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设计“双赢”的STEM教育课程 建构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能力 / 李希贵
序 “STEM 创意写作”:科创教育实践的新思路 / 李亦菲
前 言
阅读指南
课堂教案
1 “日光节约时制”——夏时制中的科学
学生们可以用一些荒诞可笑的假说来解释夏时制,然后将这些假说写下来。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可以充分了解科学方法的基本知识。
2 制作纸飞机游戏
学生们可以有机会动手制作高性能的纸飞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接触到科技写作和工程学的基本原则。
3 自制冰激凌与火箭科学
通过冰激凌从液态到固态的过程,探索物理特性和工程原理,并设计制造一个存放冰激凌的冷藏箱。
4 星球欧不裂
虽然学生们可能会有一点儿狼狈,但他们可以通过黏糊糊的欧不裂来探索我们的宇宙以及宇宙中的生物形态。
5 如何进行科幻写作
在本课中,学生们将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学会如何结合科学原理和自己的想象力来创作一些非常棒的故事。
6 制造声波
学生们通过制造属于自己的乐器和探索声波的特性,一步步发现音乐与数学之间的关系。
7 那里面可能有骨头
嘘……这是一个秘密。学生们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侦探技巧来辨别一个神秘之物中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一些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8 打造锡纸船
工程师——听起来真厉害!学生们将会尽己所能设计并测试一艘航海锡纸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接触到一些关于密度的知识,然后结合新学到的知识,创作乘船冒险和探险的故事。
9 水,到处都是水,可是没一滴能喝
不管对于哪一个STEM学科来说,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课堂中,学生们首先会用不同方法污染水,随后打造合适的净水器对水进行净化,以此来探索水的不同特性。
10 关于超能力的科学
在这个关于超能力的课堂中,学生们将会开展DNA提取、飞机设计、打造秘密基地,还有机会设计一款能够帮助超ji英雄拯救世界的安全的交通工具。
11 无限循环
在本课中,数学将会与诗歌摩擦出精彩的火花。
12 重写僵尸启示录
这是对学生的考验。学生需要利用自己科学方面的所有知识,用智慧去战胜入侵者僵尸。
附录一 自我评价表
附录二 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三 科学百科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很喜欢那种设计风格,感觉既专业又不失艺术感,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非常舒服,不会有廉价感。内容排版上,作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字里行间留白得当,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是面对稍显复杂的理论概念,也能保持清晰的脉络。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设计得非常直观且富有现代感,那些流程图和案例分析的视觉呈现,比起我读过的许多同类书籍都要精美和高效,能够迅速帮助读者抓住核心要点。整体来看,这本书从外在到内在,都体现出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美”和“功能性”的平衡把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知识吸收的效率。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书籍爱好者来说,光是翻开它,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我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是真正用心去对待读者的,这种用心,是能从细节中品味出来的,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探索它所蕴含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奇妙的魔力,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严肃刻板,反而是充满了活力和一种对教育的赤诚热情。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学识渊博却又风趣幽默的同行在深夜咖啡馆里交流心得。他常常会穿插一些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翻车”经历或者“灵光乍现”的瞬间,这种坦诚和真实感,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他很少使用晦涩难懂的教育术语,即便需要引入专业概念,也会用日常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来加以解释,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前沿教育理念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跟上节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巧妙的观点或某个有趣的例子而会心一笑,这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知识学习的心理门槛。它成功地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这种对“人”的关怀,在教育书籍中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中强调的“未来导向”和“文化适应性”的视角。在快速变化的21世纪,教育的终极目标已经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培养学生面向未知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本书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提供的教学方案并非僵硬的模板,而是鼓励教师根据本地的文化背景、学生的兴趣点以及社区的资源,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本地化改造。作者反复强调,真正的有效教学,必须是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的,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将教室延伸到社区乃至自然环境中。这种“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视野,让整本书的理论框架显得既扎实又富有生命力,它没有将教师塑造成单纯的执行者,而是激发了他们作为教育设计师和课程创新者的潜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教育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壁垒,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培养能够真正适应和塑造未来世界的公民。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如何将跨学科的思维模式更有效地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市面上很多理论书籍读起来总是高高在上,缺乏可操作性,感觉像是空中楼阁。然而,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似乎能精准地把握住一线教师的困境,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教育理念。它不是空泛地谈论“为什么要做STEM教育”,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教你“怎么做”。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同学科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的具体案例解析,那种将物理、数学、工程知识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时自然交织在一起的示范,真是醍醐灌顶。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可复制的“脚手架”,让原本觉得无从下手的教师,也能鼓起勇气去尝试设计那些宏大且复杂的项目式学习。这种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化路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它带来的不是压力,而是实实在在的信心和方向感。我感觉自己手里握着的,不再是一本理论书,而是一套经过实战检验的“工具箱”,里面装着解决教学难题的精良器械。
评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本书对于“评价体系”的探讨。在如今这个高度重视量化成果的时代,如何科学、公正地评价跨学科项目学习的效果,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大难题。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套用传统的笔试或测验模式,而是深入挖掘了形成性评价在整个教学循环中的核心地位。它提供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观察工具和多元化的成果展示方式,比如如何通过学生的作品集分析其思维的深度、如何设计有效的同伴互评机制,甚至是如何评估团队协作中的贡献度。这些工具不仅具有很高的专业性,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显得非常可行。它引导我们跳出“分数至上”的窠臼,转而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展现出的能力发展和思维的迁移。这不仅仅是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真正看到学生的成长”的深刻反思录,对于重塑教师的评价观有着颠覆性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