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區域高分辨率大氣排放源清單建立的技術方法與應用 | 作者 | 鄭君瑜等 |
| 定價 | 98.00元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 ISBN | 9787030389114 | 齣版日期 | 2016-07-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以研究方法、區域汙染特徵、成因分析、清單建立和模型控製為主綫,力求係統反映大氣汙染物排放源及其清單研究與應用模型的內在關聯。作者寫作著眼點點在於:如何建立準確可靠、覆蓋各類汙染源、滿足區域空氣質量模型模擬需求的區域高分辨率源清單方法體係,是利用模型研究大氣汙染形成機製、控製對策以及空氣質量管理需要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這一方法框架體係的構建涵蓋瞭大氣排放源分類的製定、排放源清單估算方法的建立、源排放時空特徵識彆與分配方法研究、汙染源成分譜建立、排放清單不確定性分析與校驗以及基於汙染源分類的源清單處理模型係統的開發等幾個方麵。 |
| 作者簡介 | |
| 鄭君瑜,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傑齣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人纔。1996年獲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碩士學位,2002年獲美國北卡羅菜納州立大學環境工程博士學位,2002~2004年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2004~2005年美國國傢環保署國傢暴露研究實驗室大氣模型處博士後科學傢《Research Scientist),2006年初迴國受聘華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國際應用係統分析研究所(IIASA,奧地利)高級訪問學者、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客座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理信息研究所科學顳問、國際SCl期:FIJ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編輯(Editor)、國際大氣環境主流SCl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專刊特邀編輯(Guest Editor)。緻力於區域高時空分辨率大氣排放源清單方法體係構建及應用、空氣質量模型定量不確定性分析、大氣汙染控製對策集成評價方法及應用研究。近年來,在國內外期刊上發錶學術及會議論文50餘篇;包括在ACP、JGR、AE、ES&T;等大氣環境研究SCl期刊論文近30篇。發起與組織瞭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區域空氣質量改善國際係列學術會議,多次受境內外邀請做學術報告。 |
| 目錄 | |
| 前言 第1章緒論 1.1區域大氣汙染現狀與需求 1.2大氣汙染物排放源清單 1.2.1排放源清單定義與類型 1.2.2 區域排放源清單需求與特徵 1.3排放源清單發展與現狀 1.3.1 歐美地區 1.3.2亞洲地區 1.3.3我國大氣排放源清單發展曆程 1.3.4我國區域大氣排放源清單研究工作的不足 1.4排放源清單與受體模型來源解析 1.5排放源清單與環統汙普數據的關係 1.6本書寫作目的與內容架構 主要參考文獻 第2章 區域高時空分辨率大氣排放源清單建立的框架體係 2.1 區域高分辨率排放源清單建立的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 2.2區域高分辨率排放源清單建立的方法框架體係構建 2.3小結 主要參考文獻 第3章區域大氣排放源分類 3.1 引言 3.2區域大氣排放源分類的重要性 3.3區域大氣排放源分類的原則 3.4區域大氣排放源分類體係 3.4.1 固定燃燒源 3.4.2工業過程源 3.4.3道路移動源 3.4.4非道路移動源 3.4.5有機溶劑使用源 3.4.6存儲與運輸源 3.4.7揚塵源 3.4.8農牧源 3.4.9生物質燃燒源 3.4.10 天然源 3.4.11其他排放源 …… 第4章區域大氣汙染源排放定量錶徵方法 第5章 區域大氣汙染源排放源清單時間與空間分配方法 第6章大氣汙染源排放化學成分譜 第7章大氣排放源清單不確定性分析與驗證 第8章大氣排放源清單處理模型係統 第9章珠三角區域高分辨率大氣汙染源排放源清單建立與應用 第10章建議與展望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大氣科學的書籍,更是一本關於“數據驅動”環境保護的指南。作者們通過詳實的論述,展現瞭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中提煉齣有價值的信息,並將其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力武器。書中關於“區域高分辨率大氣排放源清單建立的技術方法”的介紹,讓我對“精細化管理”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具體的技術路徑和操作方法。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不同類型排放源的識彆與量化方法,例如,如何利用遙感影像提取城市綠地和水體覆蓋,進而估算其對大氣汙染物的吸附能力;如何通過對建築結構、保溫材料等信息,精細化核算建築行業的能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甚至是如何通過對居民消費習慣、餐飲行為等的分析,來估算生活源的排放貢獻。這些基於微觀數據的宏觀分析,為我們製定更具針對性的環保政策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書中對排放清單在環境政策製定中的應用,如減排效果評估、汙染溯源分析等,更是讓我看到瞭數據在環境保護中的巨大潛力。這本書的齣版,無疑將有力地推動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邁嚮一個全新的階段,從“經驗判斷”走嚮“科學決策”。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嚴謹的學術風格和翔實的案例研究所吸引。作者們對於大氣排放源清單建立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從最初的數據采集、處理,到排放模型的選擇與應用,再到不確定性分析和質量評估,都展現瞭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數據源的權衡和融閤的探討,比如衛星遙感數據的高覆蓋性與地麵監測數據的高精度之間的結閤,如何有效地處理時空分辨率的差異,以及如何利用地理信息係統(GIS)技術進行空間數據的組織和分析,這些都是構建高分辨率排放清單的關鍵技術。書中的一些技術細節,如如何對不同類型的交通工具進行排放因子細分,如何量化散煤燃燒的排放,甚至是針對城市綠地蒸騰等自然源的討論,都體現瞭作者對大氣排放源的全麵性和精細化思考。對於我這個對環境科學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學習平颱。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多的是將復雜的科學問題,通過條理清晰的論述和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齣來,使得即使不是專業研究人員,也能對其核心內容有所領悟。例如,書中關於排放清單在環境影響評估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將其與空氣質量模型相結閤,進行汙染溯源和預測,這些實際的應用場景,讓我深刻體會到排放清單研究的價值和重要性。它不僅僅是一個數據集閤,更是連接汙染源與汙染後果之間的關鍵橋鏈。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恰逢其時,正值我國大氣汙染防治進入攻堅期和關鍵期。在過去,我們可能更多地依賴於總量控製的宏觀手段,但隨著汙染形勢的日益復雜化和精細化,以及公眾對空氣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需求。這本書所介紹的“區域高分辨率大氣排放源清單建立的技術方法與應用”,正是解決瞭這一痛點。它強調的是“高分辨率”,這意味著我們要從過去那種模糊的、大範圍的汙染源判斷,轉嚮能夠精確到“街區”、“村落”,甚至“具體企業”或“活動類型”的精細化管理。書中對於不同空間尺度下排放清單構建策略的分析,以及如何根據不同區域的汙染特徵,選擇最閤適的技術路徑,這一點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對於城市而言,機動車尾氣、餐飲油煙、建築揚塵等是重要的排放源;而對於農村地區,散煤燃燒、農業活動則可能占據主導地位。這本書提供瞭一套可以根據區域特點進行定製化的技術框架,這對於地方政府製定科學、精準的治汙方案,避免“一刀切”式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不確定性分析的部分,任何排放清單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如何識彆、量化和減小這些不確定性,是提高清單可靠性的關鍵。書中對這一問題的係統性討論,為我們進行更科學的決策提供瞭重要的參考。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大氣汙染治理的“盲區”。長期以來,對於大氣汙染的討論,往往聚焦於總量控製和末端治理,而對於汙染源的精細化識彆和量化,則存在著較大的不足。這本書則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係統地介紹瞭建立“區域高分辨率大氣排放源清單”的技術方法與應用。書中對不同空間尺度下排放清單構建策略的探討,以及如何根據不同區域的汙染特徵,選擇最閤適的技術路徑,這一點令我印象深刻。例如,書中關於如何利用高分辨率遙感數據,識彆城市中的餐飲業、洗車店等小型排放源,並對其進行量化分析,這正是過去被忽視的“灰色地帶”。這種精細化的管理,能夠讓我們更有效地發現和治理那些“隱藏”的汙染源,從而實現“精準施策”,避免“一刀切”式的管理。書中對排放清單在政策製定、環境影響評估、以及公眾溝通等多個領域的應用,更是展現瞭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不僅僅是一份數據報告,更是連接汙染源與汙染後果的橋梁,是指導我們進行科學決策、有效治理的重要工具。這本書的齣版,必將有力地推動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嚮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方嚮發展。
評分我是一位對城市規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頗有研究的普通讀者,一直以來,我對城市空氣汙染的治理思路總感覺有些“隔靴搔癢”。這本書則讓我看到瞭“精準治理”的曙光。它所提齣的“區域高分辨率大氣排放源清單建立的技術方法”,並非僅僅是學術研究的産物,而是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書中的內容,讓我看到瞭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將宏觀的汙染數據,轉化為微觀的、可操作的信息。例如,書中關於利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識彆城市綠地、水體等,並評估其對空氣質量的淨化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對不同類型建築的能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的精細核算,來量化建築行業的排放貢獻。這些信息對於城市規劃者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在進行城市擴張、交通網絡建設,或者更新建築節能標準時,能夠有這樣一份詳細的排放源清單作為依據,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環境汙染。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區域(如城區、郊區、工業區)的排放源特徵進行差異化分析的部分,這正是城市精細化管理所需要的。它能夠幫助我們識彆齣不同區域的主要汙染源,從而製定更有針對性的減排措施,而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區域執行相同的減排標準。這種基於科學數據的精細化治理,纔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我們常年呼吸的空氣質量問題,有瞭全新的認識。一直以來,對於城市乃至區域大氣汙染的討論,往往停留在宏觀層麵,比如PM2.5濃度超標,或者某某區域整體汙染指數較高。然而,當我們嘗試去追溯這些汙染物的源頭時,卻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這本書則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直接切入瞭問題的核心——如何精細化地識彆和量化大氣排放源。它所闡述的技術方法,比如遙感技術的應用、模型模擬的精細化處理、以及地麵監測數據的融閤,都為我們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解決方案。我特彆關注到關於“高分辨率”這個詞的解讀,這不僅僅意味著數據的精度更高,更意味著我們能夠識彆齣那些以往被忽略的小型、分散式排放源,比如城市中的餐飲油煙、建築施工揚塵,甚至是交通尾氣在特定路段的纍積效應。這種精細化的追蹤能力,對於製定更具針對性、更有效的大氣汙染防治策略至關重要。例如,當政府部門不再隻關注工業大戶的減排,而是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某個居民區傍晚的油煙排放量,或者某條繁忙街道的車輛尾氣排放強度,那麼就可以通過更人性化、更貼近居民生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推廣更高效的油煙淨化設備,或者引導市民綠色齣行。這本書的內容,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環境保護理念的一次深刻升級,它讓我們從“治標”走嚮“治本”,從“粗放式管理”走嚮“精細化治理”,這種思維的轉變,對於實現我國空氣質量的根本好轉,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個人對書中關於不同排放源分類和排放因子選取的部分尤為感興趣,它涉及瞭大量的實證研究和數據分析,對於理解不同行業、不同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實際影響,提供瞭堅實的數據支撐。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環境政策的朋友,我一直認為,沒有精準的數據支撐,任何政策的製定都可能事倍功半。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為我們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提供瞭堅實的數據基礎和技術支撐。作者們不僅詳細介紹瞭建立高分辨率排放清單的技術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將其應用落到瞭實處,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展現瞭這些技術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關於如何整閤多源異構數據,構建統一的排放清單數據庫的章節。這涉及到遙感、地麵監測、統計年鑒、行業調查等多種數據來源,如何將這些信息有機地結閤起來,形成一個既全麵又精細的排放清單,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係統工程。書中對數據清洗、格式轉換、空間插值等關鍵技術的詳細闡述,為我們解決實際操作中的難題提供瞭寶貴的經驗。此外,書中關於排放清單的時空演變趨勢分析,以及與空氣質量模型的耦閤應用,更是將排放清單的研究價值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僅是靜態的排放量統計,更是動態的汙染過程模擬和預測的起點,這對於理解汙染的成因、預測未來的汙染趨勢、以及評估減排措施的效果,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本書的齣版,無疑將有力地推動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嚮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方嚮發展。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都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們不僅在技術方法上進行瞭深入的探索,更重要的是,他們將這些技術方法與實際應用緊密結閤,為解決我國日益嚴峻的大氣汙染問題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排放源清單的質量控製與評估”章節。任何科學研究,尤其是涉及大量數據的研究,都離不開對數據質量的嚴苛要求。書中對可能影響清單質量的各種因素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並提齣瞭相應的質量控製措施,這極大地增強瞭我對書中內容的信任度。同時,書中對排放清單在政策製定、環境影響評估、以及公眾溝通等多個領域的應用進行瞭詳細的闡述,這讓我深刻認識到,一個高質量的排放清單,不僅僅是一個學術研究成果,更是支撐科學決策、提升環境管理水平、促進公眾參與的重要工具。例如,在公眾溝通方麵,通過提供清晰、易懂的排放源信息,可以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空氣汙染的成因,從而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大氣汙染防治的良好局麵。這本書的齣現,必將推動我國大氣排放清單研究嚮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應用化方嚮發展。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是我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環境問題的普通讀者,感到最為振奮的消息之一。它深入淺齣地介紹瞭建立“區域高分辨率大氣排放源清單”的技術方法與應用,為我們理解和解決空氣汙染問題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和有力的工具。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技術方法(如遙感、模型模擬、地麵監測等)的詳細論述,以及它們如何被有效地整閤,以構建一個既全麵又精細的排放清單。書中的內容,讓我深刻認識到,精準的排放源清單是科學治汙的基礎。例如,書中對餐飲油煙、建築施工揚塵、交通尾氣等生活源和移動源的精細化量化,以及對工業生産過程中不同環節的排放核算,都為我們製定更具針對性的減排措施提供瞭科學依據。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排放清單在環境政策製定中的應用,如減排目標設定、減排效果評估、以及汙染溯源分析等。這些應用,使得排放清單的研究成果能夠真正地服務於實際的環境管理工作,提高治汙的效率和效益。這本書的齣現,不僅提升瞭我們對大氣汙染問題的認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有望推動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邁嚮一個全新的、更加科學和精細化的階段。
評分讀罷此書,我對於大氣汙染的認識,從“結果導嚮”躍升至“過程導嚮”。以往,我們更多關注的是PM2.5、O3等監測結果,而這本書則帶領我們深入到“源頭”的生成過程。作者們用嚴謹的學術態度,拆解瞭如何構建一個“高分辨率”的排放清單。這裏的“高分辨率”不僅體現在空間尺度上,更體現在對排放源的精細化分類和排放因子選擇上。我驚嘆於書中對不同行業、不同活動所涉及的復雜排放過程的細緻梳理,例如,對工業鍋爐的燃料類型、燃燒效率,對機動車的車型、排放標準,甚至對餐飲業的烹飪方式、油煙淨化設備的使用情況,都進行瞭詳細的考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正是構建準確排放清單的基石。它讓我意識到,看似微不足道的排放源,纍積起來也可能對整體空氣質量産生顯著影響。書中關於排放清單在環境政策製定中的應用,如汙染減排目標設定、減排措施評估、以及環境經濟政策設計等方麵,都提供瞭非常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論述。特彆是對不確定性分析方法的介紹,讓我認識到,科學的排放清單建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優化的過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套科學的“工具箱”,讓我們能夠更有效地“診斷”空氣汙染的“病因”,並“對癥下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