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张福君编著的《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规范》在《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肿瘤》的基础上,列举了我国各医疗单位粒子治疗肿瘤方面的经验,详细论述了各系统粒子治疗的技术要点,同时也借鉴了大量国外粒子治疗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其他医院的体会,旨在方便相关医疗机构和基层医院开展工作,希望对我国开展粒子治疗工作有*大的帮助。本书共分十九章,主要内容包括:放射性粒子治疗概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颅内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眼部原发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等。
第一章 放射性粒子治疗概论
第一节 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发展历史
第二节 放射性粒子治疗物理学
第三节 放射性粒子治疗放射生物学
第四节 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术式
第五节 我国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发展历程
第二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
第一节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概述
第二节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应用流程
第三节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影像引导技术规范
第一节 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操作规范
第二节 超声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操作规范
第三节 磁共振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操作规范
第四节 SPECT/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操作规范
第四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颅内肿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神经系统肿瘤治疗原则
第三节 神经系统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
第四节 颅内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技术
第五节 临床治疗疗效
第六节 并发症及处理
第五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
第一节 放射性粒子治疗舌癌
第二节 放射性粒子治疗腮腺癌
第三节 放射性粒子治疗头颈部复发癌
第六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眼部原发肿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脉络膜黑色素瘤分期
第三节 治疗原则
第四节 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五节 治疗技术
第六节 临床疗效
第七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肺癌治疗原则
第三节 肺癌放射性粒子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四节 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
第五节 临床治疗疗效
第六节 并发症
第八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癌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肺转移癌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癌治疗原则
第三节 肺转移癌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癌放射性粒子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四节 肺转移癌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癌放射性粒子治疗技术
第五节 临床治疗疗效
第六节 并发症
第九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腔道恶性肿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腔道恶性肿瘤治疗原则
第三节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腔道恶性肿瘤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四节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腔道恶性肿瘤技术
第五节 临床治疗疗效
第六节 并发症
第十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肝癌治疗原则
第三节 肝癌放射性粒子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四节 肝癌放射性粒子植人技术
第五节 乏血供肝癌放射性粒子治疗
第六节 肝癌残存及复发病灶放射性粒子治疗
第七节 临床治疗疗效
第八节 并发症
第十一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转移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肝转移癌治疗原则
第三节 肝转移癌放射性粒子治疗适应证及禁忌证
第四节 影像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转移癌
第五节 临床治疗疗效
第六节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转移癌的并发症及处理
第十二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胰腺癌的分期及治疗原则
第三节 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四节 粒子治疗剂量
第五节 胰腺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流程
第六节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术后并发症
第七节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的辅助治疗及随诊
第八节 临床疗效
第十三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粒子治疗原则
第三节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粒子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四节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
第五节 临床治疗疗效
第六节 并发症
第十四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直肠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直肠癌治疗原则
第三节 局部复发直肠癌放射性粒子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四节 局部复发直肠癌放射性粒子治疗技术
第五节 临床治疗疗效
第六节 并发症
第十五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子宫颈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子宫颈癌治疗原则
第三节 复发子宫颈癌放射性粒子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四节 复发子宫颈癌放射性粒子治疗技术
第五节 临床治疗疗效
第六节 并发症
第十六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原发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脊柱原发肿瘤的治疗原则
第三节 脊柱原发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四节 脊柱原发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技术
第五节 临床治疗疗效
第六节 并发症
第十七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骨转移瘤治疗原则
第三节 骨转移瘤放射性粒子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四节 骨转移瘤放射性粒子治疗技术
第五节 临床治疗疗效
第六节 并发症
第十八章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软组织肿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软组织肿瘤治疗原则
第三节 软组织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四节 软组织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技术
第五节 临床治疗疗效
第六节 并发症
第十九章 美国近距离放射治疗学会**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标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结果
第三节 植入术后剂量评估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附录1 转换**标准(SI)单位
附录2 放射性核素衰变计算
附录3 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RTOG)和欧洲癌症研究治疗中心(EORTC)的放射治疗毒性标准
附录4 放射性粒子治疗相关专业术语
我是一名临床肿瘤医生,最近正在积极关注肿瘤治疗的新进展,特别是那些能够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创新技术。在各种学术交流和文献研读中,“粒子治疗”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在某些肿瘤类型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因此,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最新、最全面的临床指南。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够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粒子(如质子、重离子)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效应,以及它们在不同肿瘤部位、不同分期的治疗策略选择。对于患者的评估、治疗计划的制定、剂量分割方案的优化、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引导和质量控制,我都希望能找到详细而实用的指导。此外,这本书能否提供关于粒子治疗与现有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方案,以及针对不同肿瘤类型和转移灶的个体化治疗建议,这些都是我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当然,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临床案例分析,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客观的数据评估,那将对我的临床实践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评分我是一位癌症康复期的患者,虽然我的治疗已经基本完成,但对于整个治疗过程,尤其是那些比较前沿的技术,我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我当初之所以会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了解到在我接受治疗期间,有一些医生曾经提到过“粒子治疗”似乎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式,它在某些肿瘤的治疗效果上可能比我当时接受的治疗要好一些,或者副作用更小。虽然我现在已经康复,但我依然想了解,究竟什么是“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它的原理是什么?与我之前经历过的标准放疗有什么不同?它能够治疗哪些类型的癌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术后需要多长时间恢复?有没有一些长期的随访研究,能够证明这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自己所经历的疾病和可能的治疗选择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能为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人提供一些信息和参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我心中的疑问,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一个客观的了解,而不是道听途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甚至可以说有些枯燥,一眼望去,很容易让人将其归类为那种技术性极强的学术专著。我当初买它,主要是因为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最近被诊断出癌症,听到医生提到了“粒子治疗”这么个概念,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觉得这东西听起来就很“高科技”,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相对易懂的信息,至少能大致了解一下是怎么回事,好不至于对治疗方案完全陌生。我当时最想知道的是,这种粒子治疗到底是什么原理?它和我们常听说的放疗有什么本质区别?是像科幻电影里那种能直接摧毁癌细胞的能量束吗?还有,它对身体会有哪些副作用?听起来很先进,那是不是意味着治疗费用也会很昂贵?我希望这本书能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从基础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解释这些问题,而不是上来就堆砌一堆我完全看不懂的专业术语。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这个陌生的领域,让我对“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有一个初步的、但足够清晰的认识,至少能让我明白它在整个癌症治疗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可能为患者带来的希望。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拿到这本书,主要是看中了“规范”这两个字。作为一名癌症患者的家属,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往往不是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而是稳定、可靠、经过科学验证的治疗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提供一套清晰、系统、可操作的指导原则。我希望能了解到,在什么样的病情条件下,这种治疗是适用的?它的禁忌症又是什么?治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前期的评估、治疗方案的设计,到具体的治疗操作、以及治疗后的随访和副作用管理,是否都有明确的标准和流程?我希望它能回答那些我们作为患者家属最关心的问题,比如,这种治疗需要多长时间?每次治疗是什么样的体验?会不会很痛苦?治疗后需要注意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可靠的“说明书”,让我们在面对治疗时,心里更有底,知道该期待什么,又该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安心感,知道我们所接受的治疗,是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检验的,而不是某种未经证实的“新疗法”。
评分我是一名肿瘤放疗科的研究生,正在进行关于先进放疗技术的毕业论文研究。我对粒子治疗的概念有所耳闻,知道它在某些方面比传统的X射线放疗具有优势,但具体细节和前沿进展了解不多。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的科学原理,包括粒子束的产生、聚焦、以及在体内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机制。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能否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粒子(如质子、碳离子)在生物效应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实现对肿瘤的高精度杀伤,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对于粒子治疗的剂量学计算、治疗计划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以及新的探测器和成像技术在粒子治疗中的整合,我也希望能够找到深入的探讨。此外,如果书中能够涵盖粒子治疗的临床前研究进展、新的治疗靶点、以及与新兴治疗模式(如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前景,那将对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宝贵的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深度和广度的学术内容,为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