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学
定价:120元
作者:林桐榆,朱军,高子芬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117173018
字数:1198000
页码: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38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学》讲述了恶性淋巴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经常发生于中老年,同时也是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增长很快,目前在欧美国家占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五或第六位,在我国占全身恶性肿瘤的第八位,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随着对淋巴瘤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分型、分期和治疗方法等多方面均有了较大的进展,这些对提高淋巴瘤的治愈率有很大的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节 淋巴结活检的要求和淋巴瘤病理诊断的相关技术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淋巴结活检来确立。因此,一个成功的淋巴结活检是成功诊断的先决条件。恶性淋巴瘤的患者多数要做骨髓活检或者骨髓穿刺,还有40%左右原发于结外,如胃肠道、上呼吸道、皮肤、眼眶、、甲状腺、肺等处。用上述样本进行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难度较淋巴结活检更大。按照美国综合癌症网(NC)的指南要求,对于所有的淋巴瘤患者,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是重要的。因此,病理学诊断是后续一切治疗工作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病理医师常常遇到的问题是活检取材太少、制片不良以及无材料做有关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这些问题常常会推迟或误导病人的正确诊断,甚至造成治疗上的偏差。
由于淋巴瘤的治疗近年来有革命性的进展,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和个性化治疗。因此,对于病理学诊断的要求大为提高,不仅要求隋性、侵袭性和高度侵袭性,而且要到亚型。化学靶向治疗药物,如美罗华等单克隆抗体的使用和骨髓移植的使用,许多以前认为无法治愈的淋巴瘤亚型现在可治愈或得到完全缓解。美罗华加CHOP治疗DLBCL已经成为标准方案,疗效远远优于单用CHOP方案。因此,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在治疗方案制订时是必不可少的。在治疗过程中对病变部位(如骨髓、淋巴结、脾脏等)的再次活检则成为监测肿瘤的复发、了解治疗效果和制订新的治疗方案的依据。
一、淋巴结活检
为了保证病理学诊断和分型的准确,所有的患者都应当做肿大淋巴结的完整活检,保证有足够的组织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查。如果组织取材不足,或者制片不佳,应当再取活检。即使患者有白血病血象和骨髓累及,对于考虑为滤泡性和套细胞淋巴瘤的患者仍然推荐活检进行分级。因此,对取材不足或制片不佳的病例进行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活检淋巴结部位的选择十分重要,一般要选择肿大的淋巴结所在区域的大淋巴结。应尽量避免选择腹淋巴结作为活检部位,因为腹淋巴结常常由于慢性炎症和纤维组织增生而难以得到正确的诊断。
……
序言
篇 总论
章 淋巴瘤的病因学和流行病学
节 霍奇金淋巴瘤
第二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二章 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
节 淋巴瘤分子遗传学诊断基础
第二节 淋巴瘤分子遗传学的应用
第三节 结语
第三章 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原则和分类概述
节 淋巴结活检的要求和淋巴瘤病理诊断的相关技术
第二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组织学分类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类的历史变迁
第四节 WHO关于淋巴样肿瘤分类的基础和原则
第四章 淋巴瘤治疗前检查和分期
节 淋巴瘤治疗前检查
第二节 淋巴瘤分期
第二篇 霍奇金淋巴瘤
第五章 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诊断
节 概述
第二节 结节 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第三节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第六章 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因素
节 初治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及预后评分
第二节 疾病进展或复发后的预后因素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早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第八章 晚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节 晚期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第二节 晚期结节 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第九章 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第十章 霍奇金淋巴瘤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十一章 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治疗
节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第二节 结节 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
第三节 放射治疗技术
第十二章 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后的远期并发症
第三篇 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十三章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因素
第十四章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十五章 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第十六章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第十七章 脾边缘区淋巴瘤
第十八章 毛细胞白血病
第二十章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
节 轻链沉积病
第二节 重链沉积病
第三节 轻链一重链沉积病
附录POMES综合征
第二十一章 浆细胞肿瘤
节 髓外浆细胞瘤
第二节 孤立性骨骼浆细胞瘤
第二十二章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第二十三章 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第二十四章 滤泡性淋巴瘤
第二十五章 套细胞淋巴瘤
第二十六章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节 各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
第二节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
第三节 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般治疗原则
第四节 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第五节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第六节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放射治疗
第七节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殊问题
第二十七章 灰区淋巴瘤
第二十八章 Burkitt淋巴瘤
第二十九章 T细胞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三十章 T细胞大颗粒型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三十一章 慢性自然杀伤细胞增殖性疾病
第三十二章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
……
第四十七章 AIDS相关淋巴瘤的处理
第四十八章 原发结外淋巴瘤的特殊表现和处理
节 概述
第二节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第三节 原发胃淋巴瘤
第四节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第五节 韦氏环淋巴瘤
第六节 原发甲状腺淋巴瘤
第七节 原发硬脊膜外淋巴瘤
第八节 原发性淋巴瘤
第九节 骨和软组织淋巴瘤
第十节 原发淋巴瘤
第十一节 原发眼眶淋巴瘤
第十二节 原发性喉淋巴瘤
第四十九章 肿瘤内科常见并发症与急症及其处理
节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第二节 脊髓压迫症
第三节 急性腹泻综合征
第四节 肿瘤溶解综合征
第五节 高钙血症
第六节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第五十章 恶性淋巴瘤免疫治疗的进展
第五十一章 恶性淋巴瘤的近期研究热点和未来展望
第五十二章 恶性淋巴瘤的中医药治疗
英中文名词对照
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新进展的书籍,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虽然它的书名听起来比较宏大,涵盖了“诊断治疗学”,但我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看了几页。一开始,我对那些复杂的分子通路和免疫机制感到有些吃力,感觉需要一些扎实的生物学背景才能完全理解。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书中在讲解这些专业知识时,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不仅仅是罗列枯燥的理论,而是将这些理论如何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选择,娓娓道来。比如,在讲述不同亚型淋巴瘤的分子标志物时,书中就详细阐述了这些标志物如何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如何评估治疗效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个体化治疗”的部分印象深刻,它强调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基因突变、免疫表型等,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策略。这种精细化的诊疗思路,让我看到了现代医学的巨大进步,也让我对淋巴瘤的治疗充满了希望。虽然书中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但我感觉它并没有因为内容的庞杂而显得凌乱,反而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肿瘤专科的护理人员,我一直致力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管理的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化疗药物可能引起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神经毒性等,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这对于我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及时发现、评估和干预患者的副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此外,书中对放射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要点也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术前准备、术中监护、术后康复等,这些都是我日常工作中会经常接触到的内容。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的建议,比如如何与患者沟通疾病进展、如何应对治疗带来的焦虑和恐惧等,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护理人员,不仅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封面设计相当专业,给人一种严谨治学的印象。翻开目录,篇幅宏大,章节设置也很细致,从最基础的淋巴系统的解剖生理,到各种类型的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再到影像学、病理学诊断,最后深入到各种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每部分都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图表,非常直观。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预后判断和随访的内容,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书中详细列举了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估标准,感觉非常有指导意义。而且,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讨论也相当深入,引用了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这对于我们基层医生来说,无疑是获取前沿知识的宝贵途径。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淋巴瘤医生,但我对肿瘤学一直很感兴趣,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淋巴瘤诊疗世界的大门,里面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逻辑清晰,从基础到临床,环环相顾,让我对这个复杂的疾病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诊断治疗学”这个名字太泛泛了,担心内容会比较浅显,或者过于学术化,难以理解。然而,当我开始阅读的时候,我被它丰富的案例分析和详细的流程图所吸引。书中列举了大量不同类型、不同分期的淋巴瘤患者的诊疗案例,从初诊到治疗结束,每一个环节都描写得非常细致。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诊断流程时,不仅仅是列出需要做的检查,还解释了为什么要做这些检查,以及不同检查结果可能代表的意义。比如,在讲到淋巴结活检时,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的活检方式,还详细说明了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活检部位,以及如何正确保存标本以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治疗部分,书中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关于不同治疗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的介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也让我对未来的治疗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强,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攻读肿瘤学博士的学生,对淋巴瘤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在寻找相关的学术文献和专著时,我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极其全面,几乎涵盖了淋巴瘤诊断和治疗的方方面面。从分子生物学机制,到临床实践中的疑难杂症,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书中都有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最新研究进展的引用和分析,很多内容都来自于近期的顶级期刊文章和重大的临床试验结果,这对于我追踪学术前沿非常有帮助。书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治疗方法,也进行了客观的评估和比较,并给出了相应的专家意见,这有助于我形成独立的学术判断。此外,书中在论述每一个论点时,都注重逻辑的严谨性和证据的充分性,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让我能够追溯信息的来源,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对于我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工具书,为我的科研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