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稻盛和夫:利他 9787506064958

对话稻盛和夫:利他 978750606495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濑户内寂听,日稻盛和夫 著
图书标签:
  • 稻盛和夫
  • 经营管理
  • 成功学
  • 人生哲学
  • 利他主义
  • 商业思维
  • 个人成长
  • 励志
  • 自我提升
  • 日本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和生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64958
商品编码:2671100768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对话稻盛和夫:利他

定价:35.00元

作者:(日)濑户内寂听,(日)稻盛和夫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60649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孔融让梨开始,我们就被教育要“利他”,而如今“利他”却变得需要勇气。无法改变社会,又不想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我们究竟该如何坚定向前的决心?身处这样的社会,面对金钱,面对灾难,面对生老病死,我们该如何生存?稻盛和夫对话92岁的佛教人士,为您一一作答。

内容提要


“对话稻盛和夫系列”是稻盛和夫“活法系列”的延续,本书为“对话稻盛和夫”系列之六,以2011年3月日本东北大地震为背景,关于如何面对灾难与挫折,如何在乱世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何在逆境中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两位作者均曾剃度出家,濑户内女士本为作家,稻盛先生创建了两家500强企业,这样两位人生阅历截然不同的佛教人士,共同探讨如何鼓起“利他”的勇气,如何问心无愧的生存。

目录


 前言 /00

章遭遇大地震 /00
鼓起勇气,就在当下
摆脱“千年一遇”灾难的途径在“因病卧床”的半年中所得的感悟 /00
与二战结束时的经历一样,坚强的信念让我们战胜逆境 /0
我对日本东北地区民众的顽强充满信心 /0
感觉好像挨了上天一巴掌 /0
时刻铭记“人的想象力存在着局限性” /0第二章反论的人生观 /0
为什么好人多磨难?
任何恶世都终将改变“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 /0
“代受苦”罹难者为我们承受了痛苦 /0
与其因负债自杀,不如干脆“不负责地赖账” /0
先逝者承担着对于幸存者的义务 /0
学习当年战争孤儿“抢夺精神”中的生存活力 /0
“生生流转”与“诸行无常”在绝望中重振的智慧 /0第三章震灾后的人生态度 /0
“利他”劝言
为了“他人的幸福”而活着令人感动的坚持笔录震灾罹难者姓名的女士的身影 /0
总会有人主动向身陷困境的人伸出援手 /0
“得失算计”和“利己主义”是社会恶源 /0
一个从不谋利的宗教团体为何能够不断兴建庙宇 /0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存在” /0
忘掉自己、利益他人“忘己利他”的教诲 /0
“”与“天堂”的差别微乎其微 /0
“发出声音”、“为了他人”、“大家共同”进行祈祷 /0
“微笑的力量”悲颜带来不幸,笑颜引来幸福 /0第四章新日本人论 /0
改变日本,就在当下
致已经忘记“少欲知足”和“慈悲”的日本人非常时期应该遵循非常时期的行事规则 /0
“九十年”生涯中没有比现在更的时代 /0
现在需要“忍辱”的精神 /0
从未见过像现在这样人心阴暗又险恶的时代 /0
刻薄待人只会令自己受苦 /
“母爱”是释迦牟尼佛“慈悲”的典范 /
不依靠的子女津贴,要凭自己的力量养育孩子 /
“为何不能”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理由 /
应该让孩子面对“家人的离世” /第五章“利他”的实践 /
人为何“劳动”
通过“利他奉献”提高心性只要全身心投入,再厌恶的工作也终会产生热情 /
以忘掉自己年龄的热情沉浸于工作中 /
废寝忘食的工作,可以匹敌出家人的修行 /
为什么会在“七十八岁”时“无偿”担任日航会长 /
使公司改变的不是“技术”,而是员工的“心” /
消除精英意识壁垒的“一千日元会费”的联谊会 /
只要一名员工“觉醒”,便能够唤醒更多的身边人 /
商业决策也应该以“为人之道”为基本原则 /
员工们不再盲从员工手册,开始学会在工作中开动脑筋 /第六章生死之间 /
关于“天寿”与“来世”
如何与“生老病死”这四苦打交道正是因为“诸行无常”,所以灾后日本将会迎来好运 /
“年纪越大活得越辛苦……”过于长寿的日本人 /

作者介绍


濑户内寂听
1925年生于日本德岛。作家,僧人。1957年凭借作品《女子大学生曲爱玲》获得日本新潮社同人杂志奖。1961年的《田村俊子》获得田村俊子奖。1963年的《夏之末》获得女流文学奖。1973年在日本岩手县的中尊寺剃度出家。1987开始年就任天台寺住持(2005年以后名誉住持)。1992年的《问花》获得谷崎润一郎奖。1996年的《白道》获得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1998年完成《现代语译 源氏物语》。2001年凭借《场所》获得野间文艺奖。2006年获得文化勋章,国际诺尼诺奖。2008年获坂口安吾奖。其他还著有:《花芯》、《美存在于失调》、《寂听晴空说法》、《秘花》、《奇缘曼陀罗》、《寂听街头说法》、《风景》、《活到后》等众多作品。
  
稻盛和夫
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1955年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在的京瓷公司)。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这两家公司都进入了500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事业成功之余,稻盛和夫在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同年创设“京都赏”,以表彰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贡献的人士。

文摘


序言



《共生与共享: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 一、 源起:时代浪潮下的深刻追问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前所未有地紧密。然而,伴随而来的是贫富差距的加剧、资源分配的不均、地缘政治的紧张,以及气候变化、疫情蔓延等全球性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未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课题。 《共生与共享: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正是诞生于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追问。本书并非对既有思潮的简单罗列,而是力图从更深远的哲学视角,挖掘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些关于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智慧火花,并将其升华为指导我们走向未来的行动指南。我们相信,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回归人类最本真的情感与理性,探寻超越个体、超越国家、超越种群的普世价值,是破解当前困境的根本路径。 二、 核心理念:从“你我”到“我们”的超越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共生”与“共享”。 “共生”强调的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命状态。它超越了单纯的合作与竞争,更是一种将自身的发展与他者的福祉紧密联系起来的生存哲学。如同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人类社会也应该追求一种和谐共存的模式,认识到个体、群体、乃至国家之间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繁荣离不开他人的进步,我们的安全建立在共同的稳定之上。这种共生意识,要求我们放下狭隘的私利,以更开阔的胸怀去理解和尊重差异,去欣赏多元,去共同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共享”则是在共生基础上的价值分配与成果分享。它意味着在一个共同体中,无论个体或群体,都能公平地享有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成果,都能在共同体的繁荣中获得尊严和价值。这既包括物质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涵盖知识、技术、文化等非物质财富的普惠。共享的理念,旨在消弭不公,弥合分歧,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从而激发个体的潜能,汇聚集体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这两个核心理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没有共生,共享将沦为空谈;没有共享,共生则难以维系。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实践意义,引导读者从“你我”的二元对立走向“我们”的命运共同体。 三、 视角切换:从个体到群体的深度审视 为了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共生与共享”,本书将采取多维度的视角进行审视: 个体层面:重塑内在的价值观 我们将探讨个体如何通过自我修养,培养同理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并非要求个体牺牲一切,而是强调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他人的需求,并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为集体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本书将从心理学、伦理学等角度,解析如何构建积极健康的个人价值观,以应对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诱惑与挑战。我们将审视那些能够激发个体潜能、促进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内在品质,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法。 群体层面:构建和谐的社会结构 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家庭、社区、企业、民族等)之间如何实现有效的沟通、协作与互助。我们将探讨如何打破群体间的壁垒,促进理解与信任,建立更加包容与公平的社会规则。从社区自治到跨文化交流,从企业社会责任到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本书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现不同规模的群体如何通过实践“共生与共享”的理念,提升整体的幸福感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家层面:探寻和平发展的外交智慧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国家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本书将审视国家如何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以更加长远的视角看待全球性问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将探讨和平发展、多边主义、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分析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如何通过对话与协商,化解冲突,增进互信。 文明层面:跨越文化的美好愿景 人类文明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本书将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和谐共存。我们相信,不同文明的独特价值,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当被珍视与传承。通过促进跨文化对话与交流,我们可以增进理解,消除误解,凝聚共识,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繁荣与和平的世界。 四、 实践路径:从理论到行动的转化 《共生与共享: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更注重将理念转化为可行的实践路径。本书将聚焦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教育的启蒙作用: 强调从小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尊重。教育是播撒种子、塑造未来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如何改革教育模式,使其更能激发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商业的道德伦理: 探讨企业如何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履行其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我们将分析那些成功的企业如何将“共生与共享”的理念融入其商业模式,并对利益相关者负责。 科技的双刃剑效应: 审视科技发展如何服务于人类的共同福祉,而非加剧不平等与分裂。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技术应用中融入人文关怀,确保科技进步能够惠及全人类。 媒体的社会责任: 呼吁媒体发挥其传播正能量、促进理解与对话的作用,避免煽动对立与仇恨。我们将分析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其影响力推动积极的社会变革。 全球治理的创新: 探索更有效、更包容的全球治理机制,以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贫困等全球性挑战。本书将审视现有国际体系的不足,并提出改革的建议,以促进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五、 价值与意义:点亮未来的希望之光 《共生与共享: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的写作,旨在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提供一套深刻的哲学思考与实践指南。 重塑价值导向: 在物质主义泛滥的时代,本书试图唤醒人们对精神价值和集体福祉的重视,引导个体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与选择。 消弭隔阂与冲突: 通过倡导共生与共享,本书希望能够化解不同群体、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与误解,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激发创新与活力: 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与潜力,从而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构建可持续的未来: 唯有实现真正的共生与共享,人类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严峻挑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 本书希望成为一本引领思考的书,一本激发行动的书。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无论身处何种角色,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受到启发,并愿意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我们”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条探索“共生与共享”的道路上,我们坚信,人类的智慧终将战胜挑战,我们共同的未来,必将更加光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好在思考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也对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道德伦理感到有些迷茫。我听说稻盛和夫先生是“经营之圣”,他的哲学对许多企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提出的“利他”精神。这本书的书名《对话稻盛和夫:利他》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非常感兴趣。我想要了解的是,在具体的经营实践中,“利他”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它仅仅是一种口号,还是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论?我特别想知道,当企业面临利润压力,甚至生存危机的时候,如何仍然坚持“利他”的原则?这其中一定有很多故事和案例,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鲜活的例子?例如,在产品研发、客户服务、员工管理、甚至是与竞争对手打交道时,“利他”的具体表现会是什么样的?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稻盛先生本人是如何解答这些困惑的,以及他的回答是否能够为我当前的思考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毕竟,理论性的阐述固然重要,但如果能结合具体的对话和实践,那将更有说服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吸引人。《对话稻盛和夫:利他》——仅仅是“对话”两个字,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门,让人好奇能与这位传奇人物进行怎样的思想交流;而“稻盛和夫”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智慧和成功;更不用说“利他”这个核心理念,在当下这个越来越强调个人主义的时代,听起来既熟悉又格外珍贵。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个人成就与普世价值相结合的人物深感敬佩,稻盛和夫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京瓷、KDDI,还有破产重组的日航,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跌宕起伏,但他始终没有偏离“利他”的道路。这本书的名字就承诺了这一点,仿佛能让我窥见这位商业巨匠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我特别期待能从中了解,他在做出无数艰难决策的时候,是如何权衡“利他”与“利己”的,或者说,他是否认为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甚至相辅相成。这本书的ISBN号是9787506064958,我会在购买前仔细核对,确保买到的是正版的、能够真正传达稻盛先生思想的读物。这种对一个伟大灵魂的深度探寻,总能带给我无穷的启发和力量。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带来深刻启发的商业书籍总是充满期待,而《对话稻盛和夫:利他》这个书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稻盛和夫,一个名字就代表着某种传奇,而“利他”这个概念,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我特别想知道,当这位经营大师谈论“利他”时,他究竟想传达的是什么?是纯粹的奉献精神,还是其中蕴含着某种更深层次的商业逻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于“利他”在企业经营中具体应用的阐述,比如如何体现在对员工的关怀、对客户的承诺、对社会的责任等方面。而且,我非常好奇,他是否认为“利他”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带来强大竞争力的经营之道,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利他”在商业世界中的可行性和力量,并从中获得实践上的指导。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影响深远的企业家思想很感兴趣,而稻盛和夫先生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利他》哲学,更是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对话稻盛和夫:利他》让我感觉像是能够直接听到稻盛先生本人在阐述他的核心理念。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书中所描述的“利他”并非是一种单向的付出,而是一种包含着回报的智慧。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种“利他”与“共赢”之间关系的具体论述。它是否会解释,为什么“利他”最终能够带来长远的利益?在经营过程中,当面临一些似乎只能选择“利己”的艰难时刻,稻盛先生会如何权衡和取舍?这本书的ISBN号是9787506064958,我希望它能为我揭示出“利他”的精髓,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将这种看似柔弱的哲学转化为强大而持久的竞争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朴实而有力的书名吸引住了。《对话稻盛和夫:利他》——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种心灵的邀请。稻盛和夫,一个在日本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的企业家,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商业上的辉煌,更在于他所倡导的独特的经营哲学。而“利他”,这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温暖和力量,与现代社会中许多冷冰冰的竞争和算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迫切地想知道,在稻盛先生的眼中,“利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简单的善意,还是一种深邃的智慧?在这本书中,我希望能够读到稻盛先生本人最真实、最直接的思考,而不是经过他人转述或加工的观点。他会如何解释“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当面对员工、客户、股东、乃至整个社会时,他又是如何践行“利他”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的启迪,更是那些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学习到他所蕴含的洞察力和行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