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 | 作者 | 潘维 |
| 定价 | 80.0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00773 | 出版日期 | 2009-11-01 |
| 字数 | 630000 | 页码 | 630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121Kg |
| 内容简介 | |
| 这是一群的中国学者从中国人的视角解读中国模式的学术尝试,从政治、经济体制到社会结构,从医疗、减贫到人力资本培养,他们提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立场和观点。他们所取得学术成果,对于在西方模式基础上形成的现有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成了挑战,这不仅把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也使整个人类的知识有了新丰富。在“中国模式”的总结,是对中国发展奥秘的探寻,是对中国未来成败的关注,是对中国重返世界强国舞台所做呼唤的一次回应。它标志着具有独立性、敢于向西方争取“话语权”的“中国学派”正在浮出水面。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吴志攀 旧邦新命(代序) 总论 潘维 当代中华体制——中国模式的经济、政治、社会解析 经济篇 高梁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体制的变迁 章百家 中国经济体制两次转型的历史比较 温铁军 董筱丹 “中国经验”的“中国特色”——中国工业化进程之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可复制性 贺雪峰 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发展模式的核心与基础 李玲 人力资本、经济奇迹与中国模式 胡鞍钢 中国减贫之路:从贫困大国到小康社会(1949—2020) 政治篇 赵穗生 中国模式探索:能否取代西方的现代化模式? 王绍光 如何摸着石头过河?——从农村医疗融资体制的变迁看中国体制的学习模式与适应能力 朱景文 中国法治道路的探索——以纠纷解决正规化和非正规化为视角 强世功 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 樊鹏 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对国家维护稳定模式的影响 社会篇 李强 人民共和国60年的社会分层结构 张静 利益组织化结构:非同质性内聚 张翼 中国60年来人口控制政策的历史变迁 国际篇 朱云汉 中国模式与全球秩序重组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和政治经济发展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如何走出一条与众不同道路的著作。市面上关于中国的书确实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零散,要么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很难真正让我从一个宏观和深入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模式”的形成和演变。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吸引我,“中国模式”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和解读空间,再加上“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这一下就戳中了我的痛点,它承诺要给出一种解读,一种视角,一种体系,来帮助我理解这60年来的成就与挑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而不仅仅是宏观的理论阐述。比如,在经济发展方面,是如何实现如此快速的增长的?在社会治理方面,又遇到了哪些难题?又是如何应对的?还有,在外交战略上,中国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的?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中国。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框架,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以及它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长途跋涉,虽然身体有些疲惫,但精神上却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严肃的关于政治和经济的书籍,但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故事和人物,使得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敢闯敢拼的精神的描写。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模式”背后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国家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一群人的故事,一群为了创造更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人们的故事。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这些才是真正驱动“中国模式”发展的核心动力。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它让我对中国这个国家,对中国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中国这60年来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发展历程的梳理所吸引。它并非简单的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逻辑和动因。从建国初期的探索,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再到新时代的发展,每一个阶段的决策、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作者都给予了细致的分析。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艰辛、曲折和无数的尝试。书中对于一些具体的政策制定过程的描述,让我对中国政府的决策机制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时,中国是如何在权衡利弊中寻找最优解的。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凝聚人心、推动国家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而不是简单的标签化的评判。它让我明白,理解中国,必须深入理解其执政党,理解其历史使命和战略眼光。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的。我一直以来对“中国模式”的理解都比较模糊,甚至带有一些刻板印象。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客观、理性甚至带有学术严谨性的视角,重新构建了我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也毫不回避地探讨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比如,书中对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的剖析,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中国。作者并没有试图去粉饰太平,而是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支撑,来呈现一个多维度的中国形象。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让我对这本书的信任度倍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全球视野,它将中国的崛起置于世界大变局之中,分析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模式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紧密相连,它既是中国自身发展的产物,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通俗读物那样轻松易读,但也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作者的文字风格介于两者之间,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不失生动的叙述技巧。在很多章节,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他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步步地去探索、去发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解读,往往会提供多种不同的视角和解释,这让我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来理解。这种开放式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我开始主动地去联系书中所讲的内容,与我平时看到的其他信息进行对比和印证。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复杂而庞大的国家,需要一种批判性思维,需要不断地去质疑、去求证,才能接近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