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真實的中國——中國模式與城市化變革的反思
定價:45.00元
作者:黃亞生,李華芳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086411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耗時三年,黃亞生、陳誌武、茅於軾、文貫中、鞦風、陸銘等領銜的專業評論團隊,圍繞“中國模式與城市化”的議題,從各個方麵加以深刻評論,帶給認真思考中國未來命運的人更多的啓示。
內容提要
《真實的中國》是由國內外*的經濟學傢團隊圍繞“中國模式與城市化”這一議題從各個角度展開充分的討論而匯成的著作。《真實的中國》所匯集的作者團隊每個都在其自己的研究領域裏影響巨大,以各自的角度坦陳自己的觀點,充分討論“中國模式是不是存在?如果有所謂中國模式,指的又是什麼?這種模式真的是特殊獨到的麼?未來中國真正的挑戰又在什麼地方?後,到底如何應對這種挑戰,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然後將中國的城市化這一熱點話題放在對“中國模式”的爭議這個背景中加以理解。《真實的中國》聚焦“中國如何城市化”這一主題。解決以下四個問題:首先,到底是應該繼續走大城市之路,還是所謂就地城鎮化?其次,必須理清當下城市化的事實。再次,應該破除障礙,讓農民進城。後,也要關注城市病問題。城市化過程中三個繞不開去的問題也是討論的關鍵點:一是戶籍製度改革的問題;二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問題;三是城市化過程中農地用途變更以及拆遷補償問題。《真實的中國》後提供的是一些城市化的具體經驗和設想,這些地方實踐能為中國未來的城市化提供藉鑒和思路。
目錄
序 中國的市場轉型隻是起步
前言 城鄉中國
部分 “中國模式”有多獨特?
“中國模式”有多獨特
謹防模式論陷阱
經濟奇跡多有瑕疵
撥開經濟數據迷霧
中國增長模式缺陷
理解中國經濟的邏輯
宏觀政策中長期挑戰
重啓改革帶動結構調整
中國結構轉型進入加快期
第二部分 中國如何城市化
中國如何城市化
主導城市化惡化瞭城鄉收入差
迴歸大城市
對癥中國“城市病”
發展特大鎮吸納農民工
用“縣轄市”矯正城市化弊端
分享城市化紅利
城市化三辯
城市化要突破製度性障礙
揮彆城鎮化數字繁榮
如何深度城市化
城市化下一步:要素自由流動
城市擴張刺激就業與收入
讓農民有自由選擇權
從“農民的終結”到“村落的終結”
從土地城市化轉嚮人的城市化
改善公共治理 保障人益
謹防城市化“造貧”
中國特色的城市化
第三部分 戶籍、勞動力與土地
自由遷徙的經濟價值
歧視性公共服務有待調整
以遷移自由促規模適度
放開戶籍促消費
戶籍三問
應對潛在增長放緩
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值得堅守
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製
“劉易斯拐點”真的來瞭?
廉價勞動力時代終結?
遲來的加薪
中國就業轉型的特徵與啓示
贏得技術和教育賽跑
避免技術與教育“龜兔賽跑”
農房抵押與農地製度創新
土地自由流轉,農民纔能緻富
城市化與保障農業權益非兩難
工業化城鎮化加速下的“三農”問題
土地製度的改革是躲不過去的
改革土地製度,破解“三農”問題
第四部分 城市化的地方實踐
中歐城鎮化閤作圖景
城市化的“偶然性”
需要自發的城市化
土地換戶籍是否可行?
讓土地收益分配更公平一點
土地換戶籍:妥協中變革
給農民以選擇權
成都戶籍改革背後的土地問題
城市化嚮“東”還是嚮“西”
城市密度的意義
城鄉統籌的邏輯
城市化可走深圳道路
後記
作者介紹
黃亞生:麻省理工學院(MIT)斯隆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實驗室”和“印度實驗室”創始人。在國內齣版有《改革時期的外國直接投資》和《中國模式有多獨特?》。其代錶作《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被評為2008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年度書籍。
李華芳:美利堅大學研究生、《財經》雜誌特約學術編輯、【讀品】創始人。齣版有《讀品2006》、《讀品2007》,並任多傢媒體的撰稿人。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沉穩而又不失力量感的色彩搭配,似乎在預示著它將要探討的議題的深度。我一直對中國的發展模式充滿好奇,尤其是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那些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實故事,那些影響瞭無數普通人命運的決策,都讓我渴望去瞭解。我想知道,那些曾經被認為是“奇跡”般的發展,究竟是以何種代價換來的?城市化進程中的每一個節點,都伴隨著無數的希望與失落,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細微的情感,又是如何將它們編織進宏大的敘事中的。這種反思性的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像是一次誠懇的對話,它鼓勵讀者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去質疑那些被廣泛接受的結論。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一些關於未來方嚮的綫索,或者至少,能夠對我們所處的時代有一個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期待,便是它能夠觸及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角落,揭示齣那些影響中國未來走嚮的關鍵因素,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獲得一種“豁然開朗”的體驗。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提齣的“反思”二字。在高速發展的背後,我們往往容易忽略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而“反思”恰恰是一種沉澱和迴望,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過去,也為未來提供指導。中國模式和城市化變革,這兩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復雜性和爭議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種復雜的背景下,進行深入的反思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一些不那麼“光鮮亮麗”的現實,一些在發展過程中可能被掩蓋的代價和挑戰。同時,我也期待它能夠提齣一些建設性的意見,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讀者進行更廣泛的討論,不僅僅局限於學術界,更能觸及社會大眾,共同思考中國的發展之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能夠經得起時間檢驗,並且能夠對中國社會發展産生積極影響的著作。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數字和宏大的口號上,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其肌理之中,去體會那些真實的變革是如何發生的,以及這些變革對個體命運的影響。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曆瞭劇烈轉型,並且還在不斷前進的國傢,城市化無疑是最具代錶性的現象之一。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處理“反思”這個概念的,反思往往意味著一種超越性的視角,它不僅僅是描述,更是批判與建構。我期待作者能夠帶來一些不那麼“主流”的觀點,能夠挑戰一些已經被固化的認知。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變得尤為重要,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獨立思考的催化劑。我希望它能夠用紮實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來支撐其觀點,而不是流於空泛的理論。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自己所處城市,以及中國其他城市發展模式的思考,甚至能夠讓我對個人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在我看來,一本好的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想的啓迪。而《真實的中國》這個名字,以及它所探討的“中國模式與城市化變革的反思”,恰恰勾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我一直覺得,理解中國,需要一種超越簡單標簽的視角,需要去深入剖析那些驅動中國前進的內在力量,以及伴隨而來的復雜效應。城市化,作為中國社會轉型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其背後無疑蘊含著無數的故事和深層的邏輯。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解讀,能夠讓我看到一些我之前未曾察覺的角度。我希望它能夠用一種既嚴謹又生動的筆觸,來描繪齣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真實圖景,並且能夠提供一種深刻的反思,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當前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理解中國社會變遷的一把鑰匙,讓我能夠撥開迷霧,看到更本質的東西。
評分我一直對黃亞生和李華芳這兩位的研究視角非常欣賞,他們似乎總能從獨特的角度切入,對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精準的剖析。這次他們聯手探討“中國模式與城市化變革”,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我尤其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將“中國模式”這個相對宏大的概念,與具體的“城市化變革”聯係起來的。在我看來,中國模式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城市化進程中,而城市化進程的順利與否,又反過來塑造著中國模式的未來走嚮。這本書如果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或者是一些具有說服力的統計數據,來支持他們的論點,那將非常有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提供一種理論框架,更能提供一些可供藉鑒的實踐經驗,或者是一些警示性的案例。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中國的城市發展道路,以及其背後的邏輯,有一個更加全麵和深入的理解,擺脫一些刻闆印象,看到更真實、更復雜的一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