一次编码的选择都充满信心。这本书,是现代医疗体系正常运转的幕后功臣,也是连接全球医学信息的关键枢纽。

评分

初读这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第2版)(卷)》,可能会让人觉得它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大部头”。然而,一旦你开始投入时间去理解它的逻辑和结构,你就会发现它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对于非医学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或许能打开一扇了解疾病世界的大门,让你明白疾病是如何被科学地认识、记录和统计的。它就像是一份详尽的“健康地图”,将人类面临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挑战,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你可以从中了解到,为什么某些疾病在特定人群中更为普遍,为什么某些健康问题会被归为一类,以及这些分类背后所蕴含的公共卫生意义。我常常在闲暇之余,随机翻开书中的某个章节,尝试去理解其中的编码含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健康事件联系起来。这种探索的过程,让我对医学充满了新的认识和敬畏。它让我明白,看似平常的健康问题,背后都有着一套严谨的科学体系在支撑。对于有志于从事健康相关领域工作,或者对医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无价的启蒙读物。它以一种专业而严谨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抗疾病、守护健康的智慧结晶。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认真对待数据和统计的研究者而言,《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第2版)(卷)》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圣经”。它所提供的标准化编码体系,为我们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疾病负担评估以及健康政策效果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曾多次利用这本书的编码系统,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出重要的健康趋势和干预靶点。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参考书,更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在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科研项目时,引用ICD-10的编码,能够极大地增强研究的严谨性和可信度。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分析海量的健康信息,ICD-10的标准化编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确保了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够被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更有价值的洞察。我常常在深夜,对着书中的条目,思考着如何将它们应用于我的研究设计中,如何通过精确的分类,来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这本书,是每一个严谨的健康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也是推动医学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名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我对于“厚重”的医学参考书总是抱有一丝敬畏,又夹杂着些许“距离感”。然而,当我开始深入研读这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第2版)(卷)》后,这种感觉彻底被打破了。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冰冷的代码背后,蕴含着如此鲜活的临床实践和海量的医学数据。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用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为我指明了通往医学知识核心的路径。在日常工作中,当我遇到一个复杂的病例,需要精确描述其诊断,或者需要查找某个特定疾病的流行学数据时,这本书总是能提供最准确、最权威的答案。我曾多次利用它来梳理患者的病史,为撰写学术论文提供坚实的统计学依据,甚至在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时,也因为它而事半功倍。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分类”,它更是一种“语言”,一种能够跨越地域、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医学语言。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翻阅书中的某一章节,感受着医学知识的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疾病流行趋势,到微观的病理生理机制,都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它提醒着我,医学的进步离不开数据的积累和标准的统一,而这本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工具。

评分

作为一名长年致力于医学文献研究的读者,我深知一套权威的疾病分类体系对于医疗实践、流行病学调查乃至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初次接触这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第2版)(卷)》,便被其严谨的编纂和条理清晰的结构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全球医学信息交流的通用语言。当我翻开它,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医学知识网络之中,每一串编码、每一个术语都承载着丰富的临床信息和统计学意义。从最常见的感冒发烧,到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亦或是复杂的精神健康问题,在这本厚重的卷册中都有其精确的归属和定位。它如同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将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健康挑战一一梳理,并赋予其标准化的身份标识。对于需要进行跨国医学研究、参与国际卫生组织项目,或者仅仅是想深入了解特定疾病的成因、流行状况及相关死亡率的读者而言,它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宝藏。尤其是在现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更是保障信息准确传递、数据有效对比的基石。我尤其欣赏其在细节上的考究,例如对于同一疾病的不同亚型、不同严重程度的区分,以及与症状、体征相关的非疾病状态的收录,都体现了编者在医学知识体系构建上的深厚功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